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业就教一年级,尽管教了好几轮,因为初出茅庐,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看见教材,而看不见人),所以一直觉得人教版小学语文第2册第2单元的首篇课文《识字2》,是一篇非常简单的识字课文。直至有一点教学经验,经受一点人生历炼的今天,再次研究这篇课文,发现这篇简单的课文不只是单纯字词的范例,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彰显着人本主义大语文的情怀。
这篇文章其实是根据清代李毓秀所作的蒙学规范《弟子规》里 “入则孝”的部分内容稍作改编。编者希望借鉴传统《三字经》的语言形式,利用《三字经》压韵上口、好读易记的特点,将识字、写字教学与爱长辈、爱家庭的教育融为一体,深植爱的根基于学生幼小的心灵,并将爱的教育落到传统美德实处。整篇课文表面上在讲爱,但不空泛,而是实实在在给出了表达爱的具体方式——“入则孝”。
确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系中,孝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可以说,孝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不管是哪一部国学经典,都明确指出“首孝悌”,在蒙学阶段就让学生感知孝行是非常有必要的。当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再翻看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文,感觉其中关于“孝”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少了点,只有 3组,共13篇课文,有两篇还是选学课文,占整个小学阶段教学内容还不到百分之三。具体内容如下:
当大写的“人”凸显在我们眼前,这样的编排,这样的数据,略显不成体系和容量不足,如何充分发挥现有教材的作用就显得必要和重要。
比较这三组文章,一年级的这组课文最为简洁明了,每一篇课文其实都是行为规范的具体指导。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人生开始铺展,画卷刚开始点染,如果他们在这个阶段,了解到孝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并且初步知道怎样做才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将会终生受益。因此,一年级的这组课文担负的是整个小学阶段最基础、最重要的关于“孝”的人文目标,别有深意。因此,今年在教学《识字2》时,我对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扩充和深化。以下是我对《识字2》的初浅教学尝试。
一、在韵文中识字明理
既然《识字2》是选自《弟子规》的“入则孝”,而“入则孝”显然包含了比《识字2》更为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义理,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拿来做教材的最好补充呢?开学第一个月正逢绵绵阴雨,无法出操,我们就用这部分时间逐字逐句学习《弟子规》里的“入则孝”部分。不求理解的深度,只要在背诵中读出韵文的味道,大略体会孝行的重要就够了。但在逐渐背诵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反复诵读《弟子规》,不仅帮助学生懂得了孝行的重要,还帮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汉字。事实上,在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中,先人在开蒙之初都是这样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韵文诵读中集中、快速识字的。古为今用,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韵文识字同样能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学生韵文识字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习做人的过程。
二、在字理中寻根问底
《识字2》中共涉及生字14个,我重点抓住三个字的教学,进行识字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第一个字,从现代字出发想象甲骨文的含义。
首先出示“孝”字和它的甲骨文形象:
这个字的上面代表了一个长胡子的老人,它行走不方便,下面这个小孩子用自己的头让老人代替拐杖。学生通过观察一下子就明白了,怪不得这个字代表孝。我希望这个字今后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榜样。
第二个字,从甲骨文的图意来猜测现代字。
我出示了这幅图,让学生猜猜看,这是什么字?
这是一只手,拿着一根小棒,好像在打一个小孩,我告诉他们,旁边的两个叉叉是打孩子发出的声音,猜猜这个是什么字?选这幅图是因为这个字属于“树上的苹果”,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但跳一跳肯定能摘到。通过半年的甲骨文知识的渗透,大部分的学生都知道拿着小棒的手的图例,演变成今天的汉字后,很多都变成反文旁;再根据旁边的小孩子,对应到今天的识字内容,学生猜想,这个字应该就是“教”。这一次他们明白了,老师教育我们最重要的是孝,要是我们做不到,那是要被打的。我希望这个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警醒。
第三个字,我们从甲骨文的图意来演变现代字。
这里还有一只拿着小棒的手,这代表了一个人,猜猜看,这是谁的手?学生猜不出,我请学生按照老师的图样把它画下来。学生通过描画对照,恍然大悟,这就是今天的又一个生字——“父”。原来,爸爸就是那个拿着棒的人,他在家里负有教育甚至杖打的责任和权利。学生明白了,原来家里的“皇帝”不是我。由上一个字“教”到这个字“父”的学习,对于更多的学生来说,不只是一个有趣的“魔术”,还可能是不那么有趣的“醍醐灌顶”。
通过对汉字的字理分析,让学生在识字教学中更多地触摸到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生命精神,我认为,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是非常好的一条途径。
三、在创编中活学活用
学生在背诵《弟子规》的过程中已经明白了,“孝”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那么通过“古人能如此孝顺父母,咱们应该怎么办”这样一个问题,引发学生创编“新三字经”的热情。它不仅是生字的一次复现和活用,也是一个孝行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利用已经获取的知识信息对其进行处理、提升的一个过程。
