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何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一个大一新生迫不及待需要掌握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活的质量,本文就大一新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际交往问题进行研究并试着找出对策。
【关键词】新生人际交往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256-01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过程中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与行为的互动。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随着大学的日渐开放,大学生与社会交往日渐增多,社会上的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生活中也有投射,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校大学生必须掌握人际交往的心理特点与交往的技巧。所有这些,对于一个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更是迫在眉睫。
一、大一新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团体。许多同学刚入大学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最先接触的是寝室同学,在入学最初很长一段时间内,所有活动都是以寝室为单位的,尤其是女生,小范围外没有足够的交往和交流,男女交流的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少。但是由于受性格、家庭背景、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同寝室内部的同学之间也会出现拉帮结派、排斥等问题。
(二)较自闭。许多大学生渴望与他人交往,可是由于性格的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际冲突。有些人在交往的过程中追求功利,重物质轻精神,交往手段粗鄙化,在交往的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久而久之,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人交往。一些同学由于性格孤僻或者家庭贫困等其他原因而感到自卑,难以与同学打成一片,在人际交往中也会显得被动,容易被孤立。
(三)较自我。如今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体人群,他们在家里集千般宠爱于一身,心理素质比较差,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凡事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从来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久而久之,同学对他会敬而远之。这种“唯我意识”的形成,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竭力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表现,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情绪。
(四)重网络。在信息网络时代,生活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新特征。网络已经是大部分人的生活必需品,他们将时间和情感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中,有的大学生沉醉于那种虚假的满足,他的人格和交往模式也被那种虚拟环境模式化了,网上交流具有较大的自由,但是缺乏情感,学生在网络上很活跃,但是回到现实中很内向,对信息网络的依赖减少了当代大学生在现实中与人交往的机会,容易导致现实中人际关系的淡漠,造成现实中人际交往的障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
二、对策
(一)大学生自我完善。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样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明确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这样才能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善于听从别人的忠告和帮助。交往时要热情真诚,只有在真诚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理解信任和心灵上的共鸣,才能使人际交往顺利,从而使人际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要有集体意识,大学生是社会活动的一个大群体,每个人不可能与世隔绝独立生活,所以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其次要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学会沟通,加强交流,主动交往,同别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在沟通时语言要表达清楚、准确、生动,最重要的是学会倾听,做到耐心、虚心,把握谈话技巧。加强人际关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二)学校老师正确引导。在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应对新学生的心里状况做全面普查,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及时采取不同的措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态,克服大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实现大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消除大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培养大学生自信、宽容、理解、合作、助人的品格,成为受社会广泛欢迎的人。辅导员老师不仅要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大学生,还应该与大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主动给予帮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向正确地方向发展。学校管理者要注意引导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树立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正确积极的认识,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的培养。完善健全心理咨询系统,为新生的人际适应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三)社会舆论环境支持。社会舆论应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良好的环境,尤其是现在网络时代,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离不开网络,所以社会舆论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对人际关系进行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消除某些消极影响。此外,家庭也应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父母应多关注孩子的在校情况,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必要的时候给与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郝春生.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于桂荣. 大学生心理发展-辅导与实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石反修,张继英.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4] 马艳萍.浅析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J].教育于职业,2007(20).
【关键词】新生人际交往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256-01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过程中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与行为的互动。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随着大学的日渐开放,大学生与社会交往日渐增多,社会上的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生活中也有投射,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校大学生必须掌握人际交往的心理特点与交往的技巧。所有这些,对于一个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更是迫在眉睫。
一、大一新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团体。许多同学刚入大学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最先接触的是寝室同学,在入学最初很长一段时间内,所有活动都是以寝室为单位的,尤其是女生,小范围外没有足够的交往和交流,男女交流的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少。但是由于受性格、家庭背景、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同寝室内部的同学之间也会出现拉帮结派、排斥等问题。
(二)较自闭。许多大学生渴望与他人交往,可是由于性格的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际冲突。有些人在交往的过程中追求功利,重物质轻精神,交往手段粗鄙化,在交往的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久而久之,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人交往。一些同学由于性格孤僻或者家庭贫困等其他原因而感到自卑,难以与同学打成一片,在人际交往中也会显得被动,容易被孤立。
(三)较自我。如今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体人群,他们在家里集千般宠爱于一身,心理素质比较差,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凡事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从来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久而久之,同学对他会敬而远之。这种“唯我意识”的形成,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竭力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表现,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情绪。
(四)重网络。在信息网络时代,生活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新特征。网络已经是大部分人的生活必需品,他们将时间和情感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中,有的大学生沉醉于那种虚假的满足,他的人格和交往模式也被那种虚拟环境模式化了,网上交流具有较大的自由,但是缺乏情感,学生在网络上很活跃,但是回到现实中很内向,对信息网络的依赖减少了当代大学生在现实中与人交往的机会,容易导致现实中人际关系的淡漠,造成现实中人际交往的障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
二、对策
(一)大学生自我完善。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样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明确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这样才能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善于听从别人的忠告和帮助。交往时要热情真诚,只有在真诚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理解信任和心灵上的共鸣,才能使人际交往顺利,从而使人际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要有集体意识,大学生是社会活动的一个大群体,每个人不可能与世隔绝独立生活,所以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其次要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学会沟通,加强交流,主动交往,同别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在沟通时语言要表达清楚、准确、生动,最重要的是学会倾听,做到耐心、虚心,把握谈话技巧。加强人际关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二)学校老师正确引导。在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应对新学生的心里状况做全面普查,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及时采取不同的措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态,克服大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实现大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消除大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培养大学生自信、宽容、理解、合作、助人的品格,成为受社会广泛欢迎的人。辅导员老师不仅要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大学生,还应该与大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主动给予帮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向正确地方向发展。学校管理者要注意引导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树立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正确积极的认识,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的培养。完善健全心理咨询系统,为新生的人际适应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三)社会舆论环境支持。社会舆论应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良好的环境,尤其是现在网络时代,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离不开网络,所以社会舆论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对人际关系进行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消除某些消极影响。此外,家庭也应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父母应多关注孩子的在校情况,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必要的时候给与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郝春生.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于桂荣. 大学生心理发展-辅导与实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石反修,张继英.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4] 马艳萍.浅析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J].教育于职业,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