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差损”面前,保险公司将通过提高保费价格来降低分红险产品“利差”影响,银保产品格局欲变。
最近保险营销人员向消费者推销产品时,都提到分红险明年要涨价,并以此作为理由,劝说消费者购买。寿险产品真要涨价了?
涨价在即
保险业是从死差、费差和利差三个方面获得收益。实际死亡人数比预定死亡人数少时产生“死差益”;实际营业费用低于预算营业费用时产生“费差益”;“利差益”则是指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收益率高于保险合同的平均预定利率而产生的利益。
专家指出,保险资金80%的比例投资于国债、大额协议存款、央票等领域,随着银行屡次降息,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空间越发变窄,逐渐失去生存空间。若利率进一步下调,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也会随着降低,当这一收益率低于承诺投保人的平均预定利率时,保险公司将出现亏损,即“利差损”。
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逼近万能险2.5%的预定利率,造成万能险结算利率又一次跳水,包括中国人寿在内至少有20家寿险公司将11月份万能险结算利率下调接近4%。
在此之前,由于在2006年、2007年,部分公司,尤其是大公司在大牛市中获得很高利益,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分红特别储备金和平滑准备金。所以,2008年上半年,很多寿险公司对分红产品宣布了较高的分红水平,万能险也提高了结算利率。但是目前,一些公司分红储备、万能平滑准备金已经基本消耗完,分红险、万能账户的实际投资收益率已难以维持现在的分红水平和结算利率水平。
也就是说,保险公司为了防范潜在的“利差损”风险,不得不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万能险逐渐被消费者冷落;虽然分红险依然被消费者所接受,但其同样面临“利差损”。
保险专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将不得不通过提高保费价格来降低分红险产品“利差”带来的影响,即所谓通过提高“保险三差”中的“费差”来平衡“利差”。
也有保险公司表示,回归保险的本源,销售更多费用率高的传统型产品,并且提高承保质量,通过谋求死差益和费差益来增加利润。
受降息影响,分红险提价已经无悬念。同时,分红型的重疾险也会受到降息的影响。但是,一些意外险、健康险、重疾险之类的保险主要和“死差”有关,跟费差和利差关系不大,因此并不会受降息的影响而改变费率,提价可能性非常小。
如果未来还降息,新设计的年金型保险产品也会提高费率,投保人总保费可能会增加数千元。
银保产品格局欲变
降息之后,再加上时近2008年年底,多家保险公司银保渠道的产品销售情况不尽如人意。
在保监会的监管之下,银行利益会在规范中受到损失,尤其是期缴业务的推行,使得银行短期收益有所减少。有消息称,部分省市银行、邮政希望通过联盟将手续费提高到4.5%。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银行保险产品定价预留的费用率只有4%,如果手续费提高到4.5%,将要全面亏损。
同时,记者获悉,多家商业银行正在酝酿取消驻点销售,将保险营销员纳入银行编制。这样的话,银行就是放弃排他合作,而同时和多家保险公司合作。这将导致保险的业绩分化,对于保险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业内人士分析,在这种全新的销售模式下,原先被排他协议拒之门外的保险公司将进驻银行网点。保险公司品牌将会成为消费者投保考虑的首要因素,这将使得中小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直接面临被大型保险公司挤占的风险。银保手续费不会降下来。
银保渠道面临变革,是否会引起银保产品的涨价?接受电话采访的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庹国柱教授表示,这些变化还不能说明会直接导致银保产品的涨价,关键是看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博弈情况,还有保险公司是否理性。
银保产品变局也是影响保险是否涨价的一个隐忧。
首先,中小保险公司在银保业务规模竞争中不占优势,在利润率最高的直销渠道又缺乏素质高的代理人,这将进一步拉大它们与大型保险公司之间的业绩差距。
其次,2008年8月以来,保监会开始调控“过热”的银行保险,银保业务降温的同时,保费增长速度开始不断下降。
