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行笔记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ShiJia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来千里向武当
  结束半年来的忙碌,趁暑假,约上一帮好友,从南岳出发,一路驱车向北。
  是对南方酷暑的逃离,更是北方中原大地诗意、古雅又悠远的黄河文明的诱惑。
  我们一约即同,说走就走,还那样迫不及待,像要一头扎进母亲怀里的孩子,有些焦渴。
  2019年7月30日晨6:40,自南岳出发。驱车10时,行程近900公里,越过长江大桥,便是荆楚广袤的大地,许昌、新野、襄阳、十堰,这些地名,联系着历史上一场又一场或大或小的战争,见证着风云变幻的人世沧桑。
  车行风驰,历史也似乎随风而去。
  中餐在一个叫天门的小镇,这里离长江已经很远了,但还是止不住勾起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记忆,只是眼前没了那种壮阔。
  下午约5点钟,抵达湖北十堰的武当山下。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电影《少林寺》和《武当》,在憧憬武侠中长大的,书包中常藏着不知看过多少遍的金庸大侠,对仙风道骨的张三丰骨子里充满了景仰。
  来到武当山下,自然遐想联翩。
  住在颇具古风的老营口,在老味道晚餐过后,沿剑河边的石街漫步,古柳拂风,每一步都萦绕着历史感。
  武当正值雨后,凉风习习。我们刚从南方盛夏的灼热中出走,着实是惬意的享受。而大山深处的紫霄宫、玉虚宫、太和宫,在夜色中,尚杳不可见。
  会有修仙的道人吗?
  拜谒武当,我來了、赤诚的!
  期待明天,金顶之上,遇见飘飘的羽衣。
  武当的闲散与清贵
  在武当山待了两天,去了有名的景点太子坡、金顶、紫霄宫、南岩宫,经历了晴空朗照、云山弥漫、急雨惊风的变化轮换,感受十分丰富。除赞叹自然的造化神奇、人文的渊深浩瀚,宗教的虔信诚笃,一直萦绕着一种感受:武当,似乎天然地有着一种闲散和清贵。
  作为风景名山、道教胜地,旅游区该有的凡俗它都有。商业购物、占卦卜算、指点迷津之类,自是少不了的。
  可细细一观察,你会发现,从导游到各行从业者,他们并不像其他景区,刻意勉强纠缠,也就嘴上说说吆喝,并不强迫。
  随缘,闲散得很。
  暑假是旺季,游人并不是很多。偌大一座山,有足够的空间任我们恣意闲逛,相比那种摩肩接踵、举步艰难的景区,这可是极大的富余了。
  游人和香客、信士似乎也因而显得从容优游,不紧不忙地行走在崇山陡径之间,观山望景、寻古探幽。信士们在神像前认真地拱手作揖,谦恭而不卑躬,少见有匍匐拜倒的。
  观中并未见宗教场所常有的功德箱,值殿的道人也只管值自己的殿。晚课的颂经声,清越婉转。听在耳中,只觉一片干净端严,殊为难得。
  夜宿紫霄宫旁的旅馆,很幽静。晚餐寻一小店,是时下流行的民宿布局。男店主很热情,细心地为我们泡上茶,送上西瓜。女主人声音软软的,烧得好饭菜。边吃边聊,也就不觉得是在外地了。
  饭后散步再经过时,男主人还热情地招呼去喝茶呢!
  许是千年的道法陶冶,祛除了那些焦躁的尘俗,涵养了这一片难得的闲散从容,返归了人性的实诚。
  闲步至隐仙别院,一处精致的民宿,看似随意的农家风味院落,处处显出不着痕迹精心和用意。
  有两人正在院中石桌上对饮,见有人来,热情招呼寒喧。
  问他们在此住了多久?笑答,已有十多年了,自是主人家无疑。
  心中顿起桃源之慨!
