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探究乡土植物在对于沙漠化严重地区历史遗址生态修复的应用。首先,对于神木地区历史遗迹烽火台的现状,当地特有的乡土植物和气候的变化进行初步探究。其次通过利用当地乡土植物及乡土产物的科学及生物在烽火台的应用,加强了生态蓄水系统的构建,总体上提高沙漠遗址的景观修复作用。再一步探讨对于当地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并阐述设计方法和应用。最后,希望通过本文获得的研究成果为以后乡土植物在历史遗迹保护在城乡边缘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土生态景观;烽火台;生物植皮;历史遗迹
1 引言
乡土景观在景观设计中都是大量应用的,西方国家有关乡土景观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它是建筑学和考古学携手并进发展的产物。很多研究都隶属于文化景观的范畴。我国学者对乡土景观的关注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到90年代研究队伍逐渐壮大。这次对于乡土植物景观对于古代遗址保护的研究,是对于生物产生的保护作用进行研究和探讨。
2 乡土景观概念界定
乡土景观是指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是当地人们为了生活所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反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本土、地域性的景观(Local Landscape)”—与“外地、异域景观”相对应。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理解,即乡村、居家和传统的事物,包括乡村、房屋以及过着平常生活的人们。可以看出这一理解的根源在于认为乡土景观是地方的、传统的,它不接受外来的文化和影响,排斥高新技术的应用,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别是很明显的。例如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和南方的塔楼就是不同地域的乡土景观,而城市中的各种新型住宅区和建筑群都不属于乡土的范畴。
3 神木当地历史遗迹的状况
神木处于毛乌素沙地,是我国沙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也是沙漠化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它地处半干旱气候区,水热条件较我国西部其他大沙漠地区优越。
在沙漠边缘的古烽火台,古时起着防御外敌、传递信息的功能,现如今它已丧失了以往的功能。利用地形地势改造烽火台,整合可利用可保护,需要恢复的场地资源。首先为营造人居环境而减少黄沙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把黄色和绿色分隔。乡土景观的设计是以烽火台为历史文化的依托,对于古烽火台周围的沙漠化气候针对性加以措施进行改变,使人们在改善沙漠化的同时精神上得以依托。乡土景观景观设计中将烽火台古时防卫作用借以现代人们对于沙漠侵袭的抵御。当以烽火台为中心的绿化带形成后,逐渐扩散对于沙漠化的原居住人群进行一个心灵的回归和精神的寄托。
4 乡土景观在历史遗迹中的应用
乡土景观的设计是以烽火台为历史文化的依托,同时是精神上得以依托。乡土景观景观设计中将烽火台古时防卫作用借以现代人们对于沙漠侵袭的抵御。当以烽火台为中心的绿化带形成后,逐渐扩散对于沙漠化的原居住人群进行一个心灵的回归和精神的寄托。
4.1鄉土植物在烽火台周围的应用
以烽火台为中心点进行绿化,进行草甸,灌木,林木的扩散式蔓延过程。在烽火台周围,由于集水措施的实行,可以先进行草甸的种植,当草甸成良好的集水区时,进行耐旱的低矮灌木的种植,灌木的种植主要神木当地的耐旱的乡土植物为主。灌木的种植带形成,整个带状的景观在蔓延的同时对于高大林木的种植形成了良好的基础,林带的形成将在大范围上对于沙漠化的防治起到了良好的改善。在林带的形成后,原有的居民点可以重新的回到自己原来的家园。生态方面也将会一直延续此系统,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4.2当地乡土材料柳条在防治沙漠化保护历史遗迹中的应用
当地乡土植物柳筐与当地特有煤废弃物的有机结合,加强植物的生长。关于当地具体的治沙措施,在当地具有大量的旱柳的种植,旱柳是神木地区特别具有的乡土植物,在沙漠中也是生长能力很好的抗干旱植物,所以在进行景观设计中当地的乡土植物入手,利用旱柳的柳条和当地神木煤矿的废弃物相结合,形成腐殖质层,加强生物植皮对于沙土的固化作用。
4.2乡土材料在形成烽火台当地生物圈中的应用
乡土材料在以烽火台为中心进行景观的围合发展,作为一个据点,对于绿色的传播进行一个点的扩散,利用其文化的辐射作用使人们加强对其的关注,使一系列的烽火台连成一系列的景观带,形成一条集水带,使整个绿带可以起到一个汇水的作用,使整个生物圈形成。
4.21生物植皮在固沙方面的应用
将大量柳筐废弃物进行大面积播撒,使沙漠沙层形成菌丝结皮,起到固沙作用。生物菌丝的产生也将会对土壤增加湿度体现它的作用。对于烽火台周围进行浅沟渠的挖设,形成集水水道,对于植物生长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又是对于环境的绩效破坏和最低的成本开发。
5 乡土景观对于当地历史文脉的影响