我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与文明,蕴含的人文内涵是何等深厚博大,游走其间,风景尽阅。尊老爱幼,前贤后效,我们得益其中,理当时时刻刻记在心里,在适当的时候,采用适当的方法,春风化雨地播撒,潜移默化地影响,慢慢地浸润、渗透,让学生也受益无穷。
(责编侯艳星)
这篇文章其实是根据清代李毓秀所作的蒙学规范《弟子规》里 “入则孝”的部分内容稍作改编。编者希望借鉴传统《三字经》的语言形式,利用《三字经》压韵上口、好读易记的特点,将识字、写字教学与爱长辈、爱家庭的教育融为一体,深植爱的根基于学生幼小的心灵,并将爱的教育落到传统美德实处。整篇课文表面上在讲爱,但不空泛,而是实实在在给出了表达爱的具体方式——“入则孝”。
确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系中,孝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可以说,孝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不管是哪一部国学经典,都明确指出“首孝悌”,在蒙学阶段就让学生感知孝行是非常有必要的。当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再翻看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文,感觉其中关于“孝”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少了点,只有 3组,共13篇课文,有两篇还是选学课文,占整个小学阶段教学内容还不到百分之三。具体内容如下:
当大写的“人”凸显在我们眼前,这样的编排,这样的数据,略显不成体系和容量不足,如何充分发挥现有教材的作用就显得必要和重要。
比较这三组文章,一年级的这组课文最为简洁明了,每一篇课文其实都是行为规范的具体指导。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人生开始铺展,画卷刚开始点染,如果他们在这个阶段,了解到孝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并且初步知道怎样做才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将会终生受益。因此,一年级的这组课文担负的是整个小学阶段最基础、最重要的关于“孝”的人文目标,别有深意。因此,今年在教学《识字2》时,我对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扩充和深化。以下是我对《识字2》的初浅教学尝试。
一、在韵文中识字明理
既然《识字2》是选自《弟子规》的“入则孝”,而“入则孝”显然包含了比《识字2》更为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义理,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拿来做教材的最好补充呢?开学第一个月正逢绵绵阴雨,无法出操,我们就用这部分时间逐字逐句学习《弟子规》里的“入则孝”部分。不求理解的深度,只要在背诵中读出韵文的味道,大略体会孝行的重要就够了。但在逐渐背诵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反复诵读《弟子规》,不仅帮助学生懂得了孝行的重要,还帮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汉字。事实上,在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中,先人在开蒙之初都是这样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韵文诵读中集中、快速识字的。古为今用,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韵文识字同样能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学生韵文识字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习做人的过程。
二、在字理中寻根问底
《识字2》中共涉及生字14个,我重点抓住三个字的教学,进行识字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第一个字,从现代字出发想象甲骨文的含义。
首先出示“孝”字和它的甲骨文形象:
这个字的上面代表了一个长胡子的老人,它行走不方便,下面这个小孩子用自己的头让老人代替拐杖。学生通过观察一下子就明白了,怪不得这个字代表孝。我希望这个字今后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榜样。
第二个字,从甲骨文的图意来猜测现代字。
我出示了这幅图,让学生猜猜看,这是什么字?
这是一只手,拿着一根小棒,好像在打一个小孩,我告诉他们,旁边的两个叉叉是打孩子发出的声音,猜猜这个是什么字?选这幅图是因为这个字属于“树上的苹果”,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但跳一跳肯定能摘到。通过半年的甲骨文知识的渗透,大部分的学生都知道拿着小棒的手的图例,演变成今天的汉字后,很多都变成反文旁;再根据旁边的小孩子,对应到今天的识字内容,学生猜想,这个字应该就是“教”。这一次他们明白了,老师教育我们最重要的是孝,要是我们做不到,那是要被打的。我希望这个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警醒。
第三个字,我们从甲骨文的图意来演变现代字。
这里还有一只拿着小棒的手,这代表了一个人,猜猜看,这是谁的手?学生猜不出,我请学生按照老师的图样把它画下来。学生通过描画对照,恍然大悟,这就是今天的又一个生字——“父”。原来,爸爸就是那个拿着棒的人,他在家里负有教育甚至杖打的责任和权利。学生明白了,原来家里的“皇帝”不是我。由上一个字“教”到这个字“父”的学习,对于更多的学生来说,不只是一个有趣的“魔术”,还可能是不那么有趣的“醍醐灌顶”。
通过对汉字的字理分析,让学生在识字教学中更多地触摸到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生命精神,我认为,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是非常好的一条途径。
三、在创编中活学活用
学生在背诵《弟子规》的过程中已经明白了,“孝”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那么通过“古人能如此孝顺父母,咱们应该怎么办”这样一个问题,引发学生创编“新三字经”的热情。它不仅是生字的一次复现和活用,也是一个孝行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利用已经获取的知识信息对其进行处理、提升的一个过程。
我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与文明,蕴含的人文内涵是何等深厚博大,游走其间,风景尽阅。尊老爱幼,前贤后效,我们得益其中,理当时时刻刻记在心里,在适当的时候,采用适当的方法,春风化雨地播撒,潜移默化地影响,慢慢地浸润、渗透,让学生也受益无穷。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