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核心观点:在中国经济新老转换过程中,以消费、医药、科技、先进制造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将持续成为市场主线。2021年经济将进一步恢复,但政策或“转弯”逐步退出,建议投资者适当降低对指数的预期。但结构性趋势机会将继续演绎,偏成长行业表现仍要优于偏周期行业。回顾以往,只有认清所处的时代背景,选对方向的投资者才能最终赚到钱。新经济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投资主线 各位《红周刊》的读者和投资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观点:在中国经济新老转换过程中,以消费、医药、科技、先进制造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将持续成为市场主线。2021年经济将进一步恢复,但政策或“转弯”逐步退出,建议投资者适当降低对指数的预期。但结构性趋势机会将继续演绎,偏成长行业表现仍要优于偏周期行业。回顾以往,只有认清所处的时代背景,选对方向的投资者才能最终赚到钱。
新经济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投资主线
各位《红周刊》的读者和投资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团队对于2021年投资主线的梳理。我的演讲题目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产业趋势》。
在正式探讨2021年投资机会之前,先带大家回顾一下我在中金公司2013年~2020年所撰写的八期年度研究展望报告(见图1)。我们都知道当前上证指数相较于十年前基本原地不动。从报告题目也可以看出,在不同年份,我们有时看多,有时看空。但一以贯之的主线是不变的:即近十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持续下降,但经济结构在持续调整,新老转换。经济增长从投资拉动型慢慢转向消费和服务驱动型。这时候投资者投资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呢?我認为投资重心应该放在消费和服务相关的新经济上。
图1 中金公司最近八年年度策略(来源:中金公司2021年度策略报告)
例如,2019年底我们撰写2020年年度策略展望《以“新”携“老”》的时候,很难预见今年将迎来百年一遇的疫情。但从今年全年市场表现来看,市场的结构分化并没有偏离我们2019年底的预测。例如,今年以来消费、医药、科技和先进制造等新经济领域大幅跑赢市场,而老经济细分领域则表现比较疲弱。投资者如果今年将投资重心放在新经济上,那投资收益应该都是不错的。
经济恢复、政策或“转弯”逐步退出2021年适当降低对指数的预期
2021年A股市场会如何演绎?我们主要从周期性波动和结构性趋势两个角度来看。周期性波动指的是宏观经济短期的起伏,结构性趋势指的是不受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一以贯之的趋势。
从周期性波动来看,我认为投资者对于2021年走出大牛市的预期要适当降低。一方面A股市场结构牛行情自2019年以来已经演绎了两年。另一方面,随着疫情的逐步消退,疫苗的到位,2021年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增速预期都将进一步恢复,经济数据或会很不错。此时,之前的支持政策也将逐步退出。
12月1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急转弯”。对于政策上的“不急转弯”,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理解,有人认为“不急转弯”意味着不着急转弯,但还是要转弯;有的人理解为虽然我们要转弯,但我们不着急转弯。从我的角度来看,我认为重点应该放在转弯上,只不过转弯尽量不要转得那么急,但最终转弯是急还是不急,取决于操作的手法度的把控。从中国金融体系特征来看,不着急转弯的想法是好的,实际操作是有难度的。
因此,投资者对2021年的投资一定要小心,因为从股市历史表现来看,当经济政策宽松后再收紧,市场指数层面大概率会受到抑制。例如,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2010年当政策紧缩时,上证指数出现调整;2012年重拾金融危机时的宽松政策,2013年紧缩时,指数同样持续调整。再比如,2016年、2017年宽松的货币政策,在2018年去杠杆时同样导致指数走弱。所以,对2021年A股投资,指数级别上我们并没有特别乐观。(见图2)
图2 历史数据看当政策退出时市场指数表现(来源:中金公司2021年度策略报告)
结构性趋势机会将继续演绎偏成长性行业表现仍要优于偏周期性行业
但从结构性趋势层面讲,我们相对比较积极。这里面有四个大的趋势: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今天我们重点探讨一下产业升级。简单来说,中国从几十年前的依靠人力和畜力的耕田劳作,慢慢转向制造业,且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大,生产出来的东西越来越高级,这就叫做产业升级。
我们的观点一直很明确,中国产业升级仍是大势所趋,因为中国产业升级,有大市场、大长全产业链、大基建以及人才红利等四大优势。在此优势下,中国制造业正“三低一弱”(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质量、弱品牌),走向“三高一强”(相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质量、强品牌),这也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三低一弱”走向“三高一强”,听起来比较抽象。举个例子,原来我们生产的是袜子、纺织品、服装、衬衣、家具等相对偏低端的产品,现在我们逐步向生产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医疗器械、医药等相对高级的产品转移。
