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馆陶县魏僧寨镇是唐朝名相魏征的故乡,这里交通发达,商家云集。在该镇有一家“酱肉馆”,因其酱肉色鲜味美、酱香浓郁、味道独特而名声远扬,可谓是当地的一道“名吃”。小店整日顾客爆满,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生意很是红火,这家小店就是“靳师傅酱肉馆”。一个大雨倾盆的日子里,靳师傅坐在人来人往的酱肉店里,向记者谈起了自己的创业经历。
打破“聚德斋”配方
靳师傅名叫靳希栋,今年39岁,是馆陶县路桥乡本司寨村人。他和妻子原来分别在棉厂、粮库工作,因单位不景气,二人双双下岗了。下岗后靳希栋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当中,为了走出一条自己的创富路,他养过猪、养过羊、包过地、经过商,但由于缺乏经验和资金不足,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欠下了不少外债,生活陷入了困境。困惑中,他反复思考和考察本地市场,决心发展投资少、风险小的“小吃经营”。
一次,一位朋友向靳希栋提起,自己认识北京“聚德斋饭庄”的几位师傅。“聚德斋饭庄”是闻名京城的百年老店,“酱牛肉”更是这家饭庄的一块金字招牌。经过朋友的介绍,靳希栋来到“聚德斋”拜师学艺,虚心学习酱肉的制作技术。
手艺的学成也仅仅是成功的一半。回到家乡,靳希栋开始用自己学来的手艺制作酱牛肉销售。牛肉很快制作出来了,扑鼻的香味引得大家纷纷围观。然而与之相反的则是,看的人虽多,然而一问价格,却纷纷摇头走开。眼看开业一个多星期了,靳希栋的生意却一直不见起色。
站在冷冷清清的摊位前,靳希栋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几个当地妇女在菜摊前为了一毛钱讨价还价,猛然间意识到,农村的消费习惯、消费水平远远不能和京城相比,自己的酱肉味道虽好,但价格超出了大家的消费能力。于是,靳希栋开始灵活运用酱肉技术,合理调整原料配方,终于“独创”了一套适合农村消费的酱肉制作方法,别具风味而又价廉物美的酱牛肉、酱猪肘、酱鸡成了他的3大“拿手绝活儿”。
酱肉也能当饭吃
2004年秋天,靳希栋开始琢磨起开店的事来。魏僧寨镇是他曾经工作过多年的地方,熟人多;加上该镇地处临西、邱县及山东临清、冠县的交汇处,10天4个集,小商小贩多,人员流动量大;再说,自己的经济条件有限,只能小本经营,所以,“靳师傅酱肉馆”就在这里开张了。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大众的食品,“大不同”的风味,“靳师傅酱肉馆”开始火了起来。一向善于琢磨的靳希栋又想到:酱肉再好吃,人们不可能当饭吃,如果让人们“把酱肉当饭吃”,就能把酱肉变成人们每天必须的消费品1念头一闪间,靳希栋激动起来!他马不停蹄地聘请了一位颇有名气的烙饼师傅,推出了“酱牛肉饼卷”。根据人们饭量的不同,饼卷又分为3元一份、5元一份,同时搭配着一瓶啤酒1.5元、一盘凉菜2元、一碗鸡蛋汤1元,从而在实惠方便上吸引了不少“回头客”。一传十,十传百,小店异常火爆,销售额直线上升,平均每天销售酱肉100斤左右、饼卷200多张,日赢利150元以上。
酱肉做成“品牌店”
知名度有了,销售量多了,小吃店做大了,靳希栋对“质量”和“信誉”愈发重视。在这方面,他做到了把好三关:一是“生肉进店关”。靳希栋雇请了6个人专门负责收购牛、猪、鸡,而且每次都要经过检疫站验定后才可进店。为了避免供货商弄虚作假,靳希栋为每一个原料都选了2个不同的供货商,由于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竞争,不敢在产品质量上做手脚。二是“香料配制关”。在配料上,选用人参、圆肉、枸杞子、桂皮、丁香、肉蔻、大茴香、小茴香、草果、红蔻、白蔻、砂仁、辛夷等20多种调料合理配比,研碎、过筛后装入“料袋”,再辅以甜面酱、“老抽”精制酱油、葱、姜、蒜等随牛肉同煮,这样才利于料香人肉,肉味更鲜美,营养又滋补。三是“酱肉煮制关”。在煮制上,先将生肉在开水中“预煮”30分钟,同时在另一只锅放人配料煮开至出香味时,再将“预煮肉”放到“料汤”中,大火煮1小时后再小火慢煮4—6小时,直到用筷子一插就透时才大功告成。有了这“三关”的保证,靳希栋的酱肉色鲜味美、软烂可口,回味悠长,备受消费者喜爱。
随着“靳师傅酱肉”的声名远扬,店里的生意也火爆起来,靳希栋的小店红红火火。可是,靳希栋并不满足,他已经向工商局申请了“靳师傅酱肉”的注册商标。2005年秋天,他在馆陶县缄开设了自己的总店,还准备在山东临清、冠县同时开两家分店。他说,今后,他要把“靳师傅酱肉”做成像肯德基、麦当劳那样的“品牌店”!
