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切实做好“三农”读物的出版,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了“走下去”的策略,“走下去”策略的提出,为“三农”图书的出版明确了方向,激起了众多出版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更是成为出版业服务“三农”、支持“三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然而从总体上看,“三农”图书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三农”图书如何进一步“走下去”。需要我们去思考。
1、建立长效机制,营造“三农”图书出版的科学发展环境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创造有效的体制、政策和环境,比单纯的动员号召和抓品种增加更重要。政府部门要在政策和机制上,为出版发行单位提供优惠条件和创造优良环境,并在不同单位之间进行宏观调控,使各方均为“三农”图书的出版发行大开绿灯,减少摩擦,降低成本。政府部门在“三农”图书出版发行的薄弱环节上应给予基金扶持,设立“三农”图书出版发行基金、“三农”图书项目资助等都不失为支持“三农”图书良性出版的有效机制。
在出版社运行机制方面,也必须充分考虑“三农”图书出版的公益性,在编印发力量的配备、绩效的考核、资金的投入等方面提供政策倾斜,特别是分配考核机制要高度重视“三农”图书这一块,只有在考核、分配、奖励等制度上对“三农”图书有所倾斜,才能稳住人心,才可能保证“三农”图书长期可持续发展。
2、加强调研,进一步“走下去”,真正策划出贴近“三农”的读物
“走下去”就是要钻大棚、下田间、访农户,做到身入、心入。身入,就是要动起来,走到“三农”读者中间去,和。三农。读者打成一片,熟知他们的渴求,这是做好“三农”图书的最基本要求。心人,就是要心系农村,只有心入,才能想读者之所想,才能急读者之所急。心入,是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3、细分读者群,策划定位准确、读者群明确的图书
农村的读者群体可以细分为这样几个群:大学生村官、农民工、返乡农民工、农业劳动者、农业技术人员、农村管理者、农村妇女、农村老人和农村未成年人。作为一个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出版社,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做“小河里的大鱼”。就目前的情况看,可以优先针对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农业劳动者、农村妇女来进行选题设计。
大学生村官是一群不太了解农村、不太了解农民、不太了解农业的各种专业的大学生,这一群体急需“扫盲”,需要一些普及性的“三农”图书帮助他们尽快了解农村情况、适应农村工作环境和要求。
金融危机使大量的农民工返乡,他们的知识文化相对高一些,要求也有别于一般农民,他们对知识的需求比较强烈,迫切需要求职指导、维权、劳动技能等不同于农业知识的新知识,可以策划一些技能培训类图书、休闲娱乐类图书等,满足他们再就业、再创业以及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
农业劳动者,这是目前我们重点瞄准的对象,对于这一群体,应该紧跟农村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既要有价廉物美的小册子,也要针对一些种养大户,出版一些内容更详细、技术含量更高的科技图书,同时关注他们在精神文明、农村政策法规等方面的需求。
农村妇女是个被忽略的群体。农村妇女留守家园,她们的文明素质对于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然而,农村妇女的闲暇时间多用于打麻将、闲聊等,读书者甚少。面对庞大的农村妇女这一读者群,出版社如能抓住时机策划一些适合她们阅读的图书,比如农家菜谱、农村家庭医生、邻里关系、子女教育、婆媳关系等方面的图书,这在全国可以说是首创。也许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力。
4、丰富“三农”图书出版形式,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当前,“三农”科技类图书重复度高,单品种效益下降,这种情况下,只能寻求突破,创新内容和形式。一。加强图示图书的出版,克服以文字为主图书的缺陷。二,加强已有品种的修订再版。通过内容创新提高竞争力。三,多角度细化图书结构,开发新的图书品种,如价格结构、题材结构、地区结构等。目前农业科技类外册子特别普及,而有经验的农民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小册子,可以在继续开发单品种、低定价图书的同时,针对种养大户开发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图书,开发一些农业技术工具书等。四是,有针对性地开发农业技术的视频产品,丰富“三农”图书的出版形式。
5、积极完善“三农”图书的发行渠道
“三农”图书最难的不是出版,而是销售。当前,农民读书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三农”出版物的发行网络尚不但全,图书馆、书店在乡镇基上是空白。