  这种闲散之中,分明又有着一种清气和贵气。
  清是清静、清闲和清雅,让人从喧扰嘈杂中走出,静下来,也就闲散了。
  《幽梦影》中说“有闲是贵人”。贵是从闲中养出来的。
  武当的贵气,除了它是皇家御赐兴建,红墙绿瓦、雕樑画栋、金碧辉煌之外,道教作为华夏本民族的国教,自有一种贵气。道家强调内修,当是缘自道家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修为气质。
  对真武大帝和张三丰的信仰,就像那云山高处的金顶,在千百年的道教传承中,如灯烛星火,点亮着信徒心中的希望。
  挣脱人世名利的劳碌,闲静自省,转向内心的修持净化,显现出人性中的贵来。
  道教这种无为而治,反观自省的理念,正是使人强大自我,贵气充盈的不二法门。
  常说学道有四道门:入道门—问道门—悟道门—得道门。道法高深,初访武当,未逢羽衣仙人点化,在门外窥探,初知其闲散清贵,益增向道之。
  永宁古寨纪游
  8月3日下午3时许,观宜川壶口瀑布,震撼,激动,归途赋五律记怀:“九曲黄河壮,千里出崇山。腾起层层浪,冲开莽莽关。磅礴动地脉,咆哮惊天罡。纵情歌华夏,一壶收大江。”因古人有语“千里黄河一壶收”,故有“一壶收大江”语。
  陕西甘泉县境内的雨岔大峡谷,近日下了一场多年不遇的大雨,景区封闭。北上千里寻访的美景错过,未免有些遗憾。转而去访未在计划内的志丹县永宁古寨,得睹奇境,大呼过瘾。
  我想,所有的错过,未尝不是另一场美丽的开始。
  无须叹惋,不必执意,一切皆属刚刚好的安排。
  永宁山,又名大石楼山,位于志丹县永宁镇,逶迤洛河环绕其侧,海拔1312米,东西走向,长2.2公里,宽1.5公里,全为红砂石质,气势雄伟,峭崖绝壁。因其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宋代就被开辟为防范古寨。
  永宁山又是一座见证历史的山,记录了陕北革命的燎原之火。渭华起义失败后,刘志丹秘密潜回保安县。他深知永宁山寨的险要,于1928年在这里秘密建起了保安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永宁山党支部,组织民众抗粮抗税,要求官府减免税银、救济灾民,从此拉开了“闹红”的序幕。
  后来,刘志丹发动群众,夺得了县民团团长职务,把民团改造成了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1930年,他又在永宁山中秘密组织了20多人的队伍,奇袭甘肃太白镇民团,缴获长短枪60余支、骡马十多匹,从此,刘志丹带着这支队伍活动在陕甘边区,攻城克县,革命势力不断壮大。   作七律《咏永宁古寨》一首:“绝壁孤峰插青天,群山俯首洛河蜿。雄关踞险兵家略,古寨挥戈民梓安。避乱千家奋合力,闹红百姓除旧纲。赤岩凛凛峥嵘在,犹忆燎原仰志丹。”
  赵家坬,是静静地
  8月4日晚,住在绥德,下一站是去城外十几里的赵家坬,一个原生态的陕北村庄,美术圈中颇有名气的写生基地。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玉国老师的当代实验水墨创作班到南岳教学,西安美院的国画研究生黄璐瑶与我女儿尹韵成了好姐妹。小黄分享了自己的一个链接《我在赵家坬刚刚好》,我了解到基地的创始人赵磊,知道了这一对年轻人的故事和她们的女儿小米,还有温驯的小黄和小白,美术界的老前辈刘文西先生和黄土画派与赵家坬的关系,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于是,开始筹划陕北赵家坬之行。
  到陕西的次数是不少了,但并没有深入到黄土高原的深处,只能算是熟知而又陌生了。去赵家坬住下,便成了一个心愿。
  到绥德后,才知道这是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是古代的边关战场。穿城而过的无定河,曾是胡汉的分界。名将李广在这里与匈奴反复厮杀。“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混浊的无定河水,见证了曾经历史的惨烈。
  不大的绥德县城,汉画像石馆中就藏有600多块汉墓出土的原石。站在这些实物前面,近距离地用目光去抚摸,内心潮涌的是震惊和感动。这些原来只在书籍上看到的图片,竟然不经意间咫手可及,感觉时光似乎在穿越了。
