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与城市整体空间布局联系在一起考虑,融入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手段、细致详实的研究。毫无疑问,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融合,大学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不仅仅考虑科技园区本身,同时也应考虑到与整体城市规划布局相适应以及功能相互承载。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区; 城市; 城市空间结构; 融合
Abstract: the layout of high-tech industry and the whole city space layout into account, into the theory and technical means, multidisciplinary detailed detailed research. No doubt, the fusion of city spatial structur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not only consi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tself, consideration should also be given to adapt with the overall city planning layout and function of mutual bearing.
Keywords: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city; city spatial structure; fusion
中圖分类号: 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大学科技园产生的背景
1.1、大学科技园产生的教育背景
大学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机构,最早是欧洲11-12世纪的一种学术行会组织或团体。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于中世纪的欧洲。综合看来,中世纪这类有学术行会特性的大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学生型大学”,以学生为中心并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目标。另一种是“教师型大学”,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控制学生,学生(本科生)、学徒期满后的工匠(学士)和师傅的行会组织代代相传。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大学,从最初的创办目的来看,都是以从事教学工作,培养当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其职能的。这些大学不进行科学研究,也不与社会有多大联系。
19世纪初在德国大学开始明确的担负起科学研究及发现的职能。1808年教育巨人——威廉•洪堡任普鲁士教育部长,1809年筹建了一所新型高校——柏林大学。并将“教学和科研相统一”作为柏林大学的基本办学方针之一。由此,高等教育在已有“教学”职能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出了“科学研究”这一新的职能。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尤其是19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日新月异,在这一背景下,人们期待高校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的职能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呼声。
从此形成了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高校凭借人才优势对当时前沿技术的掌握与产业界联结起来了。
1.2、大学科技园产生的经济背景
人类社会正处在第三次革命性的变革之中,即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部分发达国家已经跨过了转折点,而其他国家正在迎头赶上,知识经济作为主角已不可逆转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知识密集、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等特性,能够推动国家与区域产业向高增值方向升级。
知识经济是把作为重要的资源,把人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看做是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因素,其主要特点是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
在这种背景下,延续二战以来高校与产业的联结传统,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各国几乎都在努力促成知识生产的主体——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发展中国家也在奋起直追,纷纷结合各自国家的国情,积极加强高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关系,以争取在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全球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
2、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
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简称科学园)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五十年代自发形成到八十年代蓬勃发展的过程。纵览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历史,大概可以分为3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51—1980年):科学工业园区的缓慢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以美国"硅谷"和英国剑桥科学园为代表,是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起步、初创阶段。
(2)第二阶段(1980—1990年):科学园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有:科学园发展较快,10年间新增科学园500多个,使世界科学园总数达到641个;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创办科学园,使科学园分布扩大到34个国家和地区,当然主要仍分布在发达国家。科学园在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带动作用。
(3)第三阶段:(九十年代以来):科学园的稳定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科学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蓬勃兴起和发展,如中国内地在八十年代后期创办科学园的基础上继续兴办,建立了53个国家级科学园、几百个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且涌现出像北京中关村、深圳高新区等一些有相当知名度的科学园。
3、大学与城市的空间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己不再仅仅是社会中的象牙塔,更成为现代社会有机整体中最具生命力的环节之一。大学所在地区对当地的经济、文化、人口、就业以及道路、交通都有较大的影响。在大学与城市的空间形态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大学由早期的郊区型校园演化为城区型校园,再逐渐向郊区型校园转变,可以看出大学与城市的密切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经历着一个快速城市化的过程,城市的区域范围一再扩大,许多以前位于城市边缘或是郊区的大学所在的地区变成了新的城市中心区,从而导致了土地价格的上涨。同时,大学校园周边土地使用多样化,各种行业混合使用,邻近校园的建设开发工程越来越多,校园周边交通流量激增,造成了恶劣的空间环境品质,也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新功能的扩展与空间规划。所以,大学用地的外迁成为近年来各个大学的首要任务,盲目的圈地造园又成为城市发展新的怪圈。如同大学与城市的空间关系一样,大学科技园与其所依附的母体—大学之间的空间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在城市中的区位,如果大学的城市区位具有一定优势的话,比邻而建的大学科技园就一样可以享受这些区位优势所带来的区域效益。(见图4.4)
