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以人为本,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已经成为党执政的一个方向。十八大报告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民生发展的幸福画卷,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民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斷,彰显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在江苏“两个率先”征程中,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民生优先鲜明导向,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见》,把“使百姓有幸福感和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筑牢江苏“民生幸福工程”的基石。全省各地创新理念和思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出实招,重实效,结出累累硕果,涌现出一批民生建设的鲜活样本。
常州:保障房圆百姓安居梦
【实践】近年来,房价走势和住房保障一直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话题,保障房更是成为大家关注的民生焦点。常州把推进住房保障作为改善民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2007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实施住房保障五年规划,2009年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实施了经济适用住房货币化补贴改革,全面实现了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应保尽保,截至去年底,提前三年实现公共租赁住房应保尽保,圆了中低收入家庭的安居梦。常州的住房保障抓住了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建立住房分层保障全覆盖体系,根据家庭收入和住房状况,通过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分别予以保障;在工业同区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着力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人员的住房困难。二是六管齐下筹集房源。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集中新建、分散配建、定向代建、批量收购、零星收购、园区自建”六管齐下筹集保障房的模式。“钱从哪里来”一直是保障房建设的瓶颈,常州市建立了住房保障投融资平台,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住房公积金部分增值收益等多种渠道,有效解决了资金问题。三是抓好保障房分配与管理。确立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理念,严格把好申请审核关,把好房源分配关,把好后续管理关。
【反响】常州住房保障解决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民生幸福工程的成果。去年刚刚申请到公租房的马建英说:“公共租赁住房是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的一项‘民生工程’,是我们生活的一盏明灯,为我们这样的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这样的低收入家庭的关怀关心。”一直盼望有一个属于自己小家的李伟洁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对我施以援手,帮助我解决了住房难题。”常州的住房保障工作吸引了全国的目光,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10年7月,时任省长的罗志军在全省公共租赁住房工作现场推进会上,称赞常州住房保障起步比较早、考虑比较全、效果比较明显。同年8月,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希望在常州就这个点上所取得的经验,我们深入的剖析,如何在全国来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去年7月,温家宝总理视察保障房小区时,对常州市“吸收多元主体参与建设、采取多种方式筹措房源”等工作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
【点评】住房乃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是每個家庭的殷切期盼。在高房价成为时刻牵动人们神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问题的背景下,按照市场管商品房、政府管保障房的原则,有效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不仅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更是关乎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让大家住上放心房,是政府的责任。”。常州在住房民生方面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通过实施“建储并举、租补并行”等一系列措施,解决好保障房准入难、退出难、融资难等问题,不仅满足了老百姓的住房需求,更让民众看到了党和政府心系民生、改善民生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形成了享誉全国的住房保障“常州模式”,成为我省民生幸福工程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镇江:打响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第一枪
【实践】享受更优质、更便捷和更经济的医疗服务,一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在新一轮医改中,镇江承担了省和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任务,把集团化模式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主要路径,将市县统筹推进作为拓展公立医院改革成效的有力手段,组建了以两个三甲医院为核心,包容全部市区二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江苏康复、江滨医疗集团。2009年以来,镇江坚持“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在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服务体系、补偿机制、行业监管、惠民便民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可喜成果。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市政府委托卫生局履行出资人职责,建立医疗集团法人治理结构,保证公立医院公益性发展方向。市卫生局履行“管医”职责,依法实行全行业监管。医疗集团履行“办医”职责,成立理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理事会对出资人负责,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集团院长负责制。医疗集团各医院作为自主经营的责任主体,履行医院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改善服务和成本控制等经营管理职责。二是优化资源配置。依托集团的平台,投入近13亿元改扩建江大附院、市一院、市中医院,整体迁建市二院并调整为康复特色专科医院,易地建设市精神卫生中心,整合市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院。规划设置城区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9个站,全市58个乡镇卫生院撤并为49个。发挥核心医院资源优势,引导专家、技术、资源等“下沉”社区,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信息化建设,在集团、县级医院与基层之间建立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和预约服务的数字化工作平台,在全市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布局优化、层次互补的医疗网络体系。