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语文在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期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不仅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还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传承,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观念及三观价值。本文首先针对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的意义做出简单阐述,再对传统文化在诗词阅读、习作教学中的渗透为展开,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诗词
一、 引言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在教学开展中仅仅重视学生对基础语言文字知识的掌握,对学生语文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培养过于忽视。随着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不断落实,教育领域及社会各方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重视,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引起人们的关注。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开展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知识与内容,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际意义
(一)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是教育改革新目标下开展素质教育最佳的途径。而语文教学中包括古诗词、文言文、成语、俗语等,不但有着深刻的内涵,语言意境也十分优美,在小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与成长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其独有的美学特征及民族精神,小学生在学习这些诗词、文章时同时对作者的时代、经历与背景进行了解和学习,能够在增强其对文章内涵的理解的同时,体会不同时期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二)对德育教育的开展有益
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开展的基础教育力求将学生人格与道德的培养落实于每一学科的教学中。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还处于发展与形成的阶段,受外界信息、身边环境的影响较大,是实施德育教育最关键的时期。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与人格、品质、道德素养相关的特质,将这些特质融入于语文教学中,能够使小学生形成勤俭节约、孝顺、尊敬师长、刻苦的美好品质,使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进展更加顺利。
(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及民族的瑰宝,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完好地传承下去是我们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使命。对于一种文化来说,通过教育来进行传承和发扬无疑是最适合的一种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新一代接班人更早地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弘扬,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世代相传。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探析
(一)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都是经过教育领域内的专家共同探讨,结合小学生的发展需求而进行筛选、编订的。许多文章、诗词、文言文中沉淀着先人的智慧、品格与精神。从学习文本、文言文、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对作者的思想、追求、信仰加以体会,领略其中的民族情感。教材中选定的文本贯穿了各个历史时期,每篇文章和诗词的内容中都对不同时期、民族文化、民风民俗有所描绘,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就能了解到我国不同时期、民族的文化风貌。在日常的文本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文本、诗词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将其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加以整理,渗透与日常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关注古代文人的思想,了解民族风俗文化。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教学,学生会逐渐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生起一种民族自豪感。古代诗文中所包含的人文文化和生活常识能够为教学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朗诵、情景剧演绎的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文本、诗词中的情境和意境。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诗词中的词语、优美语句进行赏析,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之美。
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两小儿辩日》这则文言文的时候,通常会引导学生们针对其中的问题展开思考,在课堂讨论环节里各抒己见。在通篇学习后,让学生总结出故事中不同人物身上所具备的特质,例如两小儿善于思考,聪明伶俐而又勇于发问,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而孔子为人谦逊,虽然相对于兩小儿来说他懂得很多学识,但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仍然能够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学习这则文言文之后,学生不仅仅对生活中的常识进行思考,还能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会谦虚,在遇到问题时更加勇于提问。
(二)在习作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习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很大一部分比重,学生练习写作的过程,也是使自身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进行充分运用的过程,使综合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因此在以往的习作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更为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论的运用,却忽视了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入。事实上,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与写作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引导。教师在为学生们设计写作任务时,可以在其中设计融入一些传统文化的主题和知识,逐渐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重视。笔者在为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时通常会将传统文化中所赞许的一些特质作为写作的中心与主题,如:友爱、勤劳、孝道、团结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展开写作。同时,笔者还会引导学生写作应与自己的实际经历、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会不断收集生活中的素材用于写作,而又因写作的主题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关联性,学生在观察生活时也会留意现实生活中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读”与“写”的训练结合在一起,更加深入的分析语文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后,学生会通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内心深处产生类似的情感。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抒发内心的情感打开一个突破口,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与主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再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读后感。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够将传统文化中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特质加以弘扬。 (三)通过民俗的学习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各个民族、地域的风俗文化,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性。我们详细观察能够发现,语文教材中所选定的大部分文章中都对民俗文化有所涉及。语文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挖掘,通过这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密切关联的民俗元素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元日》的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知道的节日,以及自己所了解的不同地域、民族在不同节日中的习俗。通常来讲,节假日是家人聚集在一起最为热闹的时候,而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好动,对节日里热闹氛围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过节时的感受,回忆在中秋节、春节、端午节里,人们都在做些什么。此外,关于民俗的教学还可以结合不同的季节、节气与天气,在我国传统古诗词中有许多涉及天气的内容,通过相关诗词的背诵,学生能够了解节气、天气等常识性的内容。
(四)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渗透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生活的土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更具应用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用到这些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了解到学习语文知识、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语文是一门有较强实用性的综合性学科,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会运用到很多基础语文知识,但小学生由于缺少社会和生活经验,对这一点还没有很深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们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生识字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文字的产生与演变,让学生看到文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我们现在学习和使用的文字其中包含着非常深刻的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构成,也是最奇妙的一种元素。在懂得这些之后,学生对语文及传统文化的学习会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五)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传扬传统文化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跳跃,性格活泼好动,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往往会使学生们感到约束,在长时间听讲的过程中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余带领学生们展开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或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中,激发他们的兴趣。
关于这类实践活动,笔者曾利用班级中的黑板报,由学生每期自主设定一个主题,再收集与主题相关的文章、诗词等内容誊写在黑板报上。这种方式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还能够在班级中营造出一种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除了黑板报,还可以结合写作、绘画等学生喜欢的活动,为学生设定与季节、节气、民俗节日相关的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或绘画,再选取优秀的作品展示在班级的展示区域,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學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文字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而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蕴、人文情怀等,对于学生人格素养及道德品质的培养有良好的作用。特别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视阈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在阅读、写作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学生领略到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苏瑞珍.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6):120-121.
[2]王海鹏.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54.
[3]董淑杰.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皮革,2016,38(6):177.
[4]王文元.初探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8):224.
