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来源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表面抗原的研究,为探索其病因提供了线索。现认为CD56是区分良恶性浆细胞的标志,但大多数细胞表面抗原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对预后价值的判断还存在许多争论。表面抗原在肿瘤耐药的研究中及移植治疗时进行阳性及阴性选择时也起着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血液恶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经有效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广泛开展,临床实践证实这一方法可迅速恢复造血功能,原因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富含造血祖细胞,以及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有关。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类职业性的抗原呈递细胞(APC),与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缺陷疾病关系密切。本文介绍了DC起源和分类、人血DC辅助分子、DC与细胞因子三方面的研究进展。
培养中的MSCs易于粘附到塑料瓶壁上。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将MSCs与其它细胞分开。这些细胞有干细胞的特征,能向多种骨髓基质细胞分化。MSCs可用于细胞移植,或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
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是一种免疫功能异常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本文综述了最近10年细胞免疫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对其病因、发病机理和治疗的研究。
肺耐药相关蛋白(Lung resistant-related protein,LRP)是近年提出的一种与耐药有关的转运蛋白,分子量为110KD,不位于细胞膜处,而以颗粒的形式分布于细胞浆外部区域,推测其可能与核、浆及囊泡/溶酶体系统的物质转运有关。近年研究表明LRP过度表达与白血病、卵巢肿瘤等肿瘤耐药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可预示白血病患者的化疗敏感性及预后。
再生障碍性贫血(AA)以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再生不良为病理特征,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免疫机制异常在AA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就晚近对AA患者的T细胞亚群分布、T细胞克隆、淋巴因子及免疫遗传等方面的发现作一综述,为AA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组织因子凝血途径在生理与病理性血栓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活化的因子Ⅶ是组织因子途径的启动因子。因子Ⅶ水平受饮食脂肪,遗传,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冠心病患者因子Ⅶ凝血活性水平(FⅦc)明显升高,高FⅦc水平可能通过促进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参与冠心病发病,目前被普遍认为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氨甲蝶呤(Methotrexate,MTX)是一种叶酸拮抗剂,广泛应用于肿瘤等疾病治疗。白血病细胞对MTX发生耐药与细胞膜转运功能、二氢叶酸还原酶活性以及MTX代谢等的改变有关。应在细胞系氨甲蝶呤耐药机制研究基础上加快进行原代细胞研究。
近年免疫组化的长足进步,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增进了对其病变细胞来源的认识。本文综述免疫组化在MDS诊断、预后判断及细胞凋亡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意义。
c-myc、P53基因是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重要基因,其表达缺陷与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密切相关,在白血病发生及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c-myc、P53基因“操纵”白血病细胞生物学行为中的相互作用及联系的研究进展予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