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人们凭着一股顽强的抵抗力和生命力,节衣缩食,因陋就简,度过了那个物质匮乏的困难年代。一家人共用两块高丽布,就是那个年代勤俭节约的一个缩影。
记得小时候(20世纪60年代末),我们全家五口人洗脸用的是两块高丽布。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不论是擦脸,还是擦身,抑或擦脚,都用这两块布。
说起“高丽布”这个名字,或许有些遥远,它是一种织得很粗糙、很蓬松的土布。我当时年幼,只知其音,不知其义,后来才知道这种土布仿于古代的高丽国(即朝鲜),质厚耐久,擦在身上,感觉有点粗、有点硬。早在20世纪初,高丽布就被外来柔软舒适的毛巾所代替。在我幼年时期,乡村(浙江浦江)生活困难,家庭主妇买一块毛巾觉得心疼钱,而手工织的高丽布大多是亲戚馈赠的礼品。
当时心灵手巧的姑娘出嫁之时,要准备好自制的礼品,分赠亲友长辈,也是展示技艺的机会。一种是布鞋,要做得穿着舒适;一种是带子,要能织出花样;还有一种就是高丽布,经久耐用。我家的两块高丽布,就是爹娘去喝喜酒的时候,人家赠送的。
全家共用两块高丽布,在城里人看来似乎不够卫生。可当时在乡下,大家奉行的是“眼不见为净”的原则,只要看不出灰尘、泥巴和污渍,就算干净了。
说起“干净”两个字,代价有点高昂。夏天还好,到了秋、冬、春三个季节,因为气温较低,乡下人不能到池塘或者溪水里去洗澡,又没有公共澡堂,只能在自家的铁锅上烧一点热水,倒进木盆里,用高丽布洗一个囫囵澡。一般是在春节之前,给家里的房子大扫除的时候,也把人的身体进行一次“大扫除”。为了节省烧水的柴火,这样的机会一年当中也才一两次,平时最多用热水擦身而已。天长日久,大多数小孩子的脖子上积了一层污垢,土话叫做“金漆屋柱”。
除了洗脸,刷牙也是如今人们早晚必做的功课,男女老少概莫能外。而在当时的乡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民不刷牙,也都习以为常,刷牙的反而有点不正常。从我记事之日起,家里只有爹每天早上起来刷一次牙。全村刷牙最勤快、最科学的,是一个刑满释放的小偷,从劳改农场里学到了早晚要刷牙,而且是在饭后,不是饭前。
每次大便完毕,要擦屁股。我家算好的,姆妈买了土黄色的草纸,虽然粗糙,总算是纸。而爷爷像大多数乡下人一样,一辈子习惯用稻草,预先将它折成几折,用手搓软。有时人在田畈,身边连稻草也没有,只能找玉米秆等庄稼叶子解决问题;退而求其次,石头或者瓦片也可以;实在找不到东西,就用池塘或者田埂里的水洗。
当时,全村家家户户喝冷水,很少有人喝开水,因为浪费柴火。爹当年做木工,喜欢喝红茶,所以我家平时要烧开水,成为村里的另类。可我不喜欢喝茶,嫌味道苦,还是喜欢喝冷水。茶叶太贵,不能常年喝,姆妈就从集市里买回才一毛钱一小捆的“六月雪”。酷暑盛夏,烧一锅开水,舀到放了几根“六月雪”的大钵头里,泡成“六月雪”茶,再倒进陶制的茶壶里,拎到田间,放在田埂上。
有一天,村里的一个莽夫口渴难忍,看到人家的田埂上放了一把陶制的茶壶,想当然地以为里面是“六月雪”茶,拎起茶壶,嘴巴对准茶壶嘴,“咕咚咕咚”一阵猛灌,回过味来才发现原来里面装的是机油!为此,他的肠胃像水库开闸,一泻千里,拉得精光。
在夏天,农家的苍蝇蚊子特别多,嘤嘤嗡嗡,不胜其烦。当时没有冰箱,剩饭剩菜放在碗橱里,有蟑螂咬,放在桌子上,有苍蝇叮,这两样都是传播疾病的害虫。但大家不会因为饭菜被蟑螂咬过,被苍蝇叮过,就倒掉了,下餐还是照吃不误,总比饿肚皮强。更有甚者,米饭和稀饭馊气了,意味着已经腐败变质,也照吃不误。
因为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村民对各种各样的细菌都有了较强的抵抗力,远远胜过城里人。所以,乡下有句老话“肮脏吃吃肮脏大,干净吃吃变猴头”,不无道理。
记得有一年开始,乡村里大动干戈,搞爱国卫生运动。大扫除以后,大队的妇女主任带着生产队的妇女队长,挨家挨户上门检查,并当场判定清洁等次,然后“啪”的一声,在你家门口张贴一张评语:“最清洁”、“清洁”或者“尚清洁”。我当时年幼,知道“最清洁”、“清洁”的意思,但不解“尚清洁”的“尚”为何意,问大人,说就是“不清洁”。长大以后,从字面上理解,“尚清洁”是“还清洁”的意思,还是不错的,实际上是给“不清洁”的人家留一点面子。
因为贫穷,虽然五口人共用两块高丽布,可在搞爱国卫生运动的时候,大队干部年年在我家门上张贴的评语都是“最清洁”!
