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基于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及评价机制探索

来源 :计算机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目前“新工科”背景下有限的信息技术使用无法实现对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有效支撑问题,提出基于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框架,介绍如何从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专业课程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设计协同育人机制和优化校园管理服务5个维度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介绍基于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实施过程,并结合河南大学具体实践进行说明.
其他文献
清远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持续为大湾区及周边地区提供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对湾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文章利用遥感数据及统计信息,基于改进型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和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对清远市2010年生态系统产品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4大类11项功能服务进行了核算.核算体系可作为地方GEP核算的评估方案,为地方自然资源评估、生态效益评估等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撑.
为了保证新开设面向高职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出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介绍具体制订过程,并有针对性地给出教学实施建议.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是生态环境部会同财政部在2011年为维护国家及地区生态安全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选取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为研究对象,利用通榆县2016年-2020年自然生态数据、环境状况数据以及相应的监管指标数据,根据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分析其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评价结果,从而对通榆县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做出相应的评价,为防风固沙型县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为探究下牢溪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特征,选取流域内5种土地利用类型(天然林、人工柏树林、石坎人工林、石坎农田和蔬菜地)为研究对象.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含量差异显著,大致表现为天然林>柏树林>石坎人工林>石坎农田>蔬菜地,季节间差异显著,表明土地利用类型与季节显著影响土壤SOC及其组分含量.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或耕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下降.研究区林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分配比例较高,具有更高的土壤肥力.
为避免在研究生复试中“一考定终身”的情况,分析目前研究生生源遴选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计算机学科的优秀硕士生源自主遴选指标体系和遴选标准,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实际招生情况,介绍标准化面试的基本流程和该遴选系统的应用过程,最后通过应用数据结果说明计算机学科创新型优质生源遴选方法的有效性.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酸性和还原性物质的氨氮水样时,酸性物质和还原性物质会消耗次溴酸盐氧化剂使得氨氮转化率降低,从而使测定结果偏低.考察了酸度、还原性物质对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氨氮的影响及干扰消除.酸度为0.1%、0.5%时对测定无影响,酸度增加至1.0%、5.0%时,结果偏低,需调节样品酸碱性后分析;还原性物质使测定结果偏低,采用酸性重铬酸钾消解样品后分析,相对标准偏差为2.8%、1.1%,加标回收率为100%、98%.
长距离调配的水源缓和了凸显的水体短缺,但面临着多样的潜在风险,筛查水质安全风险有助于消除输水隐患,保障输水安全.文章以南水北调-引黄济青分洪道子槽输水段水质敏感区为例,基于调水期月度例行监测数据,识别子槽输水段短期及长期水质关键控制因子(KCFs),明确污染原因.结果表明渠道内长期存在有机物污染,受沿线村庄及基本农田集中区的影响,从上游至下游水质恶化;长江水与黄河水混合后能够增强水体净化作用,缓解水质风险.分析结果能够为水质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保障调水工程水质安全.
针对计算机类研究生专业课程改革现状,提出引入可拓学的菱形思维模式,并以高级网络体系结构研究生课程作为实例,分析基于菱形思维模式的改革思路如何贯彻到计算机类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分类教学实践中.
针对如何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提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计算机专业双创育人体系,从课程思政、课程体系融合、竞教结合、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和考核评估制度建设等方面介绍全链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过程,最后说明实践成效.
基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开展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考核方式方面阐述基于“思政+混合式”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建设路径,以循环结构为例,介绍基于“思政+混合式”的Java课程教学具体实施,最后说明课程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