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北地区扶贫工作的成效攸关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和质量。本文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通过回顾和总结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在分析旅游业产业扶贫现状、
问题、趋势与机遇基础上,研究和探索西北地区旅游业产业扶贫战略。文章认为,在战略思想上,西北地区旅游业产业扶贫要与“一带一路”战略协同推进、注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扶贫经验的互学互鉴; 在战略路径上,西北地区依托旅游业产业扶贫,需要挖掘旅游产业发展潜在比较优势,借力打造和提升跨国、跨地区旅游产业链,实现产业技术核心化、旅游业品质化和品牌化,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参与的旅游业产业发展体系。
【關键词】: 旅游业; 产业扶贫; 战略研究; 一带一路
引言
西北地区扶贫工作的成效攸关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和质量。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扶贫工作在产业扶贫、专项扶贫、整村推进、对口援助、社会帮扶等扶贫举措齐头并进、多管齐下的作用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5 年,西北地区五省区贫困人口减少约 200 万左右,在全国扶贫开发进入攻坚期的艰难背景下,扶贫成效依然突出。2016 年7月 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的一次高规格会议——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向决战贫困发出了总攻令,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战略部署,进一步为西北地区今后扶贫攻坚指明方向和提出严格要求。
尽管目前扶贫成绩赫然,但如何持续巩固和提升扶贫效果,彻底消除西北地区贫困痼疾,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仍是西北地区反贫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西北地区贫困问题深受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民族文化、习俗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扶贫攻坚来说,持续强大的扶贫依托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业产业在西北地区产业结构中具有传统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分别形成“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黄金段”“核心区”和两个“战略支点”的功能定位后,给西北地区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及旅游业产业扶贫模式创新带来全新机遇。“一带一路”战略,在某种意义上是超级扶贫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既为沿线国家在减贫领域开展知识交流和经验互鉴提供了平台,也为西北特色产业的跨国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机遇,更为西北地区扶贫理念的创新和旅游业扶贫模式的探索创造了重要契机。基于此背景,本文从西北地区旅游业开放融合发展的视角出发,通过回顾和总结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业产业扶贫特点、趋势,结合“一带一路”战略下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机遇,试图对西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前景做一展望,以期对西北地区未来旅游业产业扶贫模式的战略创新以及“一带一路”背景下解决区域贫困性整体问题的策略有所认识和启示。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旅游扶贫的优劣势分析
(一)旅游产业扶贫效果突出,但西部地区偏僻游客不足
目前,西北地区的旅游产业扶贫基本上呈现这样一种状态: 旅游业产业扶贫效果突出,但对政府以及政策的依赖较多,缺乏自主性和市场性。以宁夏省为例,数据显示,2015 年青海减少贫困人口 20.1 万人,全省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 2010年的 3464 元增加到 2015 年的 6861 元,年均增长 14. 7%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①。宁夏扶贫开发工作按照“减少贫困、增加收入、缩小差距、构建和谐”的总体目标,努力实现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举转变,以改善提高贫困地区生产发展条件为主向贫困地区综合开发、全面发展转变。宁夏地区出名的旅游地区有西部影视城、沙坡头、沙湖及西夏王陵,但是旅游资源与文化底蕴深得北京、天津相比仍然显得微不足道,并且宁夏地处黄土高原地区,自然化境会让许多国外友人及国内游客望而却步②。宁夏的旅游扶贫成效虽然显著,但是对于贫困群众的扶贫成效并不明显。从扶贫的发力点来看,政府政策的作用较为显著。尤其是在产业扶贫、精准扶贫以及农村普惠式金融扶贫作用下,扶贫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对旅游业既有优势的挖掘。但从内容看,旅游业扶贫模式和机制的创新,内在性仍然不足。贫困群众和相关经营组织获利较少,缺乏规模大、实力强的的龙头企业,旅游业对政策依赖性大的根本属性并未得到改变,因而旅游业产业扶贫的持续性较弱。
(二)旅游业产业扶贫模式创新不够
一方面,扶贫企业规模小,对政策过度依赖,导致自我创新不够,缺乏旅游区的开发和保护意识。另一方面,旅游业产业新风格、新偏好、新热点的把握程度较低,导致产业链提升和价值增值的动力和持久显得不足。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旅游业发展未能充分发掘和积极寻找潜在市场,以及可以有效整合和利用的旅游业产业链资源;对于旅游利润的分配上,更大的蛋糕会归于政府、与旅游相关的经营者,所以,贫困地区从旅游中收益较少。旅游业扶贫模式创新不足,导致扶贫效应只在旅游发展较好的区域经济范围起到作用,缺乏大区域性、整体性和长远性对农牧民增收的带动。同时,也导致贫困区旅游业发展相对停滞,贫困受益面较窄。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业产业扶贫的趋势
