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育普及性广,教材注释的准确与否关系重大,古典诗词的注释应当及时吸收中古、近代汉语的研究成果。但现在通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关汉以后古典诗词的注释,没有及时吸收这方面的中古、近代汉语的研究成果,不妥之处多见。现以高中语文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第三册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的一些注释为例。分类说明如下:
一、当注未注
(一)古今词义不同,当注
1、暂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暂”在课本未注,但“暂”并不是现代汉语的“暂时”、“暂且”之义,应释为“疾速”。
《郭在贻文集》[1]第一卷173-174页《训诂丛稿·古代汉语词义札记(一)》“暂”条指出:
“乐府古辞《孔雀东南飞》:‘……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几乎所有的注本,都不去探究诗中的“暂”是何意思,大概以为“暂”就是暂时、暂且之意吧?我们认为:这个“暂”不是暂时、暂且之意,而是疾速的意思。……“暂”字训为疾速,正足以见出府吏心情之焦灼与行动之匆遽;若训为暂时、暂且,则这句诗便平板呆滞、毫无意趣了。
“暂”训为疾速是有根据的。在两汉以迄南北朝的古籍中,不难找到“暂”作疾速解的实例,如《汉书·李广传》“暂腾而上胡儿马”,暂腾而上即猝然跳上之意(猝然犹疾速)。《论衡·四讳篇》“暂卒见若为不吉”,这里暂卒是同义复词,暂和卒都是猝然之意。《论衡·讲瑞》:“菲卒见暂闻而辄名之为圣也。” 暂、卒对文,卒即猝。《三国志·蜀书·郤正传》:“故从横者欻披其胸,狙诈者暂吐其舌。”这里“暂”与“欻”相儷偶,也是猝然之意。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凉风暂至,即凉风猝然而至。……又《说文》犬部:‘默,犬暂逐人也。’《说文》穴部:‘突,犬从穴中暂出也。’这些暂字均为猝然之意。
2、愁思
“腌腌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愁思”课本未注。现代汉语的“愁思”为“忧愁”之义,此处显然不能作此解释。
《郭在贻文集》第一卷173-174页《训诂丛稿·〈汉书〉札记》“哀思”条指出: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万石君元朔五年卒,建哭泣哀思,张乃能行。”
“哀思”一词,诸家无说。今按“哀思”乃同义复词,思亦哀也。《北史》卷七一《隋宗室诸王》:“温好学,解属文,既而作《零陵赋》以自寄,其词哀思。……”,“其词哀思”即其词悲哀,思字绝不作思念讲。
有时亦作悲思。如本书《高五王传》:“王有爱姬,王后鸠杀之,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王悲思,六月,自杀。”亦作愁思,如本书《蒯伍江息夫传》:“于是百姓悲痛愁思,欲为乱者十室而六。”古诗《孔雀东南飞》:“腌腌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又此条可参见本书《古代汉语词义札记(一)》“哀思”条。
“愁思”含义不同于现代汉语,应注。
3、交通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交通”课本未注。现代汉语的“交通”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之义,这里的“交通”显然不能这样理解。
《汉语大词典》第二卷336页“交通”条:①交相通达。《管子·度地》:“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此处,“交通”即“交相通达”之义,与现代汉语不同,应注。
(二)上下文词义不同,当注
4、何意
课本两见: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两处“何意”课本均未注。现代汉语“何意”是“什么意思”,此处显然不作此解。
《汉语大词典》第一卷1233页“何意”条:
①为什么,何故。
宋玉《神女赋》:“晡夕之后,精神怳忽,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
南朝梁任《奏弹刘整》:“整闻声仍打逡,范唤问:‘何意打我儿?’”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瑯琊王〕遂大怒,询问:‘至尊已有,我何意无?’”
②岂料,不意。
《后汉书·申屠蟠传》:“蟠勃然作色曰:‘始吾以子为可与言也,何意乃相拘教东贵之徒邪?’”
