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的边缘与叙述的魅力

来源 :青海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z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后作家索南才让的《接下来干什么》是一篇具有少数民族情调的小说,偷猎、巡山、追捕、复仇,还有雪野、麝香诸如此类,带给读者不一样的体验,有一种审美上的新鲜与跳跃。
  小说叙述的内容并不复杂,叙述者“我”与另一位巡山队员金盖追捕偷猎者,金盖向“我”讲述自己的故事。虽然小说写了“我”与金盖如何追捕偷獵者、如何与偷猎者较量,但显然不是重点。小说的核心在于金盖的过往。所以,小说其实并不是关于偷猎,而是关于梦幻,在生活轨道之外的可能,巡山只是表壳。当然,现在与过往是有逻辑关系的。
  父亲去世后,金盖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父亲把守得紧紧的财产全部留给他,他瞬间变得富有。没人约束,他按自己的意愿生活,雇用放羊娃,骑摩托,成为他人眼中的另类。这种“败家式”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他,见识越来越广,心越来越飘荡,他瞧不上家乡人。当然,他没有彻底离开家乡,知道家乡的老婆靠谱,部分地遵从家乡的习俗。但随心所欲的生活很快露出狰狞的面孔,他最后的家产,那些牲畜终于弃他而去。他怪罪并赶走了妻子,虽然他自己都认为没有道理。他开始了另一种生活:巡山。世界呈现出另外一种面目,他在那个世界里重新认识自己,与过去彻底作别,成为巡山队最固定的一员。金盖的讲述是反省式的,这是其意义所在。但如果仅仅是叙述败家式的经历和反省,小说的意蕴就削弱了。所以,不能把它定义为浪子回头式的小说。金盖不是故意败家的,那是梦幻的一部分。他站在梦幻的边缘,窥视并试图进入。我想不只金盖,谁不曾有梦呢?只不过有的入得深,有的入得浅,有的彻底破碎,有的成为现实。金盖的梦是残酷的,令人惋惜。巡山何尝没有梦幻的成分呢,只不过这样的生活更真实,亦更让金盖踏实。接下来干什么?小说疑问式的题目既有好奇又带迷茫。每一个人都站在十字路口,面临选择的困惑。
  小说采用的是双线结构,一条线是“我”与金盖的追巡,另一条线是金盖的叙述。两条线既有结构上的支撑又有内容上的交织。小说的魅力不在于讲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讲述。抛开金盖巡山员的身份,其经历与故事没有什么特别,没有任何稀奇,普通甚至单调,但因为是在危险的巡山路途上“偷空”讲述的,具有半遮半掩欲说还休的含蓄美。
  小说颇具现代意味,从靴子切入,在对话的咬合中推动叙述。这种咬合令读者期待。但在小说的最后三分之一部分,咬合松动了,写得有些满,有点往下掉的感觉。稍有些遗憾。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越往后咬得越要紧一些,最好听到牙齿咬碎的声音。但瑕不掩瑜,总的说,这是篇很不错的小说。相信索南才让会写出更优秀的作品。
其他文献
我出生在“这里的彩陶流成了河”的柳湾墓地遗址南部的大山里,生长在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瞿昙寺东麓的山村里。这里山大沟深,峁梁纵横,交通闭塞,信息不畅。   与中国西部广袤的山区地区一样,这里是典型的农耕区,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   小时候,我们的物质生活虽熬清守淡,草衣木食,但精神生活五花八门,多彩多姿。   我们在公鸡兢兢业业坚持不懈的打鸣中惊醒,在麻雀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叫嚷里起床。清晨的山村
期刊
春雪初霁的午后,我戴上耳机,在音乐声中漫步于绿意初泛的滨河路。  竖琴、三角铁、低音提琴、定音鼓、长笛、双簧管……依次在我的耳畔奏响,嘈嘈切切中,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出碧绿草原、洁白羊群、高天流云、淙淙溪水、悠扬牧笛等美丽图景,或舒展、或跳跃、或激情的旋律,令我于千里之外的河湟谷地,仿佛遥望到神秘的江源,雪山在阳光的朗照下分外妖娆,金色的雪山峰顶,散发出神性的光芒……  我的胸臆间鼓荡起一股豪情,久