4、大学科技园区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4.1、城市空间结构
高新区的区位应当充分考虑到城市已有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城市的性质与特色,考虑到城市空间发展的大方向,考虑到所在地区及周边空间单元在社会文化属性上的匹配,考虑到与城市出入口的衔接,减少对已有功能空间及特色的冲突和破坏,丰富并有助于形成有机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及景观。
4.2、高新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高新区空间形态,是一个新的城市空间,在商务服务区建筑密度较高、人流量大,在研发、生活区建筑密度较小。大众住宅分布在公共空间及服务设施周围,之中社区邻里的形成及交往,高档社区分布在安静优美地段。在空间组织上,应当考虑到边界和人性化,注重邻里单元。高新区是一个区别于其他城市地区的社会单元。
5、大学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特征
5.1布局类型
(1)围绕历史较久的智密区构造高技术园区,是一条开发园区的捷径。因为这里基础条件好,起步快,竞争力强。除世界知名的“硅谷”之外,美国的波士顿“128号公路”技术园区,就得利于区内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两所名牌大学,园区内各企业的研究项目,主要由大学来承担,使其成为与“硅谷”齐名的园区。
(2)围绕新建智密区构成开发性和高层次创新的高技术园区,这种规划式园区投资大、起步慢,但在发展中会出现新的突破。日本在战后经过20年时间建设了筑波科学城。现在一些有识之士建议,在其周围规划发展高技术产业,形成全国性高技术园区。
(3)以经济技术开发为宗旨而构成移植式科技工业园区。按其布局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例如日本正在建设的26个高技术开发区,是经过缜密的选择,在具有前述区位指向因素的地区,利用已有城市和智密区的基础,在其附近以移植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组成产业、科研、居住三结合的联合体,形成紧密依托母城,但又是相对独立的科技工业园区;另一种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吸取高技术园区开发的经验,在沿海有利的口岸地区,筹建大学、科研所,以吸引外资开发高技术产业,规划全部移植式的科技工业园区。
5.2布局形式
①、周边式
此类高新区建设在大城市边缘,在园区的发展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大城市联系紧密,享受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做为城市的一部分,延续着城市的空间脉络。
②、独立式
此类园区与城市有一定距离,常常以卫星城的形式出现。此类园区相对独立,摆脱了对大城市的束缚,形成了独立的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和社会文化体系。
③、内部型
此类园区位于城市内部,规模相对较小,与城市公用基础设施,但规模小,会受到诸多城市问题的干扰。
参考资料:
【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2】张兵,城市规划实效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3】江曼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4】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5】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5】张捷,当代我国新城规划建设的若干讨论,城市规划,2003年,第5期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区; 城市; 城市空间结构; 融合
Abstract: the layout of high-tech industry and the whole city space layout into account, into the theory and technical means, multidisciplinary detailed detailed research. No doubt, the fusion of city spatial structur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not only consi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tself, consideration should also be given to adapt with the overall city planning layout and function of mutual bearing.
Keywords: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city; city spatial structure; fusion
中圖分类号: 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大学科技园产生的背景
1.1、大学科技园产生的教育背景
大学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机构,最早是欧洲11-12世纪的一种学术行会组织或团体。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于中世纪的欧洲。综合看来,中世纪这类有学术行会特性的大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学生型大学”,以学生为中心并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目标。另一种是“教师型大学”,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控制学生,学生(本科生)、学徒期满后的工匠(学士)和师傅的行会组织代代相传。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大学,从最初的创办目的来看,都是以从事教学工作,培养当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其职能的。这些大学不进行科学研究,也不与社会有多大联系。
19世纪初在德国大学开始明确的担负起科学研究及发现的职能。1808年教育巨人——威廉•洪堡任普鲁士教育部长,1809年筹建了一所新型高校——柏林大学。并将“教学和科研相统一”作为柏林大学的基本办学方针之一。由此,高等教育在已有“教学”职能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出了“科学研究”这一新的职能。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尤其是19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日新月异,在这一背景下,人们期待高校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的职能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呼声。
从此形成了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高校凭借人才优势对当时前沿技术的掌握与产业界联结起来了。
1.2、大学科技园产生的经济背景
人类社会正处在第三次革命性的变革之中,即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部分发达国家已经跨过了转折点,而其他国家正在迎头赶上,知识经济作为主角已不可逆转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知识密集、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等特性,能够推动国家与区域产业向高增值方向升级。
