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执行《保险家》编辑部
按照国际公认标准,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7%以上,或者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就是老龄化社会。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5亿,今后每年还将以3.3%的速度增加。如斯,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
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的时候,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2006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了2000美元。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状况相比,我们的经济实力还有很大差距。
用时下流行的话说,我们处在一个“未富先老”的时代。
老有所养的社会尴尬
■文本刊记者杨维忠
在我们这个奉行“老有所养”的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刚刚起步,而整个社会物质并不十分充裕的情况下,对于赡养老人的支出,就不得不“斤斤计较”了。
麦肯锡咨询公司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就预测说,到2010年我国养老金缺口将达1100亿美元。养老保障的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需求,使得保险企业成为“银发市场”的最大受益者。
在一个“百善孝为先”的文化传统支配下,我们所秉承的“尊老”理念,并不情愿用一种现实的货币价值来计算。但就一个社会而言,却不得不承认,我们花在孩子身上的大部分费用是投资形式的人力资本支出,而老年人口的抚养费用则属于纯消费性的支出。
特别是在我们这个奉行“老有所养”的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刚刚起步,而整个社会物质并不十分充裕的情况下,对于赡养老人的支出,就不得不“斤斤计较”了。
1
按照国际公认标准,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7%以上,或者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就是老龄化社会。早在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1亿人,占总人口数的7.7%。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5亿,今后每年还将以. %的速度增加。按照老龄化评判标准,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
与老龄化相伴而生的一个问题是,新型家庭模式和抚养系数比上升将使得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困难。
上个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长大成人,并以每年数以百万计的规模进入生儿育女的生命周期。夫妻两人供养双方4位老人,抚养1个后代的“421”模式将成为中国今后几十年主流家庭模式。据人口专家预测,未来10年,包括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组成的独生父母家庭(即421家庭)在我国至少会达到上千万个。这种模式直接导致老年抚养比(也称老年人口抚养系数。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从1964年的6. %逐渐上升到2000年的10.1%。而有预测称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
2
各国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抚养老年人与抚养少年人所需社会资源不同,负担也大不相同。一个相类似的结论是:抚养一位老人的平均费用与儿童的费用大体上为2:1— :1。如果按照“421”家庭模式的状况来计算,这个比例就成了8:1—12:1。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听到一些家长的抱怨:“现在养个孩子,真不容易啊。”孩子的衣食住行、孩子的教育,对工薪家庭来说,是个不菲的开支。如果把这个开支放大8到12倍,就高得不可想像了。
由于很多费用来自社会,且老年人大都有一定的积蓄,单就一个家庭而言,尚未感受到这个负担的压力。但从整个社会来讲,现在存的钱不过是一纸契约,今后将它换成养老,还需要有足够的劳动力。一个人可以不靠自己的子女来养老,但全社会的所有老人则必须靠全社会的所有年轻劳动人口来共同养老。
据有关部门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 年至2015年达到峰值,之后就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如此说来,社会老龄问题,就不可回避了。
3
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的时候,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现在平均则是人均2万美元。
2006 年, 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26847.05亿美元,人均GDP首次超过了2000美元。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有分析称,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7078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约856美元。如果2020年实现翻两番,那么到时候人均GDP应该达到500美元左右。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状况,还有很大差距。
用时下流行的话说,我们处在一个“未富先老”的时代。
尽管不富裕,但决不能苦了老年人。
因此,养老保障制度,就成了本期我们的关注点。
首先关注的,是社会养老保险。劳动者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后,从政府和社会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物质帮助和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障劳动者退休后的基本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媒体撰文中称,尽管中国在建立养老保障体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但中国当前的养老金体系仍是典型的现收现付制。从国际上的经验看,这种体制只有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存在下去。第一是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也就是说,劳动年龄人口足以养活现有退休人口。第二是行之有效的税收体系,这使得国家可以筹集到发放养老金所需的资金。第三是养老基金能得到良好的经营和监管,使其做到正确投资和准确发放。显然第二个和第三个条件中国目前还不具备,而第一个条件──足以养活退休人口的劳动年龄人口──目前也越来越成问题。
