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寄生”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i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日里提起“寄生”,基本上大家脑子里立马显现的,一般也就植物寄生或动物寄生一类,相信很少有人会把“寄生”一词跟战争啊、骑兵啊什么的联系到一块儿。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寄生”(图1)时,也不曾想到这器物名号会叫“寄生”。
  我当时是在一古玩店,在一堆北朝邺城陶俑中第一次见到此器物。
  众所周知,在已出土的遗物中,北朝邺城的陶俑,艺术表现内容极其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可以说是我国雕塑史上的经典。本人因酷爱北朝邺城陶俑艺术,十几年前就把它定为收藏专题。日积月累,现如今藏品已小有规模,还细分了好几个系列,如人物俑、动物俑、陶塑用具……多年的玩赏,可以说,对与陶俑相关的器件以及用途,都大体知晓其来龙去脉。但与此器物的初次相识,却令我满头雾水,心生疑惑:“这东西姓甚名谁?功能何在?”当时店家告诉我说这是“陶祖(男性生殖器)”。我拿起仔细端详,的确从外形上看,有些许相像,便将信将疑地收了两只,想着留来日后慢慢考证。
  这器物到了我家后,我上网粗略查了一下,发现不少网友也都把它当成“陶祖”。
  我也知道,生殖器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习,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一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像商代的玉器中就有祖(且)形器,甲骨文就有“且”字。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当时也认为,北朝有“陶祖”,亦不足为奇。同时,也由于这器物是件冥器,又师出无名,无从了解它模仿实物的具体尺寸,于是好一段时间,我也以它是“陶祖”看待,但心中的疑惑始终不曾消散。后来再慢慢仔细观察,发现此器物与“陶祖”虽有类似,如两者稍细的一头,都有一小圆孔,类似马眼,但两者的差别又非常明显:
  1.外形迥异。这器物是曲体波纹状,截面扁平,一端稍宽,呈不规则开放形;另一端稍细,呈双层花瓣状。而“陶祖”呢,模样与它大相径庭。
  2.器身的纹饰不同。常见“陶祖”的器身一般比较光滑,而此物的外表有凸起的长条状纹饰,像植物枝条或鱼刺状。
  通过比较,我对这器物被冠名“陶祖”更是疑丛生了。
  为了弄个清楚明白,我去找了几位专业老师请教,他们都说没见过这东西。我又找了几个民间的“摸金校尉”,进行了详细的咨询,了解这器物出土时所在的具体位置,但得到的答案都含糊不确切。有的说是在出“马上人(骑马俑)”的墓里,有的说在“马上人”周围的土里,也有的说在“马上人”背上的裹土里。这些说法尽管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点:即跟“马”有关。于是本人就再从马和骑马俑开始寻思琢磨,发现凡是“具装”的骑马俑的马背上,都有一个小圆孔,可以插接他物。这种器物也仅仅限于“具装”的战马使用,其他的骑马俑是没有插接孔,也即不使用这种器物。我再仔细查阅有关资料,终于了解到北朝时的这种骑兵装备叫做“甲骑具装”(图2)。
  所谓“甲骑具装”,也就是人甲和马甲的合称,是古代重装骑兵的防护装具。《宋史·仪卫志》中记载:“甲骑,人铠也;具装,马铠也。”“甲骑”中的“人铠”详情不得而知,但不外乎“裆铠”或“明光铠”。中国南北朝时期标准的“具装”配置,也就是马铠,则由六部分构成(图3):即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和寄生。“面帘”是一块狭长的金属制的护面,上面开有眼孔,主要保护马匹面部;“鸡颈”其实是一副马颈部的护甲,由甲片缀成,前面有搭扣可以扣上;当胸;马身甲;搭后,就是马匹中后部的大片护甲;而寄生比较有特点,是一个放在马尾部的向上翘的扫帚状的东西,应该是保护骑兵后背,以防其背后受袭击的,与其说是“马铠”,不如说是“人铠”的延伸。
  了解到这些,“寄生”是“甲骑具装”的配备制式的一部分可以说已经比较清楚了。但它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为什么却起名叫“寄生”呢?这个古老的“寄生”名号,有什么样的特别寓意呢?