从目前产业扶贫的现状和效果来看,西北地区旅游业产业扶贫模式创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产业扶贫缺乏长期目标和规划,以致旅游业发展未成为西北地区产业扶贫的有效依托。其次,产业扶贫的理念和模式简单,在西部地区根深蒂固扶贫现状,以及扶贫攻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上,产业扶贫表现得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缺乏内在性和持续性; 再次,由于产业运作的不科学性,加上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困乏,再加上贫困地区贫困户自身可行能力缺失和低下,使得产业扶贫促进市场参与度和提升生产能力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产业发展和扶贫、减贫脱钩; 最后,产业扶贫理念比较传统,不能对接和借力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因而,旅游业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相对落后、保守。然而,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又存在明显优势。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具备独特的地域及人文特色,对于有独特旅游偏好需求或者是有民族信仰的人师不可代替的旅游选择地。另一方面,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西北地区拥有的区位功能定位、政策优势、潜在市场以及战略通道优势,为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从潜在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奠定了战略基础。因此,西北地区依托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扶贫,可以在克服现有产业扶贫模式短期性、单一性、内在性不足的基础上,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充分挖掘和把握“一带一路”战略下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着力长远布局、战略发展,借助后发优势壮大旅游业发展实力。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旅游扶贫发展的新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既为西北贫困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现实机会,又为西北地区依托旅游业产业扶贫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也为解决西北地区整体性贫困提供战略契机。从目前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趋势来看,“一带一路”战略为西北地区提供了以下重要机遇:
( 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资源综合再开发机遇
从潜在产业链的分布区域来看,西亚地区尤其是海湾地区,人口增长迅速,对外开放程度高,各国对旅游的热情度都非常高,并且丰厚的石油收入,这些西亚国家的对出国旅游的需求较高。中亚地区有一定的旅游产业基础,但是每个地区的旅游各有各的特色,所以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也存在一定的需求; 西北五省区,旅游业产业经过一定的发展,拥有一定的特色和旅游资源,但缺乏深度的特色资源开发以及市场的拓展。这些生产和需求端的互补性,为综合区域资源打造新型跨区域产业链提供了重要机遇。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整合区域内地域、资源、人力、特产等独特资源,为一体化、品质化、高端化的跨区域旅游业产业链的生产提供了战略可能。
( 二) 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下提高西部地区的游客量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西北地区旅游业提供的巨大的量的需求契机。首先,从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尤其是中亚五国的贸易量来看,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从 2010 年的 204、42、14.3、15.7、24.8 亿美元上升至 2014 年的 224.5、53、25. 2、104.7、42.7 亿美元,虽然中间个别年份、个别国家有回落的趋势,但整体趋于一种稳中有升的状态。这种贸易间利好趋势,为旅游产业合作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经濟带联通的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比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沙特阿拉伯,因为源源不断的石油和重要贸易港口地位,再加上特殊的朝拜信仰,为这些地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尤其是迪拜,拥有世界上第一家七星级酒店、全球购物中心、世界最大室内滑雪场,迪拜几乎成了奢华的代名词,吸引着全球有一定财富的阶层旅游和消费,对旅游消费不仅有量的需求,还有质的苛刻要求。反观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的西亚、中亚国家,基本属于发展中国家,但是西部地区的旅游可以做不同消费层次的旅游路线,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游客对旅游的需求。
( 三) “棘轮效应”中品质化和品牌化带来的市场机遇
“棘轮效应”表明,在相对收入引致的消费习惯形成后,具有不可逆性。“丝绸之路”沿线的中东、西亚、中亚地区,在民族信仰和消费偏好背景下,由相对收入提升引致的对旅游的品牌化和品质化消费需求的“棘轮效应”明显。这种不可逆性呈现为对品质化和品牌化旅游产品巨大的市场需求。以中亚五国和海湾地区为例,中亚五国因为独特的矿藏优势和能源优势,海湾地区因为富有的石油资源,虽然面对新一轮石油价格下跌的冲击,经济增速和人均收入水平有所下降。但从长期来看,在新能源以及清洁能源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现状下,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前景依旧乐观,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较大。收入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导致该地区消费者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开始注重品质和品牌消费,而且一旦这种消费倾向形成,很难倒退或者消失。这种与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倾向的不可逆性,潜在地给西北地区品质化和品牌化的旅游产品走向西亚、中亚国家提供了市场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下旅游业产业扶贫的战略选择
(一)旅游业产业扶贫和“一带一路”建设协同推进