(责任编辑/亚闻)
记得小时候(20世纪60年代末),我们全家五口人洗脸用的是两块高丽布。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不论是擦脸,还是擦身,抑或擦脚,都用这两块布。
说起“高丽布”这个名字,或许有些遥远,它是一种织得很粗糙、很蓬松的土布。我当时年幼,只知其音,不知其义,后来才知道这种土布仿于古代的高丽国(即朝鲜),质厚耐久,擦在身上,感觉有点粗、有点硬。早在20世纪初,高丽布就被外来柔软舒适的毛巾所代替。在我幼年时期,乡村(浙江浦江)生活困难,家庭主妇买一块毛巾觉得心疼钱,而手工织的高丽布大多是亲戚馈赠的礼品。
当时心灵手巧的姑娘出嫁之时,要准备好自制的礼品,分赠亲友长辈,也是展示技艺的机会。一种是布鞋,要做得穿着舒适;一种是带子,要能织出花样;还有一种就是高丽布,经久耐用。我家的两块高丽布,就是爹娘去喝喜酒的时候,人家赠送的。
全家共用两块高丽布,在城里人看来似乎不够卫生。可当时在乡下,大家奉行的是“眼不见为净”的原则,只要看不出灰尘、泥巴和污渍,就算干净了。
说起“干净”两个字,代价有点高昂。夏天还好,到了秋、冬、春三个季节,因为气温较低,乡下人不能到池塘或者溪水里去洗澡,又没有公共澡堂,只能在自家的铁锅上烧一点热水,倒进木盆里,用高丽布洗一个囫囵澡。一般是在春节之前,给家里的房子大扫除的时候,也把人的身体进行一次“大扫除”。为了节省烧水的柴火,这样的机会一年当中也才一两次,平时最多用热水擦身而已。天长日久,大多数小孩子的脖子上积了一层污垢,土话叫做“金漆屋柱”。
除了洗脸,刷牙也是如今人们早晚必做的功课,男女老少概莫能外。而在当时的乡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民不刷牙,也都习以为常,刷牙的反而有点不正常。从我记事之日起,家里只有爹每天早上起来刷一次牙。全村刷牙最勤快、最科学的,是一个刑满释放的小偷,从劳改农场里学到了早晚要刷牙,而且是在饭后,不是饭前。
每次大便完毕,要擦屁股。我家算好的,姆妈买了土黄色的草纸,虽然粗糙,总算是纸。而爷爷像大多数乡下人一样,一辈子习惯用稻草,预先将它折成几折,用手搓软。有时人在田畈,身边连稻草也没有,只能找玉米秆等庄稼叶子解决问题;退而求其次,石头或者瓦片也可以;实在找不到东西,就用池塘或者田埂里的水洗。
当时,全村家家户户喝冷水,很少有人喝开水,因为浪费柴火。爹当年做木工,喜欢喝红茶,所以我家平时要烧开水,成为村里的另类。可我不喜欢喝茶,嫌味道苦,还是喜欢喝冷水。茶叶太贵,不能常年喝,姆妈就从集市里买回才一毛钱一小捆的“六月雪”。酷暑盛夏,烧一锅开水,舀到放了几根“六月雪”的大钵头里,泡成“六月雪”茶,再倒进陶制的茶壶里,拎到田间,放在田埂上。
有一天,村里的一个莽夫口渴难忍,看到人家的田埂上放了一把陶制的茶壶,想当然地以为里面是“六月雪”茶,拎起茶壶,嘴巴对准茶壶嘴,“咕咚咕咚”一阵猛灌,回过味来才发现原来里面装的是机油!为此,他的肠胃像水库开闸,一泻千里,拉得精光。
在夏天,农家的苍蝇蚊子特别多,嘤嘤嗡嗡,不胜其烦。当时没有冰箱,剩饭剩菜放在碗橱里,有蟑螂咬,放在桌子上,有苍蝇叮,这两样都是传播疾病的害虫。但大家不会因为饭菜被蟑螂咬过,被苍蝇叮过,就倒掉了,下餐还是照吃不误,总比饿肚皮强。更有甚者,米饭和稀饭馊气了,意味着已经腐败变质,也照吃不误。
因为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村民对各种各样的细菌都有了较强的抵抗力,远远胜过城里人。所以,乡下有句老话“肮脏吃吃肮脏大,干净吃吃变猴头”,不无道理。
记得有一年开始,乡村里大动干戈,搞爱国卫生运动。大扫除以后,大队的妇女主任带着生产队的妇女队长,挨家挨户上门检查,并当场判定清洁等次,然后“啪”的一声,在你家门口张贴一张评语:“最清洁”、“清洁”或者“尚清洁”。我当时年幼,知道“最清洁”、“清洁”的意思,但不解“尚清洁”的“尚”为何意,问大人,说就是“不清洁”。长大以后,从字面上理解,“尚清洁”是“还清洁”的意思,还是不错的,实际上是给“不清洁”的人家留一点面子。
因为贫穷,虽然五口人共用两块高丽布,可在搞爱国卫生运动的时候,大队干部年年在我家门上张贴的评语都是“最清洁”!
(责任编辑/亚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