今年结构性趋势市场表现也很好,预期2021年投资主线还是产业升级这个方向。而随着产业升级,人们收入会越来越高,进而将带动消费升级。另外,疫情之后很多工作都转移到线上,所以数字化转型也是很重要投资的关注点。此外,注重生态、绿色发展、低碳环保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例如中国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
其他文献
海通证券:1)保险公司营业收入将大幅下降,但不影响利润和价值。新保险合同准则要求保费收入分期确认并剔除投资成分,将导致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的收入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但根据会计配比原则,收入和费用将同步下降,因此对保险公司净利润和净资产等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相对有限。2)引导“保险姓保”,或利好上市龙头。新准则对保险公司收入确认原则的调整,将有助于保险公司重新聚焦可带来长期收益的保障型保险产品,
1月港股市场领涨全球,虽然随后遭遇短期波折,但指数震荡并未导致南下资金撤退。因为港股通门槛较高,股民很难有机会直投港股,通过配置基金拥抱稀缺资产是更加便捷的做法。新经济领域稀缺标的是资金布局核心 港股通持股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金融、可选消费行业,截至2月3日,三个行业的持股规模占到全部持股70%以上。从个股来看,港股通持股市值最高的是腾讯,共计4330亿港元,此外美团、小米的持有市值也较高。
发行概览: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根据轻重缓急顺序投资于“年产65000套高精度机械零部件技改项目”、“年新增125000套高精度机械零部件技改项目”并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基本面介绍:公司主要从事高精度机械零部件以及精密型腔模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提供从铸造到精加工的一站式服务。公司产品包括用于压缩机、工程机械、注塑机以及食品机械整机制造的精密零部件等。 核心竞争力:公司具有
《红周刊》:华贸物流预计2020年实现净利润52691万元至56204万元,同比增加50%到60%,折合每股收益约0.40元至0.43元,仓储物流行业并不是一个高定位的行业,如何看华贸物流的业绩预增呢? 邱诤:华贸物流是国内领先的第三方国际综合物流企业。国内国际物流企业未来最大的增长极和赛道是在跨境电商物流领域、国际空运快递领域以及国际工程物流领域,其中重中之重是跨境电商物流业务。 跨
深沪股市是宏观调控的晴雨表,多数时候与经济超预期增速呈现弱相关甚至负相关。由于2021年首季经济增速暴增为市场共识,高层提前释放调控将转弯但非急转的信号,使得A股将进入中长期箱体震荡格局。 调控转弯周期股卧倒 上月打着顺周期旗号大涨一把的银行指数(880471)和地产指数(880482)再遇寒冬,截至24日,本月分别下跌5.33%和8.69%,年内跌幅分别为5.05%和11.79%。A
沸沸扬扬的“散户抱团”吊打华尔街狼的故事终究还是没能跳出窠臼,游戏驿站涨得越猛,跌得也越重,美国散户终究还是没能抱住团,最终成为华尔街狼的盘中餐。这个故事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但是有大量媒体报道渲染此事,就变成了莫须有的一件事,以讹传讹,似乎就变成了确有其事。 但是没有一则报道能拿出确切的交易数据来验证此事,所有的媒体报道都是根据论坛里散户的议论以及某些对冲基金严重亏损的事实在猜测。事实证明媒
此起彼伏的散户抱团和机构抱团,一个出现在据说已经去散户化的美国,一个出现在目前仍相对散户化的中国,但结局却惊人的相似,即都以收割散户而告终。 美国散户抱团却最终惨遭血洗 美国的散户抱团最终并没有逃脱以失败告终的命运,但对于美国成熟市场传说已久的去散户化则似乎起到了证伪作用。美国的投资结构,事实上很长时间与A股并无二致,上世纪二十年代,散户比例超过90%,七十年代在70%左右,之后养老金
你们专访直播我都看谈文玉先生宁波关注《红周刊》2年 在12月20日峰会当天早上,我作为会议主持人,早7点半就化好了妆,然后和负责嘉宾接待的记者林伟萍到酒店餐厅吃早餐。餐厅里人不多,邻桌只有一位先生在用餐。我们也在早餐上讨论着峰会的流程,还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 可能是因为我这么多望了一眼,邻桌的先生突然声音洪亮地询问道:“请问你是《红周刊》的记者李健吗?”我端详着他,并不认识,但还是本能
核心观点:任何一家公司,我们跟踪它的时候,如果觉得不太好,就会适时纠错,要看年报、季报,发现问题随时调整。做投资一定要独立判断,要知道所有人都充满偏见,都是封闭思维,所以要反向运用,找到对的主线。 大家好,礼拜天能来参加《红周刊》峰会的,都是认真学习、对投资感兴趣的人,相信各位现在或将来都会有不错的投资成绩。做投资就是要主动去学习和研究的,很多时候都是八小时之外的时间投入,这代表大家真的是对投资
12月18日,中国银行与中国联通共同推出了基于5G消息的金融应用试点平台,被视为这家国有商业银行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尝试。不过,对于这一举动的最终效果和前景,还是应该谨慎看待。 数字金融早在十几年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传统的商业银行,包括中国银行在这一领域的进展一直非常缓慢。银行(尤其支付)业务上的通道化、金融业务应用场景的缺乏等导致了这一转型并不会很顺利。 中国银行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