西北地区良好的旅游业产业基础和“一带一路”战略中旅游业发展机遇的积极对接,将是克服目前旅游业产业扶贫不足、进行旅游业产业扶贫模式创新的重要战略契机。一方面,西北地区旅游业产业基础良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比较优势,若能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战略需求,通过促进区域优势资源整合,将有助于通过后发优势,实现旅游业产业化发展壮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将会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对包括西北地区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贫困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西北地区旅游业产业化发展,要具备西北地区的旅游业产业扶贫和“一带一路”的战略协同发展的战略理念,把旅游业产业扶贫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既要注重依托产业优势和“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实现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也要考虑借助旅游业发展,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贫困区的贫困问题。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扶贫经验的互学互鉴
西北贫困地区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旅游产业,具备两重经济发展效应。一是国内脱贫。即要利用西北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要素面向国际市场生产和提供产品,重构和重建一些还未被挖掘的产业链,让国内贫困地区的优势资源参与产业链高附加值、高效率地生产,调动和提升国内贫困地区优势资源的市场积极性和参与度,从源头和本质解决贫困问题。二是帮扶国外减贫。国内产业借助“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其他国家提供了相应产业链上游和中游参与生产的机会。伴随着中国重构和重建的产业链质量和附加值的整体提高,这些国家和地区也能从中获得利益,贫困面貌将随之改变。我们形象地称这种模式为迂回扶贫。迂回扶贫模式,不是不把重點放在国内贫困严重地区的“精准扶贫”、“攻坚扶贫”上,而是在抓住战略机遇,拓宽扶贫视野,思考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战略性、可持续性前提下,进一步思考贫困区脱贫后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极进行的扶贫模式创新。迂回扶贫模式,既是“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解决贫困问题的战略性思路,也秉承了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贫困区域,在打造“合作 +共赢”扶贫模式过程中扶贫经验的互学互鉴。
参考文献:
[1] 黄锡生,何江.论生态文明建设与西部扶贫开发的制度对接——以生态补偿为“接口”的考察[J].学术论坛,2017.
[2] 张笑微. 西部地区旅游扶贫机制选择与绩效评价[J].改革与战略,2016.
[3] 刘涛.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出路[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
[4] 侯东民,张耀军,孟向京,蔡 林,周祝平[J].人口与经济,2014.
作者简介:李博,男,山东菏泽人,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研究生二年级学生。
问题、趋势与机遇基础上,研究和探索西北地区旅游业产业扶贫战略。文章认为,在战略思想上,西北地区旅游业产业扶贫要与“一带一路”战略协同推进、注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扶贫经验的互学互鉴; 在战略路径上,西北地区依托旅游业产业扶贫,需要挖掘旅游产业发展潜在比较优势,借力打造和提升跨国、跨地区旅游产业链,实现产业技术核心化、旅游业品质化和品牌化,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参与的旅游业产业发展体系。
【關键词】: 旅游业; 产业扶贫; 战略研究; 一带一路
引言
西北地区扶贫工作的成效攸关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和质量。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扶贫工作在产业扶贫、专项扶贫、整村推进、对口援助、社会帮扶等扶贫举措齐头并进、多管齐下的作用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5 年,西北地区五省区贫困人口减少约 200 万左右,在全国扶贫开发进入攻坚期的艰难背景下,扶贫成效依然突出。2016 年7月 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的一次高规格会议——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向决战贫困发出了总攻令,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战略部署,进一步为西北地区今后扶贫攻坚指明方向和提出严格要求。
尽管目前扶贫成绩赫然,但如何持续巩固和提升扶贫效果,彻底消除西北地区贫困痼疾,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仍是西北地区反贫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西北地区贫困问题深受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民族文化、习俗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扶贫攻坚来说,持续强大的扶贫依托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业产业在西北地区产业结构中具有传统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分别形成“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黄金段”“核心区”和两个“战略支点”的功能定位后,给西北地区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及旅游业产业扶贫模式创新带来全新机遇。“一带一路”战略,在某种意义上是超级扶贫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既为沿线国家在减贫领域开展知识交流和经验互鉴提供了平台,也为西北特色产业的跨国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机遇,更为西北地区扶贫理念的创新和旅游业扶贫模式的探索创造了重要契机。基于此背景,本文从西北地区旅游业开放融合发展的视角出发,通过回顾和总结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业产业扶贫特点、趋势,结合“一带一路”战略下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机遇,试图对西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前景做一展望,以期对西北地区未来旅游业产业扶贫模式的战略创新以及“一带一路”背景下解决区域贫困性整体问题的策略有所认识和启示。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旅游扶贫的优劣势分析