三国魏吴质《答魏太子笺》:“自谓可终始相保,并骋材力。效节明主,何意数年之间,死丧略尽。”
“何意出此言”中的“何意”应释为“为什么,何故”之义;“何意致不厚”中的“何意”释为“岂料,不意”,即课本中注的“孰料”义。两处“何意”含义均与现代汉语不同,应作注释,以免误解。
二、注释错误
1、厚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意致不厚”课本注释为:哪里想到会招来(母亲)不满意呢?把“厚”理解为“满意”。这根本不符合中古汉语的语言事实,应当释为“友好、亲近”。
方一新[2]《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61-62页“厚善”条指出汉魏以来“厚”有“友好、亲近”义,现转引例证如下:
《汉书·张敞传》:“(絮)舜本臣敞素所厚吏,数蒙恩贷。”
《翟方进传》:“厚李寻,以为议曹。”
《宋书·徐湛之传》:“时有沙门释惠休,善属文,辞采绮艳,湛之与之甚厚。”因此,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381页〔22〕项释“不厚”为“不爱”之义,比较恰当。
2、新妇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新妇”课本注为“对结婚不久的妻子或媳妇的称呼”,于文义不合。刘兰芝并不是结婚不久,“新妇”在这里就是“媳妇”之义。
江蓝生[3]《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230页指出:
“新妇”一词出现之初,恐怕與它的字面意义有关,犹言新嫁之妇也,如《国策·魏册》:“魏人迎新妇。”但六朝乃至现代南方一些仍使用“新妇”一词的方言里,“新妇”的意思都跟“新”字无关。《尔雅·释亲》:“女人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郭璞注:“犹今言新妇是也。”也就是说晋时称弟媳妇为“新妇”。……宋王得臣《麈史·辨吴门》云:“今之尊者斥卑者之妇曰新妇,卑对尊称其妻、及妇人凡自称者则亦然。则世人之语,岂无稽哉?而不学者辄易之曰媳妇,又曰室妇,不知何也。”(47页,“媳”《能改斋漫录》引作“息”,5﹒9)王氏的话大体概括了“新妇”的用法。
具体参见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231-232页,她将六朝及唐宋时期“新妇”的用法归纳为五项,其中㈢夫称妻为新妇;㈣已婚妇女自称为新妇。
3、严妆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严妆”课本注释为“盛妆,仔细地梳妆打扮”。将“严”理解为副词,修饰“妆”,误。“严妆”乃同义动词连用。
王云路 方一新[4]《中古汉语语词例释》422-423页:
严㈠装饰;打扮。……“严”字此义本当作“庄”,而“庄”又“妆”、“装”之借。《说文﹒女部》:“妆,饰也。”《玉篇﹒衣部》:“装,束也。”因汉明帝名刘庄,后遂改“庄”为“严”。《后汉书·吴汉传》:“初无办严之日”下李贤注:“严即装也。避明帝讳,故改之。”参见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
蔡镜浩[5]《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379页“严〔二〕”条也持此说:
“严”为打扮、装饰之义。……
“庄严”亦为整理、打扮装饰之义。
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庄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后汉书·刘宽传》)
崔即敕内,令女郎庄严,使充就床廊。(《世说新语·方正》注引《孔氏志怪》)
庄严佛事,悉用金玉。(《洛阳伽蓝记·城内·长秋寺》)
“严装”、“严妆”均为“庄严”之倒文,义同。
常夜分严装,衣冠待明。(《后汉书·章帝八王传·清和孝王庆》)
廊柱下有灯火,一婢子严妆直守。(《搜神后记·女嫁蛇》)”
因此,“严妆”是个并列短语,“严”与“妆”均为动词。课本把“严妆”视作偏正短语,认为“严”修饰“妆”,是错误的。
3、胜贵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卿当日胜贵”课本注释为“你将会一天比一天富贵起来”,将“胜贵”理解为“富贵”,不妥。
徐复[7]《从语言上推测〈孔雀东南飞〉一诗的写定年代》指出:
