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作了具体的量化规定,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然而,现在的小学生面临考试和升学的压力,有多少学生能真正达到这个阅读量呢?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显得非常重要。
一、 了解意义,提高认识
要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必须让学生了解、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课外阅读的意义很多,我认为主要要让学生了解以下两点:
1. 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古往今来,许多成名成家的文化名人都是“读”出来的,叶圣陶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养,审美情趣得到陶冶,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2. 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关于读书的成功经验。开展课外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
二、 立足课本,有效衔接
以课内阅读为主体,以课外阅读为补充,注重课内和课外的相互作用,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 课前预习收集资料,激发阅读欲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构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启发学生发现课文中值得探究的信息点,进而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收集与课文探究点相联系的信息,并在课堂上反馈、交流、达到满意的互动效果。
如上《黄果树瀑布》前,让学生课外收集黄果树瀑布的图片、相关知识、录像等等。上课时学生根据各自准备的材料交流、汇报。如有的收集了黄果树瀑布的组成,有的收集了黄果树瀑布的地质构造,有的收集了黄果树瀑布节的相关资料,还有的收集了描写黄果树瀑布的诗句……各种图片,都配有文字说明。这样让学生获得了关于黄果树瀑布全方位的信息,调动各种感官,激发了阅读欲望,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课内激活课外阅读,扩展教材内涵
在预习感知、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带着个人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带着查阅到的资料的储备、理解进入课堂,这就增强了学生课上主动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并成为启动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的宝贵资源。
1. 揭示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对读书不可能顷刻之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我根据文章的内容、体裁、作者等情况在导入时提供多元信息,增加知识积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播下课外阅读的种子。
例如,教学五年级的《嫦娥奔月》时,我先从民间传说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阅读的兴趣。再向学生推荐如《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著名的民间传说故事,学生就会迫不及待要读,自然就把学生引入了课外阅读的天地,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感受到我国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
2. 深入学习文本渗入课外内容
一要补充个人资料,感悟人物鲜活形象。例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这一课文时,我先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非典”的资料,了解“非典”的情况后,结合课文的前后两段,初步体会人们对叶欣的怀念之情。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细读,交流感受,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要会换位思考,在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后,从叶欣的亲人、同事、孩子等角度,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补充叶欣的个人资料,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升华自己的情感。
二要补充历史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人们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程度不同,读同一篇文章所产生的思想感情也不同。由于我们的经历可能与作者相距较远,为了达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目的,需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例如教学古诗《江南春》时,难点在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上。从诗歌字面来看,前两句诗展现的是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的江南风景,是写今。后两句又把人的视线引向烟雨中悠远古老的佛寺,是怀古。但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时,显然光从诗句的表面是体会不出作者的情感,此时补充历史背景,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在体会诗人情感时我补充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出具有政治抱负的杜牧,有反佛的思想,而他又生在内忧外患、走向衰落的晚唐时期,抒发了他忧国忧民之情。
三要补充写作背景,理解句子的深刻内涵。有些句子一般都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结合文章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例如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在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我问学生同是桂花,难道真是家乡的金桂比外地的桂花香吗?母亲为什么这么说呢?“正因为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特别爱家乡的桂花。”这是学生的回答。可见,他们也体悟到了这浓浓的思乡情了。这是母亲对家乡的爱,对家乡的眷恋,其实也是作者真是情感的写照,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到这一点,我还为他们出示了琦君的一段文字:琦君的家乡是浙江,后来去了台湾,她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亲人,写了许多思乡作品。让学生更加体会出,她在文章中提起母亲,字里行间流淌出对母亲的爱。由于母亲的关注,她才每次感受到了收获桂花雨的激动,体验了一份欢乐。多少年逝去,世事变迁,琦君早已告别母亲,远离故土,然而,她依然牢记着母亲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飘零的岁月,难以割舍的童年,都依然历历在目。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
四要填补课文空白,深化学生的感悟。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做诗只能做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去感悟。如果我们的老师有激活学生课外储存作补充,恰到好处地"补白",就能促进学生感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人类的“老师”》时,课文中详细介绍了人类在飞行射击、轮船射击、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简单列举了人类模仿生物制造越野车和坦克的例子,最后发出感慨“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课文中讲的生物都跟动物有关,其实,人类也在向植物学习。所以我补充了鲁班从一种边缘有小齿的叶子上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又从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根据树叶的排列和悉尼大剧院的建设等,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三、 课内激活课外阅读,选择适宜阅读教材
学生在学习了课文、理解了内容之后,应该说,语文学习并没有结束。他们除了要对课文语言进行积累、运用以外,延伸性阅读有关资料仍是语文学习的内容。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目。
1. 根据课文的作者引导延伸学生的阅读。如学课文《三打白骨精》,让学生走进吴承恩,激发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从而推荐《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2. 根据课文的出处引导延伸学生的阅读。如《少年王冕》节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在学生学完这篇课文后,引导学生阅读这部讽刺小说,感悟其中更多的人物形象。
3. 根据课文中介绍的人物引导延伸学生的阅读。如《孔子游春》这篇课文介绍了孔子与弟子一起外出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及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由此引导学生阅读孔子的《论语》,从而了解孔子的为人之道、为师之道等。
