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的世纪传奇和半生遗憾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m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高荣誉奖“大卫·威尔士奖”获奖者中第一个亚洲人,又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者,却误闯入一个不欢迎他的时代。他在相当长的岁月里不为人知,直到逝世的时候人们才想起他,并怀念他——
  2011年11月27日这一天,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们共同送别一个名叫张培刚的老人。对于经济学界而言,98岁的张培刚代表了一段传奇。
  然而,如果不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在微博上发布他去世的消息,大部分人可能并不清楚在聚光灯之外还有这样一个经济学家。的确,除了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名誉院长,他再也没有任何更显赫的头衔;他一生只写过10多本书,远谈不上著作等身;直到85岁,他所在的学院才第一次申请到博士点。
  在他逝去后,众多媒体在纷纷“寻找张培刚”,发文悼念他。但在历史上,这并不是第一次寻找。
  1956年,两位智利学者到北京要求见Pei kang Chang(张培刚)。外交部人员一度听成了“背钢枪”,辗转到武汉时,张培刚正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做基建办主任,劝农民搬家迁坟。领导碍于面子,叮嘱张培刚不要说从工地上过来,在一间从制图教研室借来的办公室里,他方得知自己的博士论文出了西班牙语版本,在南美引起巨大轰动。
  此时的张培刚只是7 000多工人的“工头”,主要任务是为工人申请水泥沙石。
  而在1951年之前,张培刚称得上是中国经济学领域最璀璨的一颗星。
  这个从武汉大学毕业的学生是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高荣誉奖“大卫·威尔士奖”获奖者中第一个亚洲人,与他同时获奖的人是后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他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被总编辑迈克尔·费希尔盛赞为丛书中最具影响力的巨著之一。他还曾在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担任顾问,拿600美元的月薪,是委员会中位居第四的高级官员。
  1944年,从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的年轻学生谭崇台赴哈佛留学,遇到一位风度翩翩的胡博士,得知谭崇台也来自武汉大学,胡博士立马问道:“那你们可知道张培刚?他在这里很有名气。”事后谭崇台得知,胡博士就是曾任驻美大使的胡适,彼时张培刚到哈佛不过3年。
  “好难出一个张培刚,我也做不到。”以“狂张”闻名的张五常曾这样评价这位“大哥”。
  1946年,博士毕业的张培刚和吴于廑、韩德培等同窗好友相约回到武汉大学任教,后被称为“哈佛三剑客”,被誉为一代大师的已故经济学家董辅礽便是他的学生之一。
  后人回忆,这位年纪轻轻的先生讲课,全身着笔挺西服,打领带,操一口流利英语。他没有讲义,少有板书,往往是旁征博引,“想到哪里讲到哪里”,好比讲边际效益时,便会用“三个烧饼最解饱”作比喻,讲到一半后,连走廊里都挤满了人。
  与张先生授课有关的故事,即使在30余年后也仍为学生所称道。一个1977级的华中科技大学校友记得,张老讲课时需要拄着拐杖,却无论如何不肯坐下。另一个1981级的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则想起,张老请国际上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为了让经历过文化大革命英文底子并不好的学生们都能听懂,他恳请外国学者慢点讲课,或尝试掺杂一些汉语来讲。
  然而,张培刚本人也逃不过那一场又一场的“运动”,从头号资本主义国家学成归来的张培刚注定会变成一个彻底被湮没的名字。而他的人生,也从此转了弯。
  1951年,“喝洋墨水”的他被调到中央马列学院学习,在1957年又被下放到湖北省红安县劳动。村里的老人至今仍记得,这位戴着眼镜有点知识的农民白天推着四百斤左右的粪车,晚上则在水塘边的大枫树下教农民识字。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Pei kang Chang”被视为特务暗号,他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因博士论文中曾提及“战争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他又被冠以战争贩子等罪名,而当年在美国当排字工人攒钱买回的大量外文文献被成箱捣毁。
  他的夫人谭慧记得,文化大革命时,张培刚白天要拿榔头修马路,到家后往往还坐不了多久,门便被敲开,“张培刚!出来去劳动!”
  但谈起那段时光,张培刚自己却释然得多,他在讲座上曾笑称那是在“修理地球”,还对学生们说自己“放牛都放得比别人好哟”。
  张培刚无疑是个洒脱之人。从小在华中科技大学家属楼里长大的白莎莉回忆,从她认识张伯伯开始,他就戴着厚厚的眼镜,喜欢抽着烟大声说话。一次白莎莉路过足球场。70多岁的张培刚正搬着一个小板凳坐在足球场边,大吼大叫地给学生们加油。
  张培刚还喜酒,常慨叹自己“年轻时可与千家驹对拼一瓶白酒”,奈何晚年医嘱戒酒戒烟,张老便诉苦道,“喝酒伤胃,抽烟伤肺,但戒酒戒烟伤心啊!”一个年轻的华科大硕士生则记得,毕业聚餐时去给90多岁的张培刚敬酒,老先生正手握一个鸡腿大口咬嚼,对他们说:“等我吃完再和你们喝酒!”