三是突出惠民便民。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推出“3+X”家庭健康责任团队服务和网格化管理,为居民提供契约式的健康服务,推动卫生服务由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建立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平台,构建智慧健康信息系统,医院与社区信息共享、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基本实现。提升医疗管理服务水平,简化挂号、就诊、检查、收费、取药等流程,缩短病人等候时间。 【反响】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为核心的镇江新医改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群众得实惠、卫生有发展、医改促健康的良好局面,群众满意度不斷提升。全市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得到有效控制,增幅远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社区门急诊量占全市比例逐年提高,社区预防保健服务比例大幅提升,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格局,患者普遍表示,小毛病、慢性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方便、实惠。据国家城调队调查显示,全市社区居民综合满意率达92.12%。镇江医改得到各方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凤凰卫视》等媒体,多次对镇江医改进行了报道,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2011年9月,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调研镇江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情况时认为:镇江医改走在全国前列,公立医院改革特色鲜明,突出了公益性,为全国医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点评】一提起去医院看病,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责”与“难”这两个字。解决医疗资源马太效应造成的“看病难”和以药养医造成的“看病贵”,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民生难题。民生主导下的镇江公立医院改革,以公益性为价值取向,以集团化途径综合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服务体系、惠民便民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不仅有效破解了“看病难”和“看病贵”,也为破解管办分开、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医疗机构协作分工这三大难题提供了样本,被舆论誉为打响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第一枪。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镇江市委、市政府不畏艰难,始终保持着那么一股“钻”劲和“韧”劲,从1994年“两江医改”以来的近20年时间里,坚持“迈小步,不停步,不走弯路回头路,争取年年有进步”,扎实推进医疗改革,追求民生福址,逐步形成“镇江医改模式”。
沧浪:开创全国领先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
【实践】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养老难”即将成为一个现实的民生问题。苏州沧浪区(现属姑苏区)未雨绸缪,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种新型居家养老模式——“邻里情”虚拟养老院。该养老院依托221养老服务系统,采取“依托科技、优化流程,实现管理信息化;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实现运作市场化;分类施养、个性选择,实现服务标准化”的做法,有效整合了各类社会优质资源,养老服务不仅实现了标准化、专业化、亲情化,而且做到了全方位、全天候。虚拟养老院有三个特点:一是政府主导,扶持到位。虚拟养老院在创建过程中,政府始终起着主导、引领、扶持和管理监督作用。起步阶段,政府出资搭平台;运作阶段,政府发文作补贴;协调阶段,政府牵线给优惠。二是服务周到,品质专业。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内容,涵盖了家庭保洁、电器维修、换季整理、买菜做饭、陪同就医等各个方面。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居家养老户被分成政府重点援助的老人家庭、政府一般援助的老人家庭和自己埋单的普通老人家庭三大类,分别提供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满足了不同层次老年人服務需求。三是成本低廉,养老高效。投资建设机构养老院,每张床位需20至25万元,相比之下,虚拟养老院具有节约土地、人力和管理成本的优势,虚拟养老院至今投资不到1000万元,就基本满足了6100多位高龄、空巢老人的常态化居家生活照料需求,平均每个人的投入只有1640元。成本降低的同时,带来了养老效率的提升,沧浪虚拟养老院开办短短几年,已先后为老人提供服务6万余次。低廉的成本和高效的服务,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机构养老院同等的人性化关爱与社会化服务,较好地解决了高龄、空巢、特困老人生活困难和缺乏精神慰藉等难题,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反响】机构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一经推出,就受到普遍欢迎和好评。对这座虚拟养老院,老人们充满了感情、充满着信任,许多老人让家政服务员代领工资,甚至把家里的钥匙交给服务员保管。在虚拟养老院,老人们接受的不仅是简单的家政服务,而是亲情关怀。残疾孤老崔根虎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手脚残疾,行动不便,生活难以自理,自从进了虚拟养老院,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动情地说:“接受‘居家乐’服务,我的生活质量彻底提高了,如今我已经离不开‘居家乐’了。”虚拟养老院在服务老人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支国内为数不多的近200名职业化、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团队,并使200多名大龄下岗人员重新找回社会定位。2009年,“邻里情”虚拟养老院荣获民政部“科技成果创新奖”,2011年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养老工作试点单位。去年8月,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栏目之《中国式养老调查》节目,专题播放沧浪“虚拟养老院”创新社会养老服务举措,节目用近一小时的时间全面报道了虚拟养老院为老人服务工作情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点评】江苏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老龄化程度已达18.89%,远高于10%的联合国统计标准。汹涌而来的白发浪潮,不仅深刻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对传统的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随着“4+2+1”家庭的增加,老人养老需求和独生子女时间、精力、经济能力有限的矛盾愈发凸现,致使家庭养老出现了左右为难的尴尬。同时,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难以协调,机构养老也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导致“一床难求”和“人去院空”并存的窘境。怎样才能不让养老变成一个沉重的话题?苏州沧浪依托“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了一条新型养老模式,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将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和分散的养老服务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很好地适应了中国的国情,把“夕阳行业”做成了“朝阳产业”,有效解决了政府供给不足、市场不愿提供公共服务的问题,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责任编辑:刘忠
