知识增殖的理论基础及其价值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ne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知识增殖是指由一个知识引发出更多有价值的新知识,是学习过程中创新的主要形式。知识增殖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知识增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干细胞理论、知识创新理论、后现代知识观、建构主义有关理论、知识的联系与融合理论等。这些理论会更新关于教材知识的认知,对知识增殖有不同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知识增殖;理论基础;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A-0015-05
  知识增殖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一个知识引发出多个知识的现象,是学习过程中创新的主要的形式,是为改变学习过程中过分关注知识接受、忽视创新而提出来的。知识增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其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干细胞理论
  (一)干细胞理论的基本内涵
  干细胞是生物最重要的基础性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分化能力。分裂就是由一个细胞分成两个新细胞。分化就是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其形态、结构与功能发生的变化。分裂的结果是细胞数量增多,分化的结果是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而促使不同的组织形成。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系统构成复杂的生物体。
  (二)干细胞理论对教材知识认知的影响
  教材知识是最重要的基础性知识,是与生物干细胞相似的学科“主干知识”,只要条件允许就能够不断“分裂”与“分化”产生不同的新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核心知识更是如此。因此,教材知识是知识增殖的“源知识”,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教材知识的“分裂”与“分化”能力,与学习者的知识储备、思维水平、创新意识、知识联系能力、知识融合能力、知识价值实践能力等密切相关。不同的人面对教材的同一知识,增殖的知识是不同的。所以,增殖的知识都是个性化的,依然可以继续增殖,知识增殖是可以持续的。干细胞必须通过分裂、分化产生众多细胞并组成相应的团体,才能表现出极为复杂的生命特征。细胞组成的团体包括: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体等。同样,单个教材知识的价值也是有限的,必须联系其他相关的知识组成知识团体,才能更充分、更全面地体现价值,这个团体就是“知识共同体”。
  (三)干细胞理论对知识增殖的促进
  干细胞分裂与分化是两个不同的途径,分裂只会增加细胞的数目,分化只会增加细胞的种类。所以,教材知识通过“分裂”与“分化”增殖的知识也是不同的。通过“分裂”增殖的新知识,与“源知识”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主要涉及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来源与发展、运用情境和适用条件等,基本都是基于理解层面,其创新度相对小一些。通过“分化”产生的新知识,与“源知识”的关系表面上看好像不是很密切,但涉及领域更广、更深,具体来说不仅包括知识的价值、知识的关系、知识的融合,知识发展的预测,也包括知识及其关系中蕴含的各种能力、思想意识、策略方法,还包括有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既有基于理解层面的,也有基于实践与分析层面的,更有基于创新层面的,其创新度都比较大,有时甚至是在未知领域里的知识原创。
  教材知识在增殖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团体,我们称之为“知识共同体”。所谓“知识共同体”就是以某个知识为核心,联系其他一些相关的知识而形成的知识团体。知识共同体既可以由教材知识构成,也可以由增殖的知识构成,还可以由教材知识与增殖的知识共同构成。知识共同体容量是不断变大的,其主要原因是获得教材知识的增加与增殖知识的增多,促使与核心知识相联系的知识随着增多。分裂增殖和分化增殖形成的知识共同体,也有一些区别:前者形成的知识共同体的数量相对较少,其内部知识间的关系一般比较紧密;后者形成知识共同体的数量较多,其内部知识间的关系相对疏松一些。以单个知识与以知识共同体为思维单位,其效果显然是不同的。后者必然会提升思维的速度,增加思维的深度,扩大思维的广度。可见,知识共同体的形成会促进思维迅速发展,会促进知识的融合,加速知识的增殖。
  二、知识创新的理论
  (一)知识创新理论的基本内涵
  所谓知识创新是指在一定的价值取向引导下,通过一系列思维和实践活动,在基本理论、过程方法、技术手段、思想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新发现和新突破。这里的知识创新只限于基础教育领域,凡是在知识的理解、建构、论证、解读、整合、价值实践、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相互作用和共享等环节中,产生的新体验、新感悟、新认识、新观点、新思想、新规律等,都属于知识创新的范畴。创新促进知识与思维的发展完善,同时会促进知识增殖。
  (二)知识创新理论对教材知识认知的影响
  由知识创新的涵义可知,教材知识不是单纯的认知对象,而是引燃知识创新的火种,是知识创新的源泉与媒介。学习不是单纯为了获得教材知识,而是为了发现其中的创新资源,收获其中的创新思想与创新方法,感悟其中的思想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而后利用其收获去探索新规律、发现新思想,从而不断积累知识。知识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而需要一定的引燃物,教材知识就是重要引燃物。