诗中有“卿当日胜贵”一语,一般解释作“你将一天天富贵起来”,就没有把“胜贵”这个晋代特殊的词语说清。胡三省注《通鉴》说:“东江人士,其名位通显于时者,率谓之佳胜、名胜。”这是解释“胜”字的,“贵胜”连言,指的也是名位显贵的人,单释作富贵,也是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晋书·郗超传》载“风流胜贵,岂不崇敬?”与诗意正合。有时也可倒过来说“贵胜”,《世说新语·政事篇》就有“贵胜年少,若和、裴、王之徒”的例子。这些都是晋人的特殊词语。
又蔡镜浩的《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127页“贵胜胜贵”条:
指显贵、名流。“胜贵”为“贵胜”之倒文,同义。
又贵胜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葛洪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
每至贵胜之门,恒乘一牸牛,弊韦裤褶而已。(《魏书·胡叟传》)
又沙门支遁以清谈著名于时,风流胜贵,莫不崇敬,以为造微之功,足参诸正始。(《晋书·郗超传》)
于时胜贵多皆闻云。(《法苑珠林》卷六引《冥祥记》)
可见,课本的注释有误,当从徐复之说。
4、恨恨
“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
课本注释:恨恨,愤恨到极点。”此释不妥,此处的“恨恨”当释为“惆怅,伤感”。
方一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59-60页“恨恨”條:
“惆怅,伤感,遗憾。”……六朝时又有“悢悢”一词,《广雅·释训》:“悢悢,悲也。”也有惆怅伤感义。字形又与“恨恨”只差一点,故古籍中每每相混。……按:“悢悢”是汉魏六朝人语,“恨恨”也是;“悢悢”有惆怅悲痛义,“恨恨”也有。因此,当“恨恨”、“悢悢”有版本歧异时,理当两存之,未可辄定孰是孰非;……《汉诗》卷十《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学者或怀疑“恨恨”本应作“悢悢”,似也可不必。(按:徐复《从语言上推测《孔雀东南飞》一诗的写定年代》本此说。)蔡镜浩先生《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有“恨恨”条,释作“为恋恋不舍之义”,请参看。《汉语大词典》释“恨恨”为“抱恨不已”,举《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隋书》和《聊斋志异》等例,释语不够明晰。
“恨恨”之义,方一新之说较为恰当,当从。
王春燕,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一、当注未注
(一)古今词义不同,当注
1、暂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暂”在课本未注,但“暂”并不是现代汉语的“暂时”、“暂且”之义,应释为“疾速”。
《郭在贻文集》[1]第一卷173-174页《训诂丛稿·古代汉语词义札记(一)》“暂”条指出:
“乐府古辞《孔雀东南飞》:‘……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几乎所有的注本,都不去探究诗中的“暂”是何意思,大概以为“暂”就是暂时、暂且之意吧?我们认为:这个“暂”不是暂时、暂且之意,而是疾速的意思。……“暂”字训为疾速,正足以见出府吏心情之焦灼与行动之匆遽;若训为暂时、暂且,则这句诗便平板呆滞、毫无意趣了。
“暂”训为疾速是有根据的。在两汉以迄南北朝的古籍中,不难找到“暂”作疾速解的实例,如《汉书·李广传》“暂腾而上胡儿马”,暂腾而上即猝然跳上之意(猝然犹疾速)。《论衡·四讳篇》“暂卒见若为不吉”,这里暂卒是同义复词,暂和卒都是猝然之意。《论衡·讲瑞》:“菲卒见暂闻而辄名之为圣也。” 暂、卒对文,卒即猝。《三国志·蜀书·郤正传》:“故从横者欻披其胸,狙诈者暂吐其舌。”这里“暂”与“欻”相儷偶,也是猝然之意。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凉风暂至,即凉风猝然而至。……又《说文》犬部:‘默,犬暂逐人也。’《说文》穴部:‘突,犬从穴中暂出也。’这些暂字均为猝然之意。
2、愁思
“腌腌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愁思”课本未注。现代汉语的“愁思”为“忧愁”之义,此处显然不能作此解释。
《郭在贻文集》第一卷173-174页《训诂丛稿·〈汉书〉札记》“哀思”条指出: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万石君元朔五年卒,建哭泣哀思,张乃能行。”