  上海财经大学的教授林珏做过张培刚5年的研究助理,他告诉记者,老先生对苦难可以一笑置之,但对离开讲台与书本30多年这件事却始终难以释怀。
  “这些年我就像一棵大树一样不能挪动,等到终于要拔起来的时候,老都老了。”张培刚这样说。他从没后悔回国,但想过要是过了那个时期再回来,可能贡献更大。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这样评价张培刚,他有责任感,真正关心我们这个时代、关心我们这个国家。
  1913年,张培刚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小时候和同村儿童门前塘岸吃饭,比谁家发财,就把碗里菜叶扔到水里,看谁家泛起的油花多。结果谁的油花都不多。
  “想到农民,我的脑筋一直都是我村子里的那些老爹爹老奶奶,和我自己的童年。”张培刚带着探寻落后农业国如何走向工业化和民主富强的愿望,以庚款留美考试全国第一名的身份进入哈佛大学,并于1945年10月写就英文稿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
  1982年世界银行的经济专家钱纳里来华讲学时几次提到张培刚,他说:“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你们中国人,是张培刚先生。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年过六旬的张培刚终于重返讲台,历史距离张培刚最辉煌的时刻已经过去了30多年。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多次讲,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如果当时的领导人能够读一读张培刚先生的著作,那么中国的历史可能就会改写。
  而张培刚只是说,他自己靠边站了30年,总算有张凳子可以坐下歇歇脚了。
  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大学老师看到张培刚自始至终坐在会场的一角,安心听讲,有时还像“一个认真听课的小学生,拿张小纸条记点小笔记”。
  1984年,周其仁去武汉探望张培刚。只见一张单人病床上,堆了两排摞得高高的书,剩下不足一半的面积,很难容一个人安稳躺下。谭慧说,你要是把书拿开,他睡不着觉!周其仁后来专门撰文感叹,我相信世间确有人把学术与生命完全融为一体。
  风度翩翩的青年变成拄拐的老者,规矩没有变,风骨也没有变。
  他喜欢吃麦当劳的快餐,也不拒绝红烧肉和东坡肉。他爱红苕稀饭,喜牛奶咖啡。他读李商隐的诗,看外国人打网球。他会统计金庸小说各大门派都死了多少人,还会称赞好友谭崇台是个大帅哥。他会为哪一年没有住过医院而感到自豪,还会热情地问来访者喜不喜欢吃薯条。
  文化大革命期间迫害过他的人来找他办事,他仍肯帮忙,只是说一句,“我可以为你办事,但我不会和你深交。”
  85岁时博士点才申请下来,他笑笑,说姜太公80岁遇文王,“我比姜太公还强点”。
  他还是喜欢穿干净整洁的西装,但里面会塞一个小棉袄,再用绳子捆紧点,“我是一个农民,外面穿得体面是对别人的尊重,里面只要暖和,破旧一点又有什么关系。”
  他似乎从来不会忘记自己的初衷。研讨会上,与会者提到人均GDP标准问题。张培刚发言说:“倘若经过10年发展建设,武汉市民每家冬天能用上暖气,夏天能用上空调,到那个时候,如果我不在世了,你们要去我的坟头上告诉我一声。”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这个98岁的老人总是静静地坐在轮椅上用放大镜看书,膝盖上盖着一条印花毛毯,毛毯一角露出挂在腰间的尿袋。
  谭慧老人记得,“先生弥留时,说了好几次‘我要到书房去’。”2011年11月23日14时,张培刚病逝于武汉市协和医院。
  1946年的一天,这个喜欢到波士顿城市音乐厅听巴赫和贝多芬古典音乐的年轻人,婉拒了在哈佛大学留校任教的邀请。他已经决定回到自己的祖国,做一名经济系主任。
  (来源:《中国青年报》 林衍/文)
其他文献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谭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乐坛关注度最高的歌曲排行榜统计结果显示,爱情歌曲占93%,公益歌曲、励志歌曲占7%,爱国歌曲则一首都没有。上榜情歌中,体现积极健康爱情观的不到20%,大部分是无病呻吟、苍白空洞的内容,有的甚至鼓吹快餐式、买卖式爱情。此言一出,立刻引发公众对当下流行的爱情歌曲的热议。  为什么流行歌曲几乎都是爱情主题?这对青少年会有什么影响?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
期刊
4月11日凌晨1时,两名正在美国南加州大学(以下简称南加大)就读的中国籍留学生在住所附近的车内被枪杀。警方怀疑这是一起持枪抢劫案,犯罪嫌疑人目前在逃,案件仍在调查之中。这起事件再次为中国赴美留学生人身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  据当地警方透露,枪击案发生在西亚当斯地区南加大校园附近的一条街道上。南加大校方证实,遇害中国留学生为一男一女,姓名分别是瞿铭和吴颖,均生于1988年,同为南加大工程学院电子工程
