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教师来说,暑期开始了,意味着一系列的学习、培训、会议和活动也开始了。七月中旬我去了湖南,和四位有不同教育背景的美国教师一起,参与了由美国欣欣教育基金会组织的面向全国贫困地区的英语师资培训活动。这四位美国教师中,最年长的Joe七十有余,在加州某学区任多所联盟校的主管校长一职超过十年,年轻的Andrew刚刚从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取得了硕士学位,目前是一位小学教师,来自同一所社区大学的Sara和Tammy则是专门从事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语言教师。四位教师远渡重洋,克服着时差以及生活环境的种种不适,与中国贫困地区的英语教师们分享了美国中小学英语课堂里的教学理念与策略,他们在面授课程里设计出了丰富有趣的经典绘本阅读教学模块、以童谣和歌曲学习为主的口语模块、与活动设计相关的教学反思模块,以及与美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广场舞体验模块;而在两周教学时间里,我关注的是用技术优化培训过程,改善培训效果,即开展基于面授与移动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我们建立微信群,共享每天课堂的讲稿和资源,拍照记录课堂片段,鼓励学员们在手机端发布生成性信息,微信海报整理每日教学,相互推荐优秀英语学习资源及教育类公共号,组织课后的手机端教学反思。这种方式不仅令美国教师们觉得新鲜、给力,更给农村教师带来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今天的中国农村教师不缺移动终端,他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同时他们也不缺教学激情和智慧,课堂中分享的教学计划和策略各有精彩之处,但是他们缺少技术整合教学的意识和渠道。绝大多数教师对技术或资源的了解,还停留于当年在师范学校就读时或者参与区域师资在职培训时某位教师推荐的在线资源网站。因此,对于今天的农村教师混合学习式培训而言,难的不是技术进课堂的最后一公里,而是如何把教师送出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第一公里,顺利进入混合学习或技术整合的高速公路入口。
湖南培训一结束,我立刻转道湖北,参加了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第八届混合学习国际会议暨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会议对混合学习领域的最新发展以及实践应用,或进行理论探讨和方法总结,或进行实践应用和实证研究,集中地反映出近年来混合学习在内涵上的新视角及研究上的新动态。根据ASTD(美国发展与培训协会)2002年的界定,混合学习是指把不同情境下的学习活动,如面授学习、在线学习、自定步调学习等相结合的学习解决方案。何克抗教授是国内论述混合学习时间较早,且获得较高引用率的学者。十几年来,混合学习领域的实践范围因为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扩充,翻转课堂、微课、MOOC等都成了混合学习的一部分,内涵扩大但其实质未变:混合学习是优势互补,是差距消弥,是效率提高,是效果改善;它追求的是一加一大于二的迭加,它利用的是四两拨千斤的巧妙。
这段时间发生了两件热门事件。一个是谷歌成立了新公司Alphabet,把原来的众多产品整合成一系列按照业务线而成立的全资小公司,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谷歌还要庞大的混合版科技帝国;另一个就是BBC发布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大吗》,记录了五位中国教师在英国一所高中执教过程,结果产生了足以令人深思的中外教育冲突。这两件事件的详细内容及带来的评论此处不再赘述,但归结起来,其实都是混合后的新形态。前者的混合,是一个自下而上重新梳理的混合式大公司的诞生,另一个是由上而下理念冲突的教育不适症的暴露。公司也好,故事也罢,这两个案例好像在为混合学习添加注脚一般提醒我们,混合是建立在顺势而为的整合基础上,为了某种目标而进行的重组,它带来的应该是新的、更为优化的存在形态,这是我们进行混合的最初目的和最终归宿。
湖南培训一结束,我立刻转道湖北,参加了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第八届混合学习国际会议暨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会议对混合学习领域的最新发展以及实践应用,或进行理论探讨和方法总结,或进行实践应用和实证研究,集中地反映出近年来混合学习在内涵上的新视角及研究上的新动态。根据ASTD(美国发展与培训协会)2002年的界定,混合学习是指把不同情境下的学习活动,如面授学习、在线学习、自定步调学习等相结合的学习解决方案。何克抗教授是国内论述混合学习时间较早,且获得较高引用率的学者。十几年来,混合学习领域的实践范围因为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扩充,翻转课堂、微课、MOOC等都成了混合学习的一部分,内涵扩大但其实质未变:混合学习是优势互补,是差距消弥,是效率提高,是效果改善;它追求的是一加一大于二的迭加,它利用的是四两拨千斤的巧妙。
这段时间发生了两件热门事件。一个是谷歌成立了新公司Alphabet,把原来的众多产品整合成一系列按照业务线而成立的全资小公司,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谷歌还要庞大的混合版科技帝国;另一个就是BBC发布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大吗》,记录了五位中国教师在英国一所高中执教过程,结果产生了足以令人深思的中外教育冲突。这两件事件的详细内容及带来的评论此处不再赘述,但归结起来,其实都是混合后的新形态。前者的混合,是一个自下而上重新梳理的混合式大公司的诞生,另一个是由上而下理念冲突的教育不适症的暴露。公司也好,故事也罢,这两个案例好像在为混合学习添加注脚一般提醒我们,混合是建立在顺势而为的整合基础上,为了某种目标而进行的重组,它带来的应该是新的、更为优化的存在形态,这是我们进行混合的最初目的和最终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