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应当能够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培养其阅读兴趣。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小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充分感知语言的无穷魅力,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基于这些原因,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对作品的品读,促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幅提高。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作者注入了真实的情感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核心思想,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可以对话文本和作者,基于每个学生不同的人生经历产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感知文章背后折射的充沛情感和人情世故。
以《将相和》这一篇课文为例,该文的主要文眼在于君臣将相的融洽关系,将这一主线作为基础构建出君臣团结、共同抵御外侮的情节,感情色彩十分浓厚。教师要帮助学生感悟到这种情感,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先把全文读一遍,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紧接着提问学生:你最敬佩这篇课文里哪个角色?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提出之后,学生能够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后予以回答,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
生1:最让我佩服的人物是蔺相如,虽然他只是个文官,也就是读书人,可是他很勇敢,就像将军一样,谋勇兼备,还不怕牺牲。他不但对外将本国的利益保护好了,而且对内还意识到团结很重要,这是一个很棒的人。
生2:相比于蔺相如,我觉得廉颇更让我佩服。他尽管是个军人,可是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那种,做事的时候能把握分寸,还知错就改,像这种将才也是很棒的。
生3:我认为这篇课文里最值得我佩服的是赵王,原因是他很会用人,能够将有本领的人选出来,同时还对自己任用的臣子保持信任,这是一位很聪敏的君王。
…………
师:显而易见,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样,还具备独特的观察视角。从历史来看,当时赵国的实力确实不如秦国,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赵国君臣一心、一致对外,方可让他们没有被秦国轻易击灭,这很好地将“团结就是力量”展示了出来。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体会文本的思想情感,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这种学习方式,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学生在这个过程里,能正确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还能够在品读的时候充分发挥想象,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体悟能力。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本不仅语言表达方面有很强的指导性,而且对意境的刻画也入木三分,运用得当,能够提升学生的品读境界。众所周知,文本对意境的刻画大都源于细节,通常是作者对一些典型事物进行形象细致的描述,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在相关的文本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紧緊围绕住这类文本的精彩语句,以此为抓手,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品读,帮助学生沉浸在文本描述的意境中,使其能充分领会文本的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
例如,《槐乡五月》这篇文本的内容描写中,虽然作者表面上的文字是对五月美丽的槐花图景的精彩描述,但是更为精彩的是文本中所潜藏的悠远意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品读。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完整地呈现出文本中的槐乡美景,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这个氛围,并且适时地向学生提问对于这样的美景有什么感想。
生1:这么美丽的槐花美景,何时才能亲身接触!
生2:这么多、这么美的槐花应该在现实中很少见吧?
师:同学们仔细查找这篇课文对槐花的描述语句,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描写槐花之多的景象?作者在文章中有哪些关键词汇能够表达这样的意思?
生3: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一片白茫茫……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文本中的关键词句紧紧把握,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且适时借助文中描写槐花茂盛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认知文字背后的悠远意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品味和诵读实际上密不可分。如果只读不品,就会使读流于形式;如果只品不读,难以实现语言的内化,不利于语感的形成。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品读?首先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充分展现其典型的层次性。以下是一位教师《月光启蒙》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可自主读一读这两首歌谣,选择你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
(指名读歌谣)
师:母亲所吟唱的歌谣,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如何?
(由学生自主阅读第四自然段之后展开交流)
师:“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会带给你怎样的感觉?通过这两个词语,你能从中获得怎样的感悟?一般我们会用“芳香”形容花朵,为什么文中说母亲的歌声中似乎也有花的芳香?你能从中获得怎样的感悟?
师:母亲甜美的嗓音像和风,似流水,如花香。这句话,你应当采用怎样的语气朗读?
(指明某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师:非常好,但是如果把母亲的嗓音读得更柔更美一些,会不会更好呢?朗读得非常优美,仿佛我们的教室中也充满了芳香的音韵,让我们一起再一次朗读。
师:大家仔细聆听母亲深沉的吟唱,轻柔的歌声仿佛飘荡在我们耳畔。此时如果你是儿时的作者,每日依偎在母亲怀里,每日聆听柔美的歌声,你内心会生发怎样的感受?
师: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再一次朗读这两首歌谣,像文中所描绘的母亲一般轻柔细腻……
师:听到这些动听的歌谣,能够带给“我”许多启蒙!