因此,这一体系为维持中国老年人口的生计而产生巨额缺口也就不可避免了。麦肯锡咨询公司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就预测说,到2010年,我国养老金缺口将达1100亿美元。随着赤字不断增加,现行的现收现付制也将难以为继,仅凭社会统筹资金的年收入将不足以支撑目前的养老金体系。
4
按照蔡昉的观点,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养老金也必须相应提高以保持实际价值不变。这意味着在人们退休以后,能领到的退休金也应该逐渐增多。所以,即便从现收现付制向资金充分保障制的过渡成功实现,但由于工资水平相对较低,来自个人账户的养老金也不能满足需要。
因此,有专家认为,人们的养老保障应该有三部分组成:首先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大约占养老金总数的0%,其次是企业为员工准备的养老的企业年金,比例也为0%,第三是个人为养老准备资金,包括保险、基金、股票、银行储蓄、债券、房产、收藏品等,大约占养老金总数 的40%。其中商业养老保险占主要部分。
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早在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到2000年《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确定将补充养老保险名称规范为企业年金。
目前年金市场规模约达1200亿元,与去年年底相比增加了约0%。世界银行预测,至20 0年,中国企业年金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市场。
而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成为保险企业竞争的焦点。在第一批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的申请过程中,太平养老、平安养老、中国人寿养老、泰康养老四家公司从100多家申请单位中脱颖而出,通过了保监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审核,加上后来获批的长江养老保险公司,共有5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进行着企业年金等养老业务的运营。近日,第二批企业年金管理机构牌照发放单位正式出炉,有24家机构喜获牌照。与此同时,商业养老保险,也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而充满商机。
目前,保险市场上绝大多数商业养老产品,都是限期缴费的年金保险,即投保人按期缴付保险费到特定年限时开始领取养老金。如果年金受领者在领取年龄前死亡,保险公司或者退还所缴保险费和现金价值中较高者,或者按照规定的保额给付保险金。还有一种是生存保险,在被保险人生存至保险期满时由保险公司一次性给付保险金。
据悉,目前众多保险公司正在进行着其他方面的积极探索,以为了满足社会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据吴定富在公开场合介绍,在农村养老保险层面,保险公司主要是为政府提供方案设计、精算和资产管理服务,为参保农民提供养老金给付和相关咨询服务,目前已在18个省(市)的5 个地(市、区)开展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累计业务规模约为0亿元,覆盖人群近20万人;截至2006年底,仅中国人寿、太保人寿和平安人寿三家公司的农村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就已达982.1亿元,约占全国人身保险保费总收入的25%。
近日在北京召开的全球商业养老金论坛上,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表示,“中国保险业的深刻变化为构筑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监会不久前刚刚发布《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作为我国保险业第一部专门规范养老保险业务的部门规章,《办法》对于促进养老保险专业化发展、推动产品创新、规范市场行为、保护被保险人和受益人权益、改善外部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这些,也应该是在我们这个“未富先老”时代,老有所养的保障。
社会养老保险的时代困局
■文本刊记者杨维忠
麦肯锡咨询公司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就预测说,到2010年养老金缺口将达1100亿美元。
但这些不利因素,似乎不能阻止政府对于提高养老保障的决心。自2005年至今,国家连续3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企业月人均养老金从714元提高到963元,今后3年如果按照每人每月1200元,提高幅度将达24.6%。今年8月份,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2008-2010年连续3年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幅度高于前3年的水平。
这对国人来说,是一个喜讯。而对于整个体系而言,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据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到2 1世纪上半叶,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可占世界总量的10%,但却要负担世界20-25%的老年人,在未富先老的严峻形势下,完善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安排,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显得尤为重要。
风雨十年路
社会养老保险是世界各国较为普遍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企业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参加,符合养老条件的人,可向社会保险部门领取养老金;2.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一般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并实现广泛的社会互济; .由于其具有社会性,影响很大,享受的人多且时间较长,费用支出庞大,所以必设立专门机构,实行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建国后,我国在城镇建立了以企业为风险分散单位的退休金制度。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对城镇企业职工退休金制度的改革被提了出来,经过十多年遍地开花式的改革实践,于1997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作为新制度运行的起点,确立了我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模式。