只要认真地在课内外阅读的衔接上下功夫,积极灵活开展课外阅读引导,一定能够引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阅读,让他们的生命因阅读而充实,因阅读而精彩。
(作者单位:镇江市恒顺实验小学)
一、 了解意义,提高认识
要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必须让学生了解、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课外阅读的意义很多,我认为主要要让学生了解以下两点:
1. 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古往今来,许多成名成家的文化名人都是“读”出来的,叶圣陶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养,审美情趣得到陶冶,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2. 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关于读书的成功经验。开展课外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
二、 立足课本,有效衔接
以课内阅读为主体,以课外阅读为补充,注重课内和课外的相互作用,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 课前预习收集资料,激发阅读欲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构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启发学生发现课文中值得探究的信息点,进而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收集与课文探究点相联系的信息,并在课堂上反馈、交流、达到满意的互动效果。
如上《黄果树瀑布》前,让学生课外收集黄果树瀑布的图片、相关知识、录像等等。上课时学生根据各自准备的材料交流、汇报。如有的收集了黄果树瀑布的组成,有的收集了黄果树瀑布的地质构造,有的收集了黄果树瀑布节的相关资料,还有的收集了描写黄果树瀑布的诗句……各种图片,都配有文字说明。这样让学生获得了关于黄果树瀑布全方位的信息,调动各种感官,激发了阅读欲望,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课内激活课外阅读,扩展教材内涵
在预习感知、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带着个人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带着查阅到的资料的储备、理解进入课堂,这就增强了学生课上主动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并成为启动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的宝贵资源。
1. 揭示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对读书不可能顷刻之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我根据文章的内容、体裁、作者等情况在导入时提供多元信息,增加知识积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播下课外阅读的种子。
例如,教学五年级的《嫦娥奔月》时,我先从民间传说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阅读的兴趣。再向学生推荐如《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著名的民间传说故事,学生就会迫不及待要读,自然就把学生引入了课外阅读的天地,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感受到我国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
2. 深入学习文本渗入课外内容
一要补充个人资料,感悟人物鲜活形象。例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这一课文时,我先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非典”的资料,了解“非典”的情况后,结合课文的前后两段,初步体会人们对叶欣的怀念之情。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细读,交流感受,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要会换位思考,在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后,从叶欣的亲人、同事、孩子等角度,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补充叶欣的个人资料,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升华自己的情感。
二要补充历史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人们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程度不同,读同一篇文章所产生的思想感情也不同。由于我们的经历可能与作者相距较远,为了达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目的,需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例如教学古诗《江南春》时,难点在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上。从诗歌字面来看,前两句诗展现的是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的江南风景,是写今。后两句又把人的视线引向烟雨中悠远古老的佛寺,是怀古。但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时,显然光从诗句的表面是体会不出作者的情感,此时补充历史背景,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在体会诗人情感时我补充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出具有政治抱负的杜牧,有反佛的思想,而他又生在内忧外患、走向衰落的晚唐时期,抒发了他忧国忧民之情。
三要补充写作背景,理解句子的深刻内涵。有些句子一般都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结合文章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例如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在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我问学生同是桂花,难道真是家乡的金桂比外地的桂花香吗?母亲为什么这么说呢?“正因为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特别爱家乡的桂花。”这是学生的回答。可见,他们也体悟到了这浓浓的思乡情了。这是母亲对家乡的爱,对家乡的眷恋,其实也是作者真是情感的写照,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到这一点,我还为他们出示了琦君的一段文字:琦君的家乡是浙江,后来去了台湾,她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亲人,写了许多思乡作品。让学生更加体会出,她在文章中提起母亲,字里行间流淌出对母亲的爱。由于母亲的关注,她才每次感受到了收获桂花雨的激动,体验了一份欢乐。多少年逝去,世事变迁,琦君早已告别母亲,远离故土,然而,她依然牢记着母亲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飘零的岁月,难以割舍的童年,都依然历历在目。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
四要填补课文空白,深化学生的感悟。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做诗只能做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去感悟。如果我们的老师有激活学生课外储存作补充,恰到好处地"补白",就能促进学生感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人类的“老师”》时,课文中详细介绍了人类在飞行射击、轮船射击、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简单列举了人类模仿生物制造越野车和坦克的例子,最后发出感慨“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课文中讲的生物都跟动物有关,其实,人类也在向植物学习。所以我补充了鲁班从一种边缘有小齿的叶子上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又从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根据树叶的排列和悉尼大剧院的建设等,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三、 课内激活课外阅读,选择适宜阅读教材
学生在学习了课文、理解了内容之后,应该说,语文学习并没有结束。他们除了要对课文语言进行积累、运用以外,延伸性阅读有关资料仍是语文学习的内容。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目。
1. 根据课文的作者引导延伸学生的阅读。如学课文《三打白骨精》,让学生走进吴承恩,激发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从而推荐《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2. 根据课文的出处引导延伸学生的阅读。如《少年王冕》节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在学生学完这篇课文后,引导学生阅读这部讽刺小说,感悟其中更多的人物形象。
3. 根据课文中介绍的人物引导延伸学生的阅读。如《孔子游春》这篇课文介绍了孔子与弟子一起外出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及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由此引导学生阅读孔子的《论语》,从而了解孔子的为人之道、为师之道等。
只要认真地在课内外阅读的衔接上下功夫,积极灵活开展课外阅读引导,一定能够引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阅读,让他们的生命因阅读而充实,因阅读而精彩。
(作者单位:镇江市恒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