  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创新思维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距离大小决定着思维顺畅程度,影响创新灵感产生的频度。距离越大障碍越多,创新思维越不顺畅,越难产生创新灵感;反之,则障碍越少,创新思维越顺畅,越容易产生创新灵感,引发更多的知识创新。在没有其他外界知识介入的情况下,创新思维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距离是不会改变的。学习过程就是教材知识不断介入二者之间的过程,这必然会缩短创新思维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距离,使思维越来越顺畅、创新灵感越来越多。教材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创新思维的作用下,必然会相互作用产生一些新的知识。
  (三)知识创新理论对知识增殖的促进
  掌握知识创新理论,学习就不会仅仅停留在知识表层,而是会深入到核心层去全面挖掘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此时,师生就会把教材知识当成是产生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当作是知识增殖的源泉;就会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教材知识的价值,会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联系更多的知识,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刻地理解、创造性地建构、透彻地解读、全面地论证、广泛地融合、积极地实践,还会对知识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发现一些新知识,引发知识增殖。这种情况下的知识创新是发散的,这就决定了知识增殖是不定向的。知识增殖的不定向决定了增殖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其涉及的领域既可以是学科内的,也可以跨学科的。增殖的知识与教材知识一起,共同填充创新思维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距离,使创新思维更顺畅,创新灵感更丰富,进而引发更多的知识增殖。   三、后现代的知识观
  (一)后现代知识观的主要观点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其产生、发展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领悟知识本质与内涵。知识蕴含着人类的价值取向,不存在纯客观的知识。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各门学科知识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知识积累主要不是通过接受,而是通过批判来实现的。知识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仅是某一阶段的“认识成果”。知识是把握认识对象性质与关系的假设,需要一定的检验、修正和完善。知识的公共性是相对的,而知识的个性化是绝对的,个性化知识对知识发展起重要作用。
  (二)后现代知识观对教材知识认知的影响
  在后现代知识观的影响下,教师不会再把教材知识看作是绝对真理,而是把其看作一定阶段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不会再认为教材知识是普适性的,而是认为其有一定条件限制;不会再认为教材知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是认为其是有情境性的,不同情境促使知识产生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不会再把教材知识看作是事物关系本质的反映,而是把其看作是从对事物的本质追求中走出来的,更关注其复杂多样的现象;不会再把教材知识看作是完善的、完美的权威,而是把其看作是把握认识对象性质与关系的假设,需要进一步检验、修正与完善,必须经过检验才能被认可和接受,否则很容易产生一些误区或错误,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才会领悟其内涵和外延;不会再认为教材知识主要通过接受才能得到积累,而是认为主要通过批判性获得知识的增殖;还会认识到,对教材知识不能一味地臣服,而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其进行多方质疑。教材知识的公共性是相对的,一旦成为学习对象,其公共性就逐渐向个性化转变。教材知识的一切,都是通过个性化知识表现出来,个性化是教材知识在认知过程中的本质特征。不同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思维和认知行为,理解、建构和实践教材知识的结果是不同的。
  (三)后现代知识观对知识增殖的促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把教材知识看作是一定阶段或一定时期的产物,不会对教材知识顶礼膜拜和绝对臣服,他们会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发现知识不完善的地方,会努力还原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会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预测知识未来的发展趋势。发现知识不完善,也是知识增殖的一种表现。这种发现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促进教材知识的发展和完善。在还原知识产生、发展过程和预测知识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想象力会得到显著提升,其间会发现一些新知识。这些新知识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一些规律和方法,具体包括还原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的规律、发现知识不完善的规律、预测发展趋势的规律、发现新知识的规律,以及与有关规律对应的方法等。其二,是精神领域里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三,是一些具体新体验、新感悟等。在发展和完善知识的过程中,会充分发挥知识的价值,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其间必然会激发创新灵感,产生许多新体验和新发现,进而实现知识增殖。
