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漫长的赏石历史进程中,存在着一个西方文化艺术收藏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一方面,仅在古代少数士大夫精英知识分子主流阶层赏玩的传统石,特别是唐宋以前,对于奇石的审美与文化艺术内涵的充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绵延千年不绝。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短短三十余年的现代赏石,从寻常百姓到达官商贾的各个阶层,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奇石收藏大军,进而演绎出国人波澜壮阔、经久不衰的赏石浪潮。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收藏现象,正是笔者撰写此文的动因,试图从一个侧面探索古今玩石之风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
一、玩石风格,折射的是审美情趣
若从古典赏石审美风格形成的历史角度而论,当推北宋的“石祖”米芾。米芾醉心于艺术,精通鉴赏,钟情于艺术品的收藏,正是此番痴迷执着的追求,他才能从天然朴拙的顽石中发现蕴大美的奇琼异瑰,提炼出“瘦、皱、漏、透”的四字相石法,成为中国传统赏石千年不二的圭臬。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论及其收藏的两块太湖石的《双石》诗中有曰:“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白居易诗中描写‘俗用的太湖石’,‘孔黑烟痕深,罅清苔色厚。老蛟蟠作足,古剑插为首’。从石之‘丑、怪’形态到发出‘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的感叹,其超脱的审美情趣,为中国的赏石美学设定了两个基本的范畴。”①“关于苏轼和米芾(1051—1107)对画石持有的不同观点,郑燮(1693—1765)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对比:‘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皱,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同(1018—1079)所画之石] 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以此出。米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郑燮认为,米芾只是罗列了岩石的物理特征,苏轼才真正抓住了石头的本质。郑燮的这番比较突出了中国传统赏石美学的核心地位。”②至此,似乎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赏石形成了“美石观”和“丑石观”的两种审美风格。
今天,当我们驻足于那古拙苍雄、清矍挺拔的传统石面前,仍能体悟到古代文人在石之形美与道德之善的转换中移情动性、净化心灵的审美品味。
改革开放的春风,拨动了人们追求美的心弦。经济的腾飞、宽松的环境为盛世收藏创造了客观条件;新石种的大量面市为玩石提供了物质基础。一时间,传统与时尚、象形与抽象、质色与形纹,各种审美形式之争,孰高孰低、何雅何俗,如旋风般地席卷石界,令爱石之人目不暇接。世代生活在产地的藏石者,凭借着流淌在血液里、传承于基因中的审美感觉,偏爱于家乡的美石。水冲石中大气富贵、色泽艳丽的大化石;葱郁绿茵的彩陶石,小巧精致、静逸秀色的大湾石等,透出如清水出芙蓉般的高雅之气。色泽沉寂、雄强苍古、五色兼具的灵璧等山石,融传统和现代于一炉,彰显出质朴古拙之风。五光十色、莹润通透的葡萄玛瑙、形色质具臻的沙漠漆、小品石,美轮美奂地再现大漠石的风情万种。加之涵盖立石一切形式、内容和风格的大江图纹石,由此形成了各种地域赏石流派,各领风骚。更多的是地域间跨界赏玩的藏家,按个人的爱好、据各自的品位,兼收并蓄。唐代欧阳詹诗云:“睹居处玩好,则才与不才了然可知。”石之多样化的风格迎合了玩石人多元化的审美情趣,激发了人们追求精神自由、拥抱美好生活的愿望,正是石的“众妙之妙”与赏石者的“美人之美”,才展现出中国赏石界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的满园春色。
二、玩石风尚,体验的是生活方式
中国的赏石发端于园林,“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潮”,华夏民族是最早从大自然撷取顽石,开创叠石理水造园,实现了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先河。古代的士大夫精英们,在经历了仕宦的荣启与政斗之险恶后,急切地需要从社会的凡尘退守于安居,从驰骋大自然的广阔天地转向隐逸于属于自家園林的“私人领域”⑴,追求陶渊明描绘的生活方式。这种空间的转换,使他们在“闲”与“乐”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张扬个性的精神自由。于是乎美景以观,吉士为友、畅论清谈、文房雅玩、品茶煮酒、赏石吟诗,便成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白居易“山林太寂寞,朝阙空喧烦。唯兹郡阁里,嚣静得中间”诗句便是最好的注脚。
