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环境管理对“全面、准确、客观、真实”的监测数据的迫切需求,分析了目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领导,强化制度落实;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全员质量意识;加强监测业务培训,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手段,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保证监测投入,保障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主动引入外部监督检查;建立质控指标体系,完善质控评价体系等提升监测质量管理效能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实践;对策措施
环境监测站的质量管理工作是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的最关键和最基础的环节。当前,环境监测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探索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手段,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防范监测质量风险,为环境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持,是适应日益深化的环境管理的必然要求。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概述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为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涉及监测方案点位布设、样品采集及运输、样品交接及制备,分析测试、数据处理、数据审核、监测评价及报告等所有环节的所有领域和要素。
目前环境监测站主要遵循《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导则》,按照《检验监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编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在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后按照认定的范围开展工作。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問题
2.1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一般指派质量负责人(一般为分管质量工作的副站长)具体负责环境监测质量。鉴于质量负责人的权威性不够,在组织、协调、执行、奖惩等过程中会出现各科室配合不畅、技术负责人疲于应付等问题,致使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流于形式,质控措施落实大打折扣。
2.2 质量体系宣贯效果不佳、监测人员质量意识薄弱
实际工作中发现,不少监测人员质量意识不强,不能完全认识到监测质量问题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后果。部分监测人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认识停留在概念上,对工作中须遵守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规定不能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甚至怀疑质量系统建立的必要性,致使体系文件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纰漏、偏差甚至不执行等现象,造成质量体系要求和实际工作“两张皮”。
2.3 方法标准变化加大,执行现行有效的标准有延迟
目前国家环保部相继变更了一批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和监测方法标准,与此同时与新形势适应的监测仪器、设备应运而生,但不少环境监测站不能及时执行现行有效标准,导致出具的数据不具备法律效应。一是部分环境监测站对最新标准的跟踪不到位,不能及时下发最近的标准、规范造成现行有效标准的执行延后;二是部分环境监测站经费渠道不畅,新标准所需的监测仪器、设备不能及时购置,导致现行有效标准不能及时执行;三是监测工作面临方法和设备的急速变更使得监测人员难以很快适应,表现得对方法变更不敏感,对仪器设备的更换心存顾虑,因此造成现行有效标准的执行延后现象较多。
2.4 监测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
目前环境管理对监测数据的需求不断增大,而环境监测站人员、能力有限,往往疲于应付,满足于报出数据,对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的开展不充分,导致监管缺失,部分基础的质量记录不能满足实验室资质认定相关要求。
2.5 内审工作流于形式
环境监测站定期进行内审多数只停留在形式上,其原因一是对内审工作认识不到位,被审核科室有抵触情绪,不够配合;二是内审员培训不足,内审工作准备不足,内审检查表编制简单,造成内审简单化、形式化,成为一项面子工程,未能充分发挥内审的作用。
3 提升监测质量管理效能的对策措施
3.1 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实践证明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水平,使得各个部门能够和谐运行,还可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准确的数据。一是加强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将技术与管理有效融合,促使工作顺利进行,不仅将质量管理与先进监测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保证管理程序化、制度化,还可以充分发挥质量体系具有的独特有数,规范各个部门管理[4];二是体现特色建立合适自身的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不能照搬照抄,必须与本单位的运行无缝对接,《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要求必须充分征求实施科室的意见,经过反复磨合,将管理要求、技术要求及单位的职能分配有机融合保证体系的顺利实施。
3.2 加强领导,强化制度落实
站长的质量意识和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是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真正开展的关键所在。监测质量管理应构建“站长总负责,技术主管、质量主管负全责,各职能科室各尽其责,技术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框架,由站长亲自主持管理评审会议,定期听取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总结并提出改进要求,定期检查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的执行情况,按照规定实施奖惩措施。
3.3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全员质量意识
质量管理关键在人,强化宣传教育,让环境监测人员深刻认识到违规操作即违法、弄虚作假即入刑、不尽职成本很高、没有质量的监测信息百害无益,切实增强岗位意识、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将捍卫质量生命、防范监测风险的理念牢牢植入每个监测人员的行为意识。
3.4 加强监测业务培训,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
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是保证监测工作优质高效开展的关键,当前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标准层出不穷,通过上级环保部门集中培训、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专项监测项目培训等多种渠道搞好全员培训,全面提升监测人员技术业务素质。着实提高监测人员在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业务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
3.5 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手段,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
创新质量管理手段,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全过程监测质量。现场采样可配备执法记录仪,保留采样全过程影像资料,采样结束后对样品进行封存。样品交接室、实验室安装摄像头,对样品交接及分析全过程进行监控,保存影像资料以便追溯。建成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提高监测信息流转、处理、综合分析的效能,详细记录每个节点的流转时间,仪器分析项目直接导入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及时跟踪排查,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3.6 保证监测投入,保障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需要有专项的资金保障。一是保证所开展监测项目的仪器设备,特别是新标准所需的监测仪器、设备应购置,保证现行有效标准及时执行,保证监测数据的法律效应;二是保证各类标准样品、标准物质的购置费,仪器设备的检定及维护保养费,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7 主动引入外部监督检查
主动引入外部质量监督检查,邀请上级部门、兄弟监测站或第三方检测机构专家审核,来监督环境监测站自身质量管理的弱点,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有些内部审核发现不了或推行不了的质量缺陷,在外部审核的过程可成功排解。
结束语
总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只有不断探索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质量管理在环境监测各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质量管理理念及措施深度融合于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全面提高监测人员质量意识,才能保证监测结果准确可靠,为环境管理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黄丽媛,姜君斐,周凤保.浅谈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方法[J].中国检验检测,2018(03):64-65.