  赵磊在绥德迎接我们,见面才信陕北话说的“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确实不假。
  小赵热情地为我们点了许多绥德特色小吃,讲解各种食物的做法和来历,与湖南那边截然不同,原汁原味,大家吃得直呼过瘾。
  常年在高原山路行驶,赵磊的车技很好,缓缓地替我们开着车,不紧不慢地介绍陕北的民俗风情。快进村时,特意将车开上山顶,让大伙儿在高处感受陕北的高原风貌。
  正午艳阳下的高原,苍茫大气,沟壑深邃,全然不同于南方,粗砺而雄浑。
  村子不大,依山而筑的窑洞,沿溪边山脚零星分布,各据一隅。村子中心位置有个戏台,有村委会小卖部,还有刘文西先生题刻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基地院子大門横楣上,刻有刘文西先生题写的“陕北赵家坬艺术写生基地”。核桃和枣树上挂满了青青的果子,一只黄色的小猫正在树上午睡,见我们一到,欢蹦乱跳地迎上来。
  小米是个安静的小女孩,妈妈回洛阳娘家去了,她随爷爷奶奶在家,正坐在树下玩。见我们到来,只是静静地望着。
  枣树荫下有张石桌,我们围桌而坐,下午两点的阳光正强,却不热。有风过来,凉凉的。
  赵磊煮好了自己做的桑叶茶,入口清凉,带点药材味,暑天清热去火的功效很好。
  窑洞是不用空调的,也没有风扇,开始觉得有点闷。一躺下休息,静下来,立时觉得凉爽了,马上要盖上被子。
  下午,大家休息,我带上相机、速写本四处转转。
  村里小卖部前有七八个老老少少在聊天,有条瘦瘦的狗跟着我,晃着尾巴,不远不近的,静静地。
  有个老人蹲在门前沟边,好像在看什么,又像在想什么,静静地。
  我爬上山顶,全村都在眼底。密密匝匝的枣树掩着大大小小的窑洞,窑洞的颜色自然地融在山体的灰黄色中,很和谐。
  环顾四围,山顶大都在一个水平面上,四面则沟壑纵横,山梁向下延伸着深深浅浅的水痕,想必都是雨水洗刷出的作品。
  有两个人在地里伺弄庄稼,正是锄禾日当午。早两天下过雨,泥土润润的,正好锄草。
  偶尔有车经过山下水泥路,扬起些灰尘,便再没有其他的声音,静静地。
  这里每个角落都入画,随便找个地方坐下,便能整出一张作品。坐在靠阴的树下,我画了几张速写。
  天慢慢暗下来,便返回住处。
  那个老者依然坐在那,姿式也没变。小卖部前的几个人依然在那聊天。那条狗又过来围在我的脚边。
  时光的流逝,似乎没有痕迹,只是静静地。
  大伙儿也已起来了,在院子里一边闲聊一边玩牌。女儿已与小米熟了,带着小米到屋后山上与她妈妈视频聊天,小黄、小白正在院子里互相追逐戏耍。
  黄昏的赵家坬,浴在金黄的余晖里,有炊烟飘在空中,偶尔有几声野鸡粗嘎的鸣叫。
  赵磊和他爸妈一起做好了油泼辣子面,很劲道的面条,很丰富的味觉,地道的陕北风味。
  夜幕拢过来,村里人睡得早。灯火熄了,整个村庄便一片寂静。
  凉凉的山风吹过,寒意逐渐升起,盖上被子,朋友们已静静地进入梦乡。
  酷暑时节,享受着清凉夏夜,实是要谢谢赵家坬了。
  与女儿商议,明年暑假,早些过来,画上一段时间。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作者简介:尹金良,湖南衡山县人。毕业于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现为岳云中学美术教师,中学高级职称,兼任南岳区书法家协会会长。
其他文献
在广袤粤西大地,有一条古老河流,宛如天上来客。它依偎在云开山脉怀抱,吸天地灵气,日月精华,草木幽香,以博大胸襟和丰富乳汁,滋润粤西三分之一肥田沃土,养育钟灵毓秀沿岸儿女。它就是被人们誉为粤西人民母亲河的鉴江。  打开《广东地图》仔细观看,就能领略到鉴江迷人身姿。它位于广东西南部与广西接壤的云开山脉之中,酷似一条飞奔巨龙,在巍巍群山簇拥下,自北向南奔驰而来,绕过高山,穿过冲积平原和滩涂,纵贯232公
期刊
曾记得,15年前参加儿子高三家长会,班主任一番话令我记忆犹新:“如果孩子考上重点大学或者出国,十有八九就在外地工作了,你这孩子相当于是帮国家养,帮国家培养人才。如果孩子考个一般大学,在身边工作,逢年过节尤其是你老了病了,他(她)召之即来,你这孩子相当于是帮自己养,养老送终,没后顾之忧了。因此,家长要辩证地看待高考,不能给孩子压力。”  经老师这么一点拨,我才发现,确实,读书越成器的孩子离家越远,孝
期刊