  我再次查阅了资料和相关的图片,从资料和图片中不难发现,这件器物的庐山真面目及主要功能更清晰明了了——既然是安置在骑兵后背,保护将士性命,可见所谓“寄生”,应该就是“寄托保住骑兵生命”的寓意。
  由此可见,可以确认,“寄生”即是北朝时的一种具装配件——用植物的枝条捆箍而成,呈长条扫帚样,安插在骑兵身后的马背上,用以保护骑兵避免背部受袭(图4、图5)。
  有意思的,也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是,大部分图片中的“寄生”都是平面作品,画像砖亦是浅浮雕描写。真正三维立体的,相当于实物的“寄生”,目前发现只有这种出土的器物。而且它的安装位置、具体形状、细节以及与人和马的比例关系都交代得非常清楚明白,是非常难得的研究“甲骑具装”的实物资料(图6)。
  还有件更有意思的,是在我的文字和图书(图7)出来之前,我们当地古玩店被冠名“陶祖”的“寄生”,随处可见,少人问津,随要随送,不收钱银。后来正名为“寄生”后,就凤毛麟角,难觅踪影了。而且,更逗的是,假“寄生”却从此应运而生,层出不穷。因为,严格来说,缺少了“寄生”的“甲骑具装”俑,都应该给看成“残缺俑”。
  汉族具装甲骑虽始自北朝,最辉煌的时代却是隋。隋末唐初将领、军阀罗艺指挥的五千具装甲骑,人马皆披重装铠甲,由轻骑兵配合,锐不可挡。不过由于装备笨重累赘、制作工艺繁琐,粮草、银两也耗费巨大,故唐以后汉族便很少使用重骑兵,以骑射为主的轻骑兵凭借着速度、轻便、简易装备取代了笨重的重骑兵。直到金人的铁浮图被岳飞的长刀大斧杀破之后,具装甲骑便从中国历史中逐渐消失了。至此,伴随“甲骑具装”而生的“寄生”,也是昙花一现,寿终正寝,淡出历史的舞台。
  如今,我们也只能从出土文物及史书典籍中,可以再寻觅它从前的时尚、先进与辉煌了(图8)。
  (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港珩隆2015大型春季拍卖·精品荟萃
期刊
自拍靓照、心灵鸡汤、美食美景……曾经的微信朋友圈,几乎完全被这三类话题占领。而如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品相关话题出现在了微信朋友圈。有销售艺术品的,有分享收藏经验的,也有炫藏品的。总之,作为收藏爱好者,如果你不分享几条与艺术品相关的链接,或者还没有在微信上进行艺术品的交易,似乎已经OUT了。  当书画、古玩等极具历史气息的艺术品,碰上了时尚新潮的微信,它们会擦出怎样的火花?重庆艺术品的“微营销”又做得
期刊
根据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据估算,2013年我国艺术品网上交易额接近30亿元,同比增长67%。  英国希思科(Hiscox)保险(放心保)公司与英国ArtTactic网站继去年之后,在今年5月底第二次发布了《2014艺术品网上交易》报告。  这两家去年发布的报告中的数据,主要是基于在线艺术品市场占全球艺术品市场销售额1.6%估算出的数据,主要借鉴的是《IBIS世界艺术品市场研究》和《
期刊
做为中国古代冷兵器的王者,剑出现的时间,由于实物和记载的缺失,至今没有定论。但早在西周时期,由于能刺能砍的实战性和很强的装饰性,青铜剑就已成为随身武器的主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春秋早期又出现了由新材质铁制做的剑器。做为古代兵器剑的佩饰,玉剑饰是古代玉器在春秋以后出现的重要类型,在铜剑和铁剑上都有使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曾出土有后来被称为“天下第一剑”的玉镶铜柄铁剑,江苏六合县程桥出土的春
期刊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尤其是在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年至4000年左右,在黄河上游地区,包括青海在内的中国远古先民进入到了一个十分繁荣的时期,而舞蹈艺术也从那个时期就绽放出了鲜艳的蓓蕾。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最具特征的文化遗存,我国黄河流域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烧制和使用彩陶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彩陶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而地处黄河上游的青海和甘肃,新石器时代彩陶遗存
期刊
今年六月,由陶雅网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中华古代陶器精华展暨古陶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大学博物馆举办。参展作品由全国15家著名民办古陶博物馆和古陶学会,以及数十位古陶器收藏家提供。展出的200多件珍贵的古代陶器艺术品,涉及史前仰韶和马家窑等远古文化彩陶、崧泽文化彩绘陶、良渚文化黑陶,大汶口文化的黑陶和白陶等。其中有许多最新发现的古陶器品种和样式,为国内首次发现。  近年来,民间收藏家不仅收藏和保
期刊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书法热在艺术界蔓延,一直延续至今。书法市场的火热带动了无数爱好者对书法艺术的痴迷与追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代书法创作的发展。与此同时,书法大赛、书法大展将许多非大家、非名家的作品抬到很高的地位,于是在书法界便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大师、大家、圣手等荒诞现象。那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背后是否有推手?谁又是最终的受益者?  “头衔热”  一条私下操作的潜规则  如果“有幸”接
期刊
2014年挟着呼啸的寒风与市场面低潮带来的影响匆匆而过了,这一年在我们这个行业承载了很多的喜与悲,很多的收获与失去。也许正因为我们行色过于匆匆,上天可能会安排一些事件让我们反思,让我们沉淀,让我们修整夯实后再扬帆起航。  同样,我们《收藏界》杂志也经历了一些变动与改革,为了扩大影响,向“国际化的《收藏界》”更迈进一步,《收藏界》从一本成功的国内邮发期刊转型为一本国际期刊,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国内的
期刊
号称国内最大最早的艺术品电商哈嘿(Hihey)艺术网近日曝出被艺术家集体维权事件,数十位艺术家质疑其拖欠交易款和未交还作品,双方对此各执一词并将诉诸法律手段解决。当下艺术品电商风头正劲之时,维权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刺激了其他机构、艺术家、投资人等各方参与者,是资金链、经营方式还是商业模式问题?作为一起典型案例,哈嘿的走向无疑将对中国艺术品电商行业带来触动和反思。  “维权门”始末  事件缘起于8月
期刊
彩绘陶与彩陶虽只是一字之差,却是两种不同的陶器。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烧成后,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等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达到装饰美化的效果。彩绘陶则是在陶胎烧成之后在其表面进行彩绘的陶器,又称烧后彩绘陶。与在陶坯上画彩、彩料和坯体压磨在一起、经高温焙烧而成的彩陶不同,彩绘陶主要是在泥质灰陶上作画,首先将陶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