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思想政治课至关重要,本文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做了一些总结,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中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们对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内容、效果等方面有不少错误的认识,以致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甚至反感思想政治课,这严重阻碍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改变中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对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试问,中学生都不关心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道德品质的提高、不关心祖国未来的发展,一味的只顾眼前,自私自利,祖国的未来还会美好吗?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应重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走进学生,了解学生
要提高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转变其错误的学习观念,就必须深入了解中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思想动态,对其各种思想问题要耐心热情地给予“疏导”,把种种不良的倾向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对中学生提出的疑问或不同见解,要敢于实事求是地给予回答,不要回避,更不要抑制,不要扳着面孔只讲“大道理”,那只会适得其反。如果遇到学生争议很大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给出正确答案,使学生解除心中的疑惑,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信服”,从而转变以往的学习观念。
二、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1、思想政治课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联系社会生活及学生思想实际,要做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讲,把课文中的抽象概念、观点和原理还原为具体生动的现实生活。这样,既避免了政治课的枯燥、乏味,又扩大学生视野,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改变观念,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
2、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仅仅是实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政治课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因材施教,灵活多变。当然,“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并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灵活地寓知识性于艺术性、趣味性、科学性之中,使学生喜听爱学,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3、作为思想政治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在讲课时融会贯通,感情投入,才能去感染、教育学生,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作为政治教师除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外,还必须提高道德素养。用满腔的热情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创造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三、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1、“目的是行为人实践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激励或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高尚的目的,纯洁的动机,才能唤起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浓厚兴趣。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存有偏见,只有改变这一现状,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才能在中学生心目中有所提高。这就要求从社会的各种舆论导向,从学校、教师到家长,都应对政治理论和人的政治思想因素持正确态度,让社会上的一切毒瘤无法感染中学生的思想净土。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学生真正把政治课当成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课程,当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和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必修课。
2、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通常都存在叛逆的心理。他们总感到在被迫去做他人要求他们、强迫他们做的事情。作为教师,如果只是对学生进行说教,那么就会让学生更加反感。对于他们不喜欢思想政治课所学内容的事实,教师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因为,“只有当学生喜欢、热爱所学的内容时,他们才会专注地投入精力,再辛苦也不痛苦。如果做的是不喜欢的事情,不辛苦也痛苦。”作为政治老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下,有效调适教学心理环境以设法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才会使学生自发地进行学习,而不再感到学习思想政治课是一件痛苦的差事。
总之,思想政治学科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门智育与德育相统一的德育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思想政治课以科学体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掌握正确看待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因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曲解了思想政治课的本质,排斥思想政治课。因此,有必要改变中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使他们充分认识这门课的价值所在,转变以往的不良学习观念。唯有如此,才能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保证祖国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使祖国的未来更加美好灿烂。
参考文献: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杨小微.中小学教学模式论[M]. 选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教育学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中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们对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内容、效果等方面有不少错误的认识,以致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甚至反感思想政治课,这严重阻碍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改变中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对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试问,中学生都不关心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道德品质的提高、不关心祖国未来的发展,一味的只顾眼前,自私自利,祖国的未来还会美好吗?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应重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走进学生,了解学生
要提高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转变其错误的学习观念,就必须深入了解中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思想动态,对其各种思想问题要耐心热情地给予“疏导”,把种种不良的倾向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对中学生提出的疑问或不同见解,要敢于实事求是地给予回答,不要回避,更不要抑制,不要扳着面孔只讲“大道理”,那只会适得其反。如果遇到学生争议很大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给出正确答案,使学生解除心中的疑惑,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信服”,从而转变以往的学习观念。
二、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1、思想政治课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联系社会生活及学生思想实际,要做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讲,把课文中的抽象概念、观点和原理还原为具体生动的现实生活。这样,既避免了政治课的枯燥、乏味,又扩大学生视野,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改变观念,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
2、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仅仅是实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政治课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因材施教,灵活多变。当然,“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并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灵活地寓知识性于艺术性、趣味性、科学性之中,使学生喜听爱学,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3、作为思想政治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在讲课时融会贯通,感情投入,才能去感染、教育学生,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作为政治教师除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外,还必须提高道德素养。用满腔的热情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创造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三、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1、“目的是行为人实践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激励或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高尚的目的,纯洁的动机,才能唤起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浓厚兴趣。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存有偏见,只有改变这一现状,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才能在中学生心目中有所提高。这就要求从社会的各种舆论导向,从学校、教师到家长,都应对政治理论和人的政治思想因素持正确态度,让社会上的一切毒瘤无法感染中学生的思想净土。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学生真正把政治课当成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课程,当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和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必修课。
2、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通常都存在叛逆的心理。他们总感到在被迫去做他人要求他们、强迫他们做的事情。作为教师,如果只是对学生进行说教,那么就会让学生更加反感。对于他们不喜欢思想政治课所学内容的事实,教师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因为,“只有当学生喜欢、热爱所学的内容时,他们才会专注地投入精力,再辛苦也不痛苦。如果做的是不喜欢的事情,不辛苦也痛苦。”作为政治老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下,有效调适教学心理环境以设法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才会使学生自发地进行学习,而不再感到学习思想政治课是一件痛苦的差事。
总之,思想政治学科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门智育与德育相统一的德育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思想政治课以科学体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掌握正确看待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因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曲解了思想政治课的本质,排斥思想政治课。因此,有必要改变中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使他们充分认识这门课的价值所在,转变以往的不良学习观念。唯有如此,才能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保证祖国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使祖国的未来更加美好灿烂。
参考文献: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杨小微.中小学教学模式论[M]. 选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教育学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