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创业教育专业集合了教育学、创业学、经济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内容,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该学科结合学生的主攻专业,讲授创业知识,旨在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传输创业精神内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入手,简要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保障工作的现状,并阐述了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保障工作的具体措施,旨在引发人们对这一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进而推动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保障工作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创业教育 创业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8(b)-0225-02
创业教育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文化的传播速度惊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大变革不断深化,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其必然性。如今,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已经发展成熟,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其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完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保障体系。在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的基础上,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加大该学科的师资建设投入,营造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氛围和求学环境,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含义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探索欲和开拓精神为主的教育学分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助于改变学生传统的择业观念,使得大学生的择业渠道由单一的招聘就业转变为多元就业。创业教育为创造更多、更新的就业岗位提供了可能。创业精神即企业家精神,它的本质是一种敢于在商海探险、开拓创新的精神。
大学生创业教育指的是,结合学生的主修专业,讲授体系化的创业知识,向学生灌输创业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提高创业择业所需的各种能力,使得大学生毕业之后敢于面对社会的各种竞争和挑战,并在毕业后自谋创业之路或是在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业绩的教育方式。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集合了教育学、创业学、经济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内容。
2 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正处于初级阶段,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该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行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是高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进一步拉近了高校与企业、与社会的联系,明确了高校的学生培养方向,增强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缓解了劳动市场的就业压力,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就业矛盾情况的发生,然而,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可忽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思维认知存在误区
高校的管理人员以及学生本身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调查研究显示,高校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学生对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导致创业教育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实质性的效果。例如,一些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中涉及的创业教育内容,以介绍经济发展形势、国家政策新规、创业心理等为主,忽视了毕业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以及创业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的创业实践仅局限于创业规划大赛、教师创业讲座等形式,导致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过于含糊,失去了创业教育的意义。
2.2 教育体系欠缺完整性
高校的学生培养方案中创业教育版块缺乏科学且完整的教学体系。高校教学讲究的是系统化授课,每一个发展成熟的专业,都必须经历反复地研究和系统地调研,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才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高校的整体教学中,应该融合进创业教育,密切专业课教学和专业内创业二者之间的联系,发挥学生所学专业本身的优越性,搞好创业创新。
2.3 教师团队素质有待提升
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者教学观念保守,缺乏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中,教师队伍占据重要地位。目前的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大都沿用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且教师自身思想保守,观念陈旧。高校通常片面地要求学生考试成绩优异,顺利拿下专业等级等相关证书,以便毕业后容易就业。关于学生毕业后出路,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会为学生划定两个方向:一是继续深造;二是尽快择业。自主创业,在老师眼里是选无可选地备胎选项,教育者本身的思维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受教人,缺乏创新积极性的教师很难培养出未来优秀的创业人。
2.4 校园文化氛围不足
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没有形成必要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学生所接触的最主要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成于校园的物质环境中,并对其做出真实的反映。然而,当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气候,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未涉及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内容,学生创业教育没有必须的文化氛围,因此,很难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创业者精神,甚至于会抹杀青年学生自身的血性和斗志。
3 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保障工作的具体措施
3.1 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保障工作
高校应该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极具创造力和进取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创业教育是一种集合了意识灌输、精神传播、能力培养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方式。在高校的改革进程中,必须将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保障工作放到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摸索科学的教学方式,建立起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技能全面、能力突出的综合型创业人才,以此保证创业教育工作有目标、有实效。
3.2 拓展创业教育内容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其教育内容应包含专业能力培养、方法能力锻炼以及社会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拓展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不能脱离学生所学的专业,引导学生从熟知的领域着手,提升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创业教育中,方法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我们常讲做事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足以说明方法的重要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须的信息处理能力、市场分析能力、控制能力等都应该是创业教育所应涉及的内容。另外,社会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有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容。
3.3 营造创业教育氛围
与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保障工作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我们简称之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大学校园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课余实践活动是学生们的第二课堂,主抓学生工作的教师,应该着力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品味和档次,多开展一些类似于创业讲座、创业论坛、模拟创业等形式的学生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认知。
3.4 健全创业保障机制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在运作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和考验,我们应该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创业保障机制,为其顺利开展保驾护航。搭建创业平台,,主推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业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创业项目交流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演练场。建立高校学生创业帮助和实时服务体系,通过多方努力,尽可能地减少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障碍,保障高校创业教育有序、健康的发展。政府也应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优化政策措施,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安博,王迪.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完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09-110.