知识经济是把作为重要的资源,把人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看做是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因素,其主要特点是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
在这种背景下,延续二战以来高校与产业的联结传统,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各国几乎都在努力促成知识生产的主体——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发展中国家也在奋起直追,纷纷结合各自国家的国情,积极加强高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关系,以争取在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全球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
2、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
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简称科学园)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五十年代自发形成到八十年代蓬勃发展的过程。纵览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历史,大概可以分为3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51—1980年):科学工业园区的缓慢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以美国"硅谷"和英国剑桥科学园为代表,是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起步、初创阶段。
(2)第二阶段(1980—1990年):科学园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有:科学园发展较快,10年间新增科学园500多个,使世界科学园总数达到641个;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创办科学园,使科学园分布扩大到34个国家和地区,当然主要仍分布在发达国家。科学园在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带动作用。
(3)第三阶段:(九十年代以来):科学园的稳定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科学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蓬勃兴起和发展,如中国内地在八十年代后期创办科学园的基础上继续兴办,建立了53个国家级科学园、几百个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且涌现出像北京中关村、深圳高新区等一些有相当知名度的科学园。
3、大学与城市的空间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己不再仅仅是社会中的象牙塔,更成为现代社会有机整体中最具生命力的环节之一。大学所在地区对当地的经济、文化、人口、就业以及道路、交通都有较大的影响。在大学与城市的空间形态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大学由早期的郊区型校园演化为城区型校园,再逐渐向郊区型校园转变,可以看出大学与城市的密切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经历着一个快速城市化的过程,城市的区域范围一再扩大,许多以前位于城市边缘或是郊区的大学所在的地区变成了新的城市中心区,从而导致了土地价格的上涨。同时,大学校园周边土地使用多样化,各种行业混合使用,邻近校园的建设开发工程越来越多,校园周边交通流量激增,造成了恶劣的空间环境品质,也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新功能的扩展与空间规划。所以,大学用地的外迁成为近年来各个大学的首要任务,盲目的圈地造园又成为城市发展新的怪圈。如同大学与城市的空间关系一样,大学科技园与其所依附的母体—大学之间的空间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在城市中的区位,如果大学的城市区位具有一定优势的话,比邻而建的大学科技园就一样可以享受这些区位优势所带来的区域效益。(见图4.4)
4、大学科技园区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4.1、城市空间结构
高新区的区位应当充分考虑到城市已有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城市的性质与特色,考虑到城市空间发展的大方向,考虑到所在地区及周边空间单元在社会文化属性上的匹配,考虑到与城市出入口的衔接,减少对已有功能空间及特色的冲突和破坏,丰富并有助于形成有机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及景观。
4.2、高新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高新区空间形态,是一个新的城市空间,在商务服务区建筑密度较高、人流量大,在研发、生活区建筑密度较小。大众住宅分布在公共空间及服务设施周围,之中社区邻里的形成及交往,高档社区分布在安静优美地段。在空间组织上,应当考虑到边界和人性化,注重邻里单元。高新区是一个区别于其他城市地区的社会单元。
5、大学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特征
5.1布局类型
(1)围绕历史较久的智密区构造高技术园区,是一条开发园区的捷径。因为这里基础条件好,起步快,竞争力强。除世界知名的“硅谷”之外,美国的波士顿“128号公路”技术园区,就得利于区内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两所名牌大学,园区内各企业的研究项目,主要由大学来承担,使其成为与“硅谷”齐名的园区。
(2)围绕新建智密区构成开发性和高层次创新的高技术园区,这种规划式园区投资大、起步慢,但在发展中会出现新的突破。日本在战后经过20年时间建设了筑波科学城。现在一些有识之士建议,在其周围规划发展高技术产业,形成全国性高技术园区。
(3)以经济技术开发为宗旨而构成移植式科技工业园区。按其布局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例如日本正在建设的26个高技术开发区,是经过缜密的选择,在具有前述区位指向因素的地区,利用已有城市和智密区的基础,在其附近以移植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组成产业、科研、居住三结合的联合体,形成紧密依托母城,但又是相对独立的科技工业园区;另一种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吸取高技术园区开发的经验,在沿海有利的口岸地区,筹建大学、科研所,以吸引外资开发高技术产业,规划全部移植式的科技工业园区。
5.2布局形式
①、周边式
此类高新区建设在大城市边缘,在园区的发展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大城市联系紧密,享受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做为城市的一部分,延续着城市的空间脉络。
②、独立式
此类园区与城市有一定距离,常常以卫星城的形式出现。此类园区相对独立,摆脱了对大城市的束缚,形成了独立的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和社会文化体系。
③、内部型
此类园区位于城市内部,规模相对较小,与城市公用基础设施,但规模小,会受到诸多城市问题的干扰。
参考资料:
【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2】张兵,城市规划实效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3】江曼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4】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5】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5】张捷,当代我国新城规划建设的若干讨论,城市规划,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