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地段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演进历程的见证和传统文化的体现,其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扬文化特色、延续空间形态、梳理交通脉络、优化空间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导入商业功能方面,提出了新的保护方法,为科学更新改造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回龙窝;历史街区;更新;保护方法
1引言
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地段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演进历程的见证和传统文化的体现,其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大拆大建往往给文化遗产带来了无可挽回、难以估量的损失,引起了民众的抗议和各界专家、学者的反思;同时,一些成功的商业开发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它们提升了历史街区人气,带动了旅游业发展,使地段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伴随徐州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适应社会发展而进行的城市建设使城市中传统历史街区的外在物质形态与现代文明、发展形式的冲突日益显现。历史街区保护在整体风貌不变的前提下,对建筑完整性要求较高,而对建筑文化特色的突出不够深刻;对新时期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组织研究不够透彻;对历史街区中商业功能的导入扶持不够,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历史街区保护方法的创新尤为重要。
2回龙窝历史街区主要问题
徐州在历史街区保护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徐州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得以保存。但是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城市的历史街区保护仍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建筑破旧
回龙窝历史街区中的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现存的传统建筑大多年代久远,均严重老化,如墙体剥落、构建损坏、屋顶残缺等。加上居民根据自身要求采取的各种改建、加建,使得街区内的历史建筑风貌破败、满目疮痍。
(2)空间凌乱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拆旧建新的民居在高度、布局、材料、风貌等各方面都与传统建筑很不协调,使得原有传统民居的格局被破坏的七零八落,造成了建筑空间的凌乱。
(3)功能衰退
历史街区的建筑空间与建筑布局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功能的需要,历史街区高密度的建筑布局难以辟出足够的停车场用地,狭窄的街道造成交通拥塞等等。这些问题造成了现代化的城市功能难以融入城市历史街区,引发了历史街区的功能性衰退。
(4)设施匮乏
目前,回龙窝历史街区缺少现代城市生活必须的基础设施,如传统民居没有卫生间和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厨房,下水不畅、排水困难。这些问题导致居民生活不便,严重影响着居民对街区的认同感,使得人口减少、经济衰退,从根本上影响了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
3回龙窝更新与改造规划方法的创新
4.1虚实并重,展现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
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是在其发展历程中由当地民俗传统和自然条件相互作用、融合而成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回龙窝中的建筑包括普通民居、商业会馆、洋行等自晚清至民国不同时期的建筑,这些建筑包括两进院落和三进院落等院落形式,展现了徐州普通百姓的生活面貌,形成了富有徐州地方特色的民居文化。民居文化或依附于街区内部空间和周边的古建遗迹,或者是不同时期人们生活所留下的烙印,是遗产最宝贵的精髓,也构成了对外来者最大的吸引力。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首先要深入挖掘自身的传统文化,确立其之所以与众不同的本质特征,才能最大限度发挥遗产资源的优势并使历史精神得以传承。
在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中注重街区文化特征的传承与发扬,一方面通过对街区中历史建筑的原址复建和历史街巷的保留延续,传承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文化(如图1)。在非物质文化方面,随着时代发展,原有丰富多样的民间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规划中通多对老字号、历史人物、节庆习俗、民居艺术等的重新塑造恢复原有环境。通过虚实结合的保护方法,将“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实”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上,展现回龙窝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
