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涉足华夏大地上的佛寺庙宇,往往能发现寺庙内各种建筑构件大都有莲花的造型,从石栏柱头到殿堂漏窗,从经堂壁画到垂幛挂幡,都离不开莲花的装饰图案。至于各种佛的塑像,也多半离不开莲花.不是趺坐在莲花座上注目凝思,就是手持莲花降福人间。那么,莲花为何和佛教结下如此紧密的不解之缘呢?
莲花,又名荷花、莲华,盛开于春夏之际,花色有红有白,含苞时,娇羞欲语;怒放时,嫩芯摇黄。素净雅致,皎洁无暇。亭亭玉立于水波之中,迎风摇曳,散发着丝丝清新的幽香。再加上绿盖叠翠,青盘滚动的荷叶,给人以斯华独灵,流光溢彩的美感。荷花是一茎一花,根茎在水域的污泥之中,而花却婷婷高雅地向天而放,形成了污浊与圣洁的对比,故人们赞誉为“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仙子,是人世间富有灵性的观赏花卉。
地处热带气候的古印度人对清新高雅的莲花早就有所偏爱,并有种莲、赏莲的风气。莲花一茎一花的不凡气质,和佛教所主张的不受现实世界秽土的污染,超凡脱俗,达到清净无碍之境地的理想。有着天衣无缝的契合,故佛教在古印度初创时期,便注意民俗爱莲的心理将佛教的主张、教义等和莲花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吸收信徒。
佛祖释迦牟尼的出生便和莲花紧相关联,释迦牟尼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降生时,宫廷里呈现出祥瑞之相,百鸟群集,鸣声相和,四季花卉,竞相开放,尤其是沼池内的莲花,竟突然开放,大如车盖,分外妖娆。故早期的佛教雕塑中,常以莲花的形象代表佛祖,后来出现了佛祖的造像,其形态仍和莲花联在一起,他的坐姿是“莲花坐”:两腿交叠,足心向上;他的底座是“莲花座”,由往上开放的莲花花瓣组成,娴静而典雅。
莲花从佛祖的象征而逐渐引伸为整个佛教的象征。据记载:“如世人认莲华为吉祥清净,悦可众心,今密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莲华为最吉祥。”在佛教经典中,莲花的名字也频频出现,如大乘佛教有一部著名的经典,经名就叫《妙法莲华经》,简称《莲经》,象征教义的圣洁。阿弥陀佛的手中常拿着一朵莲花,寓意莲花能接引众生去西方极乐净土世界,因此“莲邦”成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异名。观音菩萨的手中也往往持有莲花,以莲花比喻洁净,达到净化各种不合佛法之事,普济众生,故佛经中把观音菩萨说成是莲花的化身。佛讲经说法时的座位,称为“莲座”,又叫“莲台”。在我国寺院庙宇中,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大都是坐在莲台上的。莲花成了佛教艺术中常开不败的一朵奇葩。
(责任编辑/杨剑鸣)
古币上的龙及花钱
刘 宁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古建筑、古壁画、古玉器以至一天圆地方的中国古钱上,龙都是常见的装饰物。龙纹作为我国独特的艺术瑰宝,俸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与审美观。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时代就出现了铸有龙纹的半两、五铢钱。那时的龙称为一蟠螭一,形如鳄鱼,首长体短,四足拽尾,形象颇为生动。到了宋代,龙的造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一种铸于北宋崇宁年问的崇宁重宝,钱背双龙,细颈蛇身,张口吐舌,四目眈视,相对而舞,显得很有神威。相形之下,元朝大元国宝钱上的戏珠飞龙更能予人以“左盘右蹙如惊电”之感,那简练粗犷的线条,猛厉飒然的造型,充分体现出蒙古游牧民族骁勇好斗的性格。
清朝钱币上的龙已失前朝凶猛威武、叱咤风云的雄姿,显得华美有余而恶意不足。传世有一枚成丰元宝雕母大钱,钱背游龙戏珠环布穿孔,龙身转折有致,极富动感,四周还以云涛海波作为装饰,雕刻精致,栩栩如生。从光绪年间起,清政府开始制造铜元和银圆,龙成为主要装饰图案,龙纹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云龙、火龙、团龙、翼龙、海中游龙、云闻飞龙,有的奔腾飞驰,有的回首而望,有的合嘴而行,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二)
在我国丰富多彩的古钱币宝库中,有一种花钱,它只是具钱币之形和不参与流通,但其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堪称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
古人结婚,有一种向新人抛撒彩果、钱币的仪式,谓之“撒帐”而撒帐仪式所用的钱就是花钱。这种花钱的正面常用具喜庆色彩的祝词吉语,如“同心永结”,“龙凤呈祥”等,钱的背面多铸有龙飞凤舞等吉祥图案。在修房造屋时,有一种反映建筑风俗的花钱,谓之“上梁钱”大多选择黄道吉日作为上梁时间,并精铸一批钱币置于梁上,希望能镇邪驱魔,永保平安。簪花钱是元、明时期女子使用的头饰一般用金银铸造,形制小巧,铸工精细。有人因而赋诗:“新钱铸就黄灿灿,小姑簪花最相宜”贺岁钱是新春佳节馈赠亲友的礼品,钱的正面铸文,如“新年大吉”,“人寿年丰”“福寿康宁”等等。
此外,还有在娱乐活动中用的打马钱、棋钱、选仙钱;殡葬仪式中有冥钱……。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花钱都记录着民风民俗,留下了历史浪涛的痕迹。它向人们展示着我国古代光彩夺目的民俗文化。