从大的方面看,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80年代中的“传统体制”阶段;二是上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的“社会统筹”阶段;三是上世纪90年代中至今的“统账结合”阶段。
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要求,为与做实个人账户相衔接,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
同时,按照新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
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千亿美元的缺口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媒体撰文中称,尽管中国在建立养老保障体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但中国当前的养老金体系仍是典型的现收现付制。从国际上的经验看,这种体制只有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存在下去。第一是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也就是说,劳动年龄人口足以养活现有退休人口。第二是行之有效的税收体系,这使得国家可以筹集到发放养老金所需的资金。第三是养老基金能得到良好的经营和监管,使其做到正确投资和准确发放。显然第二个和第三个条件中国目前还不具备,而第一个条件──足以养活退休人口的劳动年龄人口──目前也越来越成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养老问题日趋严峻,这对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早在今年年初,首 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低,全国只有百分之十几,城市也还不到50%;同时,为了解决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帐的问题,国家又对养老保险政策进行了调整,使得人们享受的基本养老保障水平有所下降。据测算,相关政策的调整将使个人未来能够领取的养老金下降0%左右,而财政则面临更大的补贴负担。
从目前全国各地的养老金收支情况看,许多地区动用了全部个人账户资金,也就是说,即使在“空账运行”的情况下都一直收不抵支,且年度赤字规模持续扩大,只能依靠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这种资金上的巨大缺口使得目前确定的“统账结合”的养老模式基本上不可能实现。养老金面临严峻的隐性债务危机和当期支付的财务危机。
因此,这一体系为维持中国老年人口的生计而产生巨额缺口也就不可避免了。到2006年年底,全国养老金空账额已经达到了9000多亿,还在以每年1000多亿元的规模迅速递增。麦肯锡咨询公司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就预测说,到2010年,我国养老金缺口将达1100亿美元。这么大的缺口,仅靠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收益来填补是很不现实的,还需要国家财政承担更大责任。
但这些不利因素,似乎不能阻止政府对于提高养老保障的决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国总算账,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平均水平将超过每人每月1200元。”该负责人介绍,自2005年至今,国家连续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企业月人均养老金从714元提高到96 元,今后年如果按照每人每月1200元,提高幅度将达24.6%。
8月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2008-2010年连续年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幅度高于前年的水平。
这对国人来说,是一个喜讯。而对于整个体系而言,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多渠道寻找突破
如何应对这个挑战?
近几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当期缺口不断扩大。有效解决基金缺口问题,就要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专家认为,从长期来看,要实现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还应该逐渐允许部分养老基金进行多元化的组合投资,成立多家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允许进行债券等其他投资,推动资本市场的发育和成熟。在这方面,可参照其他国家的做法。例如,德国法律规定,养老保险金可投资于股票的上限为20%,投资于房地产的上限为0%,投资于流动资金的上限为49%。我国也可根据国情制定相应的投资办法,规定不同风险类别投资的最高限额。在养老保险基金运营过程中,要保证养老基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适时开征社会保险税,也是其中的重要渠道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在基本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上,通常有三种:缴税制,缴费制及强制储蓄制。在上述三种模式中,缴税制更有约束力。因而,有关专家认为,通过开征社会保险税获得包括养老保险基金在内的社会保障资金,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因为开征社会保险税,不仅可以确保社会保险收入的安全可靠,而且有利于公平税负,促进劳动力跨地区、跨行业的合理流动。
不可否认,资本市场投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难以保持稳定,收益的可持续性也常被资本市场的巨大波动所打破。除此之外,还有通货膨胀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具有很大的变数。有人认为,这种问题并不是通过专业的养老金管理机构所能解决的,也不是高明的理财专家就能挥之能解的,而是由资本市场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在养老金空账高达9000亿元,并且还在以每年1000多亿元的规模迅速递增的情况下,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根本无法填补这么大的缺口。要填补这个巨大的缺口,必须首先依靠财政拨款。