期刊
据新华社5月13日报道,河南郑州部分公办中学打着“师资交流”、“教育集团”的旗号,通过民办中学或培训机构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小升初考试,争相招生“掐尖”,大肆收费敛财,不仅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使国家均衡义务教育发展的诸多法律法规形同虚设。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学校“公私合营”的示范效应不断扩大,郑州市更多的学校纷纷效仿。  学校“公私合营”,教育部门要求
期刊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天台镇塘溪村发生了一起让人震惊的悲惨事件。72岁老农王久寿照顾的5名留守孙辈,到村后水塘玩耍不幸全部溺水身亡。这5名儿童中,两名11岁,两名10岁,一名6岁。如花的生命瞬间被无情的水塘吞没,这样的悲剧不仅是王久寿老人一家之痛,也是全社会之痛。由此反映出,当前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确实令人担忧,最基本的安全保障更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前不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妇女
期刊
近日,浙江省永康市向社会公示当地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人员的自查结果,使一直备受争议的“吃空饷”事件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而后续调查发现,教育系统是重灾区,学校在人员编制上虚报虚领工资是造成“吃空饷”的主要原因。比如此次查出的人员中有一名初中教师,27岁时就请假不上班了,而23年来,他的工资一直被学校冒领。(《新京报》5月8日)  其实,对于任何“吃空饷”事件,如果有关方面有兴趣继续调查下去,一定不难
期刊
“哪怕只有0.001%的不合格,落到消费者头上就是百分百。我们须臾不敢掉以轻心”,“就是要坚持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给老百姓以信心。”5月14日召开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会议上,质检部门同志的这番话,体现了职能部门难能可贵的群众意识、责任意识。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历来为中央高度重视。从“地沟油”案件的破获,到对一些不合格产品的公布,政府一直以坚决的态度,持续深
期刊
近日,几起让中国教育“很受伤”的事件接连发生。  先是4月中旬,有媒体报道,“疑似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二)’科目的试题和参考答案提前便已有人在网上公布。”短短几天后,“武汉理工涉硕士学位造假,百余学生用假证骗文凭”见诸报端。  尽管几起事件仍在调查中,尚无定论,但有专家指出,短时间内连续发生多起泄题、疑似泄题,特别是假学生拿到真学位等事件,不管事件最终结果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对教育公信力造成
期刊
文化啃老族又添新成员。据媒体报道,甘肃三县集资造“古董”,即:永靖县3 000万元建黄河三峡孔子大殿,华亭县3 000多万元建秦皇祭天文化广场三期工程,临洮县8 000万元建老子文化园。所幸的是,如今三个贫困县的“大手笔文化工程”均被叫停。  这些年,文化啃老族们远的争黄帝、姜尚、老子、庄子故里,近的抢曹操、华佗、赵云故园;五省七地抢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两国四地争李白,连孙悟空、
期刊
近日,武汉市教育局局长称,今年起武汉将通过改革教师身份管理,淡化教师校籍,强化教师区域管理,使名师更加容易流动。  不难看出,促进教师流动,意在通过优质师资的均衡分布,促进教育的公平、平等,破解择校热。之前,亦有不少地区出台过类似规定。  但是,好政策不一定好落实。武汉市相关人员就坦言,教师交流推进难度大、很难完成。为什么难?  稍加分析,其实无非两个字:人、财。  先说人。解决教育失衡,从“人”
期刊
4月中旬在南海黄岩岛附近海域发生的中菲对峙局面,至今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事态仍未平息。  黄岩岛最早由中国人发现,是中国渔民的传统渔场。正如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指出的那样,元代以来历代中国政府通过多种形式管辖黄岩岛,有效行使和巩固了对黄岩岛的主权,数世纪以来从未遇到过任何挑战,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菲律宾对黄岩岛的主权声索毫无根据。  然而,菲律宾方面的强硬态度依然不减。最新的动向是,菲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