(责任编辑,扬剑鸣)
莲花,又名荷花、莲华,盛开于春夏之际,花色有红有白,含苞时,娇羞欲语;怒放时,嫩芯摇黄。素净雅致,皎洁无暇。亭亭玉立于水波之中,迎风摇曳,散发着丝丝清新的幽香。再加上绿盖叠翠,青盘滚动的荷叶,给人以斯华独灵,流光溢彩的美感。荷花是一茎一花,根茎在水域的污泥之中,而花却婷婷高雅地向天而放,形成了污浊与圣洁的对比,故人们赞誉为“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仙子,是人世间富有灵性的观赏花卉。
地处热带气候的古印度人对清新高雅的莲花早就有所偏爱,并有种莲、赏莲的风气。莲花一茎一花的不凡气质,和佛教所主张的不受现实世界秽土的污染,超凡脱俗,达到清净无碍之境地的理想。有着天衣无缝的契合,故佛教在古印度初创时期,便注意民俗爱莲的心理将佛教的主张、教义等和莲花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吸收信徒。
佛祖释迦牟尼的出生便和莲花紧相关联,释迦牟尼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降生时,宫廷里呈现出祥瑞之相,百鸟群集,鸣声相和,四季花卉,竞相开放,尤其是沼池内的莲花,竟突然开放,大如车盖,分外妖娆。故早期的佛教雕塑中,常以莲花的形象代表佛祖,后来出现了佛祖的造像,其形态仍和莲花联在一起,他的坐姿是“莲花坐”:两腿交叠,足心向上;他的底座是“莲花座”,由往上开放的莲花花瓣组成,娴静而典雅。
莲花从佛祖的象征而逐渐引伸为整个佛教的象征。据记载:“如世人认莲华为吉祥清净,悦可众心,今密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莲华为最吉祥。”在佛教经典中,莲花的名字也频频出现,如大乘佛教有一部著名的经典,经名就叫《妙法莲华经》,简称《莲经》,象征教义的圣洁。阿弥陀佛的手中常拿着一朵莲花,寓意莲花能接引众生去西方极乐净土世界,因此“莲邦”成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异名。观音菩萨的手中也往往持有莲花,以莲花比喻洁净,达到净化各种不合佛法之事,普济众生,故佛经中把观音菩萨说成是莲花的化身。佛讲经说法时的座位,称为“莲座”,又叫“莲台”。在我国寺院庙宇中,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大都是坐在莲台上的。莲花成了佛教艺术中常开不败的一朵奇葩。
(责任编辑/杨剑鸣)
古币上的龙及花钱
刘 宁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古建筑、古壁画、古玉器以至一天圆地方的中国古钱上,龙都是常见的装饰物。龙纹作为我国独特的艺术瑰宝,俸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与审美观。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时代就出现了铸有龙纹的半两、五铢钱。那时的龙称为一蟠螭一,形如鳄鱼,首长体短,四足拽尾,形象颇为生动。到了宋代,龙的造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一种铸于北宋崇宁年问的崇宁重宝,钱背双龙,细颈蛇身,张口吐舌,四目眈视,相对而舞,显得很有神威。相形之下,元朝大元国宝钱上的戏珠飞龙更能予人以“左盘右蹙如惊电”之感,那简练粗犷的线条,猛厉飒然的造型,充分体现出蒙古游牧民族骁勇好斗的性格。
清朝钱币上的龙已失前朝凶猛威武、叱咤风云的雄姿,显得华美有余而恶意不足。传世有一枚成丰元宝雕母大钱,钱背游龙戏珠环布穿孔,龙身转折有致,极富动感,四周还以云涛海波作为装饰,雕刻精致,栩栩如生。从光绪年间起,清政府开始制造铜元和银圆,龙成为主要装饰图案,龙纹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云龙、火龙、团龙、翼龙、海中游龙、云闻飞龙,有的奔腾飞驰,有的回首而望,有的合嘴而行,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二)
在我国丰富多彩的古钱币宝库中,有一种花钱,它只是具钱币之形和不参与流通,但其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堪称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
古人结婚,有一种向新人抛撒彩果、钱币的仪式,谓之“撒帐”而撒帐仪式所用的钱就是花钱。这种花钱的正面常用具喜庆色彩的祝词吉语,如“同心永结”,“龙凤呈祥”等,钱的背面多铸有龙飞凤舞等吉祥图案。在修房造屋时,有一种反映建筑风俗的花钱,谓之“上梁钱”大多选择黄道吉日作为上梁时间,并精铸一批钱币置于梁上,希望能镇邪驱魔,永保平安。簪花钱是元、明时期女子使用的头饰一般用金银铸造,形制小巧,铸工精细。有人因而赋诗:“新钱铸就黄灿灿,小姑簪花最相宜”贺岁钱是新春佳节馈赠亲友的礼品,钱的正面铸文,如“新年大吉”,“人寿年丰”“福寿康宁”等等。
此外,还有在娱乐活动中用的打马钱、棋钱、选仙钱;殡葬仪式中有冥钱……。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花钱都记录着民风民俗,留下了历史浪涛的痕迹。它向人们展示着我国古代光彩夺目的民俗文化。
(责任编辑,扬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