  由于知识的情境性,学习过程会更关注知识的不同情境,关注知识多样的表现形式。在不同情境中追求知识的不同价值和意义,探索知识的不同表现形式。同一知识对不同人的思维的引燃是不同的,由此增殖的知识也是不同的。学习过程中,会把知识还原到不同情境中去运用知识、体现其不同价值。在认可和接受知识前,学生会利用批判性思维对教材知识进行辨证思考和多方质疑,把知识转化为相应的假设,而后从教材、其他课程资源、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践中寻找相应的论据,进行充分地论证。论证过程会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会产生一些新的假设,这样就使论证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从一定程度上说,学习首先是知识的论证。其间,不仅会明确知识存在的背景和使用条件,还会明晰知识的未来发展趋势;不但会发现知识不完善的地方,还会发现修正完善知识的方向;不光会发现知识的不同价值和实现其价值的不同途径与方法,还会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这一切都是知识增殖重要表现。
  传统知识观几乎都是主张通过接受来积累知识的。这样的知识观过分强调了传承而忽视创新,是不利于知识增殖的。由后现代知识观可知,知识的积累不是通过简单接受,而是通过批判来实现的。教材知识是结果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统一体。“作为结果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迅速地掌握人类文化的精华,提高认识的起点;而作为过程的知识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社会乃至自我的探究过程,多方位再现知识形成过程的生动图景,无疑对学生的智慧生成、道德完善、审美心理的陶冶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1]学生在此观点的影响下,会拓展思维,拓宽知识积累的渠道,不再把接受的教材知识作为知识积累的唯一途径,而把知识增殖也作为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这会增加知识积累的速度、广度和深度。积累知识越多,背景知识就越丰富,思维就越敏捷,理解和建构就越轻松,学习效率就越高,创新热情和灵感会被不断激发,进而增殖更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增殖的知识都是个性化的,教材知识尽管有公共的性质,但在认知过程中也会表现出更多的个性化。教材的众多价值都是通过个性化知识体现出来的,教材知识的发展完善也是通过个性化知识来实现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仅仅满足于教材知识的获得,而是把教材知识当作是个性化知识产生的基础。他们在丰富的背景知识促进下,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创造性地论证、理解、分析、解读、实践教材知识,拓展教材价值,挖掘教材隐含的众多知识,在此过程中必然会生成大量的个性化知识。教材知识的价值,往往都是通过个性化知识体现出来的。这些个性化知识,绝大多数都属于增殖知识的范畴。面对同一知识,不同人增殖的知识是不同的,这一方面与产生的个性化知识种类和数量有关;另一方面与学习价值观有关,不同学习价值观产生不同的认知思维和认知行为,进而会增殖不同的知识。
  四、建构主义的有关理论
  (一)建构主义有关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的意义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建构成的。学习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解析从而建构个性化的理解。新知识的融入会促发已有知识经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仅仅是信息的积累,同时还包含因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因此,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而应该与情境化的实践结合起来。   (二)对教材知识认知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观点促使师生对教材有一些新的认知:教材知识是不断发展的,是具有相对性的,它不是被接受的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相互作用并引发知识不断增殖的资源。教材知识拥有各自独特的情境,只有把其置于相应的情境中,才能深刻地理解知识内涵,才能全面发挥出其价值。教材知识被建构的过程中,会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从而向个性化方向转变。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知识增殖的促进
  新知识在与情境、与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仅建立起新知识的意义,还会生发出一系列新认识、新体验和新发现,它们可以是关乎知识内涵与外延的,可以是关乎知识的来源与发展过程的,也可以是关乎知识内在关系的,也可以是关乎知识价值和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的,还可以是关乎知识对思想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影响的。知识在运用过程中被真正理解,其使用规则与条件、使用程序被发现和掌握,进而形成相应的程序性知识。知识的情境既有现成的也有创设的。知识的情境包括理解情境、运用情境和创新情境等。理解情境就是体现知识的内涵、外延、来源、发展等方面的具体环境。学生在情境中洞悉各种条件,以及条件支持的各种活动和交往方式,理透情境的条件规则和实践活动中的因果关系,对活动过程和结果作出相应的预测。这种情境对理解知识既有直观作用,又有启发和促进作用。运用情境是体现知识价值的具体环境,该环境可以是实验的,可以是社会实践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在该情境中生成的实践性经验,属于最有现实意义的知识。其中包含着一些智慧,对促进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发现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师生都要积极创设相应的情境,以促进分析、推理、创新等思维活动,并在建构过程中增殖更多的知识。知识在现有情境中的创造性运用属于知识增殖,知识的新情境创设也属于知识增殖,知识在各种情境中的新价值发现和实践更属于知识增殖。
  五、知识联系与融合理论
  (一)知识联系与融合理论的主要观点
  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知识间的联系会促进知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知识融合会促进“知识共同体”的产生。知识共同体会促进思维发展,提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知识联系与融合理论对教材知识认知的影响