期刊
五年前,我又一次来到了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古城。青海油田企业文化处派人接我到了七里镇的油田招待所。初夏的太阳把这个油田小镇烘烤得像一个蒸笼,但看着基地干净宽敞的马路、挺拔茂盛的树木、奔腾流动的渠水、间距宽阔的建筑,心里顿时觉得安静、清凉了很多。  接我的是企业文化处的宣传科科长吴德令。寒暄中知道他的名字跟他的出生地有关——他出生在柴达木盆地中的德令哈市,也就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首府。他的父亲属于
期刊
被阳光重新照耀  无须躲闪,注定要吹过来的风  被时间掂量并操纵的生命  终会在一个美丽的黄昏  失去它的平衡,惊吓一家子鹌鹑唐突起飞  就让它吹过来吧!从枝头开始摇起  一生的风雨。所有的喜怒哀乐  紧随每一片树叶的飘落。所有的时间  散落于大地扬起的尘灰之上  还没有被连根推倒之前  要直起身子,以使仰倒的时候  借机望一望浩瀚星空  那些密密麻麻,毫无用处的银子  它必将吹走浑身的河流  剩
期刊
一篇小说中写了这么一个人,即便他奔向那种连微信都懒得传播的“会议现场”时,他的影子也有可能跟不上他……他对会议现场趋之若鹜,可是对任何会议而言,他实在是可有可无。所以,只求在会议中“在场”,仅仅是他个人的生猛渴望,以至于他的影子对他有诸多抱怨。如果我是会议组织者、主持或演讲者,不论会议在宫殿,或是在破产工厂的某个角落,相信我能看见他就在会场不远处背光而立,拿他落寞的阴影来笼罩整个会场。对我们所有信
期刊
《青蘋之末》这个小说标题,让我联想到楚国宋玉的《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风飘摇在青蘋这种水草末梢的时候,还是微小的,但穿溪过谷,却逐渐有了力量。我一直觉得,有时候,有一個合适的标题,小说想要抵达的彼岸便走到了一半。雪归描述的文字的开端很日常而琐碎,一个经历家暴失婚而单身多年的女子,在她即将进入四十岁的时候,她渴望有一个孩子,这时她看到了报道,一家民营医院免
期刊
我看的这个片断,不到两万字,对一部三卷本的长篇来说,自然只是后花园里的一片树叶。好在这片叶子上边所呈现的故事,应该说还是完整的,可以一口气看完。所以,手機收到小说的当晚,我在化隆的床上就看完了。当时就想写下几条读后备忘,后来想了想没有写。我想有意放一放。放到催稿的时候再回过头来想一想,看看还能记住多少,记得住就写,记不住就当没有看过。这年月,转身就被忘掉的小说真是太多太多了。为此,我还从手机里把这
期刊
龙仁青的散文很迷人,这篇《百灵鸟·掩去高贵的布衣歌者》,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这篇既是叙事又是抒情的散文,分为《孤独的歌唱》《弟弟的角百灵》《普天下的雌鸟》《掩去身份的歌者》四个章节,它们既是独立的,又互相连属。读完全篇,有两个关键词印在我的脑海,一是牧童,二是百灵鸟。  几乎可以肯定,作者在童年与少年的时候,有着放牧的经历,他笔下的草原,牧人与草原的相亲相爱,以及寻找鸟巢这个牧童的游戏,如果不是
期刊
郭建强的长篇散文《青藏牦牛记》,用凝重厚实的笔调将青藏高原上的这一经霜耐寒的独特物种牦牛,由浅入深,解剖开来,层层剥离,由此引喻出了牦牛与精神的互为因果关系,读后,让人有一种砥砺奋前的潜在力量。  牦牛这一高原的牲畜,寻常看上去,只是在草场上默默地舔食,沉静地安之若素。但实际上它是承载人類历史重负的一个缩影。这一点,在郭建强的笔下,勾勒得很清楚。从它生存的韧性到艺术的符号;从牦牛生存的自然氛围到诗
期刊
在今天,一个在文坛上初来乍到的新面孔,要想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赢得第一印象上的好感,然后再被批评家发现、关注、推崇,自然是要经过一段或长或短、曲折叵测的刊发经历。有些作者凭借刊发自己成名作的著名文学期刊所具有的文学权威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凭借自己作品的某些卓异不凡的书写品质,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引发人们阅读上的涟漪效应,继而声名鹊起,迅速走红于小说界、诗歌界、散文界和评论界。而更多的作者,则要经历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