时至今日,我们生活的时代与千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宽松的环境、优裕的生活和精神的自由,为爱石之人张扬个性、追求闲乐创造了无限的发展空间。赏石在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沉淀后,一部分玩石人深谙疯狂的石头如过眼浮华的大潮,一旦退却,心灵的躁动随之复归平静,观念的改变带来了生活方式的转换。为此石界涌现出一大批游离于喧嚣尘上的玩石旋风之外、退避更为宁静清逸的居所,享受自然馈赠的美石带来的愉悦。事业有成、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家,建起了颇具规模的私家园林、奇石博物馆,集天下美石于一处,既提升了企业文化的品牌,又为圈内外热爱奇石的朋友搭建起赏石文化的高端平台。拼搏有为、经济富足的成功人士,或以城市闹中取静之地,或选乡野民居之处,建一方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沉浸于佳珉兰草悦心性、香茶美酒相与品、亲朋挚友叙旧情的雅士之乐。更多的寻常百姓群体,在自家安逸的屋内留置一处空间,将个人喜欢的奇石精心布置成温馨雅致、悦目可人的小天地,偶尔邀三五知己,同赏共乐;然而更多的惬意是在夜深人静之际,焚香沏茶、与石为伴,任思绪信马由缰、使精神放飞无垠。
凡此种种,皆反映出玩石之人在空间与精神两个方面,为实现私人领域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而追寻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当代爱石者精致、不凡的生活品位。
三、玩石风骨,追求的是审美境界
玩石属于“玩好”(2)的内容之一,本质上是一种私人的收藏行为。“任何事物在进入私人领域之前,都必须有人将其占有。这种占有可以是经验性的占有,也可以是通过语言得到口头上的占有。占有或占有欲,和人类自身一样古老。”③ 唐宋的士大夫知识精英们正是在私人领域内,通过对奇石的收藏与欣赏,开拓了全新的审美疆域。传统赏石虽然仅仅局限于文人墨客的圈内,然它那坚韧挺拔、婀娜多姿、独立高标的形态,与文人雅士踌躅满志、自律清高、忧愁郁闷的天命思想不谋而合,寄托了古人追求和谐、恬静、自律的生活理想,其文化意蕴始终保持着东方艺术“以意为象”的本色。石中那漏通贯流所折射出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韵味,透影妙绰所蕴含的智慧灵光,瘦挺坚拔显露的高风亮节,皱节生骨的精气神,无不彰显出士大夫知识精英所追求的审美境界。同时,受封建集权统治的桎梏束缚,他们终究也摆脱不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历史局限。
反观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国性的石展年年办,文字、图文形式的纸质、网络宣传铺天盖地,对于石之张扬而言,可谓尽善尽美,狂热宣传下的商业市场狂潮更是催发了人们对石之价值的无限想象空间。尽管如此,上文提到的观念改变带来生活方式转换的玩石之人,在石界依然占绝大多数,他们已脱离了早期由痴而迷的狂热,沉浸于享受观赏石之美这一具有私人审美自由性质的收藏活动,其价值体现更多的是在给欣赏者带来的悠闲与宁静之中。奇石,作为个人独有的藏品,其“价值只有通过张扬才能得到完全的兑现。这种张扬可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展览,也可以是一种文字上的称赞。这种展示看上去常常像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与大众文化和流俗之见作对,尤其是涉及到审美趣味时。私人领域所珍视的乃是大众文化和流俗之见不屑一顾的东西,反之亦然。”④可见,坚持庄子的“齐物论”思想,避免陷入以石称雄争好的名利怪圈,充分尊重他人的审美自由,才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真正的赏石艺术春天,将不再是拼精品、追名石,而是以文化、艺术和审美的品味,挖掘各具特色的美石,玩出个性、玩出情趣。要么以极简的置景艺术让石头说话,要么以诗性的语言与石头对话,最终形成穷古今美善之风,达和谐赏石之道的理想氛围。
注:
一.段落引用:
①([美]杨晓山著《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p85页)
②([美]杨晓山著《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p85—86页)
③([美]杨晓山著《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p214页)