4.2尊重原有尺度,延续传统肌理,重塑街区空间形态
传统的回龙窝街巷,以线形交叉路网串联各院落组团,道路多为“丁”字及“十”字路道路结构。历史街巷宽度以3.5-4米为主,街巷两侧的建筑高度也为3.5米左右,这样就形成了街道宽度比为1的空间肌理(如图2)。在每个入口和交叉口形成空间的节点,在节点上会产生丰富的行为活动:如,街巷交叉口的小商贩,石休息、谈天的邻居等等。这种结构的内在一致性,也即舒尔茨 “场所精神”所在。规划中建议尊重回龙窝的历史街巷肌理,保护传统街巷整体结构、形态和空间尺度,在满足消防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拓街巷尺度,局部有所放大,作为景观节点。
而在院落结构方面,徐州院落以三合院为主,东西或南面有院墙。院落尺度:较小的约10*10米,一般约15*15米,较大的约20*20米,均为一层,檐口高3米左右(如同3)。建筑要素方面,通过对建筑要是的分析得出以下特色:建筑风格以清代民居风格为主线;墙面和围墙采用青灰砖和灰白涂料;采用木质门窗并复原雕花等元素;屋脊采用脊头和脊身翘起的屋脊,屋面采用小青瓦相组合具有韵律的瓦阵;铺地采用条形小青砖进行人字形和十字形铺设为主,另外采用柳叶人字缝和套方八字锦的方式铺设(如图4)。同时,在景观协调与标识指示系统方面运用现代的建筑元素和和手法对解气的形象和感官进行中和,使街道形象合理的过渡到周边街区,重塑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
4.3层级分明、动静结合,构建街区内外交通系统
历史街区中的街道是当时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等条件的限制下自然形成的,其街道与建筑的比例、尺度等都是适于人的空间感受。但是,随着机动车时代的到来,历史街区中的道路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交通的需求。街区内部道路交通系统总体水平较低,可达性差。并且停车面积不足,静态交通难以解决,机动车、自行车沿街停车,抢占道路交通面积,使得整个历史街区的交通状况更加恶劣。这些问题导致了给居住其中的居民造成了巨大的不便,同时也对历史街区形象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将更新后的历史街区与城市新区的交通系统整合在一起,使得街区内的交通便利,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回龙窝道路系统规划强调依照用地性质和用地条件,结合地形与景点分布,形成与城市路网、用地功能布局以及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道路骨架。对外道路主要以城市主干道解放路和建国路、城市次干道以民主南路、城市支路以彭城路和青年路为主,建立起本地块与周边地块的联系,并提供进入基地的主要出入口。内部道路主要分为内部车行道、内部主要步行道、内部次要步行道、公园游路四个等级。在对现状道路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形成强化各个区域特征的不同尺度与布局的内部交通网络(如图5)。
关键词:回龙窝;历史街区;更新;保护方法
1引言
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地段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演进历程的见证和传统文化的体现,其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大拆大建往往给文化遗产带来了无可挽回、难以估量的损失,引起了民众的抗议和各界专家、学者的反思;同时,一些成功的商业开发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它们提升了历史街区人气,带动了旅游业发展,使地段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伴随徐州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适应社会发展而进行的城市建设使城市中传统历史街区的外在物质形态与现代文明、发展形式的冲突日益显现。历史街区保护在整体风貌不变的前提下,对建筑完整性要求较高,而对建筑文化特色的突出不够深刻;对新时期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组织研究不够透彻;对历史街区中商业功能的导入扶持不够,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历史街区保护方法的创新尤为重要。
2回龙窝历史街区主要问题
徐州在历史街区保护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徐州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得以保存。但是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城市的历史街区保护仍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建筑破旧
回龙窝历史街区中的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现存的传统建筑大多年代久远,均严重老化,如墙体剥落、构建损坏、屋顶残缺等。加上居民根据自身要求采取的各种改建、加建,使得街区内的历史建筑风貌破败、满目疮痍。
(2)空间凌乱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拆旧建新的民居在高度、布局、材料、风貌等各方面都与传统建筑很不协调,使得原有传统民居的格局被破坏的七零八落,造成了建筑空间的凌乱。
(3)功能衰退
