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眩晕,通常称为头旋眼花,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轻者如坐舟车之状,发作短暂,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张目即觉天旋地转,不能站立,胸中上泛呕恶,甚或仆倒。或时轻时重,兼见他证而迁延不愈。
在古代医籍中,眩晕有多种名称。《素问》有“头眩”、“掉眩”之称;《灵枢》称“眩冒”、“目眩”、“ 仆”等,《金匮要略》有“冒眩”、“癫眩”之说;《诸病源候论》称“风眩”;《圣惠方》称“头旋”;《三因方》称“眩晕”,清代以后多称“眩晕”或“头晕”。
眩晕的命名,将先眼花而致头晕者称“目眩”;先头晕而致眼花者称“巅眩”;头晕重而眼前发黑者称“眩冒”。
眩晕症多见于现代医学所说的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疾病、颈椎椎体疾病等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所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虚证中又有阴虚阳亢、心脾血虚、中气不足及肾精亏虚之证。因此临床上将眩晕分为6种证型,下面逐一论之。
1.风火上扰头晕:多因平素阳盛火旺,虚阳上亢或常有恼怒郁懑,气郁化火,耗伤肝阴,以致风阳内动,风火上扰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生病》曰:“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主症是:头晕胀痛,烦躁易怒,面赤耳鸣,多梦少寐,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治宜清火熄风,平肝潜阳。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桅子、黄芩、石决明、川牛膝、杜仲、夜交藤、夏枯草、龙胆草。若中老年眩晕较甚,应警惕是否为中风之兆,及时监测。
2.痰浊中阻头晕: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运化失常,湿聚生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正如《丹溪心法·头眩》说:“无痰不作眩”。主要表现:头晕头重,胸膈满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肢体沉重,舌苔白腻,脉象濡滑。治宜祛痰化湿,拟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甘草、生姜、大枣。若痰郁化热,则表现为头目胀痛,口苦心烦,苔黄腻,脉滑数,应清热化痰,用温胆汤加黄莲、黄芩。
3.阴虚阳亢眩晕:平素肾阴不足,或热病久病伤阴,阴津不足,水不涵木,以至肝阳上亢。临床表现为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或有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治宜滋阴平肝,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枸杞子、菊花、芍药。
4.心脾血虚眩晕:心主血脉而藏神,脾主统血而藏意,凡劳心太过,思虑无穷,皆可伤及心脾,耗损气血;或大病大失血之后,亦令气血不足。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劳累则加重,心悸神疲,气短乏力,失眠,纳少,面色无华,唇舌色淡,脉象细弱。治宜补气血、益心脾,方用归脾汤:白术、茯苓、黄芪、人参、甘草、木香、当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
5.中气不足眩晕:过于劳累,元气受伤;或平素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灵枢·口问》所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气短喜卧,劳累后加重,倦怠懒言,自汗、面色苍白无华,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人参、甘草、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6.肾精亏虚眩晕:先天不足或老年肾气衰弱,或房劳过度,肾精亏耗。《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 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景岳全书·眩运》曰:“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精神萎靡,记忆减退,目花,腰膝酸软,遗精阳痿,舌瘦淡红,脉象沉细。治宜补肾填精,左归丸主之: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若伴有肾阳虚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脉沉微者加附子、肉桂、当归、杜仲。
总之,眩晕一症,属虚者多,属实者少。临证治疗应辨证施治。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头晕较严重,伴有恶心呕吐者,应及时检查脑中枢神经系统,以免贻误病程。再者,头部外伤往往遗留头晕的后遗症,临床辨证应以活血化瘀治疗为主。另外,在治疗期间,要注意饮食调理,食宜清淡、新鲜、营养,忌肥甘辛辣之品。居室环境宜安静、舒适,光线要柔和。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稳定,保证充足的睡眠,对眩晕症的治疗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古代医籍中,眩晕有多种名称。《素问》有“头眩”、“掉眩”之称;《灵枢》称“眩冒”、“目眩”、“ 仆”等,《金匮要略》有“冒眩”、“癫眩”之说;《诸病源候论》称“风眩”;《圣惠方》称“头旋”;《三因方》称“眩晕”,清代以后多称“眩晕”或“头晕”。
眩晕的命名,将先眼花而致头晕者称“目眩”;先头晕而致眼花者称“巅眩”;头晕重而眼前发黑者称“眩冒”。
眩晕症多见于现代医学所说的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疾病、颈椎椎体疾病等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所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虚证中又有阴虚阳亢、心脾血虚、中气不足及肾精亏虚之证。因此临床上将眩晕分为6种证型,下面逐一论之。
1.风火上扰头晕:多因平素阳盛火旺,虚阳上亢或常有恼怒郁懑,气郁化火,耗伤肝阴,以致风阳内动,风火上扰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生病》曰:“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主症是:头晕胀痛,烦躁易怒,面赤耳鸣,多梦少寐,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治宜清火熄风,平肝潜阳。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桅子、黄芩、石决明、川牛膝、杜仲、夜交藤、夏枯草、龙胆草。若中老年眩晕较甚,应警惕是否为中风之兆,及时监测。
2.痰浊中阻头晕: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运化失常,湿聚生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正如《丹溪心法·头眩》说:“无痰不作眩”。主要表现:头晕头重,胸膈满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肢体沉重,舌苔白腻,脉象濡滑。治宜祛痰化湿,拟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甘草、生姜、大枣。若痰郁化热,则表现为头目胀痛,口苦心烦,苔黄腻,脉滑数,应清热化痰,用温胆汤加黄莲、黄芩。
3.阴虚阳亢眩晕:平素肾阴不足,或热病久病伤阴,阴津不足,水不涵木,以至肝阳上亢。临床表现为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或有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治宜滋阴平肝,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枸杞子、菊花、芍药。
4.心脾血虚眩晕:心主血脉而藏神,脾主统血而藏意,凡劳心太过,思虑无穷,皆可伤及心脾,耗损气血;或大病大失血之后,亦令气血不足。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劳累则加重,心悸神疲,气短乏力,失眠,纳少,面色无华,唇舌色淡,脉象细弱。治宜补气血、益心脾,方用归脾汤:白术、茯苓、黄芪、人参、甘草、木香、当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
5.中气不足眩晕:过于劳累,元气受伤;或平素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灵枢·口问》所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气短喜卧,劳累后加重,倦怠懒言,自汗、面色苍白无华,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人参、甘草、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6.肾精亏虚眩晕:先天不足或老年肾气衰弱,或房劳过度,肾精亏耗。《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 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景岳全书·眩运》曰:“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精神萎靡,记忆减退,目花,腰膝酸软,遗精阳痿,舌瘦淡红,脉象沉细。治宜补肾填精,左归丸主之: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若伴有肾阳虚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脉沉微者加附子、肉桂、当归、杜仲。
总之,眩晕一症,属虚者多,属实者少。临证治疗应辨证施治。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头晕较严重,伴有恶心呕吐者,应及时检查脑中枢神经系统,以免贻误病程。再者,头部外伤往往遗留头晕的后遗症,临床辨证应以活血化瘀治疗为主。另外,在治疗期间,要注意饮食调理,食宜清淡、新鲜、营养,忌肥甘辛辣之品。居室环境宜安静、舒适,光线要柔和。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稳定,保证充足的睡眠,对眩晕症的治疗可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