④([美]杨晓山著《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p215页)
二.关键词引用:
(1)([美]杨晓山著《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p2页)
(2)转引自([美]杨晓山著《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p2页)
一、玩石风格,折射的是审美情趣
若从古典赏石审美风格形成的历史角度而论,当推北宋的“石祖”米芾。米芾醉心于艺术,精通鉴赏,钟情于艺术品的收藏,正是此番痴迷执着的追求,他才能从天然朴拙的顽石中发现蕴大美的奇琼异瑰,提炼出“瘦、皱、漏、透”的四字相石法,成为中国传统赏石千年不二的圭臬。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论及其收藏的两块太湖石的《双石》诗中有曰:“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白居易诗中描写‘俗用的太湖石’,‘孔黑烟痕深,罅清苔色厚。老蛟蟠作足,古剑插为首’。从石之‘丑、怪’形态到发出‘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的感叹,其超脱的审美情趣,为中国的赏石美学设定了两个基本的范畴。”①“关于苏轼和米芾(1051—1107)对画石持有的不同观点,郑燮(1693—1765)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对比:‘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皱,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同(1018—1079)所画之石] 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以此出。米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郑燮认为,米芾只是罗列了岩石的物理特征,苏轼才真正抓住了石头的本质。郑燮的这番比较突出了中国传统赏石美学的核心地位。”②至此,似乎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赏石形成了“美石观”和“丑石观”的两种审美风格。
今天,当我们驻足于那古拙苍雄、清矍挺拔的传统石面前,仍能体悟到古代文人在石之形美与道德之善的转换中移情动性、净化心灵的审美品味。
改革开放的春风,拨动了人们追求美的心弦。经济的腾飞、宽松的环境为盛世收藏创造了客观条件;新石种的大量面市为玩石提供了物质基础。一时间,传统与时尚、象形与抽象、质色与形纹,各种审美形式之争,孰高孰低、何雅何俗,如旋风般地席卷石界,令爱石之人目不暇接。世代生活在产地的藏石者,凭借着流淌在血液里、传承于基因中的审美感觉,偏爱于家乡的美石。水冲石中大气富贵、色泽艳丽的大化石;葱郁绿茵的彩陶石,小巧精致、静逸秀色的大湾石等,透出如清水出芙蓉般的高雅之气。色泽沉寂、雄强苍古、五色兼具的灵璧等山石,融传统和现代于一炉,彰显出质朴古拙之风。五光十色、莹润通透的葡萄玛瑙、形色质具臻的沙漠漆、小品石,美轮美奂地再现大漠石的风情万种。加之涵盖立石一切形式、内容和风格的大江图纹石,由此形成了各种地域赏石流派,各领风骚。更多的是地域间跨界赏玩的藏家,按个人的爱好、据各自的品位,兼收并蓄。唐代欧阳詹诗云:“睹居处玩好,则才与不才了然可知。”石之多样化的风格迎合了玩石人多元化的审美情趣,激发了人们追求精神自由、拥抱美好生活的愿望,正是石的“众妙之妙”与赏石者的“美人之美”,才展现出中国赏石界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的满园春色。
二、玩石风尚,体验的是生活方式
中国的赏石发端于园林,“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潮”,华夏民族是最早从大自然撷取顽石,开创叠石理水造园,实现了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先河。古代的士大夫精英们,在经历了仕宦的荣启与政斗之险恶后,急切地需要从社会的凡尘退守于安居,从驰骋大自然的广阔天地转向隐逸于属于自家園林的“私人领域”⑴,追求陶渊明描绘的生活方式。这种空间的转换,使他们在“闲”与“乐”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张扬个性的精神自由。于是乎美景以观,吉士为友、畅论清谈、文房雅玩、品茶煮酒、赏石吟诗,便成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白居易“山林太寂寞,朝阙空喧烦。唯兹郡阁里,嚣静得中间”诗句便是最好的注脚。