常州:保障房圆百姓安居梦
【实践】近年来,房价走势和住房保障一直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话题,保障房更是成为大家关注的民生焦点。常州把推进住房保障作为改善民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2007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实施住房保障五年规划,2009年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实施了经济适用住房货币化补贴改革,全面实现了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应保尽保,截至去年底,提前三年实现公共租赁住房应保尽保,圆了中低收入家庭的安居梦。常州的住房保障抓住了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建立住房分层保障全覆盖体系,根据家庭收入和住房状况,通过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分别予以保障;在工业同区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着力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人员的住房困难。二是六管齐下筹集房源。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集中新建、分散配建、定向代建、批量收购、零星收购、园区自建”六管齐下筹集保障房的模式。“钱从哪里来”一直是保障房建设的瓶颈,常州市建立了住房保障投融资平台,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住房公积金部分增值收益等多种渠道,有效解决了资金问题。三是抓好保障房分配与管理。确立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理念,严格把好申请审核关,把好房源分配关,把好后续管理关。
【反响】常州住房保障解决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民生幸福工程的成果。去年刚刚申请到公租房的马建英说:“公共租赁住房是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的一项‘民生工程’,是我们生活的一盏明灯,为我们这样的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这样的低收入家庭的关怀关心。”一直盼望有一个属于自己小家的李伟洁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对我施以援手,帮助我解决了住房难题。”常州的住房保障工作吸引了全国的目光,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10年7月,时任省长的罗志军在全省公共租赁住房工作现场推进会上,称赞常州住房保障起步比较早、考虑比较全、效果比较明显。同年8月,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希望在常州就这个点上所取得的经验,我们深入的剖析,如何在全国来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去年7月,温家宝总理视察保障房小区时,对常州市“吸收多元主体参与建设、采取多种方式筹措房源”等工作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
【点评】住房乃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是每個家庭的殷切期盼。在高房价成为时刻牵动人们神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问题的背景下,按照市场管商品房、政府管保障房的原则,有效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不仅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更是关乎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让大家住上放心房,是政府的责任。”。常州在住房民生方面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通过实施“建储并举、租补并行”等一系列措施,解决好保障房准入难、退出难、融资难等问题,不仅满足了老百姓的住房需求,更让民众看到了党和政府心系民生、改善民生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形成了享誉全国的住房保障“常州模式”,成为我省民生幸福工程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镇江:打响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第一枪
【实践】享受更优质、更便捷和更经济的医疗服务,一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在新一轮医改中,镇江承担了省和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任务,把集团化模式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主要路径,将市县统筹推进作为拓展公立医院改革成效的有力手段,组建了以两个三甲医院为核心,包容全部市区二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江苏康复、江滨医疗集团。2009年以来,镇江坚持“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在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服务体系、补偿机制、行业监管、惠民便民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可喜成果。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市政府委托卫生局履行出资人职责,建立医疗集团法人治理结构,保证公立医院公益性发展方向。市卫生局履行“管医”职责,依法实行全行业监管。医疗集团履行“办医”职责,成立理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理事会对出资人负责,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集团院长负责制。医疗集团各医院作为自主经营的责任主体,履行医院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改善服务和成本控制等经营管理职责。二是优化资源配置。依托集团的平台,投入近13亿元改扩建江大附院、市一院、市中医院,整体迁建市二院并调整为康复特色专科医院,易地建设市精神卫生中心,整合市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院。规划设置城区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9个站,全市58个乡镇卫生院撤并为49个。发挥核心医院资源优势,引导专家、技术、资源等“下沉”社区,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信息化建设,在集团、县级医院与基层之间建立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和预约服务的数字化工作平台,在全市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布局优化、层次互补的医疗网络体系。三是突出惠民便民。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推出“3+X”家庭健康责任团队服务和网格化管理,为居民提供契约式的健康服务,推动卫生服务由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建立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平台,构建智慧健康信息系统,医院与社区信息共享、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基本实现。