历史文脉是当地烽火台文化的一个传承,由乡土景观元素变型而来的新乡土景观。乡土景观的再生旨在通过技术、生态和艺术化的手段,再现正在消退、落末的历史遗迹地区的场所精神,改善历史遗迹区域的生态环境,并带动整个神木地区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及社会效益,实现整个当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是神木地区历史遗迹保护进一步发展的依托,重生是其文化的延续。乡土景观的保护遗迹的方法利用当地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历史文买的延续,以当地的乡土植物为改造手段,将景观定位与历史遗迹保护结合起来,使他们对自己历史遗产潜力的思考扩展到社会和文化的层面,更重要的是上升到景观层面。所以在对待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迹地区都应该因地制宜的对现有景观进行恢复与景观再造。
通过乡土景观的修复作用,使原本属于这片土地的文化景观得以保留,并通过恢复和保护赋予其新的内涵。
5.1乡土景观未来的发展趋势
经过许多调研,历史景观是长期历史发展留下的痕迹,它的形成是人类与当地自然协调共生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讲,乡土特色是乡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乡土特色进行有效地保护和发展,更利于生态的维持和文化特色的延续,利于当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唤醒人们对乡土景观的保护是基础,提高设计师对乡土景观的理解再造是必要的途径。
6 结论
论文从环境景观学方面出发,在理论上探索乡土生态景观作为一种景观审美对象与各相关学科中的联系,在其学科中抽取相关的对景观本身的理解,进行分析和研究。
当前人们对于乡土景观在历史遗迹改造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在许多方面成效仍然需要长期的探索,目前基本还停留在小范围区域的实施。本文从乡土景观入手,改造历史遗迹成为“宜居·生态·和谐”的历史景观系统,为达到更深层次的生态系统,就要考虑历史文脉在城乡生活中的影响,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的精髓,为实际的历史遗迹保护项目提供设计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荒漠化(土地退化)防治研究》课题组,中国荒漠化(土地退化)防治研究。北京:2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李品芳等.毛乌素沙地水分蒸发和草地蒸散特征的比较研究[J].水利学报,2000.3
[3]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
[4]陈志华.说说乡土建筑研究.北窗杂记[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5]姚红梅.关于当代乡土的几点思考[J].建筑学报,1999
[6] [美]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周卜颐,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7]赵西平,周伟,王景芹,等.秦岭山地夯土墙传统居民再生[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8]神木县政府史资办
[9]神木县城乡建设局
【关键词】 乡土生态景观;烽火台;生物植皮;历史遗迹
1 引言
乡土景观在景观设计中都是大量应用的,西方国家有关乡土景观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它是建筑学和考古学携手并进发展的产物。很多研究都隶属于文化景观的范畴。我国学者对乡土景观的关注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到90年代研究队伍逐渐壮大。这次对于乡土植物景观对于古代遗址保护的研究,是对于生物产生的保护作用进行研究和探讨。
2 乡土景观概念界定
乡土景观是指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是当地人们为了生活所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反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本土、地域性的景观(Local Landscape)”—与“外地、异域景观”相对应。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理解,即乡村、居家和传统的事物,包括乡村、房屋以及过着平常生活的人们。可以看出这一理解的根源在于认为乡土景观是地方的、传统的,它不接受外来的文化和影响,排斥高新技术的应用,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别是很明显的。例如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和南方的塔楼就是不同地域的乡土景观,而城市中的各种新型住宅区和建筑群都不属于乡土的范畴。
3 神木当地历史遗迹的状况
神木处于毛乌素沙地,是我国沙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也是沙漠化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它地处半干旱气候区,水热条件较我国西部其他大沙漠地区优越。
在沙漠边缘的古烽火台,古时起着防御外敌、传递信息的功能,现如今它已丧失了以往的功能。利用地形地势改造烽火台,整合可利用可保护,需要恢复的场地资源。首先为营造人居环境而减少黄沙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把黄色和绿色分隔。乡土景观的设计是以烽火台为历史文化的依托,对于古烽火台周围的沙漠化气候针对性加以措施进行改变,使人们在改善沙漠化的同时精神上得以依托。乡土景观景观设计中将烽火台古时防卫作用借以现代人们对于沙漠侵袭的抵御。当以烽火台为中心的绿化带形成后,逐渐扩散对于沙漠化的原居住人群进行一个心灵的回归和精神的寄托。