按照专家的观点,以财政资金填补养老金账户本身就具有其合理性,实际上,像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处理养老金缺口问题时,也基本上都是由政府买单。我国应该加大财政对养老金的拨付力度,使财政承担填补养老金空账的大部分责任,这既能尽快填补缺口,也是实现公共财政的需要。
同时,可以由国企承担部分责任。一是股权划转。政府曾计划将国企在国内发行的股票,划转10%弥补社保金,针对这一消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在2006年12月19日公开表示,“任何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也都难免会生病,国资委坚决支持把部分国企的收益转到社保基金。但国资委比较倾向把这个额度换成钱,然后交给社保基金,不太赞同直接划拨股权,原因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还是要保持绝对控股。”
另外,就是通过国企上缴的利润来填补养老金空账。1994年税制改革后,国企的税后利润归企业所有,这使得国企的真正拥有者全体国民无法真正受益。国资委的统计显示,仅今年上半年,我国42户国有重点企业就累计实现利润5558.5亿元,全年突破万亿大关已经毫无悬念,倘若把这些利润的0%用于填补养老金账户,一年就能填补000亿元,加上财政投入资金,足够在短时间内做实养老金账户。
对于统一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险管理模式。有关人士认为,应借鉴一些城市的试点做法。
在全国统一将单位缴费不再按比例划入个人账户后,广东东莞为提高务工人员的参保待遇将重点扩大务工人员工伤和医疗保险的参保面,并从企业职工养老险和失业险缴费费率中腾出个百分点,在全国首创建立可让务工人员享受更多实惠的地方养老保险制。
早在今年上半年,东莞市社保局局长李志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提高务工人员的保障待遇,在取消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双基数双运行机制,形成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缴费水平“双挂钩”的基础上,配套建立地方养老保险金制度。
李志刚介绍说,在国家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规模调整前,个人账户按参保人缴费工资的11%建立,个人缴费(即缴费工资的8%)全部划入个人账户,剩余的%由单位缴费部分划入。统一调整后,个人账户按参保人缴费工资的8%建立,并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如,如此个人账户的规模将有所缩小。
为提高参保人参保的积极性,东莞在建立地方养老保险金的过程中,对养老保险基金结构进行调整,将该市职保单位缴费费率从原来的10%调整为8%,失业保险单位缴费费率则从原来的1.5%调整至0.5%。“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情况下,腾出个百分点在国内率先建立地方养老保险金,充实个人账户”,李志刚说,参保人在退休后可按月计发也可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储存额,无法转移社保关系的务工参保人在离开东莞时同样可以一次性领取,从而让其享受更高的保障待遇,“目前相关的系统调整和数据录入已基本完成”。
事实上,建立“地方养老保险”体 系,是广东省的一项重大策略。而与东莞一样被列为试点的,还有广州。
按照计划,2008年前,广东社保经办机构将对1000多万名1998年6月0日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享受过渡性养老金的参保人,补计199 年前视同缴费年限,补齐1994年1月至1998年6月底前个人缴费不足8%的部分,为其建立“视同缴费账户”。今年底前,全省将完成至少40%的核定任务。
专家分析,个人账户的基金及收益均归职工个人所有,是退休后养老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过去的老职工个人账户不完善,甚至没有。上述计划,有利于将老职工以前没有个人账户的历史权益实实在在地“账户化”,也有利于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跨区转移难的问题。
年金市场的“千亿盛宴”
■文本刊记者奚凤群
世界银行则预测, 到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总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企业年金市场。面对如此巨大市场潜力,各金融机构争夺年金市场,自然是烽烟四起。
作为企业养老保险的补充,企业年金的重要性逐渐升高。随着我国第二批企业年金资格之争水落石出,中国的企业年金市场再度受到关注。
所谓企业年金,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国外又称“职业年金”、“雇主退休金计划”。它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基本养老保险,也不是商业养老保险,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一个补充,是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的支柱之一。它是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建立的由企业和员工按照量力、自愿原则自主设立的养老保险制度。它通过设立个人账户和年金基金,采取政府监管与市场化运作方式,为参保员工支付养老待遇。企业年金不但可以减轻政府负担、保障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和应对社会老龄化危机,同时,可以视为延期发放的薪酬,在国外,年金和股票、期权一起被称为企业留住人才的三副“金手铐”。
据介绍,在年金市场成熟的国家,60%以上的企业都会有年金计划。而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还刚刚起步,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中知道企业年金的只有40%,真正有所了解的只有其中的0%。有1/的企业主认为企业没有这个责任,很多员工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认为:建立企业年金不能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
市场空白意味着市场潜力。据预测,未来5年内,中国企业年金业务将以年均29%-44%的速度增长。而中国保监会预测,中国今后每年企业年金新增额将超1000亿元,到2010年以后,我国企业年金每年新增数额将达到千亿元以上,企业年金市场可达到1万亿元的规模;世界银行则更为乐观:到200年,中国企业年金总规模将达1.8万亿美元。
养老金市场的巨大规模给保险公司带来的诸多机遇已毋庸置疑,面对“千亿盛宴”,养老金市场必定带给“淘金者”们新的业务、新的利润和新的竞争格局。
年金市场重划格局
“一个只有20个人的企业,缴纳的企业年金你猜是多少?400万啊!”