(一)旅游产业扶贫效果突出,但西部地区偏僻游客不足
目前,西北地区的旅游产业扶贫基本上呈现这样一种状态: 旅游业产业扶贫效果突出,但对政府以及政策的依赖较多,缺乏自主性和市场性。以宁夏省为例,数据显示,2015 年青海减少贫困人口 20.1 万人,全省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 2010年的 3464 元增加到 2015 年的 6861 元,年均增长 14. 7%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①。宁夏扶贫开发工作按照“减少贫困、增加收入、缩小差距、构建和谐”的总体目标,努力实现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举转变,以改善提高贫困地区生产发展条件为主向贫困地区综合开发、全面发展转变。宁夏地区出名的旅游地区有西部影视城、沙坡头、沙湖及西夏王陵,但是旅游资源与文化底蕴深得北京、天津相比仍然显得微不足道,并且宁夏地处黄土高原地区,自然化境会让许多国外友人及国内游客望而却步②。宁夏的旅游扶贫成效虽然显著,但是对于贫困群众的扶贫成效并不明显。从扶贫的发力点来看,政府政策的作用较为显著。尤其是在产业扶贫、精准扶贫以及农村普惠式金融扶贫作用下,扶贫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对旅游业既有优势的挖掘。但从内容看,旅游业扶贫模式和机制的创新,内在性仍然不足。贫困群众和相关经营组织获利较少,缺乏规模大、实力强的的龙头企业,旅游业对政策依赖性大的根本属性并未得到改变,因而旅游业产业扶贫的持续性较弱。
(二)旅游业产业扶贫模式创新不够
一方面,扶贫企业规模小,对政策过度依赖,导致自我创新不够,缺乏旅游区的开发和保护意识。另一方面,旅游业产业新风格、新偏好、新热点的把握程度较低,导致产业链提升和价值增值的动力和持久显得不足。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旅游业发展未能充分发掘和积极寻找潜在市场,以及可以有效整合和利用的旅游业产业链资源;对于旅游利润的分配上,更大的蛋糕会归于政府、与旅游相关的经营者,所以,贫困地区从旅游中收益较少。旅游业扶贫模式创新不足,导致扶贫效应只在旅游发展较好的区域经济范围起到作用,缺乏大区域性、整体性和长远性对农牧民增收的带动。同时,也导致贫困区旅游业发展相对停滞,贫困受益面较窄。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业产业扶贫的趋势
从目前产业扶贫的现状和效果来看,西北地区旅游业产业扶贫模式创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产业扶贫缺乏长期目标和规划,以致旅游业发展未成为西北地区产业扶贫的有效依托。其次,产业扶贫的理念和模式简单,在西部地区根深蒂固扶贫现状,以及扶贫攻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上,产业扶贫表现得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缺乏内在性和持续性; 再次,由于产业运作的不科学性,加上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困乏,再加上贫困地区贫困户自身可行能力缺失和低下,使得产业扶贫促进市场参与度和提升生产能力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产业发展和扶贫、减贫脱钩; 最后,产业扶贫理念比较传统,不能对接和借力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因而,旅游业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相对落后、保守。然而,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又存在明显优势。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具备独特的地域及人文特色,对于有独特旅游偏好需求或者是有民族信仰的人师不可代替的旅游选择地。另一方面,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西北地区拥有的区位功能定位、政策优势、潜在市场以及战略通道优势,为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从潜在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奠定了战略基础。因此,西北地区依托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扶贫,可以在克服现有产业扶贫模式短期性、单一性、内在性不足的基础上,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充分挖掘和把握“一带一路”战略下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着力长远布局、战略发展,借助后发优势壮大旅游业发展实力。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旅游扶贫发展的新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既为西北贫困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现实机会,又为西北地区依托旅游业产业扶贫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也为解决西北地区整体性贫困提供战略契机。从目前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趋势来看,“一带一路”战略为西北地区提供了以下重要机遇:
( 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资源综合再开发机遇
从潜在产业链的分布区域来看,西亚地区尤其是海湾地区,人口增长迅速,对外开放程度高,各国对旅游的热情度都非常高,并且丰厚的石油收入,这些西亚国家的对出国旅游的需求较高。中亚地区有一定的旅游产业基础,但是每个地区的旅游各有各的特色,所以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也存在一定的需求; 西北五省区,旅游业产业经过一定的发展,拥有一定的特色和旅游资源,但缺乏深度的特色资源开发以及市场的拓展。这些生产和需求端的互补性,为综合区域资源打造新型跨区域产业链提供了重要机遇。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整合区域内地域、资源、人力、特产等独特资源,为一体化、品质化、高端化的跨区域旅游业产业链的生产提供了战略可能。
