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比率日趋上升,且犯罪人员日趋低龄化。据某市统计,2003年未成年人犯罪占总犯罪人数46.5%,2004年上升到58.7%。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多种多样,促成犯罪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是学校教育的失误也应是不可忽视的原因。笔者在此仅就未成年人犯罪与学校教育的失误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学校教育失误
1.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仅做表面文章
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各级学校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阴影驱而不散。一些学校为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也成立了德育领导小组,针对检查备齐了所需硬软件资料,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仅做一些开会之类的表面文章,忽视了从学生心灵深处进行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的作用。有些教师认为思想政治课可有可无,因而,不认真上课或改上主科课程。有的学校团支部、政教处形同虚设,很少深入到学生中去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有时偶尔举办一些活动,内容也十分枯燥,无法达到滋润学生心田的目的,德育的实效性很差。
2.规章制度不健全、检查督促不得力
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对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守法习惯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有些学校除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几部规则外,没有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其他纪律制度。如学生在校一日规范、考勤及请假制度、财产损坏赔偿制度、奖惩制度、考试制度等。学生犯了错无章可循,天长日久,学生因小错不断,养成不良习惯。有些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不能进行认真的宣传,执行过程中时紧时松,不能保持制度执行的经常性、连续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3.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在“教育教学质量=升入重点中学或重点大学的升学率”这一错误认识的影响下,学校为了多考几个重点中学或重点大学的学生,只注重对优等生的培养,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教育。学校对尖子生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开小灶;对中等生、差生很少过问,甚至存在歧视政策,座位不是在边上就是在最后,平时,有什么脏活、累活总由中、差生代劳;有时甚至还夸大他们所犯错误,上纲上线。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影响了多数学生和少数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恶化了师生关系,甚至出现学生殴打学生及老师等恶性事件。少数优生由于成绩优秀,违反了学校纪律得到老师的纵容因而也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多次重申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甚至早已把它写进教育法规,但体罚和变相体罚在不少学校还时有发生。讽刺、挖苦、辱骂者有之;罚站、罚跑、罚抄者有之;踢脚腿、抽耳光、揪头发、捏耳朵者有之;甚至逐出教室勒令退学者有之。这些简单粗暴的做法,极易使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极端做法。被赶出校门的学生流入社会极易增加社会负担和不稳定因素,而社会上不安定因素也极易侵害腐蚀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使他们有可能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
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的对策
1.端正办学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我国有2亿多中小学生,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把他们的思想工作做好,学校的校风就好了,对于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发挥积极的影响。为此学校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行素质教育,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党、政、工、团、队齐抓共管,学校德育工作“软”的问题一定能够改观。
2.举办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
学校除了上好现行思想政治课的法律知识外,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如每月要确定一周为法制教育宣传周,充分利用学校黑板报、广播室宣讲法律,举办有关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电影、录相,布置学生写观后感、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聘请法制教育校长和法制教育辅导员或司法部门、执法部门的人员来校作法制讲座,或组织学生参加公审大会,或旁听法庭审案,使未成年人从活生生的事例中接受教育,自觉遵纪守法。学校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并认真总结,及时评比守纪守法模范和标兵,树立正气。
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按章办事
学校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是发挥学校育人职能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制度,努力做到有章可循,依章办事。对违纪学生,按章论处,决不姑息迁就,不让学生有可乘之机。对教师违反有关规章的也要严肃处理,对因嫌弃差生、作风粗暴、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造成流生的及其他严重后果的教师,要严肃查处。宁可学校荣誉暂时受损,绝不因小失大因学校教育失误而促成未成年人犯罪。
4.做好重点对象的防范工作
各学校各班级师生都要对差生,特别是对思想道德后进的学生做好帮差转化工作,要立足于校内转化、班级转化,学校、班级要成立学生帮扶小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密切关注班级重点对象的动态,找出思想根源,主动与家长或监护人保持联系,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以情感人,以德育人,以理服人。全校要建立差生档案,注意跟踪管理。对全校重点对象,班主任及各科教师、政教处、团委要共同做好帮教工作,做到思想上关心,生活上关怀,学习上帮助,决不把这类学生推向社会。
当然,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不单是学校方面的问题,它涉及到未成年人本身、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要治理这一顽症,必须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立体教育网络,加上未成年人自身的配合,未成年人犯罪一定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防治。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雅周中学)