几年前,当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一位审计师向记者讲述他200 年审计北京一家央企子公司的见闻时,伸出四个手指,眼神、语气透着极大的惊讶。
在他看来,这个企业的员工光靠这个企业年金就够吃了。而来自保监会数据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行企业年金制度,未来我国企业年金每年可望新增1000亿元以上,到2010年总额达到1万亿元。世界银行则预测,到20 0年中国企业年金总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企业年金市场。面对如此巨大市场潜力,各金融机构争夺年金市场,自然是烽烟四起。
11月19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第二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名单出炉,24家公司“榜上有名”,其中包括受托人7家、账户管理人7家、托管人4家、投资管理人6家。在第二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名单中,有6家保险机构榜上有名,它们分别是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江养老”)、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寿养老”)、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泰康养老”)、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平安养老”)、泰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保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这已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年金的盛宴第二次在各方期待中进入实质环节。之前的8月2日,第一批共7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名单出炉,其中8家保险公司中选,除去年金基金托管人资格必须由商业银行担任外,保险机构在受托人、账户管理人以及投资管理人等三项资格中均有所获。其中太平养老保险公司和平安养老保险公司一举获得受托人以及投资管理人双重资格;获得投资管理人资格的还包括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华泰资产管理公司。另外,新华人寿保险股份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公司、泰康人寿保险股份公司等四家保险公司获账户管理人资格。
鉴于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采取信托模式,受托人在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架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选择、监督、更换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的权力,受托人服务能力的强弱对企业年金市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第二次名单的公布,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家银行首度获批,成为受托人行列中信托、保险机构之外的“新面孔”。企业年金市场第一批“银行受托人”的出现,打破了原有信托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分享企业年金受托业务“蛋糕”的利益格局,银行、信托机构和保险机构自此“三分天下”。
以工商银行为例,作为最早参与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设计的金融机构之一,工商银行在2005年首批获得企业年金账户管理、托管双项资格之后,便采取“统一管理、属地服务”的模式向客户提供年金服务。截至2007年10月底,工商银行共为1 8家企业提供了年金服务,管理年金个人账户196.1万户,托管年金基金148.7亿元,这两项业务的市场占比都处于领先地位。
“银行受托人”的加入,意味着银行机构不用新设养老金管理公司就能顺利成为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这让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和“保险受托人”相比,“银行受托人”虽是全新角色,但银行机构拥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先进的业务系统、专业的服务团队和遍布全国的机构网络,以及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在内的电子银行服务渠道,为其他行业不可比拟,更何况,综合实力强大的特性有助于银行机构增强对受托风险的承受能力和防范能力。
竞争陡然生变。
搅局者众各显神通
“我们不怕竞争。企业年金市场刚起步,竞争是好事,可以把市场的蛋糕做大”,泰康养老公司总经理刘永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
尽管年金市场“银行受托人”的顺利入围,对先行试水企业年金受托业务的保险机构形成了相当的竞争压力,但面对这 场“千亿盛宴”,有着天然优势的保险公司岂容错过。
今年5月19日落地上海的长江养老,随着第二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结果出台和长江养老增资扩股的进行,长江养老已经全面准备着接手上海各家企业的年金业务。“虽然在具体细节和法规上,还要与各监管当局达成一致,但是年底各项年金工作就可以开头了。”长江养老一位负责人士告诉记者。
在此次获得受托人资格的7 家机构中,长江养老、国寿养老、泰康养老家保险机构为“保险受托人”队伍再添新军,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为惟一获得受托人资格的信托机构。