2008年月1月1日至2008年11月30日期间,中国平安子公司平安人寿、平安财险、平安健康险及平安养老险的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920.94亿元、245.7亿元、2760万元及10.59亿元。而其前10个月原保险费收入分别为845.2亿元、226.18亿元、2629万元及10.37亿元。
中国人寿1~11月的原保险保费收入为2808亿元,而其11月单月的保费收入为160亿元,同比增长仅为16%,增速已大大低于年初各月。
中国太保的保费降幅更为跌宕。其11月单月寿险保费收入为37亿元,同比负增长32.7%,而此前4个月单月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50%、58.3%、20.9%和-6.5%。
如何应对涨价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庹国柱教授表示,保险公司如果在新产品中提高费率,消费者是不易觉察的,因为新产品不像老产品那样,可以和以前交纳的费用进行比较。但是保险公司不能单纯提高价格,而应该将保障内容和服务一起提高,否则将会失去客户群。
因此,建议消费者不必考虑保险涨价与否,而要依据保障内容是否“划算”来作出选择,保障力度大而且全面的产品,怎么也好过价格便宜但没什么保障的产品。
同时建议,老年人不要购买分红险,因为很多分红险都是长期的,这些产品往往都是替代储蓄的,保障功能并不强。在保险投资收益已经降为2%的时候,客户得到的分红很少,所以,要看到用“保费将来要涨”来吸引老年客户现在购买分红险,其实是一种误导行为。即使是年轻人,在购买分红险时,也不要看重分红部分,即便在加息时代,这部分所得收益也不会很高,应该看重保障条款是否适合自己。
对于老年人,能够买的也就只有一些意外险和医疗保险。意外险可以单独购买,补充医疗保险应尽可能地找一些可以单独作为主险的购买。因为,补充医疗保险附加在分红型的主险上,价格会特别昂贵。
已经买了长期寿险的投保人不要轻易退保。长期寿险第一年度的保单现金价值极少,甚至为零,如果退保,退保手续费等于保户所交保险费;第二年度如果退保,保险公司将扣除投保人所交保险费的80%作为退保手续费;而从第二个保单年度到第五个保单年度,手续费比例递减;在第五个保单年度之后,则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固定水平。
为了减少保费支出,同时不希望降低保险的保障功能,消费者可以通过“保单转换”调整保险计划,将以前购买的比较昂贵的储蓄型保险转换为保障型保险。
“保单转换”是指按照保险合同约定或保险公司规定,投保人可将现有的保险合同转换为其他保险合同。转换后,新保险合同计算保费的年龄与原保险合同相同。
最近保险营销人员向消费者推销产品时,都提到分红险明年要涨价,并以此作为理由,劝说消费者购买。寿险产品真要涨价了?
涨价在即
保险业是从死差、费差和利差三个方面获得收益。实际死亡人数比预定死亡人数少时产生“死差益”;实际营业费用低于预算营业费用时产生“费差益”;“利差益”则是指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收益率高于保险合同的平均预定利率而产生的利益。
专家指出,保险资金80%的比例投资于国债、大额协议存款、央票等领域,随着银行屡次降息,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空间越发变窄,逐渐失去生存空间。若利率进一步下调,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也会随着降低,当这一收益率低于承诺投保人的平均预定利率时,保险公司将出现亏损,即“利差损”。
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逼近万能险2.5%的预定利率,造成万能险结算利率又一次跳水,包括中国人寿在内至少有20家寿险公司将11月份万能险结算利率下调接近4%。
在此之前,由于在2006年、2007年,部分公司,尤其是大公司在大牛市中获得很高利益,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分红特别储备金和平滑准备金。所以,2008年上半年,很多寿险公司对分红产品宣布了较高的分红水平,万能险也提高了结算利率。但是目前,一些公司分红储备、万能平滑准备金已经基本消耗完,分红险、万能账户的实际投资收益率已难以维持现在的分红水平和结算利率水平。
也就是说,保险公司为了防范潜在的“利差损”风险,不得不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万能险逐渐被消费者冷落;虽然分红险依然被消费者所接受,但其同样面临“利差损”。
保险专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将不得不通过提高保费价格来降低分红险产品“利差”带来的影响,即所谓通过提高“保险三差”中的“费差”来平衡“利差”。
也有保险公司表示,回归保险的本源,销售更多费用率高的传统型产品,并且提高承保质量,通过谋求死差益和费差益来增加利润。