面对着这样困境,出版社和发行单位应大力加强“三农”图书的发行工作,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强发行力量,建立发行网点,拓展发行渠道,创新发行模式,可以考虑把“三农”图书发行办成“发行特区”,把“三农”图书发行考核指标从一般图书的考核体系中分离出来。同时,对“三农”图书的发行引进不同的模式,吸引进个体书店参与,尽力扩大“三农”图书的覆盖面。
1、建立长效机制,营造“三农”图书出版的科学发展环境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创造有效的体制、政策和环境,比单纯的动员号召和抓品种增加更重要。政府部门要在政策和机制上,为出版发行单位提供优惠条件和创造优良环境,并在不同单位之间进行宏观调控,使各方均为“三农”图书的出版发行大开绿灯,减少摩擦,降低成本。政府部门在“三农”图书出版发行的薄弱环节上应给予基金扶持,设立“三农”图书出版发行基金、“三农”图书项目资助等都不失为支持“三农”图书良性出版的有效机制。
在出版社运行机制方面,也必须充分考虑“三农”图书出版的公益性,在编印发力量的配备、绩效的考核、资金的投入等方面提供政策倾斜,特别是分配考核机制要高度重视“三农”图书这一块,只有在考核、分配、奖励等制度上对“三农”图书有所倾斜,才能稳住人心,才可能保证“三农”图书长期可持续发展。
2、加强调研,进一步“走下去”,真正策划出贴近“三农”的读物
“走下去”就是要钻大棚、下田间、访农户,做到身入、心入。身入,就是要动起来,走到“三农”读者中间去,和。三农。读者打成一片,熟知他们的渴求,这是做好“三农”图书的最基本要求。心人,就是要心系农村,只有心入,才能想读者之所想,才能急读者之所急。心入,是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3、细分读者群,策划定位准确、读者群明确的图书
农村的读者群体可以细分为这样几个群:大学生村官、农民工、返乡农民工、农业劳动者、农业技术人员、农村管理者、农村妇女、农村老人和农村未成年人。作为一个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出版社,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做“小河里的大鱼”。就目前的情况看,可以优先针对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农业劳动者、农村妇女来进行选题设计。
大学生村官是一群不太了解农村、不太了解农民、不太了解农业的各种专业的大学生,这一群体急需“扫盲”,需要一些普及性的“三农”图书帮助他们尽快了解农村情况、适应农村工作环境和要求。
金融危机使大量的农民工返乡,他们的知识文化相对高一些,要求也有别于一般农民,他们对知识的需求比较强烈,迫切需要求职指导、维权、劳动技能等不同于农业知识的新知识,可以策划一些技能培训类图书、休闲娱乐类图书等,满足他们再就业、再创业以及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
农业劳动者,这是目前我们重点瞄准的对象,对于这一群体,应该紧跟农村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既要有价廉物美的小册子,也要针对一些种养大户,出版一些内容更详细、技术含量更高的科技图书,同时关注他们在精神文明、农村政策法规等方面的需求。
农村妇女是个被忽略的群体。农村妇女留守家园,她们的文明素质对于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然而,农村妇女的闲暇时间多用于打麻将、闲聊等,读书者甚少。面对庞大的农村妇女这一读者群,出版社如能抓住时机策划一些适合她们阅读的图书,比如农家菜谱、农村家庭医生、邻里关系、子女教育、婆媳关系等方面的图书,这在全国可以说是首创。也许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力。
4、丰富“三农”图书出版形式,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当前,“三农”科技类图书重复度高,单品种效益下降,这种情况下,只能寻求突破,创新内容和形式。一。加强图示图书的出版,克服以文字为主图书的缺陷。二,加强已有品种的修订再版。通过内容创新提高竞争力。三,多角度细化图书结构,开发新的图书品种,如价格结构、题材结构、地区结构等。目前农业科技类外册子特别普及,而有经验的农民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小册子,可以在继续开发单品种、低定价图书的同时,针对种养大户开发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图书,开发一些农业技术工具书等。四是,有针对性地开发农业技术的视频产品,丰富“三农”图书的出版形式。
5、积极完善“三农”图书的发行渠道
“三农”图书最难的不是出版,而是销售。当前,农民读书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三农”出版物的发行网络尚不但全,图书馆、书店在乡镇基上是空白。
面对着这样困境,出版社和发行单位应大力加强“三农”图书的发行工作,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强发行力量,建立发行网点,拓展发行渠道,创新发行模式,可以考虑把“三农”图书发行办成“发行特区”,把“三农”图书发行考核指标从一般图书的考核体系中分离出来。同时,对“三农”图书的发行引进不同的模式,吸引进个体书店参与,尽力扩大“三农”图书的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