打破“聚德斋”配方
靳师傅名叫靳希栋,今年39岁,是馆陶县路桥乡本司寨村人。他和妻子原来分别在棉厂、粮库工作,因单位不景气,二人双双下岗了。下岗后靳希栋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当中,为了走出一条自己的创富路,他养过猪、养过羊、包过地、经过商,但由于缺乏经验和资金不足,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欠下了不少外债,生活陷入了困境。困惑中,他反复思考和考察本地市场,决心发展投资少、风险小的“小吃经营”。
一次,一位朋友向靳希栋提起,自己认识北京“聚德斋饭庄”的几位师傅。“聚德斋饭庄”是闻名京城的百年老店,“酱牛肉”更是这家饭庄的一块金字招牌。经过朋友的介绍,靳希栋来到“聚德斋”拜师学艺,虚心学习酱肉的制作技术。
手艺的学成也仅仅是成功的一半。回到家乡,靳希栋开始用自己学来的手艺制作酱牛肉销售。牛肉很快制作出来了,扑鼻的香味引得大家纷纷围观。然而与之相反的则是,看的人虽多,然而一问价格,却纷纷摇头走开。眼看开业一个多星期了,靳希栋的生意却一直不见起色。
站在冷冷清清的摊位前,靳希栋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几个当地妇女在菜摊前为了一毛钱讨价还价,猛然间意识到,农村的消费习惯、消费水平远远不能和京城相比,自己的酱肉味道虽好,但价格超出了大家的消费能力。于是,靳希栋开始灵活运用酱肉技术,合理调整原料配方,终于“独创”了一套适合农村消费的酱肉制作方法,别具风味而又价廉物美的酱牛肉、酱猪肘、酱鸡成了他的3大“拿手绝活儿”。
酱肉也能当饭吃
2004年秋天,靳希栋开始琢磨起开店的事来。魏僧寨镇是他曾经工作过多年的地方,熟人多;加上该镇地处临西、邱县及山东临清、冠县的交汇处,10天4个集,小商小贩多,人员流动量大;再说,自己的经济条件有限,只能小本经营,所以,“靳师傅酱肉馆”就在这里开张了。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大众的食品,“大不同”的风味,“靳师傅酱肉馆”开始火了起来。一向善于琢磨的靳希栋又想到:酱肉再好吃,人们不可能当饭吃,如果让人们“把酱肉当饭吃”,就能把酱肉变成人们每天必须的消费品1念头一闪间,靳希栋激动起来!他马不停蹄地聘请了一位颇有名气的烙饼师傅,推出了“酱牛肉饼卷”。根据人们饭量的不同,饼卷又分为3元一份、5元一份,同时搭配着一瓶啤酒1.5元、一盘凉菜2元、一碗鸡蛋汤1元,从而在实惠方便上吸引了不少“回头客”。一传十,十传百,小店异常火爆,销售额直线上升,平均每天销售酱肉100斤左右、饼卷200多张,日赢利150元以上。
酱肉做成“品牌店”
知名度有了,销售量多了,小吃店做大了,靳希栋对“质量”和“信誉”愈发重视。在这方面,他做到了把好三关:一是“生肉进店关”。靳希栋雇请了6个人专门负责收购牛、猪、鸡,而且每次都要经过检疫站验定后才可进店。为了避免供货商弄虚作假,靳希栋为每一个原料都选了2个不同的供货商,由于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竞争,不敢在产品质量上做手脚。二是“香料配制关”。在配料上,选用人参、圆肉、枸杞子、桂皮、丁香、肉蔻、大茴香、小茴香、草果、红蔻、白蔻、砂仁、辛夷等20多种调料合理配比,研碎、过筛后装入“料袋”,再辅以甜面酱、“老抽”精制酱油、葱、姜、蒜等随牛肉同煮,这样才利于料香人肉,肉味更鲜美,营养又滋补。三是“酱肉煮制关”。在煮制上,先将生肉在开水中“预煮”30分钟,同时在另一只锅放人配料煮开至出香味时,再将“预煮肉”放到“料汤”中,大火煮1小时后再小火慢煮4—6小时,直到用筷子一插就透时才大功告成。有了这“三关”的保证,靳希栋的酱肉色鲜味美、软烂可口,回味悠长,备受消费者喜爱。
随着“靳师傅酱肉”的声名远扬,店里的生意也火爆起来,靳希栋的小店红红火火。可是,靳希栋并不满足,他已经向工商局申请了“靳师傅酱肉”的注册商标。2005年秋天,他在馆陶县缄开设了自己的总店,还准备在山东临清、冠县同时开两家分店。他说,今后,他要把“靳师傅酱肉”做成像肯德基、麦当劳那样的“品牌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