提升医疗管理服务水平,简化挂号、就诊、检查、收费、取药等流程,缩短病人等候时间。 【反响】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为核心的镇江新医改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群众得实惠、卫生有发展、医改促健康的良好局面,群众满意度不斷提升。全市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得到有效控制,增幅远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社区门急诊量占全市比例逐年提高,社区预防保健服务比例大幅提升,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格局,患者普遍表示,小毛病、慢性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方便、实惠。据国家城调队调查显示,全市社区居民综合满意率达92.12%。镇江医改得到各方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凤凰卫视》等媒体,多次对镇江医改进行了报道,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2011年9月,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调研镇江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情况时认为:镇江医改走在全国前列,公立医院改革特色鲜明,突出了公益性,为全国医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点评】一提起去医院看病,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责”与“难”这两个字。解决医疗资源马太效应造成的“看病难”和以药养医造成的“看病贵”,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民生难题。民生主导下的镇江公立医院改革,以公益性为价值取向,以集团化途径综合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服务体系、惠民便民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不仅有效破解了“看病难”和“看病贵”,也为破解管办分开、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医疗机构协作分工这三大难题提供了样本,被舆论誉为打响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第一枪。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镇江市委、市政府不畏艰难,始终保持着那么一股“钻”劲和“韧”劲,从1994年“两江医改”以来的近20年时间里,坚持“迈小步,不停步,不走弯路回头路,争取年年有进步”,扎实推进医疗改革,追求民生福址,逐步形成“镇江医改模式”。
沧浪:开创全国领先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
【实践】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养老难”即将成为一个现实的民生问题。苏州沧浪区(现属姑苏区)未雨绸缪,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种新型居家养老模式——“邻里情”虚拟养老院。该养老院依托221养老服务系统,采取“依托科技、优化流程,实现管理信息化;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实现运作市场化;分类施养、个性选择,实现服务标准化”的做法,有效整合了各类社会优质资源,养老服务不仅实现了标准化、专业化、亲情化,而且做到了全方位、全天候。虚拟养老院有三个特点:一是政府主导,扶持到位。虚拟养老院在创建过程中,政府始终起着主导、引领、扶持和管理监督作用。起步阶段,政府出资搭平台;运作阶段,政府发文作补贴;协调阶段,政府牵线给优惠。二是服务周到,品质专业。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内容,涵盖了家庭保洁、电器维修、换季整理、买菜做饭、陪同就医等各个方面。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居家养老户被分成政府重点援助的老人家庭、政府一般援助的老人家庭和自己埋单的普通老人家庭三大类,分别提供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满足了不同层次老年人服務需求。三是成本低廉,养老高效。投资建设机构养老院,每张床位需20至25万元,相比之下,虚拟养老院具有节约土地、人力和管理成本的优势,虚拟养老院至今投资不到1000万元,就基本满足了6100多位高龄、空巢老人的常态化居家生活照料需求,平均每个人的投入只有1640元。成本降低的同时,带来了养老效率的提升,沧浪虚拟养老院开办短短几年,已先后为老人提供服务6万余次。低廉的成本和高效的服务,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机构养老院同等的人性化关爱与社会化服务,较好地解决了高龄、空巢、特困老人生活困难和缺乏精神慰藉等难题,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反响】机构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一经推出,就受到普遍欢迎和好评。对这座虚拟养老院,老人们充满了感情、充满着信任,许多老人让家政服务员代领工资,甚至把家里的钥匙交给服务员保管。在虚拟养老院,老人们接受的不仅是简单的家政服务,而是亲情关怀。残疾孤老崔根虎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手脚残疾,行动不便,生活难以自理,自从进了虚拟养老院,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动情地说:“接受‘居家乐’服务,我的生活质量彻底提高了,如今我已经离不开‘居家乐’了。”虚拟养老院在服务老人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支国内为数不多的近200名职业化、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团队,并使200多名大龄下岗人员重新找回社会定位。2009年,“邻里情”虚拟养老院荣获民政部“科技成果创新奖”,2011年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养老工作试点单位。去年8月,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栏目之《中国式养老调查》节目,专题播放沧浪“虚拟养老院”创新社会养老服务举措,节目用近一小时的时间全面报道了虚拟养老院为老人服务工作情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点评】江苏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老龄化程度已达18.89%,远高于10%的联合国统计标准。汹涌而来的白发浪潮,不仅深刻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对传统的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随着“4+2+1”家庭的增加,老人养老需求和独生子女时间、精力、经济能力有限的矛盾愈发凸现,致使家庭养老出现了左右为难的尴尬。同时,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难以协调,机构养老也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导致“一床难求”和“人去院空”并存的窘境。怎样才能不让养老变成一个沉重的话题?苏州沧浪依托“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了一条新型养老模式,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将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和分散的养老服务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很好地适应了中国的国情,把“夕阳行业”做成了“朝阳产业”,有效解决了政府供给不足、市场不愿提供公共服务的问题,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责任编辑: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