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特别是农村教师,因为农村教师多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素质参差不齐;跨专业、学科教学现象普遍;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对新教材把握不准,理解不透;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落后等。基于上述原因农村教师应如何面对这次新课程改革呢?
一、思想上要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有所重视
要了解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体会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接受只是一种认同,把新课程理念变成自己的素质修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感悟!
二、教师的课程观必须转变,因为课程观决定教学观
不能简单地把课程理解为学科。这种理解认为课程是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其最大的缺陷是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不仅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等。
三、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问、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联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原有的经验、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对小学数学传统的“鸡兔同笼”问题是个不易解释清楚的难题。有的教师就利用农村学生已有的经验:鸡虽然只有两条腿,但它还有两只翅膀来解决此类问题。以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问题为例:“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把鸡的翅膀看做“脚”的话也有四条腿,三十五只头应有脚数为35乘以4等于140,而已知只有94只脚,显然140-94=46应为翅膀数,那么鸡的数就是46÷2=23只,兔子数为35-23=12只。学习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还包括背景经验,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
四、倡导学生的学习应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台作交流的空间。但当前实践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教学中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当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完成了数学课程三维目标中的哪些?学习效果怎样?往往教师心中也没有数。因此我们要注意学习的有效性问题。
五、注意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长方体表面积时。有一长方体长宽都是5厘米,高是10厘米,让同学们计算其表面积。有两个同学分别列式(5×5 5×10 5×10)×2和5×5×2 5×10×4,老师肯定了他们的答案,然后启发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不一样的列式方法。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又有一同学列式:5×5×10,从表面看肯定是错的,因为这是求长方体体积公式,而本题要求求表面积。老师没有急于否定这位同学,而是让他解释一下道理。他说上下底面的面积有两个5×5,由于5×10可看做5×5的2倍,因此其余四个面的面积就有8个5×5,共计10个5×5,所以列式为5×5×10。老师带头鼓掌表扬该同学思维过程独特。这下激发了其他同学的思维,又有同学列出了5×10×5,老师并没有主观地认为这只不过是把上式交换了因数位置而已,而是问这位同学又是怎么想的。他说:前面的面积是5×10,侧面共有4个5×10,而上下底面的面积和是1个5×10,于是得到上式。老师异常兴奋,不由自主地伸出了大拇指!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只从答案本身去评价,那么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也不利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甚至还会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充分关注个体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切忌“一棍子打死”!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了很大压力。老师要成为“长 宽 高”型的复合型人才(专业技术要长,知识面要宽,思想政治觉悟要高)。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努力摸索出一套新课改理念下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许吕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思想上要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有所重视
要了解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体会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接受只是一种认同,把新课程理念变成自己的素质修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感悟!
二、教师的课程观必须转变,因为课程观决定教学观
不能简单地把课程理解为学科。这种理解认为课程是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其最大的缺陷是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不仅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等。
三、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问、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联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原有的经验、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对小学数学传统的“鸡兔同笼”问题是个不易解释清楚的难题。有的教师就利用农村学生已有的经验:鸡虽然只有两条腿,但它还有两只翅膀来解决此类问题。以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问题为例:“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把鸡的翅膀看做“脚”的话也有四条腿,三十五只头应有脚数为35乘以4等于140,而已知只有94只脚,显然140-94=46应为翅膀数,那么鸡的数就是46÷2=23只,兔子数为35-23=12只。学习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还包括背景经验,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
四、倡导学生的学习应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台作交流的空间。但当前实践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教学中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当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完成了数学课程三维目标中的哪些?学习效果怎样?往往教师心中也没有数。因此我们要注意学习的有效性问题。
五、注意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长方体表面积时。有一长方体长宽都是5厘米,高是10厘米,让同学们计算其表面积。有两个同学分别列式(5×5 5×10 5×10)×2和5×5×2 5×10×4,老师肯定了他们的答案,然后启发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不一样的列式方法。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又有一同学列式:5×5×10,从表面看肯定是错的,因为这是求长方体体积公式,而本题要求求表面积。老师没有急于否定这位同学,而是让他解释一下道理。他说上下底面的面积有两个5×5,由于5×10可看做5×5的2倍,因此其余四个面的面积就有8个5×5,共计10个5×5,所以列式为5×5×10。老师带头鼓掌表扬该同学思维过程独特。这下激发了其他同学的思维,又有同学列出了5×10×5,老师并没有主观地认为这只不过是把上式交换了因数位置而已,而是问这位同学又是怎么想的。他说:前面的面积是5×10,侧面共有4个5×10,而上下底面的面积和是1个5×10,于是得到上式。老师异常兴奋,不由自主地伸出了大拇指!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只从答案本身去评价,那么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也不利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甚至还会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充分关注个体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切忌“一棍子打死”!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了很大压力。老师要成为“长 宽 高”型的复合型人才(专业技术要长,知识面要宽,思想政治觉悟要高)。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努力摸索出一套新课改理念下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许吕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