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安离乱诗及其文学史意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重要一环,是逐步迈向文学自觉的过程,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最重要的收获期。建安诗歌题材丰富,成就卓越,为历代读者赞誉推崇。本文以建安离乱诗这个特殊题材为中心,从内容、情感以及意象三方面分析离乱诗的特征,进而探索建安离乱诗在文学发展史上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建安诗;离乱题材;文学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02
  诗歌发展至建安时期,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诗推向高峰。活跃在当时文坛的主要是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人团体,他们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诗歌创作,在诗歌题材方面有许多的突破,出现了饮宴诗、思妇诗、游仙诗等。其中最能代表建安文学“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精神的当属离乱诗。离乱,常指社会动乱,或因战争、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民不聊生、社会混乱的现象,以文学手段描写百姓深受其难、国家动乱不安的诗歌作品形成了一类题材——离乱诗。建安时期,三曹、七子、蔡琰等诗人集中创作了大量离乱诗,反映了战乱纷争、百姓穷困等广阔的社会面貌。
  一
  建安离乱诗记述汉末社会动乱,钟惺《古诗归》评曹操《蒿里行》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是因为诗歌一方面写实性强,细致的描述了历史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诗歌抒情方式言及时事,皆悲缘事发或以哀哀之情叙说。建安诗人身处国家分裂、民生凋敝之时,亲身经历和目睹种种社会灾难和破败,因此,哀叹世积乱离、生灵涂炭的离乱诗在建安时期大放异彩。
  (一)内容:灾祸重重 世积乱离
  战乱是离乱诗描写的主要部分,建安离乱诗中描写战争的代表作品有曹操《蒿里行》《薤露行》、曹植《送应氏》、王粲《七哀诗·其一》等,诗歌以精炼的语言描绘军阀作乱致使百姓受难、国家倾覆的场景。不仅是戰争致使离乱,沉重徭役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破坏,曹植《泰山梁甫行》以及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皆描写徭役重压之下民怨劳苦死伤无数的现象。
  灾祸频发,眼看百姓流离,士人渴望建功立业,拯救百姓于水火。汉室崩坏,军阀四起,争斗不断,因此极为重视延揽人才,曹操就曾表示“我有嘉宾,鼓瑟吹笙”。[1]文人想要致仕求官,即通过游学广泛结交、自荐成为门客等方式寻求良主。离乱诗中描写游子之忧思妇之愁的典型作品有曹植《七哀诗》,诗中描写因丈夫外出游学逾期十年,独居家中的妻子只能自怨自艾的场景。离乱诗的创作内容从民间家庭之散到国家的离乱兴亡,全面展现了汉末不同阶层的社会面貌。
  (二)主题:揭露现实 向往安定
  战争在改朝换代的时期尤为常见,而建安离乱诗的写作记录战乱时期的社会现状,诗人所描写的内容包含广阔的离乱现象,寄托着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思想和人道主义情怀。诗歌主题是内容的升华,暗含着诗人的观点和思想,离乱诗主题揭露社会现实,表达建安文人向往安定之心,同时抒发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是离乱诗的普遍主题,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揭露无止境的徭役给百姓带来的压迫,致使无数青壮年身埋长城下,百姓家庭破碎。曹操《蒿里行》《薤露行》以董卓之乱批判军阀统治者的暴虐横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现状让诗人哀伤不已,而造成这一惨状的正是军阀无休止的战乱,诗人已经意识到只有结束战争国家安定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故而诗歌主题批判战争的同时又展现他向往国家安定百姓安居的志向。
  二
  建安离乱诗创作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建安文人用他们深沉的笔触为读者展示了汉末乱离的人生画卷:荒颓的家园、饥饿的民众、残酷的战争,人世苦痛激起建安诗人扶危解困、匡济天下的热情,同时也激发他们籍助文学形式抒发他们建立功业的愿望。在这种现实感、使命感和人生理想的支配下,建安离乱诗表现出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一)情感:悲凄哀怨 慷慨激昂
  “诗缘情而绮靡”,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和精神力量。建安离乱诗包含内容范围广,情感也呈现为多种形式,对离别的忧愁,对时事的讽刺,对战乱的愤恨,对生命的哀叹,如曹操《蒿里行》《薤露行》曹丕《上留田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等等。观察其作品不难发现,离乱诗最突出的情感主要包括诗人对百姓悲惨遭遇的悲悯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激昂。
  建安文人身处乱世,忧患意识高涨,诗中多深度描写百姓之苦痛,表达深切的同情和关怀。阮瑀《驾出北郭门行》“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描写孤儿遭受后母虐待的惨状,从侧面反映出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对下层社会问题的关切体现建安文人深厚的人道精神,“居世一何不同,上留田!富人食稻粱,上留田!贫子食糟与糠,上留田!贫贱亦何伤?”(曹丕《上留田行》)社会动乱导致贫富差距增大,对比“富人食稻与粮”与“贫子食糟与糠”,客观上揭露了社会矛盾。
  (二)意象:白骨野物 残垣荒畴
  在建安离乱诗中“白骨”意象出现多次,一方面象征着极高的死亡率,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的混乱,白骨堆积无人收殓,处处人间惨剧的社会场景。诗人面对的外界景物是繁复芜杂的,他们之所以选择以上的景物入诗,与他们的心境有关,而这种心境又是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