[2]王新卉.试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提升环境监测水平[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20):78.
[3]邹培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J].绿色科技,2018(08):149-150.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实践;对策措施
环境监测站的质量管理工作是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的最关键和最基础的环节。当前,环境监测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探索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手段,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防范监测质量风险,为环境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持,是适应日益深化的环境管理的必然要求。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概述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为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涉及监测方案点位布设、样品采集及运输、样品交接及制备,分析测试、数据处理、数据审核、监测评价及报告等所有环节的所有领域和要素。
目前环境监测站主要遵循《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导则》,按照《检验监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编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在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后按照认定的范围开展工作。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問题
2.1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一般指派质量负责人(一般为分管质量工作的副站长)具体负责环境监测质量。鉴于质量负责人的权威性不够,在组织、协调、执行、奖惩等过程中会出现各科室配合不畅、技术负责人疲于应付等问题,致使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流于形式,质控措施落实大打折扣。
2.2 质量体系宣贯效果不佳、监测人员质量意识薄弱
实际工作中发现,不少监测人员质量意识不强,不能完全认识到监测质量问题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后果。部分监测人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认识停留在概念上,对工作中须遵守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规定不能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甚至怀疑质量系统建立的必要性,致使体系文件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纰漏、偏差甚至不执行等现象,造成质量体系要求和实际工作“两张皮”。
2.3 方法标准变化加大,执行现行有效的标准有延迟
目前国家环保部相继变更了一批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和监测方法标准,与此同时与新形势适应的监测仪器、设备应运而生,但不少环境监测站不能及时执行现行有效标准,导致出具的数据不具备法律效应。一是部分环境监测站对最新标准的跟踪不到位,不能及时下发最近的标准、规范造成现行有效标准的执行延后;二是部分环境监测站经费渠道不畅,新标准所需的监测仪器、设备不能及时购置,导致现行有效标准不能及时执行;三是监测工作面临方法和设备的急速变更使得监测人员难以很快适应,表现得对方法变更不敏感,对仪器设备的更换心存顾虑,因此造成现行有效标准的执行延后现象较多。
2.4 监测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
目前环境管理对监测数据的需求不断增大,而环境监测站人员、能力有限,往往疲于应付,满足于报出数据,对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的开展不充分,导致监管缺失,部分基础的质量记录不能满足实验室资质认定相关要求。
2.5 内审工作流于形式
环境监测站定期进行内审多数只停留在形式上,其原因一是对内审工作认识不到位,被审核科室有抵触情绪,不够配合;二是内审员培训不足,内审工作准备不足,内审检查表编制简单,造成内审简单化、形式化,成为一项面子工程,未能充分发挥内审的作用。
3 提升监测质量管理效能的对策措施
3.1 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实践证明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水平,使得各个部门能够和谐运行,还可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准确的数据。一是加强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将技术与管理有效融合,促使工作顺利进行,不仅将质量管理与先进监测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保证管理程序化、制度化,还可以充分发挥质量体系具有的独特有数,规范各个部门管理[4];二是体现特色建立合适自身的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不能照搬照抄,必须与本单位的运行无缝对接,《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要求必须充分征求实施科室的意见,经过反复磨合,将管理要求、技术要求及单位的职能分配有机融合保证体系的顺利实施。
3.2 加强领导,强化制度落实
站长的质量意识和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是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真正开展的关键所在。监测质量管理应构建“站长总负责,技术主管、质量主管负全责,各职能科室各尽其责,技术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框架,由站长亲自主持管理评审会议,定期听取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总结并提出改进要求,定期检查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的执行情况,按照规定实施奖惩措施。
3.3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全员质量意识
质量管理关键在人,强化宣传教育,让环境监测人员深刻认识到违规操作即违法、弄虚作假即入刑、不尽职成本很高、没有质量的监测信息百害无益,切实增强岗位意识、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将捍卫质量生命、防范监测风险的理念牢牢植入每个监测人员的行为意识。
3.4 加强监测业务培训,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
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是保证监测工作优质高效开展的关键,当前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标准层出不穷,通过上级环保部门集中培训、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专项监测项目培训等多种渠道搞好全员培训,全面提升监测人员技术业务素质。着实提高监测人员在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业务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
3.5 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手段,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
创新质量管理手段,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全过程监测质量。现场采样可配备执法记录仪,保留采样全过程影像资料,采样结束后对样品进行封存。样品交接室、实验室安装摄像头,对样品交接及分析全过程进行监控,保存影像资料以便追溯。建成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提高监测信息流转、处理、综合分析的效能,详细记录每个节点的流转时间,仪器分析项目直接导入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及时跟踪排查,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3.6 保证监测投入,保障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需要有专项的资金保障。一是保证所开展监测项目的仪器设备,特别是新标准所需的监测仪器、设备应购置,保证现行有效标准及时执行,保证监测数据的法律效应;二是保证各类标准样品、标准物质的购置费,仪器设备的检定及维护保养费,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7 主动引入外部监督检查
主动引入外部质量监督检查,邀请上级部门、兄弟监测站或第三方检测机构专家审核,来监督环境监测站自身质量管理的弱点,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有些内部审核发现不了或推行不了的质量缺陷,在外部审核的过程可成功排解。
结束语
总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只有不断探索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质量管理在环境监测各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质量管理理念及措施深度融合于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全面提高监测人员质量意识,才能保证监测结果准确可靠,为环境管理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黄丽媛,姜君斐,周凤保.浅谈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方法[J].中国检验检测,2018(03):64-65.
[2]王新卉.试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提升环境监测水平[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20):78.
[3]邹培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J].绿色科技,2018(08):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