( 二) 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下提高西部地区的游客量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西北地区旅游业提供的巨大的量的需求契机。首先,从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尤其是中亚五国的贸易量来看,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从 2010 年的 204、42、14.3、15.7、24.8 亿美元上升至 2014 年的 224.5、53、25. 2、104.7、42.7 亿美元,虽然中间个别年份、个别国家有回落的趋势,但整体趋于一种稳中有升的状态。这种贸易间利好趋势,为旅游产业合作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经濟带联通的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比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沙特阿拉伯,因为源源不断的石油和重要贸易港口地位,再加上特殊的朝拜信仰,为这些地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尤其是迪拜,拥有世界上第一家七星级酒店、全球购物中心、世界最大室内滑雪场,迪拜几乎成了奢华的代名词,吸引着全球有一定财富的阶层旅游和消费,对旅游消费不仅有量的需求,还有质的苛刻要求。反观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的西亚、中亚国家,基本属于发展中国家,但是西部地区的旅游可以做不同消费层次的旅游路线,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游客对旅游的需求。
( 三) “棘轮效应”中品质化和品牌化带来的市场机遇
“棘轮效应”表明,在相对收入引致的消费习惯形成后,具有不可逆性。“丝绸之路”沿线的中东、西亚、中亚地区,在民族信仰和消费偏好背景下,由相对收入提升引致的对旅游的品牌化和品质化消费需求的“棘轮效应”明显。这种不可逆性呈现为对品质化和品牌化旅游产品巨大的市场需求。以中亚五国和海湾地区为例,中亚五国因为独特的矿藏优势和能源优势,海湾地区因为富有的石油资源,虽然面对新一轮石油价格下跌的冲击,经济增速和人均收入水平有所下降。但从长期来看,在新能源以及清洁能源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现状下,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前景依旧乐观,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较大。收入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导致该地区消费者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开始注重品质和品牌消费,而且一旦这种消费倾向形成,很难倒退或者消失。这种与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倾向的不可逆性,潜在地给西北地区品质化和品牌化的旅游产品走向西亚、中亚国家提供了市场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下旅游业产业扶贫的战略选择
(一)旅游业产业扶贫和“一带一路”建设协同推进
西北地区良好的旅游业产业基础和“一带一路”战略中旅游业发展机遇的积极对接,将是克服目前旅游业产业扶贫不足、进行旅游业产业扶贫模式创新的重要战略契机。一方面,西北地区旅游业产业基础良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比较优势,若能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战略需求,通过促进区域优势资源整合,将有助于通过后发优势,实现旅游业产业化发展壮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将会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对包括西北地区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贫困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西北地区旅游业产业化发展,要具备西北地区的旅游业产业扶贫和“一带一路”的战略协同发展的战略理念,把旅游业产业扶贫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既要注重依托产业优势和“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实现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也要考虑借助旅游业发展,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贫困区的贫困问题。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扶贫经验的互学互鉴
西北贫困地区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旅游产业,具备两重经济发展效应。一是国内脱贫。即要利用西北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要素面向国际市场生产和提供产品,重构和重建一些还未被挖掘的产业链,让国内贫困地区的优势资源参与产业链高附加值、高效率地生产,调动和提升国内贫困地区优势资源的市场积极性和参与度,从源头和本质解决贫困问题。二是帮扶国外减贫。国内产业借助“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其他国家提供了相应产业链上游和中游参与生产的机会。伴随着中国重构和重建的产业链质量和附加值的整体提高,这些国家和地区也能从中获得利益,贫困面貌将随之改变。我们形象地称这种模式为迂回扶贫。迂回扶贫模式,不是不把重點放在国内贫困严重地区的“精准扶贫”、“攻坚扶贫”上,而是在抓住战略机遇,拓宽扶贫视野,思考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战略性、可持续性前提下,进一步思考贫困区脱贫后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极进行的扶贫模式创新。迂回扶贫模式,既是“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解决贫困问题的战略性思路,也秉承了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贫困区域,在打造“合作 +共赢”扶贫模式过程中扶贫经验的互学互鉴。
参考文献:
[1] 黄锡生,何江.论生态文明建设与西部扶贫开发的制度对接——以生态补偿为“接口”的考察[J].学术论坛,2017.
[2] 张笑微. 西部地区旅游扶贫机制选择与绩效评价[J].改革与战略,2016.
[3] 刘涛.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出路[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
[4] 侯东民,张耀军,孟向京,蔡 林,周祝平[J].人口与经济,2014.
作者简介:李博,男,山东菏泽人,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研究生二年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