“哀思”一词,诸家无说。今按“哀思”乃同义复词,思亦哀也。《北史》卷七一《隋宗室诸王》:“温好学,解属文,既而作《零陵赋》以自寄,其词哀思。……”,“其词哀思”即其词悲哀,思字绝不作思念讲。
有时亦作悲思。如本书《高五王传》:“王有爱姬,王后鸠杀之,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王悲思,六月,自杀。”亦作愁思,如本书《蒯伍江息夫传》:“于是百姓悲痛愁思,欲为乱者十室而六。”古诗《孔雀东南飞》:“腌腌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又此条可参见本书《古代汉语词义札记(一)》“哀思”条。
“愁思”含义不同于现代汉语,应注。
3、交通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交通”课本未注。现代汉语的“交通”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之义,这里的“交通”显然不能这样理解。
《汉语大词典》第二卷336页“交通”条:①交相通达。《管子·度地》:“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此处,“交通”即“交相通达”之义,与现代汉语不同,应注。
(二)上下文词义不同,当注
4、何意
课本两见: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两处“何意”课本均未注。现代汉语“何意”是“什么意思”,此处显然不作此解。
《汉语大词典》第一卷1233页“何意”条:
①为什么,何故。
宋玉《神女赋》:“晡夕之后,精神怳忽,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
南朝梁任《奏弹刘整》:“整闻声仍打逡,范唤问:‘何意打我儿?’”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瑯琊王〕遂大怒,询问:‘至尊已有,我何意无?’”
②岂料,不意。
《后汉书·申屠蟠传》:“蟠勃然作色曰:‘始吾以子为可与言也,何意乃相拘教东贵之徒邪?’”
三国魏吴质《答魏太子笺》:“自谓可终始相保,并骋材力。效节明主,何意数年之间,死丧略尽。”
“何意出此言”中的“何意”应释为“为什么,何故”之义;“何意致不厚”中的“何意”释为“岂料,不意”,即课本中注的“孰料”义。两处“何意”含义均与现代汉语不同,应作注释,以免误解。
二、注释错误
1、厚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意致不厚”课本注释为:哪里想到会招来(母亲)不满意呢?把“厚”理解为“满意”。这根本不符合中古汉语的语言事实,应当释为“友好、亲近”。
方一新[2]《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61-62页“厚善”条指出汉魏以来“厚”有“友好、亲近”义,现转引例证如下:
《汉书·张敞传》:“(絮)舜本臣敞素所厚吏,数蒙恩贷。”
《翟方进传》:“厚李寻,以为议曹。”
《宋书·徐湛之传》:“时有沙门释惠休,善属文,辞采绮艳,湛之与之甚厚。”因此,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381页〔22〕项释“不厚”为“不爱”之义,比较恰当。
2、新妇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新妇”课本注为“对结婚不久的妻子或媳妇的称呼”,于文义不合。刘兰芝并不是结婚不久,“新妇”在这里就是“媳妇”之义。
江蓝生[3]《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230页指出:
“新妇”一词出现之初,恐怕與它的字面意义有关,犹言新嫁之妇也,如《国策·魏册》:“魏人迎新妇。”但六朝乃至现代南方一些仍使用“新妇”一词的方言里,“新妇”的意思都跟“新”字无关。《尔雅·释亲》:“女人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郭璞注:“犹今言新妇是也。”也就是说晋时称弟媳妇为“新妇”。……宋王得臣《麈史·辨吴门》云:“今之尊者斥卑者之妇曰新妇,卑对尊称其妻、及妇人凡自称者则亦然。则世人之语,岂无稽哉?而不学者辄易之曰媳妇,又曰室妇,不知何也。”(47页,“媳”《能改斋漫录》引作“息”,5﹒9)王氏的话大体概括了“新妇”的用法。
具体参见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231-232页,她将六朝及唐宋时期“新妇”的用法归纳为五项,其中㈢夫称妻为新妇;㈣已婚妇女自称为新妇。