其中,由11家中央及上海国有大型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的长江养老险,此次同时获得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项资格,也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家一次获得三项业务资格的金融机构。而其在取得保监会经营资格后,便毫无悬念的整体承接上海150亿元的企业年金存量。
另外,开业时间并不长的国寿养老和泰康养老,此次也同时获得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双重资格。
长江养老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一次囊括了所有四项年金资格中的三项,尤其是获得了年金管理的核心角色——法人受托机构,将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受托监督和制衡机制。
长江养老透露,公司定向增资扩股的计划经保监会审批后,已经落实,长江养老注册资本金已达5.69亿元人民币。
增资扩股、牌照落地,长江养老着手承接上海企业年金的实质性阶段已经到来。对于新增年金业务,长江养老也进行了全面的准备,目前公司已经配备一批国内具有专业理论研究和成熟实践经验的高管人员和专业团队,形成了在受托战略资产配置、年金计划设计、投资管理人选择、多元化分散化投资、年金账户管理和各类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专业优势。长江公司目标在于为国内广大企业和职工提供“一站式”、低风险和高效率的企业年金管理服务,有效实现年金基金的保值增值,并期望形成国内专业养老金管理模式和行业标准。
事实上,年金入市不会像一些人想像的在某一时间点一下子进入市场,现在所有的资格认定已经完毕,企业就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按照既定的程序进入市场。从以下数据来看,各路机构对年金市场的大餐已经觊觎多时,绝对有备而来。
据太平养老保险公布的统计,到2007年6月底,该公司已与17个省市的近600家企业签下了当地市场标准企业年金的“第一单”;平安养老则向媒体透露,同期该公司揽到的企业年金客户已达1122家,其中包括IBM、联合利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知名企业,管理年金受托资金已逾5亿元。
正如今年8月4 日太平养老新闻发言人黄桃园在接受采访时称: “我们前期积累了一些准备开展年金计划的企业资源,资格一拿到,就可以进入业务经营阶段,包括同这些企业进行商谈将进一步签订合约等。”
事实上,太平养老保险副总经理王练文在2007年年初接受采访时便宣称:“去年,我们单企业年金这块业务的保费收入已超过20亿。”
的确,太平人寿公司两年前便已在辽宁省直属的60家企业开展企业年金计划试点工作,按相关协议,在太平养老保险获得相关资格后,这些试点年金工作将会自动由太平养老保险承接并进行市场化运做。因此,这将是我国有资格认定要求后,正式启动企业年金市场运做的首笔标准企业年金业务,其意义十分重大。
早在2004年初就开始了账户管理准备工作的新华人寿,也终于如愿以偿地获得了相关资格认定。所谓账户管理人是企业年金基金运营的信息中枢,在对企业年金的客户提供账户服务过程中承担着核心角色,良好的账户管理能够使客户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
为此新华人寿专门组织开发出了一套完善的账户管理系统;并在内部建立了专门的账户管理机构,配备了充足的专业人员,负责企业年金账户管理的运营,同时建立了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以客户为核心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此外还专门针对企业年金的账户管理建立了风险管控体系,充分保障企业年金计划的安全运行。
另外,公司还在2004年底建成了行业第一家IP技术支持的集中电话服务中心,通过客服专号95567,使客户享有一系列售前、售中、售后服务。
“我们对进入企业年金市场和自身的账户管理能力充满信心,将本着稳健、专业、高效的原则经营企业年金业务,担负起账户管理的重大责任。”新华人寿负责人表示。
华泰资产管理公司此次在最后一轮的投资管理资格评选中,打败人保资产管理公司胜出。公司表示已专门组建了独立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中心,并就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决策体系、风险控制流程、产品设计方案以及销售服务平台等进行了统筹安排与部署。
“中国人寿做好了充分准备,”国寿养老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在企业年金经营方面,中国人寿已经从机构和技术层面做好了充分准备,在未来的企业年金市场上,中国人寿将充分发挥‘三位一体’模式的优势,为客户提供专业、快捷、便利的企业年金服务。”
不用怀疑,保险机构在这场“盛宴”中已经收获颇丰。与此同时,一些尚未获得相应资格的金融机构正积极争取进军这个市场。
改善环境多方共赢
今年10月,国资委企业分配局组织举办了“中央企业规范企业年金培训班”。令人诧异的是,该培训班受到了包括太平养老、平安养老、工商银行、嘉实基金和中国人寿等多家重量级金融机构的追捧。实际上,这和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前景密不可分,众多金融机构都在力争拿到多个资格,抢占有利起跑点。
11月21日,中国人寿企业年金管理中心陈威总经理接受《保险家》记者采访时坦言,“国寿养老正在积极拓展市场。”
专家认为,在这场争夺战中,取胜的关键还在企业年金的运营管理方面,必须保持低风险的规范运作、谋求稳定的投资回报,才能取得政府和企业的信任与支持,获取更多的企业年金客户。
目前市场上,太平和平安养老公司推广的是“2+2”的企业年金销售和管理模式,即养老保险公司同时担任受托和投资管理人,另一家商业银行同时担任托管人和账户管理人,减少了管理沟通成本,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而中国人寿则采取的是“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指由国寿集团旗下的中诚信托担任受托人,中国人寿担任账户管理人,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担任投资管理人,联合有资格的托管银行共同为企业和职工提供一揽子专业、便捷、安全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服务的模式。
