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清浦中学,江苏 淮安 223002)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本文具体论述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动探究;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究实质是主体性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本质体现。构建教学程序时,应确定探索性的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我在《孔雀东南飞》教学过程中,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置情境、任务驱动、反馈拓展等方式,紧扣文本,围绕学生的探索活动展开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课前,我布置预习,让学生搜集古代的爱情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等,了解故事情节,并简单小结故事特点。上课时交流,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交流的内容也很丰富,我也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及图片。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总结了古代爱情故事的特点:爱情都是美好的,但并不一帆风顺,结局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或“化蝶”或“七夕相会”。由此,引导学生阅读《孔雀东南飞》,让他们看这篇文章又是演绎了怎样的一段爱情。
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教师首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表达,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吸引学生的情境,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接下来再用可望可及的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差异性的指导,才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目标。
二、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文化知识积累、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但对于长篇文言叙事诗阅读、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他们往往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抓住关键点,会在细枝末节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我尝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他们掌握探究的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一改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在理清《孔雀东南飞》故事结构后,我引导学生从分析刘兰芝的形象入手,让他们结合文本自主探究,然后交流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进行适当点拨,让学生了解探究一个人物形象时,要注意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结合文中对人物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的描写,以及其他人物的对比烘托,学生很容易就分析出刘兰芝是一个美丽聪明、知书达理、性格坚强、不图荣华、有反抗精神、忠诚爱情的女子。举一反三,学生又很快分析焦仲卿是兰芝向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婚姻制度做斗争的伙伴,有正义感,重感情,守信用,有刚强的一面。但也有懦弱的一面,对母亲的责难默默无声,斗爭无力。
通过探究,学生顺利完成了任务,并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这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也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了学生以往由于任务不明确、方法不当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茫然。
三、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
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一定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
我在和学生一起分析刘兰芝形象后提出,既然她有那么多优点,为什么焦母还要将她赶走?问题一抛出,学生立即在文章中寻找线索,并积极讨论,开始时同学们的答案多集中在谈焦母的蛮横无理、独断专行,是封建家长制造成了刘兰芝的悲剧。后来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是因为刘兰芝不会生小孩,所以焦母要赶走她,因为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他学生先是哄堂大笑,但看到文中焦仲卿对他母亲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的话后,也觉得很有道理,我也即时进行了鼓励,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各类新颖而有一定道理的见解不断呈现,“文中没有提到焦仲卿父亲,一个寡妇带着儿子,她可能有恋子情结,见不得小夫妻恩爱”“刘兰芝平时行为不太守规矩,经常惹她不高兴”,“焦母瞧不起不是官宦人家出身的刘家”等等。
对于学生各种离奇古怪的想法和问题,我大力鼓励、支持、不回避、不指责。这样一来,学生更积极、大胆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思路扩展了,见解深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四、反馈拓展,巩固学生主动探究的成果
作为教师,就必须通过教学反馈来把知识信息的系统输出转变为系统的输入,按照目标要求顺利地形成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呈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相互作用的辩证发展的教育学的最佳状态。在掌握反馈信息后,还要及时进行拓展,通过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探索的能力。
课堂快结束时,我又及时对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词语及语法进行了总结,通过相关练习进行了反馈,最后提出“古代封建社会妇女被休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反而身价更高了”这一问题,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拓展阅读,进一步强化他们探究的意识和提升他们探究的能力。
(编辑:马梦杰)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本文具体论述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动探究;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究实质是主体性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本质体现。构建教学程序时,应确定探索性的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我在《孔雀东南飞》教学过程中,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置情境、任务驱动、反馈拓展等方式,紧扣文本,围绕学生的探索活动展开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课前,我布置预习,让学生搜集古代的爱情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等,了解故事情节,并简单小结故事特点。上课时交流,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交流的内容也很丰富,我也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及图片。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总结了古代爱情故事的特点:爱情都是美好的,但并不一帆风顺,结局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或“化蝶”或“七夕相会”。由此,引导学生阅读《孔雀东南飞》,让他们看这篇文章又是演绎了怎样的一段爱情。
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教师首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表达,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吸引学生的情境,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接下来再用可望可及的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差异性的指导,才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目标。
二、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文化知识积累、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但对于长篇文言叙事诗阅读、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他们往往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抓住关键点,会在细枝末节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我尝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他们掌握探究的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一改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在理清《孔雀东南飞》故事结构后,我引导学生从分析刘兰芝的形象入手,让他们结合文本自主探究,然后交流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进行适当点拨,让学生了解探究一个人物形象时,要注意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结合文中对人物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的描写,以及其他人物的对比烘托,学生很容易就分析出刘兰芝是一个美丽聪明、知书达理、性格坚强、不图荣华、有反抗精神、忠诚爱情的女子。举一反三,学生又很快分析焦仲卿是兰芝向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婚姻制度做斗争的伙伴,有正义感,重感情,守信用,有刚强的一面。但也有懦弱的一面,对母亲的责难默默无声,斗爭无力。
通过探究,学生顺利完成了任务,并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这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也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了学生以往由于任务不明确、方法不当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茫然。
三、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
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一定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
我在和学生一起分析刘兰芝形象后提出,既然她有那么多优点,为什么焦母还要将她赶走?问题一抛出,学生立即在文章中寻找线索,并积极讨论,开始时同学们的答案多集中在谈焦母的蛮横无理、独断专行,是封建家长制造成了刘兰芝的悲剧。后来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是因为刘兰芝不会生小孩,所以焦母要赶走她,因为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他学生先是哄堂大笑,但看到文中焦仲卿对他母亲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的话后,也觉得很有道理,我也即时进行了鼓励,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各类新颖而有一定道理的见解不断呈现,“文中没有提到焦仲卿父亲,一个寡妇带着儿子,她可能有恋子情结,见不得小夫妻恩爱”“刘兰芝平时行为不太守规矩,经常惹她不高兴”,“焦母瞧不起不是官宦人家出身的刘家”等等。
对于学生各种离奇古怪的想法和问题,我大力鼓励、支持、不回避、不指责。这样一来,学生更积极、大胆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思路扩展了,见解深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四、反馈拓展,巩固学生主动探究的成果
作为教师,就必须通过教学反馈来把知识信息的系统输出转变为系统的输入,按照目标要求顺利地形成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呈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相互作用的辩证发展的教育学的最佳状态。在掌握反馈信息后,还要及时进行拓展,通过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探索的能力。
课堂快结束时,我又及时对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词语及语法进行了总结,通过相关练习进行了反馈,最后提出“古代封建社会妇女被休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反而身价更高了”这一问题,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拓展阅读,进一步强化他们探究的意识和提升他们探究的能力。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