(指名由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者将品与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紧扣文本中的关键词汇,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形容母亲甜美的嗓音,“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以及“芳香的音韵”,通过这些词语体会母亲歌声的甜美以及柔和,还有效地渗透了朗读策略。当发现学生情感或者朗读不到位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朗读,融入情感,使学生能够融入其中,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如果缺少了“品”作为铺垫和引导,学生的“读”定然乏味枯燥,如无本之木,这样的读只能停留在浅显的文字表层。教学过程中的品读具有非常典型的层次性。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歌谣,其次要能够读出柔美,读出情感,最后就是要读出歌谣的内涵。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完全吻合。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开展文本品读不能随意化,而应该根据文本内容特点及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展开。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的文本品读更高效。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开发区竹行小学语文教师。
一、从文本关键处切入,引导学生深入品读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作者注入了真实的情感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核心思想,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可以对话文本和作者,基于每个学生不同的人生经历产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感知文章背后折射的充沛情感和人情世故。
以《将相和》这一篇课文为例,该文的主要文眼在于君臣将相的融洽关系,将这一主线作为基础构建出君臣团结、共同抵御外侮的情节,感情色彩十分浓厚。教师要帮助学生感悟到这种情感,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先把全文读一遍,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紧接着提问学生:你最敬佩这篇课文里哪个角色?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提出之后,学生能够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后予以回答,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
生1:最让我佩服的人物是蔺相如,虽然他只是个文官,也就是读书人,可是他很勇敢,就像将军一样,谋勇兼备,还不怕牺牲。他不但对外将本国的利益保护好了,而且对内还意识到团结很重要,这是一个很棒的人。
生2:相比于蔺相如,我觉得廉颇更让我佩服。他尽管是个军人,可是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那种,做事的时候能把握分寸,还知错就改,像这种将才也是很棒的。
生3:我认为这篇课文里最值得我佩服的是赵王,原因是他很会用人,能够将有本领的人选出来,同时还对自己任用的臣子保持信任,这是一位很聪敏的君王。
…………
师:显而易见,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样,还具备独特的观察视角。从历史来看,当时赵国的实力确实不如秦国,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赵国君臣一心、一致对外,方可让他们没有被秦国轻易击灭,这很好地将“团结就是力量”展示了出来。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体会文本的思想情感,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这种学习方式,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学生在这个过程里,能正确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还能够在品读的时候充分发挥想象,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体悟能力。
二、以文本意境为抓手,引导学生想象品读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本不仅语言表达方面有很强的指导性,而且对意境的刻画也入木三分,运用得当,能够提升学生的品读境界。众所周知,文本对意境的刻画大都源于细节,通常是作者对一些典型事物进行形象细致的描述,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在相关的文本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紧緊围绕住这类文本的精彩语句,以此为抓手,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品读,帮助学生沉浸在文本描述的意境中,使其能充分领会文本的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
例如,《槐乡五月》这篇文本的内容描写中,虽然作者表面上的文字是对五月美丽的槐花图景的精彩描述,但是更为精彩的是文本中所潜藏的悠远意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品读。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完整地呈现出文本中的槐乡美景,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这个氛围,并且适时地向学生提问对于这样的美景有什么感想。
生1:这么美丽的槐花美景,何时才能亲身接触!
生2:这么多、这么美的槐花应该在现实中很少见吧?
师:同学们仔细查找这篇课文对槐花的描述语句,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描写槐花之多的景象?作者在文章中有哪些关键词汇能够表达这样的意思?
生3: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一片白茫茫……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文本中的关键词句紧紧把握,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且适时借助文中描写槐花茂盛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认知文字背后的悠远意境。
三、基于诵品结合,引导有序品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品味和诵读实际上密不可分。如果只读不品,就会使读流于形式;如果只品不读,难以实现语言的内化,不利于语感的形成。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品读?首先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充分展现其典型的层次性。以下是一位教师《月光启蒙》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可自主读一读这两首歌谣,选择你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
(指名读歌谣)
师:母亲所吟唱的歌谣,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如何?
(由学生自主阅读第四自然段之后展开交流)
师:“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会带给你怎样的感觉?通过这两个词语,你能从中获得怎样的感悟?一般我们会用“芳香”形容花朵,为什么文中说母亲的歌声中似乎也有花的芳香?你能从中获得怎样的感悟?
师:母亲甜美的嗓音像和风,似流水,如花香。这句话,你应当采用怎样的语气朗读?
(指明某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师:非常好,但是如果把母亲的嗓音读得更柔更美一些,会不会更好呢?朗读得非常优美,仿佛我们的教室中也充满了芳香的音韵,让我们一起再一次朗读。
师:大家仔细聆听母亲深沉的吟唱,轻柔的歌声仿佛飘荡在我们耳畔。此时如果你是儿时的作者,每日依偎在母亲怀里,每日聆听柔美的歌声,你内心会生发怎样的感受?
师: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再一次朗读这两首歌谣,像文中所描绘的母亲一般轻柔细腻……
师:听到这些动听的歌谣,能够带给“我”许多启蒙!
(指名由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者将品与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紧扣文本中的关键词汇,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形容母亲甜美的嗓音,“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以及“芳香的音韵”,通过这些词语体会母亲歌声的甜美以及柔和,还有效地渗透了朗读策略。当发现学生情感或者朗读不到位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朗读,融入情感,使学生能够融入其中,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如果缺少了“品”作为铺垫和引导,学生的“读”定然乏味枯燥,如无本之木,这样的读只能停留在浅显的文字表层。教学过程中的品读具有非常典型的层次性。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歌谣,其次要能够读出柔美,读出情感,最后就是要读出歌谣的内涵。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完全吻合。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开展文本品读不能随意化,而应该根据文本内容特点及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展开。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的文本品读更高效。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开发区竹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