除了策略的贴近市场性,保险机构能在竞争中占先的另一大法宝,就是全国广布的网点和大量的人力投入。在银行、信托、基金和保险这些金融机构中,虽然国内保险的资产总量不大,但网点数量和人力配备却毫不逊色。平安养老今年一口气开设了5个分公司和127个中心支公司,招聘和培训近200名一线年金经理。 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的机构设置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对于“年轻”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来说,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全国网点太少成了发展瓶颈之一,无法为全国性大企业更好地提供企业年金服务。
而对于市场走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年金市场起步不久,各家涉足企业年金管理的机构还是会先将目光投向那些大中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但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以及公司业务的深入,中小企业将会成为年金市场下一步的争夺目标。但同时,他们分析认为,现有的几家养老险公司若想实现盈利,还得下很大功夫。因为目前投资回报并不均等,机构还处于前期的市场铺垫投入阶段,惟有产生规模效应之后,才可能带来丰厚回报。
但是,目前各金融机构的企业年金业务发展严重不平衡。正如太平养老保险总经理杨帆接受采访时所说,“由于一些制约性因素的存在,各机构企业年金业务发展不平衡,有的机构业务量几乎为零。”
为此,10月1 5日,中国保监会专门下发了《关于养老保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称养老保险公司在经营企业年金业务时,不适用《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第十三条第二款关于“保险公司在其住所地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业务,应当设立分公司、中心支公司、支公司、营业部或者营销服务部,由保险公司根据实际情况申请设立”的规定,可在全国范围内展业。
保监会此次对专业养老险公司展业范围大开“绿灯”,意味着专业养老险公司今后一旦获准运营,即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而无须再受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从而大大改善专业养老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业务的竞争环境。
不可否认,随着“银行受托人”的加入和企业年金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多,专业养老险公司已经开始重新审视和积极应对新的竞争局面。对朝着综合经营方向发展的保险服务集团而言,多项资格的获取,既有助于稳定既有的客户资源和依托集团优势抢占优质客户资源,又可获得运营效率的提高和管理成本的降低,而竞争的最大收益,是让更多的企业职工获得更高的养老保障,为企业吸引和保留更优质的人力资源。
商业养老保险:崛起在银发市场
■文本刊记者李琮
保监会的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保费收入为626亿元,占GDP比重不足0.5%,人均保费不到50元。商业养老保险市场蛋糕巨大,其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出来。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是“未富先老”时代下的重要保障举措,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商业养老保险正逢其时
商业养老保险将成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我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减压。
“中国保险业的深刻变化为构筑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公开场合表示,从行业实力来说,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641亿元,预计2007年将达到7000亿元,是2002年的2. 倍。中国保费收入世界排名从2000年的第16位上升为2006年的第九位。2006年保险业总资产突破两万亿元,目前已经达到2.8万亿元。
从保险公司来说,通过推动国有保险公司改制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初步建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保险企业制度。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保国际、民安控股等五家中资保险公司先后登陆境内外资本市场。以这些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保险公司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正在逐步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企业。从保险市场来说,准入机制在不断完善。从保险监管体系来说,中国特色的现代保险监管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除了保险业自身的积累,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也在不断地鼓励着商业养老保险的蓄势待发。保监会不久前刚刚发布《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作为我国保险业第一部专门规范养老保险业务的部门规章,《办法》对于促进养老保险专业化发展、推动产品创新、规范市场行为、保护被保险人和受益人权益、改善外部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14%的人口超过60岁。在25年内,这个比例还将上升到25%。届时,中国将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老年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在20 0年达到顶峰。因此,改革养老保障体制,化解老龄化压力,成为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当务之急。
