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对上肢骨折患者行以肱尺关节分离技术对于改善肘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98例上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病床号码,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行以传统的被动牵拉治疗,实验组患者则接受肱尺关节分离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以及关节活动能力(ROM)、关节功能评分(HSS)的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47例(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36例(73.47%),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的ROM度数、HS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ROM度数、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对上肢骨折患者行以肱尺关节分离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能力,还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肱尺关节分离;上肢骨折;肘关节功能障碍
上肢骨折患者患者期间将会受到制动以及疼痛等I临床症状的影响,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关节肿胀以及粘连等一系列并发症,引发患者出现关节功能障碍的情况。传统治疗上肢骨折患者通常采取被动牵拉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仍然会受到关节牵拉的影响,疼痛难忍,并且目前临床上被动牵拉治疗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上肢骨折患者行以肱尺关节分离治疗,效果显著。详细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98例上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病床号码,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各49例,自愿参与配合本次研究。其中,实验组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为22-50岁,平均年龄(26.62±3.28)岁,病程为24d-37d,平均病程(34.2±3.1)d;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为24-54岁,平均年龄(27.05±3.77)岁,病程为27d-39d,平均病程(35.6±3.7)d。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没有统计意义(P>0.05),研究可進行。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以传统的被动牵拉治疗。采取被动牵拉手法对患者的肘部关节进行适当的锻炼,锻炼时间控制在15min-20min,每天五次。完成锻炼后,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自主锻炼,每天10min,每天5次。4周为一个治疗周期。
实验组患者则接受肱尺关节分离治疗。帮助患者保持仰卧体位,将患者上肢骨折处放置于病床边,适当对患者前壁进行放松,将患者肘关节的屈伸程度拉至到最大限度。医生使用双手将患者耻骨和肱骨给予固定,并沿患者骨干以45°为标准予以牵拉。治疗过程中可以将患者肱尺关节在最大范围内进行牵拉,每次锻炼间隔时间控制在1min-2min,每秒锻炼保持2次~3次,每次30秒,每天五次。患者在患病期间,需要保持患肢每天锻炼10min。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以及关节活动能力(ROM)、关节功能评分(HSS)的改善情况。采用HSS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肘关节功能给予评估,分为疼痛、屈伸功能、活动能力以及肌力等,总分越高则表示肘关节恢复情况越好。疗效评价标准:①治愈:患者肿胀、疼痛感完全消失,上肢关节活动功能完全恢复到正常范围内;②有效。患者肿胀、疼痛感部分消失,上肢关节活动能力得到顯著改善;③无效:患者肿胀和疼痛感均未发生任何改变,甚至恶化。总体有效率=(治愈+有效)研究例数x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中的数据均需要利用SPSS17.0软件包予以核验,选择[n(%)]表示计数资料,并接受x2值核算,利用(x±s)来表示计量数据,并用t值验算。若实验对象之间的数据在计算后P<0.05,则为存在明显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47例(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36例(73.47%),x2=9.525,P值=0.002,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2比较两组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评分见表2。
3讨论
肘关节具有组织各个关节的连接作用,对于人体上肢的运动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协调人体的上肢活动能力,肘关节障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较为常见,受到内固定和外固定等影响,损伤患者关节软组织,进而使得上肢活动功能受到限制。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治疗有效率47例(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36例(73.47%),实验组ROM度数、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通过行以肱尺关节分离技术,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肘关节活动能力,还能够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和活动,治疗效果十分显著。与赵卫侠研究结论相似。
结语:
研究显示,通过对上肢骨折患者应用肱尺关节分离技术,对于恢复肘关节功能效果显著,加快患者的恢复时间和速度,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治疗使用。
【关键词】肱尺关节分离;上肢骨折;肘关节功能障碍
上肢骨折患者患者期间将会受到制动以及疼痛等I临床症状的影响,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关节肿胀以及粘连等一系列并发症,引发患者出现关节功能障碍的情况。传统治疗上肢骨折患者通常采取被动牵拉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仍然会受到关节牵拉的影响,疼痛难忍,并且目前临床上被动牵拉治疗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上肢骨折患者行以肱尺关节分离治疗,效果显著。详细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98例上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病床号码,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各49例,自愿参与配合本次研究。其中,实验组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为22-50岁,平均年龄(26.62±3.28)岁,病程为24d-37d,平均病程(34.2±3.1)d;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为24-54岁,平均年龄(27.05±3.77)岁,病程为27d-39d,平均病程(35.6±3.7)d。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没有统计意义(P>0.05),研究可進行。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以传统的被动牵拉治疗。采取被动牵拉手法对患者的肘部关节进行适当的锻炼,锻炼时间控制在15min-20min,每天五次。完成锻炼后,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自主锻炼,每天10min,每天5次。4周为一个治疗周期。
实验组患者则接受肱尺关节分离治疗。帮助患者保持仰卧体位,将患者上肢骨折处放置于病床边,适当对患者前壁进行放松,将患者肘关节的屈伸程度拉至到最大限度。医生使用双手将患者耻骨和肱骨给予固定,并沿患者骨干以45°为标准予以牵拉。治疗过程中可以将患者肱尺关节在最大范围内进行牵拉,每次锻炼间隔时间控制在1min-2min,每秒锻炼保持2次~3次,每次30秒,每天五次。患者在患病期间,需要保持患肢每天锻炼10min。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以及关节活动能力(ROM)、关节功能评分(HSS)的改善情况。采用HSS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肘关节功能给予评估,分为疼痛、屈伸功能、活动能力以及肌力等,总分越高则表示肘关节恢复情况越好。疗效评价标准:①治愈:患者肿胀、疼痛感完全消失,上肢关节活动功能完全恢复到正常范围内;②有效。患者肿胀、疼痛感部分消失,上肢关节活动能力得到顯著改善;③无效:患者肿胀和疼痛感均未发生任何改变,甚至恶化。总体有效率=(治愈+有效)研究例数x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中的数据均需要利用SPSS17.0软件包予以核验,选择[n(%)]表示计数资料,并接受x2值核算,利用(x±s)来表示计量数据,并用t值验算。若实验对象之间的数据在计算后P<0.05,则为存在明显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47例(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36例(73.47%),x2=9.525,P值=0.002,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2比较两组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评分见表2。
3讨论
肘关节具有组织各个关节的连接作用,对于人体上肢的运动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协调人体的上肢活动能力,肘关节障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较为常见,受到内固定和外固定等影响,损伤患者关节软组织,进而使得上肢活动功能受到限制。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治疗有效率47例(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36例(73.47%),实验组ROM度数、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通过行以肱尺关节分离技术,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肘关节活动能力,还能够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和活动,治疗效果十分显著。与赵卫侠研究结论相似。
结语:
研究显示,通过对上肢骨折患者应用肱尺关节分离技术,对于恢复肘关节功能效果显著,加快患者的恢复时间和速度,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治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