[2] 赵静,杨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及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
[3] 王琦.创业精神培育: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核心[J].中国成人教育,2017(4):85-87.
[4] 孙蔚光.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的保障支持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6(23):72-7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创业教育 创业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8(b)-0225-02
创业教育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文化的传播速度惊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大变革不断深化,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其必然性。如今,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已经发展成熟,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其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完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保障体系。在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的基础上,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加大该学科的师资建设投入,营造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氛围和求学环境,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含义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探索欲和开拓精神为主的教育学分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助于改变学生传统的择业观念,使得大学生的择业渠道由单一的招聘就业转变为多元就业。创业教育为创造更多、更新的就业岗位提供了可能。创业精神即企业家精神,它的本质是一种敢于在商海探险、开拓创新的精神。
大学生创业教育指的是,结合学生的主修专业,讲授体系化的创业知识,向学生灌输创业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提高创业择业所需的各种能力,使得大学生毕业之后敢于面对社会的各种竞争和挑战,并在毕业后自谋创业之路或是在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业绩的教育方式。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集合了教育学、创业学、经济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内容。
2 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正处于初级阶段,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该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行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是高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进一步拉近了高校与企业、与社会的联系,明确了高校的学生培养方向,增强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缓解了劳动市场的就业压力,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就业矛盾情况的发生,然而,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可忽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思维认知存在误区
高校的管理人员以及学生本身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调查研究显示,高校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学生对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导致创业教育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实质性的效果。例如,一些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中涉及的创业教育内容,以介绍经济发展形势、国家政策新规、创业心理等为主,忽视了毕业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以及创业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的创业实践仅局限于创业规划大赛、教师创业讲座等形式,导致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过于含糊,失去了创业教育的意义。
2.2 教育体系欠缺完整性
高校的学生培养方案中创业教育版块缺乏科学且完整的教学体系。高校教学讲究的是系统化授课,每一个发展成熟的专业,都必须经历反复地研究和系统地调研,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才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高校的整体教学中,应该融合进创业教育,密切专业课教学和专业内创业二者之间的联系,发挥学生所学专业本身的优越性,搞好创业创新。
2.3 教师团队素质有待提升
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者教学观念保守,缺乏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中,教师队伍占据重要地位。目前的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大都沿用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且教师自身思想保守,观念陈旧。高校通常片面地要求学生考试成绩优异,顺利拿下专业等级等相关证书,以便毕业后容易就业。关于学生毕业后出路,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会为学生划定两个方向:一是继续深造;二是尽快择业。自主创业,在老师眼里是选无可选地备胎选项,教育者本身的思维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受教人,缺乏创新积极性的教师很难培养出未来优秀的创业人。
2.4 校园文化氛围不足
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没有形成必要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学生所接触的最主要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成于校园的物质环境中,并对其做出真实的反映。然而,当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气候,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未涉及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内容,学生创业教育没有必须的文化氛围,因此,很难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创业者精神,甚至于会抹杀青年学生自身的血性和斗志。
3 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保障工作的具体措施
3.1 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保障工作
高校应该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极具创造力和进取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创业教育是一种集合了意识灌输、精神传播、能力培养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方式。在高校的改革进程中,必须将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保障工作放到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摸索科学的教学方式,建立起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技能全面、能力突出的综合型创业人才,以此保证创业教育工作有目标、有实效。
3.2 拓展创业教育内容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其教育内容应包含专业能力培养、方法能力锻炼以及社会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拓展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不能脱离学生所学的专业,引导学生从熟知的领域着手,提升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创业教育中,方法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我们常讲做事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足以说明方法的重要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须的信息处理能力、市场分析能力、控制能力等都应该是创业教育所应涉及的内容。另外,社会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有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容。
3.3 营造创业教育氛围
与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保障工作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我们简称之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大学校园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课余实践活动是学生们的第二课堂,主抓学生工作的教师,应该着力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品味和档次,多开展一些类似于创业讲座、创业论坛、模拟创业等形式的学生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认知。
3.4 健全创业保障机制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在运作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和考验,我们应该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创业保障机制,为其顺利开展保驾护航。搭建创业平台,,主推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业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创业项目交流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演练场。建立高校学生创业帮助和实时服务体系,通过多方努力,尽可能地减少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障碍,保障高校创业教育有序、健康的发展。政府也应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优化政策措施,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安博,王迪.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完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09-110.
[2] 赵静,杨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及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
[3] 王琦.创业精神培育: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核心[J].中国成人教育,2017(4):85-87.
[4] 孙蔚光.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的保障支持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6(2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