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方言舌音端组的读音类型及其成因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ang1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对日照方言中端、透两组的读音类型及地域分布做了梳理。其读音共分两类,A类只读成一套声母,B类读为两套声母;日照方言中端组声母的读音并未遵循普通话中端组声母读音的演化规则,在中古知组变为舌面辅音之后,受其影响,端组的读音沿着知组读音的演变轨迹演化,并一直保存在日照方言的读音中,但也因地域的不同而存有差异。
  关键词:日照方言 舌音端组 读音类型 成因
  
  一、前言
  
  端透定三组声母因其古今演变关系本身就比较复杂,又和知、精两组声母的读音形成错综复杂的分合关系,所以,成为日照方言的重要特点之一。本文将主要研究原日照辖区(现日照市东港区)的方言读音情况,通过对各个方言点的调查研究,试图理清舌音端透定的读音类型,并进一步探讨其成因情况。
  山东省日照市现辖东港区和五莲、莒县两县,本文仅以原日照辖区东港区方言为研究对象。东港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处于山东东西两区方言的过渡区域和中原、冀鲁、胶辽三大官话区交界地带。根据岳立静在《日照方言知庄章和精见端的读音类型》(方言,2005,3)一文中对东港区小方言区的划分,我们将选取几个方言点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街道(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地点包括两城西、河山沙、秦楼后、城关相、日照七、南湖尹、奎山付、涛雒、岚山安等10个方言点,本文所述日照方言音系为日照新城区音系。
  日照方言音系:
  (1)声母26个,包括零声母
  (3)声调
  阴平[213] 阳平[42] 上声[55] 去声[21]
  二、日照方言端组的读音类型及地域分布
  端组在今日照方言中的读音有两套声母。A类只读成一套声母,B类读为两套声母。B类端组声母的读音基本上是拿普通话(北京语音)韵母的洪细作为分化条件的:即普通话洪音前一套声母,普通话细音前一套声母。两套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读音的对应关系非常整齐。如下表:
  类型 分合条件 例字 今读音
  A类 不论洪音、细音 端多当透涛
  调定点廷挑 
  B类 细音 调定点廷挑
   洪音 端多当透涛 
  
  由上表可知,原本是舌尖中音的[]在和齐齿呼韵母拼合时,出现带有腭化音色彩的音位变体,有的变为[],有的则读为[]。中古端组声母在今日照方言的读音共有三组:[][][]。其中,A类读音比较单一,无论洪细只有[]一套声母;B类读音则较为复杂,因拼合韵母的洪细分化成三套声母。由此,我们根据声母类别把日照方言的端组声母归纳为三种类型:
   细音 洪音
  单纯型  
  混合型 / 
  变读型 
  
