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深海守望者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herwa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我多年来的心愿。”
  在众人關切的目光中,一位年逾八旬的耄耋老人,稳步爬上扶梯,登上了不满周岁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南海的万顷波涛中,缓缓驶向海底的沉积珊瑚礁,观察采样长逾8小时,最大下潜深度1410米。
  这位耄耋老人,就是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一位82岁高龄、依然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科学大家。
  走出载人舱,汪品先精神饱满,笑容满面。他介绍说:“今天下潜的西沙海区获得了重要发现。深潜器刚到海底,就发现了以管状蠕虫和贻贝为主体的冷泉生物群。此后又在玄武岩区,发现了以冷水珊瑚和海绵为主体的特殊生物群,堪称西沙深海的‘冷水珊瑚林’。这非常值得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20多年来,这是我第4次南海科考航次,都是进行国际前沿研究。但前3次都乘坐外国的船,这次乘坐我国自己的船、自主研制的载人深潜器,亲眼观察到南海的海底,真为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感到骄傲。这趟海底的旅程,真像爱丽丝漫游仙境,我刚从仙境回来。”汪品先说。
  事实上,深海对科考队员们并不友善:海况恶劣时,要克服剧烈颠簸驾驶潜水器下潜,甚至得躺在床上用被子把自己“挤”住,防止乱滚;潜水器下潜期间,为了节约能源,舱内不开灯,舱外漆黑一片,尤为考验人的心理素质;此外,下潜一次,人力、财力都消耗巨大。因此,科考队员水下作业时争分夺秒地工作,基本没有时间休息,要么是在一个作业点作业,要么是在寻找下一个作业点作业的路上。
  “这是我多年来的心愿。”谈及自己在众人眼中的深潜壮举,汪品先说。
  “别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
  在“探索一号”科考船上,这位82岁的科学大家拒绝了船上所有的特殊待遇。一日三餐,他像所有的考察队员一样,在船上爬上爬下;在风浪的颠簸中,依然坐在电脑前工作,就像在陆地上一样,惜时如金。
  他还像孩子一样毫不忌讳地谈论着健康与生死。船医给他量血压,他得意地说:“看,我的血压像小伙子一样棒,不过是靠药物控制的。”去年底,他查出了前列腺癌,医生的保守治疗方法,控制了病变指标。这次上船,他仅带了一支皮下注射的针剂。
  “到了我们这把年龄,都是排着队等着‘走’的,有的人还要来插队。”汪品先幽默地说,“别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我国的海洋事业迎来了最好时机,许多我年轻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到了老了该谢幕的时候反而要登场,怎能不抓紧宝贵的时间?”
  “特别幸运晚年我还能做很多事!”
  实际上,汪品先的第一次南海科考1999年才成行,那时的他已经63岁,作为首席科学家指挥领衔整个科考团队。那次任务出发前,汪品先给夫人留下了一句话,“能活着回来就算赢。”
  那个年代,除了巨大的工作压力,深海科考还要面临技术设备失灵等多重问题,可以说是动一发则牵全身。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汪品先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实现了中国海区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取得了一系列喜人成果。
  大洋钻探是国际合作项目,钻探船是美国的,船长到船员大多是美国人。令汪品先至今难以忘怀的是,当第一口井开钻的时候,船长下令升起中国国旗时的场景。这个意义已经远超科学的范畴,让励志“通过自己在科研方面的努力,为国家重新在海洋找回自信”的汪品先激情澎湃。
  “特别幸运晚年我还能做很多事!”汪品先如今不但参与一线工作,还在一线教学。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在年轻人中激起广泛的科学情怀,能够将科学精神传承下去。
  与海洋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汪品先,经历过人生的无数风浪。他与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一样,都有着永不服输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态度。唯一不同的是,汪品先对于大海有更多深情的守望。
其他文献
“希望你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時光,努力学习,将来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的回信,也是对全国少年儿童的寄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心系少年儿童工作,多次在不同场合与孩子们亲密互动,体验孩子们的生活,也多次在考察调研中关切孩子们的成长,与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总书记一句句温暖的话语,如轻柔阳光,照亮着孩子们前行的道路。(