  既然教材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理解、建构和实践教材知识,必须将之置于相应的联系中进行。教材知识的联系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联系是有限的,涉及知识相对来说是不多的;隐性联系是广阔的,涉及知识是众多的。教材知识会通过内在联系构成相应的体系。仅通过显性关系构建教材知识体系是不完整的,因为还有众多的隐性知识没有进入其中。所以,建构教材知识关系,既要通过显性联系,又要通过隐性联系。通过全面的知识联系建立的知识体系,不仅会增加知识联系的深度与广度,还会增加知识体系的容量使其更完整。知识间的联系越深、越广,形成的知识体系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建构知识联系会促使知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知识融合会促进“知识共同体”的形成。知识共同体替代单个知识而成为认知思维的单位,会促进思维的发展,提升思维速度,加深思维的深度,增加思维的效度。
  (三)知识联系与融合理论对知识增殖的促进
  知识的联系中蕴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探求知识的隐性联系、挖掘其中蕴含的隐性知识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构建知识联系的过程中,必然会引发知识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会引发知识的内涵、外延和价值发生变化,进而引发知识的创新与增殖。知识增殖与知识联系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知识联系越紧密,相互作用就越明显、越强,增殖知识的数量会越多,但创新度不会很高;反之,知识联系越松散,相互作用越隐蔽、越弱,知识增殖的数量就会越多,创新度也会越高。这是知识通过内在联系,发生相互作用而融合成为知识共同体所致。这首先会增强内部知识相互作用而引发知识增殖;而后再促使不同知识共同体的知识相互作用并引发知识增殖,此时增殖知识涉及的领域会很广、适用的范围会更大;最后会促进不同知识共同体相互作用而引发知识增殖,这会引发更多的知识相互整合、相互作用,增殖的知识会更综合、更有普遍价值。知识的价值是多维的,既需要在不同情境中体现,也需要在知识关系中体现。在不同情境体现知识不同价值的过程中,会使知识得到不同实践运用而引发知识增殖;在知识关系中体现的知识价值更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会促使增殖知识涉及的范围更广。
  总之,知识增殖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重要创新形式。明晰知识增殖的理论基础,对理解知识增殖的涵义和促进知识增殖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潘洪建.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3,(08):11.
  责任编辑:杨孝如
其他文献
通过对林区进行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措施试验对比,结果表明,采取无公害防治措施,可达到持续控制马尾松毛虫的目的。且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对生态系统扰动小。
博物馆具有出色的社会文化教育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的方法,包括提高博物馆的服务水平、提高讲解人员的技能、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影
摘要:口语交际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但当前的整体现状仍不容乐观,存在内涵理解模糊、功能定位偏差、课程意识淡薄、教学过程失当、考核评价缺位等突出问题。通过重建课程理解、充实课程内容、建构教学范式、优化教学环境、完善评价机制,可以优化口语交际的教学实践,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口语交际教学;问题检视;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设施黄瓜栽培过程中,一直有两大制约因素,就是产量低、易得病,而黄瓜嫁接恰恰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详细介绍了黄瓜嫁接前的准备工作、嫁接方法以及如何优化嫁接后的管理,以提高嫁
办公自动化设备以及互联网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个体的工作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革。相较于国外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我国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整体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sist,NAVA)作为一种新型的通气模式,膈肌电活动(electrical activityof the diaphragm,Edi)来控制通气,使神经中枢触发和
目的选择3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予以不同的护理方式,以此分析综合护理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3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
摘要:知识增殖是指一个知识引发多个新知识的现象,是学习过程中知识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增殖的知识既可以是具体的知识,也可以是思想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向改变等。知识增殖需要对教材知识重新定位,需要方向的引领。教材知识增殖主要通过知识的验证、解析、价值实践、关系建构、发展趋势预测来实现。  关键词:知识增殖;教材知识;知识类型;增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
社科类学术期刊是期刊的一种,具有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属性。但同时,社科类学术期刊又有其特殊性,而其特殊性决定了它的社会效益必须也必然大于经济效益。本文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