历史街区的建筑空间与建筑布局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功能的需要,历史街区高密度的建筑布局难以辟出足够的停车场用地,狭窄的街道造成交通拥塞等等。这些问题造成了现代化的城市功能难以融入城市历史街区,引发了历史街区的功能性衰退。
(4)设施匮乏
目前,回龙窝历史街区缺少现代城市生活必须的基础设施,如传统民居没有卫生间和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厨房,下水不畅、排水困难。这些问题导致居民生活不便,严重影响着居民对街区的认同感,使得人口减少、经济衰退,从根本上影响了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
3回龙窝更新与改造规划方法的创新
4.1虚实并重,展现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
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是在其发展历程中由当地民俗传统和自然条件相互作用、融合而成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回龙窝中的建筑包括普通民居、商业会馆、洋行等自晚清至民国不同时期的建筑,这些建筑包括两进院落和三进院落等院落形式,展现了徐州普通百姓的生活面貌,形成了富有徐州地方特色的民居文化。民居文化或依附于街区内部空间和周边的古建遗迹,或者是不同时期人们生活所留下的烙印,是遗产最宝贵的精髓,也构成了对外来者最大的吸引力。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首先要深入挖掘自身的传统文化,确立其之所以与众不同的本质特征,才能最大限度发挥遗产资源的优势并使历史精神得以传承。
在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中注重街区文化特征的传承与发扬,一方面通过对街区中历史建筑的原址复建和历史街巷的保留延续,传承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文化(如图1)。在非物质文化方面,随着时代发展,原有丰富多样的民间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规划中通多对老字号、历史人物、节庆习俗、民居艺术等的重新塑造恢复原有环境。通过虚实结合的保护方法,将“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实”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上,展现回龙窝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
4.2尊重原有尺度,延续传统肌理,重塑街区空间形态
传统的回龙窝街巷,以线形交叉路网串联各院落组团,道路多为“丁”字及“十”字路道路结构。历史街巷宽度以3.5-4米为主,街巷两侧的建筑高度也为3.5米左右,这样就形成了街道宽度比为1的空间肌理(如图2)。在每个入口和交叉口形成空间的节点,在节点上会产生丰富的行为活动:如,街巷交叉口的小商贩,石休息、谈天的邻居等等。这种结构的内在一致性,也即舒尔茨 “场所精神”所在。规划中建议尊重回龙窝的历史街巷肌理,保护传统街巷整体结构、形态和空间尺度,在满足消防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拓街巷尺度,局部有所放大,作为景观节点。
而在院落结构方面,徐州院落以三合院为主,东西或南面有院墙。院落尺度:较小的约10*10米,一般约15*15米,较大的约20*20米,均为一层,檐口高3米左右(如同3)。建筑要素方面,通过对建筑要是的分析得出以下特色:建筑风格以清代民居风格为主线;墙面和围墙采用青灰砖和灰白涂料;采用木质门窗并复原雕花等元素;屋脊采用脊头和脊身翘起的屋脊,屋面采用小青瓦相组合具有韵律的瓦阵;铺地采用条形小青砖进行人字形和十字形铺设为主,另外采用柳叶人字缝和套方八字锦的方式铺设(如图4)。同时,在景观协调与标识指示系统方面运用现代的建筑元素和和手法对解气的形象和感官进行中和,使街道形象合理的过渡到周边街区,重塑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
4.3层级分明、动静结合,构建街区内外交通系统
历史街区中的街道是当时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等条件的限制下自然形成的,其街道与建筑的比例、尺度等都是适于人的空间感受。但是,随着机动车时代的到来,历史街区中的道路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交通的需求。街区内部道路交通系统总体水平较低,可达性差。并且停车面积不足,静态交通难以解决,机动车、自行车沿街停车,抢占道路交通面积,使得整个历史街区的交通状况更加恶劣。这些问题导致了给居住其中的居民造成了巨大的不便,同时也对历史街区形象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将更新后的历史街区与城市新区的交通系统整合在一起,使得街区内的交通便利,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回龙窝道路系统规划强调依照用地性质和用地条件,结合地形与景点分布,形成与城市路网、用地功能布局以及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道路骨架。对外道路主要以城市主干道解放路和建国路、城市次干道以民主南路、城市支路以彭城路和青年路为主,建立起本地块与周边地块的联系,并提供进入基地的主要出入口。内部道路主要分为内部车行道、内部主要步行道、内部次要步行道、公园游路四个等级。在对现状道路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形成强化各个区域特征的不同尺度与布局的内部交通网络(如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