期刊
在许多人的心里,最难忘的是妈妈的手,爸爸的背。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有父母的地方就有爱。  父亲,像是一座山:巍峨,屹立,永远不倒。  父亲,像是一面海:寬阔汹涌,有容乃大。  父亲,像是一根顶梁柱:稳稳的撑起一个家。  父亲,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形象也许都不尽一样,但父亲对子女的爱,都是发自内心的、无私的、永恒的。  本期特别策划,我们走进部分红二代、名家和读者,看看他们眼中、笔下和心中的父亲是怎样
期刊
今年70岁的王荔君是长春的一名退休教师,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她却为了一群“星星孩子”奉献了自己的晚年时光,这一干就是18年。在这18年间,王荔君不仅用心钻研特殊教育,还在面临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卖掉自家房子开办学校。王荔君说,这些“星星孩子”就好像一个个折翼天使,为了让天使们快乐成长,她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来源:中新网 刘棟/摄)
期刊
亲爱的爸爸,您离开我们两月有余,我不尽思念淤积于胸——儿子还有很多话没有来得及向您诉说。  我是多么的不想长大,只为您不会变老。  我可以经常享用您给我买的那些玩具——手枪、积木、不倒翁……您手把着手教我瞄准,用玩具枪的橡胶吸盘子弹,打死了家里墙壁上那些可恶的蟑螂。  每个礼拜去外婆家回来的路上,您用自行车一前一后推着弟弟妹妹,我跟在后面,走着走着就打起了瞌睡。可我从来没有把您和妈妈跟丢……  那
期刊
近日,红花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离退局局长童爱军率队来到88岁的离休干部岳进旺家,说心坎话,如其女儿一样,一说就是两个多小时。此次走访化解了老同志心里的不愉快。临近晚饭,岳老干坚决要求必须留下,一顿便饭拉近了老干部与工作人员之间的距离,诠释了走访就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双高期”服务好老干部的重要工作措施,一定要把走访看望老干部作为经常性、常态化的工作抓好抓实。  红花岗区离退局以走访老
期刊
父亲贾彦春,一生于乡间教书,退休在丹凤县棣花;年初胃癌复发,七个月后便卧床不起,饥饿疼痛,疼痛饥饿,受罪至第二十七天的傍晚,突然一个微笑而去世了。其时中秋将近,天降大雨,我还远在四百里之外,正预备着翌日赶回。  我并没有想到父親的最后离去竟这么快。以往家里出什么事,我都有感应,就在他来西安检查病的那天,清早起来我的双目无缘无故地红肿,下午他一来,我立即感到有悲苦之灾了。经检查,癌已转移,半月后送走
期刊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人社部和财政部近日印发《关于2018年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通知》(人社部规〔2018〕3号,以下简称《通知》),启动了今年统一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工作。  这是人社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8〕21号)之后首次提标,标志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开始
期刊
当94岁的潘鼎坤教授站在讲台上时,就像一棵老树。背微驼着,但腰板还是笔直的,透着颤巍巍却利落的劲儿,落步又极稳,像是讲台上有他的根。  潘鼎坤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一名退休教师。好不容易退休,但没几年他又重新走上讲台,“过一过自己上课的瘾,重温旧梦。”他说着,眉梢眼角都漾起笑意。  授课间,四块大黑板很快写满,学生要帮他擦,潘鼎坤一挥手:“不用,我自己来。”刷刷几下擦干净,又继续写。  一堂课3小时
期刊
父亲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关于父亲的一些往事又在我的脑海闪现。  父母一共养育了6个子女。我们六姊妹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欢乐,也给父母带来了艰辛。父亲与母亲历尽艰辛,虽然日子过得很清苦,却为我们经营了一个和谐温馨的家,使我们在艰难困苦的年代也能健康地成长。  1964年,农村蔓延“种庄稼”(天花病),村里死了很多小孩,我和二妹及三弟也不幸染上。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我和二妹痊愈,三弟
期刊
一直以来总想写点父亲的什么,可不知从何着手,直到有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  父亲出远门旅行,进火车站那一瞬间的背影——满头银发、已不再挺拔的身躯,定格在我的脑海,成为经典的永恒。  曾看过一篇题为《父母老了,你准备好了吗?》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与‘死亡’相比,‘老’是一种更能体现时间残酷的漫长过程。前者是一瞬间的断裂,而后者,则是在你不经意间慢慢侵入你的生活。在父母的老年斑里、在他们逐渐不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