  端母字的单纯型读音的形成与普通话的普及密切相关,受普通话读音的影响,其读音基本摆脱方音的影响而较为标准,据笔者调查统计此类读音多为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所有;而变读型类读音主要出现在日照市岚山区且较为集中,岚山方言中的齐齿呼的音节声母中已全部由普通话舌尖中音不送气的[]读为舌面前不送气的塞擦音[];混合型主要出现在陈疃石、陈疃沈、竖旗山、西湖、南湖二、后村、高兴、城关二、碑廓、陈疃陈、两城镇等地,由于受周边地区的影响,大多数的发音不再是只发某一单纯音,并且其分布并不呈现地区的规律性,所以本文不再对以上地区端组声母的具体发音作分析。
  三、日照方言端组的读音成因
  上古时期,端透两组(因为篇幅原因,本文不考虑浊音定纽的清化问题,只是笼统地看为端透两组)与知彻澄组是合为一组的,也就是清钱大昕所讲的“古无舌上音”。在等韵图中,端组与知组共同作为舌音分居一四等和二三等。端组是硬音[t]等,知二组是[t]的卷舌音[tr]等,知三组则是[t]的舌化音(软音)[]等。到中古时期“软音声母中的舌面化成分促成了韵母中[i]介音的产生,形成了硬音声母与一二四等韵母相拼(不带介音[i])、软声母与三等韵相拼(带[i]介音)的格局”。[1]也就是说,受舌面元音的影响,知彻等声母由舌头音变成舌面辅音:先变[],繼变[],而董绍克、殷焕先在《实用音韵学》中认为知系三等和章系仍在读[]。黄侃先生在《黄侃论学杂著·音黄略》中把照三等(习惯上称为“章昌船书”),分别并入端透定,认为照三等是端组的变声,即照三近端。也就是说,在知组从端组分化出来以后,端组受知组的影响,在和细音相拼时发生音变,“日照话的语音音位[]就在那时候由梵语语音的传播而保留至今”。日照方言中端组声母的读音并未遵循普通话中端组声母读音的演化规则,在中古知组变为舌面辅音之后,受其影响,端组的读音沿着知组读音的演变轨迹演化,并一直保存在日照方言的读音中。据统计现日照岚山区方言中,在齐齿呼的音节声母中已全部由普通话舌尖中音不送气的[]读为舌面前不送气的塞擦音[]。
  另外,端组声母与精组声母也互相渗透。在日照方言中大部分的方言点端组与精组是保持分立的,但在一些地方则出现了端组字与精组声母读同一类的现象。端、精两组合流的条件是韵母的洪、细。具体的合流条件见下表:
   部分合流 完全合流
   洪音 细音 洪音 细音
  精组 
  端组 
  方言点 陈疃石、陈疃沈、竖旗山、西湖、南湖二、后村、高兴、城关二、碑廓 陈疃陈
  
  日照地区部分方言点中,端组[]在有介音音节前边读为[],这一般是在精组([t t]或[])与见组([])与细音相拼时声母读为两套的地区。但考查各方言点的读音,两城型方言点的此类读音最为显著。两城镇是商业集散中心的通商口岸,与外界交往频繁,其口语交流频率必然要高,因而语音的变化速度也就比日照内陆地区相对要快一些。另外,两城镇驻地北接胶南,受青岛发音音位[]的影响(青岛人受德国人的语音齿间擦音[]的影响),其精组在细音前发[t t],舌尖部位被两齿紧紧挤住,由此向外发音;这与见组[]由舌面前部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阻碍气流而形成的音是不同的。后来,见组声母[]在细音前的发音逐渐演变为[],而端组声母也随之发生变化,只有少数残音保留在方言词汇中,如丁点儿(意思为少)、挺好、挑理儿等少数几个。
  
  参考文献:
  [1]李新魁.汉语音韵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
  [2]娄华荣.日照方言研究[M].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4.
  [3]张诒三.汉语音韵学论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董绍克,殷焕先.实用音韵学[M].济南:齐鲁书社,1990.
  [6]岳立静.日照方言知庄张和精见端的读音类型[J].方言,2005,
  (3).
  (张锋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其他文献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解放之后,以金陵局本为底本的《史记》成为最流行的版本,但此本仍算不上是善本。暨南大学张玉春教授利用北宋类书
逮捕,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对侦查、起诉和审判的顺利进行起保障作用,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批准逮捕:1.
摘 要:本文主要围绕“听说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初级汉语听说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思考,从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环节及相应的教学步骤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听说一体化 教学目标 教学原则 教学环节 教学步骤    最早对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的是美国的乔伊斯(B.Joyce)和威尔(M.Weil),他们于1972年出版了《当代西方教学模式》一书,从而拉开了教学模式研究的序幕。我国教学理论界对教学模式的研
《荀子》中的虚词“夫”可作助词、代词、语气词,还有部分词组。本文对它们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探求虚词“夫”在《荀子》中的用法特点。 “Xunzi” in the virtual words “
计算机智能测试和信息管理系统的结合规范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程序,提高了测试效率,降低了测试成本,促进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工作的发展。但“说话”仍是依赖人工评判的测试项,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