受降息影响,分红险提价已经无悬念。同时,分红型的重疾险也会受到降息的影响。但是,一些意外险、健康险、重疾险之类的保险主要和“死差”有关,跟费差和利差关系不大,因此并不会受降息的影响而改变费率,提价可能性非常小。
如果未来还降息,新设计的年金型保险产品也会提高费率,投保人总保费可能会增加数千元。
银保产品格局欲变
降息之后,再加上时近2008年年底,多家保险公司银保渠道的产品销售情况不尽如人意。
在保监会的监管之下,银行利益会在规范中受到损失,尤其是期缴业务的推行,使得银行短期收益有所减少。有消息称,部分省市银行、邮政希望通过联盟将手续费提高到4.5%。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银行保险产品定价预留的费用率只有4%,如果手续费提高到4.5%,将要全面亏损。
同时,记者获悉,多家商业银行正在酝酿取消驻点销售,将保险营销员纳入银行编制。这样的话,银行就是放弃排他合作,而同时和多家保险公司合作。这将导致保险的业绩分化,对于保险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业内人士分析,在这种全新的销售模式下,原先被排他协议拒之门外的保险公司将进驻银行网点。保险公司品牌将会成为消费者投保考虑的首要因素,这将使得中小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直接面临被大型保险公司挤占的风险。银保手续费不会降下来。
银保渠道面临变革,是否会引起银保产品的涨价?接受电话采访的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庹国柱教授表示,这些变化还不能说明会直接导致银保产品的涨价,关键是看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博弈情况,还有保险公司是否理性。
银保产品变局也是影响保险是否涨价的一个隐忧。
首先,中小保险公司在银保业务规模竞争中不占优势,在利润率最高的直销渠道又缺乏素质高的代理人,这将进一步拉大它们与大型保险公司之间的业绩差距。
其次,2008年8月以来,保监会开始调控“过热”的银行保险,银保业务降温的同时,保费增长速度开始不断下降。
2008年月1月1日至2008年11月30日期间,中国平安子公司平安人寿、平安财险、平安健康险及平安养老险的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920.94亿元、245.7亿元、2760万元及10.59亿元。而其前10个月原保险费收入分别为845.2亿元、226.18亿元、2629万元及10.37亿元。
中国人寿1~11月的原保险保费收入为2808亿元,而其11月单月的保费收入为160亿元,同比增长仅为16%,增速已大大低于年初各月。
中国太保的保费降幅更为跌宕。其11月单月寿险保费收入为37亿元,同比负增长32.7%,而此前4个月单月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50%、58.3%、20.9%和-6.5%。
如何应对涨价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庹国柱教授表示,保险公司如果在新产品中提高费率,消费者是不易觉察的,因为新产品不像老产品那样,可以和以前交纳的费用进行比较。但是保险公司不能单纯提高价格,而应该将保障内容和服务一起提高,否则将会失去客户群。
因此,建议消费者不必考虑保险涨价与否,而要依据保障内容是否“划算”来作出选择,保障力度大而且全面的产品,怎么也好过价格便宜但没什么保障的产品。
同时建议,老年人不要购买分红险,因为很多分红险都是长期的,这些产品往往都是替代储蓄的,保障功能并不强。在保险投资收益已经降为2%的时候,客户得到的分红很少,所以,要看到用“保费将来要涨”来吸引老年客户现在购买分红险,其实是一种误导行为。即使是年轻人,在购买分红险时,也不要看重分红部分,即便在加息时代,这部分所得收益也不会很高,应该看重保障条款是否适合自己。
对于老年人,能够买的也就只有一些意外险和医疗保险。意外险可以单独购买,补充医疗保险应尽可能地找一些可以单独作为主险的购买。因为,补充医疗保险附加在分红型的主险上,价格会特别昂贵。
已经买了长期寿险的投保人不要轻易退保。长期寿险第一年度的保单现金价值极少,甚至为零,如果退保,退保手续费等于保户所交保险费;第二年度如果退保,保险公司将扣除投保人所交保险费的80%作为退保手续费;而从第二个保单年度到第五个保单年度,手续费比例递减;在第五个保单年度之后,则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固定水平。
为了减少保费支出,同时不希望降低保险的保障功能,消费者可以通过“保单转换”调整保险计划,将以前购买的比较昂贵的储蓄型保险转换为保障型保险。
“保单转换”是指按照保险合同约定或保险公司规定,投保人可将现有的保险合同转换为其他保险合同。转换后,新保险合同计算保费的年龄与原保险合同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