时至今日,我们生活的时代与千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宽松的环境、优裕的生活和精神的自由,为爱石之人张扬个性、追求闲乐创造了无限的发展空间。赏石在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沉淀后,一部分玩石人深谙疯狂的石头如过眼浮华的大潮,一旦退却,心灵的躁动随之复归平静,观念的改变带来了生活方式的转换。为此石界涌现出一大批游离于喧嚣尘上的玩石旋风之外、退避更为宁静清逸的居所,享受自然馈赠的美石带来的愉悦。事业有成、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家,建起了颇具规模的私家园林、奇石博物馆,集天下美石于一处,既提升了企业文化的品牌,又为圈内外热爱奇石的朋友搭建起赏石文化的高端平台。拼搏有为、经济富足的成功人士,或以城市闹中取静之地,或选乡野民居之处,建一方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沉浸于佳珉兰草悦心性、香茶美酒相与品、亲朋挚友叙旧情的雅士之乐。更多的寻常百姓群体,在自家安逸的屋内留置一处空间,将个人喜欢的奇石精心布置成温馨雅致、悦目可人的小天地,偶尔邀三五知己,同赏共乐;然而更多的惬意是在夜深人静之际,焚香沏茶、与石为伴,任思绪信马由缰、使精神放飞无垠。
凡此种种,皆反映出玩石之人在空间与精神两个方面,为实现私人领域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而追寻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当代爱石者精致、不凡的生活品位。
三、玩石风骨,追求的是审美境界
玩石属于“玩好”(2)的内容之一,本质上是一种私人的收藏行为。“任何事物在进入私人领域之前,都必须有人将其占有。这种占有可以是经验性的占有,也可以是通过语言得到口头上的占有。占有或占有欲,和人类自身一样古老。”③ 唐宋的士大夫知识精英们正是在私人领域内,通过对奇石的收藏与欣赏,开拓了全新的审美疆域。传统赏石虽然仅仅局限于文人墨客的圈内,然它那坚韧挺拔、婀娜多姿、独立高标的形态,与文人雅士踌躅满志、自律清高、忧愁郁闷的天命思想不谋而合,寄托了古人追求和谐、恬静、自律的生活理想,其文化意蕴始终保持着东方艺术“以意为象”的本色。石中那漏通贯流所折射出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韵味,透影妙绰所蕴含的智慧灵光,瘦挺坚拔显露的高风亮节,皱节生骨的精气神,无不彰显出士大夫知识精英所追求的审美境界。同时,受封建集权统治的桎梏束缚,他们终究也摆脱不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历史局限。
反观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国性的石展年年办,文字、图文形式的纸质、网络宣传铺天盖地,对于石之张扬而言,可谓尽善尽美,狂热宣传下的商业市场狂潮更是催发了人们对石之价值的无限想象空间。尽管如此,上文提到的观念改变带来生活方式转换的玩石之人,在石界依然占绝大多数,他们已脱离了早期由痴而迷的狂热,沉浸于享受观赏石之美这一具有私人审美自由性质的收藏活动,其价值体现更多的是在给欣赏者带来的悠闲与宁静之中。奇石,作为个人独有的藏品,其“价值只有通过张扬才能得到完全的兑现。这种张扬可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展览,也可以是一种文字上的称赞。这种展示看上去常常像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与大众文化和流俗之见作对,尤其是涉及到审美趣味时。私人领域所珍视的乃是大众文化和流俗之见不屑一顾的东西,反之亦然。”④可见,坚持庄子的“齐物论”思想,避免陷入以石称雄争好的名利怪圈,充分尊重他人的审美自由,才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真正的赏石艺术春天,将不再是拼精品、追名石,而是以文化、艺术和审美的品味,挖掘各具特色的美石,玩出个性、玩出情趣。要么以极简的置景艺术让石头说话,要么以诗性的语言与石头对话,最终形成穷古今美善之风,达和谐赏石之道的理想氛围。
注:
一.段落引用:
①([美]杨晓山著《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p85页)
②([美]杨晓山著《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p85—86页)
③([美]杨晓山著《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p214页)
④([美]杨晓山著《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p215页)
二.关键词引用:
(1)([美]杨晓山著《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p2页)
(2)转引自([美]杨晓山著《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p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