[5]王汝洁.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5):85.
作者简介:
陈劼,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城关第一小学。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诗词
一、 引言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在教学开展中仅仅重视学生对基础语言文字知识的掌握,对学生语文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培养过于忽视。随着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不断落实,教育领域及社会各方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重视,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引起人们的关注。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开展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知识与内容,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际意义
(一)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是教育改革新目标下开展素质教育最佳的途径。而语文教学中包括古诗词、文言文、成语、俗语等,不但有着深刻的内涵,语言意境也十分优美,在小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与成长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其独有的美学特征及民族精神,小学生在学习这些诗词、文章时同时对作者的时代、经历与背景进行了解和学习,能够在增强其对文章内涵的理解的同时,体会不同时期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二)对德育教育的开展有益
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开展的基础教育力求将学生人格与道德的培养落实于每一学科的教学中。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还处于发展与形成的阶段,受外界信息、身边环境的影响较大,是实施德育教育最关键的时期。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与人格、品质、道德素养相关的特质,将这些特质融入于语文教学中,能够使小学生形成勤俭节约、孝顺、尊敬师长、刻苦的美好品质,使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进展更加顺利。
(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及民族的瑰宝,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完好地传承下去是我们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使命。对于一种文化来说,通过教育来进行传承和发扬无疑是最适合的一种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新一代接班人更早地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弘扬,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世代相传。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探析
(一)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都是经过教育领域内的专家共同探讨,结合小学生的发展需求而进行筛选、编订的。许多文章、诗词、文言文中沉淀着先人的智慧、品格与精神。从学习文本、文言文、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对作者的思想、追求、信仰加以体会,领略其中的民族情感。教材中选定的文本贯穿了各个历史时期,每篇文章和诗词的内容中都对不同时期、民族文化、民风民俗有所描绘,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就能了解到我国不同时期、民族的文化风貌。在日常的文本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文本、诗词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将其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加以整理,渗透与日常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关注古代文人的思想,了解民族风俗文化。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教学,学生会逐渐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生起一种民族自豪感。古代诗文中所包含的人文文化和生活常识能够为教学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朗诵、情景剧演绎的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文本、诗词中的情境和意境。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诗词中的词语、优美语句进行赏析,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之美。
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两小儿辩日》这则文言文的时候,通常会引导学生们针对其中的问题展开思考,在课堂讨论环节里各抒己见。在通篇学习后,让学生总结出故事中不同人物身上所具备的特质,例如两小儿善于思考,聪明伶俐而又勇于发问,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而孔子为人谦逊,虽然相对于兩小儿来说他懂得很多学识,但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仍然能够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学习这则文言文之后,学生不仅仅对生活中的常识进行思考,还能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会谦虚,在遇到问题时更加勇于提问。
(二)在习作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习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很大一部分比重,学生练习写作的过程,也是使自身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进行充分运用的过程,使综合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因此在以往的习作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更为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论的运用,却忽视了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入。事实上,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与写作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引导。教师在为学生们设计写作任务时,可以在其中设计融入一些传统文化的主题和知识,逐渐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重视。笔者在为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时通常会将传统文化中所赞许的一些特质作为写作的中心与主题,如:友爱、勤劳、孝道、团结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展开写作。同时,笔者还会引导学生写作应与自己的实际经历、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会不断收集生活中的素材用于写作,而又因写作的主题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关联性,学生在观察生活时也会留意现实生活中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读”与“写”的训练结合在一起,更加深入的分析语文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后,学生会通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内心深处产生类似的情感。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抒发内心的情感打开一个突破口,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与主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再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读后感。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够将传统文化中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特质加以弘扬。 (三)通过民俗的学习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各个民族、地域的风俗文化,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性。我们详细观察能够发现,语文教材中所选定的大部分文章中都对民俗文化有所涉及。语文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挖掘,通过这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密切关联的民俗元素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元日》的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知道的节日,以及自己所了解的不同地域、民族在不同节日中的习俗。通常来讲,节假日是家人聚集在一起最为热闹的时候,而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好动,对节日里热闹氛围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过节时的感受,回忆在中秋节、春节、端午节里,人们都在做些什么。此外,关于民俗的教学还可以结合不同的季节、节气与天气,在我国传统古诗词中有许多涉及天气的内容,通过相关诗词的背诵,学生能够了解节气、天气等常识性的内容。
(四)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渗透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生活的土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更具应用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用到这些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了解到学习语文知识、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语文是一门有较强实用性的综合性学科,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会运用到很多基础语文知识,但小学生由于缺少社会和生活经验,对这一点还没有很深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们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生识字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文字的产生与演变,让学生看到文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我们现在学习和使用的文字其中包含着非常深刻的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构成,也是最奇妙的一种元素。在懂得这些之后,学生对语文及传统文化的学习会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五)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传扬传统文化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跳跃,性格活泼好动,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往往会使学生们感到约束,在长时间听讲的过程中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余带领学生们展开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或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中,激发他们的兴趣。
关于这类实践活动,笔者曾利用班级中的黑板报,由学生每期自主设定一个主题,再收集与主题相关的文章、诗词等内容誊写在黑板报上。这种方式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还能够在班级中营造出一种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除了黑板报,还可以结合写作、绘画等学生喜欢的活动,为学生设定与季节、节气、民俗节日相关的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或绘画,再选取优秀的作品展示在班级的展示区域,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學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文字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而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蕴、人文情怀等,对于学生人格素养及道德品质的培养有良好的作用。特别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视阈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在阅读、写作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学生领略到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苏瑞珍.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6):120-121.
[2]王海鹏.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54.
[3]董淑杰.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皮革,2016,38(6):177.
[4]王文元.初探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8):224.
[5]王汝洁.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5):85.
作者简介:
陈劼,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城关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