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将思品课程定位于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概括为课程基本性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如果脱离生活,那将是是枯燥的、呆板的、空洞的。毕竟,思想品德课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一些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更是要学生能运用学到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引领自己的人生发展。因此,只有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走进生活,用于生活,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才能让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成为学生喜欢和向往的课程。
然而,目前,很多地方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方式仍然是单一的笔试考试,仍然以成绩论英雄,用唯一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用学生的成绩来考评教师,这也导致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师急功近利,不能更新教学观念,仍然让学生死记硬背,快速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记诵,甚至通过纸笔考试,去检验知识,那显然是有悖于我们这个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要求。使思想品德课变得枯燥的、呆板的、空洞和乏味。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意识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经验,学生只有在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拓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也才能真正地理解道德规范的真正含义。思想品德教育应强调情感、体验、对话、理解、行动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学生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反对强制灌输,把培养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批判思考和决策能力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
教育的影响并不是我们老师一厢情愿的。并不是说,我给他多少,他就得到多少,我给他越多,他得到的越多。而是问题的讨论,知识和认知的扩展性的学习,跟他的现有生活,能不能联系起来,产生一种碰撞。所以我们所有的品德课的教学,都需要认真地琢磨每一次课的生活主题,生活事件、生活材料,是不是选取的恰当、充足、适合。是不是和学生真实的生活,产生了联系。
加快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单一的评价方式。加快教育评价模式的改革,改变唯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式,评价的重点应由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更加突出评价的教育性功能而弱化评价的筛选、选拔功能。另外,在中学中,评价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教师,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等日益成为基础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教育评价主体的重要构成部分。
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应克服思想品德教育过于知识化的倾向,增强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比例,避免教育过程的教条化灌输和技术化、标准化的评价方式。应提倡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参与公共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强调实践、体验、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成长的体验,学会过负责任的生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发掘学生潜能,积极适应社会;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要吃透课标把握课程性质,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把握品德课教育的目的、性质,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教材还会做一些修改。将来老师们怎么使用教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验。不是刻板地去用教材,而是要创造性地用教材。因为教材,只是一个媒介。尤其是在一个地域辽阔的国情下,各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地域风土人情不一样,学校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无论教材怎么努力地编写,它都不可能完全满足当地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所以教材一定是有局限性,有限性的。要求老师一定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补充大量教学资源,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也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相信很多优秀的老师,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时候,一定会补充很多的资料。思想品德教育的资源其实是非常多的。生活中很多资源,都可以及时地拿来,作为我们此时此刻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和学的资源,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和敏感去搜寻资源。社区也有很多资源,包括媒体、网络都有很多学习资源,另外包括学生自己也是资源。
教师还要用真诚的态度和孩子们一起来讨论和面对我们的道德实践。传统学校道德教育有一个很大缺陷即单向性,老师代表真理或道德,老师把有关道德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要求学生变成一个道德健全的人。这其实是我们传统道德教育一个很大的弊端,不太能够在现代社会有说服力。现代社会的人,是有自各局限性的,需要在互动中来弥补自各的局限性。因此思想品德课,恰恰是老师和学生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面,依助这样一个学习平台,共同讨论,是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作为品德课的老师,须保持一颗向善的心,自己不断地反思。老师的言行方面,是不是被同学接受理解,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比较好的他者形象。因此思想品德课上我个人觉得特别重要的是,老师要有平等心,要尊重孩子的愿望。有些知识,可能我们也不太熟悉,有时候信息也不见得能够辨别和判断,我们不知道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来学习、讨论,我们只要用一个真诚的态度和孩子们一起来讨论和面对,不回避我们共同的成长,我相信我们就可以取得孩子们的信任。
然而,目前,很多地方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方式仍然是单一的笔试考试,仍然以成绩论英雄,用唯一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用学生的成绩来考评教师,这也导致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师急功近利,不能更新教学观念,仍然让学生死记硬背,快速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记诵,甚至通过纸笔考试,去检验知识,那显然是有悖于我们这个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要求。使思想品德课变得枯燥的、呆板的、空洞和乏味。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意识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经验,学生只有在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拓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也才能真正地理解道德规范的真正含义。思想品德教育应强调情感、体验、对话、理解、行动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学生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反对强制灌输,把培养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批判思考和决策能力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
教育的影响并不是我们老师一厢情愿的。并不是说,我给他多少,他就得到多少,我给他越多,他得到的越多。而是问题的讨论,知识和认知的扩展性的学习,跟他的现有生活,能不能联系起来,产生一种碰撞。所以我们所有的品德课的教学,都需要认真地琢磨每一次课的生活主题,生活事件、生活材料,是不是选取的恰当、充足、适合。是不是和学生真实的生活,产生了联系。
加快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单一的评价方式。加快教育评价模式的改革,改变唯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式,评价的重点应由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更加突出评价的教育性功能而弱化评价的筛选、选拔功能。另外,在中学中,评价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教师,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等日益成为基础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教育评价主体的重要构成部分。
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应克服思想品德教育过于知识化的倾向,增强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比例,避免教育过程的教条化灌输和技术化、标准化的评价方式。应提倡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参与公共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强调实践、体验、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成长的体验,学会过负责任的生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发掘学生潜能,积极适应社会;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要吃透课标把握课程性质,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把握品德课教育的目的、性质,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教材还会做一些修改。将来老师们怎么使用教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验。不是刻板地去用教材,而是要创造性地用教材。因为教材,只是一个媒介。尤其是在一个地域辽阔的国情下,各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地域风土人情不一样,学校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无论教材怎么努力地编写,它都不可能完全满足当地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所以教材一定是有局限性,有限性的。要求老师一定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补充大量教学资源,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也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相信很多优秀的老师,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时候,一定会补充很多的资料。思想品德教育的资源其实是非常多的。生活中很多资源,都可以及时地拿来,作为我们此时此刻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和学的资源,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和敏感去搜寻资源。社区也有很多资源,包括媒体、网络都有很多学习资源,另外包括学生自己也是资源。
教师还要用真诚的态度和孩子们一起来讨论和面对我们的道德实践。传统学校道德教育有一个很大缺陷即单向性,老师代表真理或道德,老师把有关道德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要求学生变成一个道德健全的人。这其实是我们传统道德教育一个很大的弊端,不太能够在现代社会有说服力。现代社会的人,是有自各局限性的,需要在互动中来弥补自各的局限性。因此思想品德课,恰恰是老师和学生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面,依助这样一个学习平台,共同讨论,是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作为品德课的老师,须保持一颗向善的心,自己不断地反思。老师的言行方面,是不是被同学接受理解,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比较好的他者形象。因此思想品德课上我个人觉得特别重要的是,老师要有平等心,要尊重孩子的愿望。有些知识,可能我们也不太熟悉,有时候信息也不见得能够辨别和判断,我们不知道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来学习、讨论,我们只要用一个真诚的态度和孩子们一起来讨论和面对,不回避我们共同的成长,我相信我们就可以取得孩子们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