4 乡土景观在历史遗迹中的应用
乡土景观的设计是以烽火台为历史文化的依托,同时是精神上得以依托。乡土景观景观设计中将烽火台古时防卫作用借以现代人们对于沙漠侵袭的抵御。当以烽火台为中心的绿化带形成后,逐渐扩散对于沙漠化的原居住人群进行一个心灵的回归和精神的寄托。
4.1鄉土植物在烽火台周围的应用
以烽火台为中心点进行绿化,进行草甸,灌木,林木的扩散式蔓延过程。在烽火台周围,由于集水措施的实行,可以先进行草甸的种植,当草甸成良好的集水区时,进行耐旱的低矮灌木的种植,灌木的种植主要神木当地的耐旱的乡土植物为主。灌木的种植带形成,整个带状的景观在蔓延的同时对于高大林木的种植形成了良好的基础,林带的形成将在大范围上对于沙漠化的防治起到了良好的改善。在林带的形成后,原有的居民点可以重新的回到自己原来的家园。生态方面也将会一直延续此系统,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4.2当地乡土材料柳条在防治沙漠化保护历史遗迹中的应用
当地乡土植物柳筐与当地特有煤废弃物的有机结合,加强植物的生长。关于当地具体的治沙措施,在当地具有大量的旱柳的种植,旱柳是神木地区特别具有的乡土植物,在沙漠中也是生长能力很好的抗干旱植物,所以在进行景观设计中当地的乡土植物入手,利用旱柳的柳条和当地神木煤矿的废弃物相结合,形成腐殖质层,加强生物植皮对于沙土的固化作用。
4.2乡土材料在形成烽火台当地生物圈中的应用
乡土材料在以烽火台为中心进行景观的围合发展,作为一个据点,对于绿色的传播进行一个点的扩散,利用其文化的辐射作用使人们加强对其的关注,使一系列的烽火台连成一系列的景观带,形成一条集水带,使整个绿带可以起到一个汇水的作用,使整个生物圈形成。
4.21生物植皮在固沙方面的应用
将大量柳筐废弃物进行大面积播撒,使沙漠沙层形成菌丝结皮,起到固沙作用。生物菌丝的产生也将会对土壤增加湿度体现它的作用。对于烽火台周围进行浅沟渠的挖设,形成集水水道,对于植物生长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又是对于环境的绩效破坏和最低的成本开发。
5 乡土景观对于当地历史文脉的影响
历史文脉是当地烽火台文化的一个传承,由乡土景观元素变型而来的新乡土景观。乡土景观的再生旨在通过技术、生态和艺术化的手段,再现正在消退、落末的历史遗迹地区的场所精神,改善历史遗迹区域的生态环境,并带动整个神木地区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及社会效益,实现整个当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是神木地区历史遗迹保护进一步发展的依托,重生是其文化的延续。乡土景观的保护遗迹的方法利用当地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历史文买的延续,以当地的乡土植物为改造手段,将景观定位与历史遗迹保护结合起来,使他们对自己历史遗产潜力的思考扩展到社会和文化的层面,更重要的是上升到景观层面。所以在对待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迹地区都应该因地制宜的对现有景观进行恢复与景观再造。
通过乡土景观的修复作用,使原本属于这片土地的文化景观得以保留,并通过恢复和保护赋予其新的内涵。
5.1乡土景观未来的发展趋势
经过许多调研,历史景观是长期历史发展留下的痕迹,它的形成是人类与当地自然协调共生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讲,乡土特色是乡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乡土特色进行有效地保护和发展,更利于生态的维持和文化特色的延续,利于当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唤醒人们对乡土景观的保护是基础,提高设计师对乡土景观的理解再造是必要的途径。
6 结论
论文从环境景观学方面出发,在理论上探索乡土生态景观作为一种景观审美对象与各相关学科中的联系,在其学科中抽取相关的对景观本身的理解,进行分析和研究。
当前人们对于乡土景观在历史遗迹改造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在许多方面成效仍然需要长期的探索,目前基本还停留在小范围区域的实施。本文从乡土景观入手,改造历史遗迹成为“宜居·生态·和谐”的历史景观系统,为达到更深层次的生态系统,就要考虑历史文脉在城乡生活中的影响,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的精髓,为实际的历史遗迹保护项目提供设计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荒漠化(土地退化)防治研究》课题组,中国荒漠化(土地退化)防治研究。北京:2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李品芳等.毛乌素沙地水分蒸发和草地蒸散特征的比较研究[J].水利学报,2000.3
[3]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
[4]陈志华.说说乡土建筑研究.北窗杂记[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5]姚红梅.关于当代乡土的几点思考[J].建筑学报,1999
[6] [美]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周卜颐,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7]赵西平,周伟,王景芹,等.秦岭山地夯土墙传统居民再生[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8]神木县政府史资办
[9]神木县城乡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