今天来到济南大明湖路上的百花洲明府城园区,看见了一个《山东卫视传媒非遗体验基地》,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肯定想了解一些山东的传统文化,我便走了进去。店内墙壁上挂着3块牌子,分别是《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泰山石敢当》《济南市泰山石文化研究会宣传展示平台》《山东省电视台宣传传统非遗工作站》,货架上坐满了各式各样的泰山石,造型各一,图案各一的精品。石头上的图案都很抽象,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有的像风景……造
期刊
十二岁的菊花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年事,就是放下书包,去灶房找到长柄小镰刀,然后背起和她差不多高的大背蒌,和小她三岁的妹妹一前一后出门打猪菜。村里小学放学早,四点半钟就放了,方便路远的学生回家,那距村七八里屯的孩子,一路走走停停的差不多也要6点钟才到家。菊花家离学校近,走几分钟就可以了,早早到家的她要做许家务活,猪菜是必须找的,家里喂了三头猪,天天要找一大背篓猪菜才够。  正是九月收谷的时候,大人们正
期刊
一、风起石鼓山头  2005年11月底的一天清晨,我和老同事来到石鼓山上,对石鼓书院遗址进行勘探。  那时的石鼓山,秋风萧瑟,人迹稀少,江水拍击岩岸,溅碎朵朵白浪。旋曲的回廊飘洒着零落的枯叶,独立山嘴的茶社门窗紧闭,从里面隐约传来搓洗麻将牌的声响。我们缩颈搂臂,在寒风中测试着山头的体量。湘江和蒸水汇合的高处,西风侵袭着单衫,我们感到了阵阵寒意,于是来到茶社,付钱后要员工给每人沏上一杯热茶,暖了暖胃
期刊
“猪场,听说过吗?那是我的老家,伯父的家就在那里。”  “猪场”原是“平三组”,后因大集体时,生产队曾在这办养猪场。村民图方便,就把“平三组”叫成“猪场”,并延用到了今。其实,“猪场”属于太平村,离县城八十多公里,躲在小南山脚下,是个世外桃源的小村寨。  六岁那年,我第一次跟随父母回伯父家过年。从桂林城市突然回到小村寨,一切都陌生,一切都新奇。从堂屋放望去,眼里是山,只有山。山一座挨一座,把小村寨
期刊
十五斤铁有多重?十二岁时,我对这一重量有了深切的认知,比我对这一重量认知得更深层、更彻底的是我的同学李新铁,还有李新铁的姐李铁花。  我和李新铁三十几年前同在铆金厂子弟小学,同级同班。班里我俩是长得最瘦小的,像两根木杆子,共同点使我们很快成了最要好的朋友,两根木杆子凑到一起就是一双筷子,做事不比其他孩子差。  那会儿,子弟小学的学生放晚学后并不急着回家,聚在与学校一路之隔的工厂门口,男孩子们弹玻璃
期刊
每年一到秋季,在我家客廳的博物架上,总会摆满了由衡阳市蔬菜研究所送来的用于食用兼观赏的南瓜,有红宝石、白玉霜、绿玉、香芋、棒槌、晶珠、甜蜜、新蜜本、一串铃……真是琳琅满目、五颜六色、满堂生彩。凡初到我家的客人,总会被吸引过来驻足观赏,有的感叹说:“这真是个南瓜小博物馆。”更有的说:“这是一道别致的风景。”  的确,在我的心目中,这就是一道风景,象征着我那3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蔬菜科研一线的胞弟旷碧峰
期刊
一  大家各自拥着自天而降的缱绻情绪,再远远地打量薄薄雾霭里,朦朦胧胧漾着的山水林木、孑遗明清民居,便渐次明白了那自然风采、人文历史韵致搅在一起派生出的气场所带来的呈示、启悟和攒射,着实新异、非凡了。  我是于一个秋雨潇潇的上午,去到那个绾结着一个个重大历史传奇的华阳镇的。  尽管在这以前我知道此地碾过了太多历史隆隆的车辇辙印,叠拥了太多或匆忙或闲适的身影,经历了太杂俎、峥嵘的社会演变,见证了太多
期刊
今年腊月天格外的冷,为祭奠已逝的父亲,清晨,乘坐不到一小时车程后就到了自己曾居住过的小镇。  风吹得衣服很紧,山坡上的荒草、树木在寒冷的冬天,赤裸裸地守护着沧桑寂静的群山,河流也僵硬了,偶尔飞过零星的鸟儿轻轻地在低鸣。冬后的积雪也只有在背阴处,显得耀眼夺目。我边走着,脑海中太多的伤痛,如泉水一样奔涌而出……  我和妻是在那年的春天离乡谋生的。记忆中的父亲,总是担心我们忍饥挨饿,为我们打摞了一驴车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