  意象是诗歌情感的载体,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中将意象定义为“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建安离乱诗传达悲凄慷慨之情,选取意象主要为战后衰败的宫室残垣和大量死亡的生灵,这些物象不仅真实再现了汉末社会动乱、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且点染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表达了他们伤时悯乱,忧愤深凄的激烈情怀,物景同心境相连,物象与心象结合,形成一个个具有悲歌慷慨的意象。
  三
  建安离乱诗从国家动乱的描写到亲人离散生活穷困的刻画,反映时代的苦难,展现诗人对生命流逝的叹息,同时不乏昂扬的壮志。汉末政治上的混乱既让文人饱受乱离之苦,又激起了他们的创作热情,这种主动地创作热情同时又促进了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一)“建安风骨”的典范
  历代批评家往往以“风骨”“气骨”评价建安诗歌,刘勰首先提出“风骨”概念,并肯定建安诗歌“梗概多气”“志深笔长”(《文心雕龙·时序》)的特点,钟嵘《诗品》亦评价曹植诗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建安诗歌的思想感情从中可概括为“慷慨任气”,而“志深”指内容深刻,“笔长”指文辞优美,即代表“骨”所表现的概念。“建安风骨”产生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根基之中,是时代的产物。其内涵包括激烈的批判精神、高昂的生命意识以及鲜明的个性色彩。
  建安离乱诗根植于现实的内心苦闷之情,从悲凉中升腾出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其作品内容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动乱及人民苦难,表现了个人对现实的痛苦体验和对建功立业为内容的人生价值的强烈追求,情调悲凉慷慨,感情炽热充沛,其深入社会层面的描写,遒劲悲壮的风格,充分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内涵
  (二)批判精神的倡扬
  诗歌作品中的批判精神由来已久,而文学理论方面也重视诗歌的讽喻现实精神的发展。离乱诗继承诗歌批判现实的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为后世树立经典示范,具备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它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和描绘,亦成为我们研究汉末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依据之一。
  建安离乱诗记录汉末战争兴亡、百姓疾苦,其中暗含着对生命无常的哀怨,和对社会底层生活的叹息,深刻的描述世积乱离的社会现状,表现出悲戚哀怨、慷慨激昂的感情特征。建安文人身经乱世,将个人忧悲融入诗歌创作,将苍生之念化为时代之音。不仅从内容上拓展了离乱题材的创作,反映出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貌,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离乱诗歌的内涵,形成慷慨悲凉的风格特征。建安离乱诗继承诗歌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典型特征,成为后世离乱题材的典范。
  参考文献:
  [1]陈寿撰.三国志[M].中华书局.2000年.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中华书局.1983年
  [3]宋雪玲.魏晋南北朝战争诗文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2.
  [4]俞绍初.建安七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李景华.建安文学评述[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07.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摘 要:小说《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栩栩如生,但鲜有人研究其人物服饰翻译。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结合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译本,讨论对比小说主要人物服饰翻译。研究发现译者进行服饰翻译时,需要还原语境,考证相关术语以明确其具体功能,才能准确表达原文含义。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红楼梦》;服饰翻译;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
本文在大量资料调研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交通能源环境复杂系统的定义,总结了现有城市交通能源领域的研究方法论,提出用技术模型研究该复杂系统的新思路,并结合北京市的案例进行了理
[摘 要]本文通过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一节内容的教与学的展示,充分说明了像数学课这类课程,可以改以往“满堂灌式”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的主题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教,也有利于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模式 高效 学生为主  寒暑假,或节假日,确实想让自己绷紧了几个月的大脑休息一下,可是总有学生找我问问题,有的家长甚至让我给他们的孩子辅导课程。他们一致的理由就是:我的教
期刊
春节将至,和亲朋好友聚会,我们在中国元素与家人朋友共度喜庆祥和的春节。中国元素餐厅总厨为你精心准备了盆菜。为了满足顾客的不同需要,我们为您提供外卖,也特别准备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