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大,发展失衡的发展中国家,其区域发展非均衡性的特征是否适宜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明确区域发展非均衡性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相互关系,从而构建起针对区域个性并适应其发展,具有可操作性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区域发展差异;非均衡性;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66-01
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是指区域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区域发展非均衡性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而发展循环经济能够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有助于消除区域发展之间的负外部效应。因此,只有明确区域发展非均衡性与发展循环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构建出适合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促进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对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的有利促进作用
(一)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缩小区域差异。从90年代以来,由于倒流效应强于扩展效应而导致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差异呈现累积性因果关系。区域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其危害显而易见。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地缩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距。一方面,循环经济的实施使得企业在研发环节就会重视产品对环境的友好程度,有了研发产业的支撑以及国家对环境友好型企业在财政和税收上的大力支持,这一类企业不仅能够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就业率,增加欠发达地区的GDP,还能促使资本和人力资源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扩展。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以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共享为前提,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生产要素能够合理流动,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各个地区能够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建立合理的地域分工格局。
(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有助于消除区域之间的负外部效应。外部性是相对于市场而言的,如果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就会出现外部性。外部性通常分为外部经济性(正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性(负外部性)。区域之间由于发展要素在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将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相互影响也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受到有限资源的制约,区域之间就会出现帕累托不最优、无效率和不公平等问题,在不同区域之间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将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和推进区域公平,从而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更趋于频繁,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可以减少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内化区域之间的交易成本以及克服区域之间的负外部效应,尤其是可以阻止负外部性以乘数效应进行扩散。一个成功的循环经济模式应该使得该区域所产生的效应为正,这样即使存在区域关联效应和乘数关系,所有区域的总效应也肯定为正。
二、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一)利用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实施不同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东部区域虽然总体经济实力最为雄厚,但是在资源型产业方面并不占优势。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推广以企业为主的小循环模式,研发清洁生产技术,实施绿色消费战略,并建立有效的城市垃圾回收体系。
中部区域属于中等发达地区,资源丰富、工业体系完备,因此中部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结合当前技术转移、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的契机把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扩大到同区域内产业体系中不同组织间的资源和物质共享,并按照产业共生原理,建立同区域内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不同工业流程和环节的纵向和横向共生网络,形成两个或更多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实现物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及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和残留管理。西部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生态环境的恢复。西北地区根据矿产资源较丰富的特点,按照“3R”原则,对山、水、林、路等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实现系统物质再生循环;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风能,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和废弃物转化环节,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粮、草、果、种植业,从而形成生态系统合理循环体系。西南地区多为高原山区,交通受阻,但资源矿藏丰富。在农业方面应该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达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在工业方面应该结合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高效的产业链,通过产业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二)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消除区域发展中的“负外部”效应。在现阶段,某些区域可能理论研究比实践更有价值。有的区域因为实施了循环经济消除或降低了对环境的负外部性影响,其效应呈现正的状态;而有的区域(不一定是欠发达地区)现阶段不具备实施循环经济的条件,有可能就会产生负外部性效应。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改革税收体制对承担负外部性边际成本的区域进行补偿;以及对资源价格进行重新定价来抑制各个市场经济主体的过度资源需求。其次,在构建区域差异化的循环经济模式中需要强化政策导向和市场力量,营造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国家通过产业政策和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市场主体选择节能环保的发展模式,通过市场竞争,发展清洁型产业,限制或取消那些污染严重、资源消耗高的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建立谁治理谁收费制度,把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成本内化为企业成本。完善法规标准,把“问责制”和利益挂钩,把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成果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依据,促使区域内的各个经济主体充分利用资源,消除负外部性,为实现区域内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吉林省东辽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李立华.区域乘数效应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安排[J].经济评论.2007,6.
[2]肯尼斯·E·博尔丁.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关键词:区域发展差异;非均衡性;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66-01
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是指区域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区域发展非均衡性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而发展循环经济能够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有助于消除区域发展之间的负外部效应。因此,只有明确区域发展非均衡性与发展循环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构建出适合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促进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对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的有利促进作用
(一)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缩小区域差异。从90年代以来,由于倒流效应强于扩展效应而导致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差异呈现累积性因果关系。区域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其危害显而易见。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地缩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距。一方面,循环经济的实施使得企业在研发环节就会重视产品对环境的友好程度,有了研发产业的支撑以及国家对环境友好型企业在财政和税收上的大力支持,这一类企业不仅能够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就业率,增加欠发达地区的GDP,还能促使资本和人力资源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扩展。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以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共享为前提,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生产要素能够合理流动,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各个地区能够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建立合理的地域分工格局。
(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有助于消除区域之间的负外部效应。外部性是相对于市场而言的,如果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就会出现外部性。外部性通常分为外部经济性(正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性(负外部性)。区域之间由于发展要素在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将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相互影响也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受到有限资源的制约,区域之间就会出现帕累托不最优、无效率和不公平等问题,在不同区域之间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将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和推进区域公平,从而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更趋于频繁,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可以减少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内化区域之间的交易成本以及克服区域之间的负外部效应,尤其是可以阻止负外部性以乘数效应进行扩散。一个成功的循环经济模式应该使得该区域所产生的效应为正,这样即使存在区域关联效应和乘数关系,所有区域的总效应也肯定为正。
二、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一)利用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实施不同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东部区域虽然总体经济实力最为雄厚,但是在资源型产业方面并不占优势。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推广以企业为主的小循环模式,研发清洁生产技术,实施绿色消费战略,并建立有效的城市垃圾回收体系。
中部区域属于中等发达地区,资源丰富、工业体系完备,因此中部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结合当前技术转移、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的契机把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扩大到同区域内产业体系中不同组织间的资源和物质共享,并按照产业共生原理,建立同区域内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不同工业流程和环节的纵向和横向共生网络,形成两个或更多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实现物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及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和残留管理。西部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生态环境的恢复。西北地区根据矿产资源较丰富的特点,按照“3R”原则,对山、水、林、路等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实现系统物质再生循环;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风能,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和废弃物转化环节,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粮、草、果、种植业,从而形成生态系统合理循环体系。西南地区多为高原山区,交通受阻,但资源矿藏丰富。在农业方面应该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达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在工业方面应该结合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高效的产业链,通过产业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二)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消除区域发展中的“负外部”效应。在现阶段,某些区域可能理论研究比实践更有价值。有的区域因为实施了循环经济消除或降低了对环境的负外部性影响,其效应呈现正的状态;而有的区域(不一定是欠发达地区)现阶段不具备实施循环经济的条件,有可能就会产生负外部性效应。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改革税收体制对承担负外部性边际成本的区域进行补偿;以及对资源价格进行重新定价来抑制各个市场经济主体的过度资源需求。其次,在构建区域差异化的循环经济模式中需要强化政策导向和市场力量,营造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国家通过产业政策和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市场主体选择节能环保的发展模式,通过市场竞争,发展清洁型产业,限制或取消那些污染严重、资源消耗高的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建立谁治理谁收费制度,把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成本内化为企业成本。完善法规标准,把“问责制”和利益挂钩,把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成果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依据,促使区域内的各个经济主体充分利用资源,消除负外部性,为实现区域内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吉林省东辽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李立华.区域乘数效应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安排[J].经济评论.2007,6.
[2]肯尼斯·E·博尔丁.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