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导学”是分不开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如何“导学”,力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做法,提供大家参考。
关键字:生物教学;“导”与“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不断获取生物知识的会学能力和灵活运用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其中“会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会学能力呢?这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导学”是分不开的。
一、导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1.教师要着力于引导。引导,就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自觉地思维。
例如,胰岛素这部分知识比较枯燥又难理解,教师要着力于引导。用科学有趣的例子设疑:切除了胰脏的狗,它的尿会引来许多蚂蚁,这是为什么?学生对这一问题由好奇产生兴趣,就会带着高涨而积极的情绪去感知教材和思考问题,直到最后掌握胰岛素的知识。这种由疑问产生兴趣而引发的主动学习,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教师要着手于指导。所谓指导,一方面是认知策略的指导,即教师主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变知识为能力。另一方面是学法指导,即教师主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操作方法的正确选择和恰当运用。
3.教师要着重于疏导。疏导,就是指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出现偏差时,教师应给予指点,拨开疑云,疏通障碍,使学生思维顿开,疑云顿消,完成学习目标,从而完成认知上的一次飞跃。
例如,在制作临时装片时,许多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滴在载玻片中央的那滴水为什么要“适量”?为什么要对标本“染色”?这时教师应着重于疏导,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答案:滴在载玻片上的水过多,盖上的盖玻片易在水中浮动;水太少,盖玻片下易产生气泡。对标本染色,使观察更清楚,效果更明显。这样,在教师的疏导下使学生由“难学”变“易学”,并在这化难为易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课堂教学要实现“素质化”,实现“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总目标,关键在于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目标是教与学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之在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目标的展示,可由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或通过师生的“讨论”“归纳”“演绎补充”来展示。
例如,在教“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教师可根据本节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并展示给学生:(1)什么叫双受精?双受精的过程怎样?(2)果实和种子是怎样形成的?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主攻方向,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把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提高。
3.让学生充分“质疑问难”“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质疑问难”,暴露出学习中遇到的不能理解、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针对问题精点细拨,驱动学生深入思考,从中获取“真知”,形成自己的“血肉”。对一些关键性问题,如果学生没提出来,教师也可设问挑疑,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将学习引向深入。这正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4.让学生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归纳总结,不仅能及时反馈信息,而且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使学习更富有成效。另一方面,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现学习规律,归纳出学习方法,从“学会”过渡到“会学”,产生新的认识飞跃。
三、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
1.实现导与学的统一导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导学统一。首先,教师的“导”要服务于“学”,教师的“导”要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脱离了学生实际的导是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其次,学生的“学”要求助于“导”,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导与学的统一。
2.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关键在于教师主导性的正确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主导能力。在角色上,实现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在情感上,既融情于教材又融情于学生;在方法上,要“目中有人”,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参与,学生能干的教师坚决不干,出现了问题,这正是教师“导”的切入点和出发点,针对问题进行指导、调控、激励、点拨,从而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好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导”的作用,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而且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步入社会良好的奠定基础。
关键字:生物教学;“导”与“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不断获取生物知识的会学能力和灵活运用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其中“会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会学能力呢?这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导学”是分不开的。
一、导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1.教师要着力于引导。引导,就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自觉地思维。
例如,胰岛素这部分知识比较枯燥又难理解,教师要着力于引导。用科学有趣的例子设疑:切除了胰脏的狗,它的尿会引来许多蚂蚁,这是为什么?学生对这一问题由好奇产生兴趣,就会带着高涨而积极的情绪去感知教材和思考问题,直到最后掌握胰岛素的知识。这种由疑问产生兴趣而引发的主动学习,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教师要着手于指导。所谓指导,一方面是认知策略的指导,即教师主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变知识为能力。另一方面是学法指导,即教师主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操作方法的正确选择和恰当运用。
3.教师要着重于疏导。疏导,就是指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出现偏差时,教师应给予指点,拨开疑云,疏通障碍,使学生思维顿开,疑云顿消,完成学习目标,从而完成认知上的一次飞跃。
例如,在制作临时装片时,许多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滴在载玻片中央的那滴水为什么要“适量”?为什么要对标本“染色”?这时教师应着重于疏导,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答案:滴在载玻片上的水过多,盖上的盖玻片易在水中浮动;水太少,盖玻片下易产生气泡。对标本染色,使观察更清楚,效果更明显。这样,在教师的疏导下使学生由“难学”变“易学”,并在这化难为易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课堂教学要实现“素质化”,实现“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总目标,关键在于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目标是教与学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之在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目标的展示,可由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或通过师生的“讨论”“归纳”“演绎补充”来展示。
例如,在教“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教师可根据本节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并展示给学生:(1)什么叫双受精?双受精的过程怎样?(2)果实和种子是怎样形成的?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主攻方向,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把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提高。
3.让学生充分“质疑问难”“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质疑问难”,暴露出学习中遇到的不能理解、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针对问题精点细拨,驱动学生深入思考,从中获取“真知”,形成自己的“血肉”。对一些关键性问题,如果学生没提出来,教师也可设问挑疑,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将学习引向深入。这正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4.让学生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归纳总结,不仅能及时反馈信息,而且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使学习更富有成效。另一方面,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现学习规律,归纳出学习方法,从“学会”过渡到“会学”,产生新的认识飞跃。
三、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
1.实现导与学的统一导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导学统一。首先,教师的“导”要服务于“学”,教师的“导”要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脱离了学生实际的导是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其次,学生的“学”要求助于“导”,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导与学的统一。
2.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关键在于教师主导性的正确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主导能力。在角色上,实现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在情感上,既融情于教材又融情于学生;在方法上,要“目中有人”,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参与,学生能干的教师坚决不干,出现了问题,这正是教师“导”的切入点和出发点,针对问题进行指导、调控、激励、点拨,从而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好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导”的作用,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而且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步入社会良好的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