学校教育失误
1.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仅做表面文章
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各级学校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阴影驱而不散。一些学校为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也成立了德育领导小组,针对检查备齐了所需硬软件资料,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仅做一些开会之类的表面文章,忽视了从学生心灵深处进行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的作用。有些教师认为思想政治课可有可无,因而,不认真上课或改上主科课程。有的学校团支部、政教处形同虚设,很少深入到学生中去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有时偶尔举办一些活动,内容也十分枯燥,无法达到滋润学生心田的目的,德育的实效性很差。
2.规章制度不健全、检查督促不得力
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对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守法习惯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有些学校除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几部规则外,没有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其他纪律制度。如学生在校一日规范、考勤及请假制度、财产损坏赔偿制度、奖惩制度、考试制度等。学生犯了错无章可循,天长日久,学生因小错不断,养成不良习惯。有些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不能进行认真的宣传,执行过程中时紧时松,不能保持制度执行的经常性、连续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3.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在“教育教学质量=升入重点中学或重点大学的升学率”这一错误认识的影响下,学校为了多考几个重点中学或重点大学的学生,只注重对优等生的培养,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教育。学校对尖子生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开小灶;对中等生、差生很少过问,甚至存在歧视政策,座位不是在边上就是在最后,平时,有什么脏活、累活总由中、差生代劳;有时甚至还夸大他们所犯错误,上纲上线。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影响了多数学生和少数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恶化了师生关系,甚至出现学生殴打学生及老师等恶性事件。少数优生由于成绩优秀,违反了学校纪律得到老师的纵容因而也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多次重申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甚至早已把它写进教育法规,但体罚和变相体罚在不少学校还时有发生。讽刺、挖苦、辱骂者有之;罚站、罚跑、罚抄者有之;踢脚腿、抽耳光、揪头发、捏耳朵者有之;甚至逐出教室勒令退学者有之。这些简单粗暴的做法,极易使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极端做法。被赶出校门的学生流入社会极易增加社会负担和不稳定因素,而社会上不安定因素也极易侵害腐蚀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使他们有可能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
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的对策
1.端正办学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我国有2亿多中小学生,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把他们的思想工作做好,学校的校风就好了,对于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发挥积极的影响。为此学校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行素质教育,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党、政、工、团、队齐抓共管,学校德育工作“软”的问题一定能够改观。
2.举办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
学校除了上好现行思想政治课的法律知识外,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如每月要确定一周为法制教育宣传周,充分利用学校黑板报、广播室宣讲法律,举办有关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电影、录相,布置学生写观后感、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聘请法制教育校长和法制教育辅导员或司法部门、执法部门的人员来校作法制讲座,或组织学生参加公审大会,或旁听法庭审案,使未成年人从活生生的事例中接受教育,自觉遵纪守法。学校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并认真总结,及时评比守纪守法模范和标兵,树立正气。
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按章办事
学校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是发挥学校育人职能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制度,努力做到有章可循,依章办事。对违纪学生,按章论处,决不姑息迁就,不让学生有可乘之机。对教师违反有关规章的也要严肃处理,对因嫌弃差生、作风粗暴、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造成流生的及其他严重后果的教师,要严肃查处。宁可学校荣誉暂时受损,绝不因小失大因学校教育失误而促成未成年人犯罪。
4.做好重点对象的防范工作
各学校各班级师生都要对差生,特别是对思想道德后进的学生做好帮差转化工作,要立足于校内转化、班级转化,学校、班级要成立学生帮扶小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密切关注班级重点对象的动态,找出思想根源,主动与家长或监护人保持联系,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以情感人,以德育人,以理服人。全校要建立差生档案,注意跟踪管理。对全校重点对象,班主任及各科教师、政教处、团委要共同做好帮教工作,做到思想上关心,生活上关怀,学习上帮助,决不把这类学生推向社会。
当然,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不单是学校方面的问题,它涉及到未成年人本身、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要治理这一顽症,必须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立体教育网络,加上未成年人自身的配合,未成年人犯罪一定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防治。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雅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