3、严妆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严妆”课本注释为“盛妆,仔细地梳妆打扮”。将“严”理解为副词,修饰“妆”,误。“严妆”乃同义动词连用。
王云路 方一新[4]《中古汉语语词例释》422-423页:
严㈠装饰;打扮。……“严”字此义本当作“庄”,而“庄”又“妆”、“装”之借。《说文﹒女部》:“妆,饰也。”《玉篇﹒衣部》:“装,束也。”因汉明帝名刘庄,后遂改“庄”为“严”。《后汉书·吴汉传》:“初无办严之日”下李贤注:“严即装也。避明帝讳,故改之。”参见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
蔡镜浩[5]《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379页“严〔二〕”条也持此说:
“严”为打扮、装饰之义。……
“庄严”亦为整理、打扮装饰之义。
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庄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后汉书·刘宽传》)
崔即敕内,令女郎庄严,使充就床廊。(《世说新语·方正》注引《孔氏志怪》)
庄严佛事,悉用金玉。(《洛阳伽蓝记·城内·长秋寺》)
“严装”、“严妆”均为“庄严”之倒文,义同。
常夜分严装,衣冠待明。(《后汉书·章帝八王传·清和孝王庆》)
廊柱下有灯火,一婢子严妆直守。(《搜神后记·女嫁蛇》)”
因此,“严妆”是个并列短语,“严”与“妆”均为动词。课本把“严妆”视作偏正短语,认为“严”修饰“妆”,是错误的。
3、胜贵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卿当日胜贵”课本注释为“你将会一天比一天富贵起来”,将“胜贵”理解为“富贵”,不妥。
徐复[7]《从语言上推测〈孔雀东南飞〉一诗的写定年代》指出:
诗中有“卿当日胜贵”一语,一般解释作“你将一天天富贵起来”,就没有把“胜贵”这个晋代特殊的词语说清。胡三省注《通鉴》说:“东江人士,其名位通显于时者,率谓之佳胜、名胜。”这是解释“胜”字的,“贵胜”连言,指的也是名位显贵的人,单释作富贵,也是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晋书·郗超传》载“风流胜贵,岂不崇敬?”与诗意正合。有时也可倒过来说“贵胜”,《世说新语·政事篇》就有“贵胜年少,若和、裴、王之徒”的例子。这些都是晋人的特殊词语。
又蔡镜浩的《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127页“贵胜胜贵”条:
指显贵、名流。“胜贵”为“贵胜”之倒文,同义。
又贵胜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葛洪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
每至贵胜之门,恒乘一牸牛,弊韦裤褶而已。(《魏书·胡叟传》)
又沙门支遁以清谈著名于时,风流胜贵,莫不崇敬,以为造微之功,足参诸正始。(《晋书·郗超传》)
于时胜贵多皆闻云。(《法苑珠林》卷六引《冥祥记》)
可见,课本的注释有误,当从徐复之说。
4、恨恨
“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
课本注释:恨恨,愤恨到极点。”此释不妥,此处的“恨恨”当释为“惆怅,伤感”。
方一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59-60页“恨恨”條:
“惆怅,伤感,遗憾。”……六朝时又有“悢悢”一词,《广雅·释训》:“悢悢,悲也。”也有惆怅伤感义。字形又与“恨恨”只差一点,故古籍中每每相混。……按:“悢悢”是汉魏六朝人语,“恨恨”也是;“悢悢”有惆怅悲痛义,“恨恨”也有。因此,当“恨恨”、“悢悢”有版本歧异时,理当两存之,未可辄定孰是孰非;……《汉诗》卷十《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学者或怀疑“恨恨”本应作“悢悢”,似也可不必。(按:徐复《从语言上推测《孔雀东南飞》一诗的写定年代》本此说。)蔡镜浩先生《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有“恨恨”条,释作“为恋恋不舍之义”,请参看。《汉语大词典》释“恨恨”为“抱恨不已”,举《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隋书》和《聊斋志异》等例,释语不够明晰。
“恨恨”之义,方一新之说较为恰当,当从。
王春燕,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