为了满足社会多层次的养老需求,众多保险公司也正在进行着其他方面的积极探索。据吴定富介绍,在农村养老保险层面,保险公司主要是为政府提供方案设计、精算和资产管理服务,为参保农民提供养老金给付和相关咨询服务,目前已在18个省(市)的5 个地(市、区)开展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累计业务规模约为0亿元,覆盖人群近20万人;截至2006年底,仅中国人寿、太保人寿和平安人寿三家公司的农村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就已达982.1亿元,约占全国人身保险保费总收入的25%。
另外,保险公司还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经办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例如,自2001年以来,太平洋保险公司经办江阴市新农合,建立“征管监”分离的运行机制,管理费用不到政府直接办理的一半;农民人均住院医疗费用比周边低1100元;医院医疗收入净增1.2亿元;医患纠纷明显减少,五年来没有一起投诉。中国人寿经办新乡市新农合后,财政供养人员从519人减少到56人,政府支出的管理费用从每年1000万元减少到00万元。保险公司在厦门经办大额医疗保险,参保职工52万人,覆盖面达到100%,综合赔付率为90%,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改革,虽然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养老保障体系改革的方式方法存在一定差异,但注重发展市场机制,积极引导商业保险参与多支柱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却是大势所趋。国际经验表明,商业保险发达的国家,政府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解决低收入人群的问题、老人的问题,缓和、消除贫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北京CBD国际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此前举行的北京CBD国际论坛上也表示,西方的经验证明,政府大包大揽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政府应考虑通过各种方式,大力推动商业保险发展,以此来缓解社会保险的压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尴尬境况有待破题
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老年人口增长引发的对其衣、食、住、行、医疗、精神消费等方面的需求,使老年消费在社会总体消费中的比例持续上升,将影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变化,促使老龄产业的兴起,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有专家称“老年经济”将继“假日经济”后成为社会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由于老年人这一群体患病和遭受意外的几率高,属于风险高发群体,老年人 的医药费以及护理费一直在家庭支出中占着很大的比例,可以说,老年人是一个最需要借助商业保险提供医疗保障的群体。
目前,养老保险基金面临尴尬境地:收不抵支,缺口较大。养老金筹集面临困难,依靠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补助,还未能实现良性循环。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有需求、有市场、有庞大的消费人群,是什么原因让各保险公司面对这块“蛋糕”仍无动于衷呢?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说:“保险公司保的是‘万一’而不是‘一万’,要开发老年保险产品,就意味着保险公司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稍有不慎,不但没有盈利,还有可能入不敷出。就算有的保险公司有老年人的险种,为了防范风险,还会要求投保人到指定的医疗机构去体检,若有一两项检查结果不能满足保险条款的有关规定,轻则要求增加保险费,重则干脆拒保。”
平安保险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吐露,“投保人年龄越大,就等于风险越大,虽然说保险公司是主要帮助承担风险的,但公司主要看重的还是盈利,明知道会出问题,当然都会特别小心谨慎。”
然而,同样是商业运作,国外的老年险种发展却十分红火。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德国、日本、美国等老龄化国家,疾病险、护理险等“银发险”相当流行,大约占到投保人的0%—40%还多,而德国的200多万投保者中有三分之二是老年人,美国的长期护理险已成为最受美国老年人欢迎的险种,已占据了美国人寿保险25%的市场份额,这说明老年人保险市场并非无利可图,关键要看保险公司自己如何操作。
税收优惠政策助力
“社会保险主要是保证公民最低生活的维持,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它必然是广覆盖、保基本;而在基本线以上的保障应当通过商业保险等手段来解决,这是实现多支柱保障的根本途径。”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在“中国社会保障论坛2007年年会”上这样说。
他说:“商业的方式不需要政府的财政投入,不会给政府带来任何负担,有百益而无一害。国际经验也表明,商业保险发达的国家,政府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解决低收入人群的问题、老人的问题,以缓和贫困对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王宪章表示,我国目前人均商业养老保险保费大约是41元,仅为国际平均水平的1/10,为美国的1/70。我国商业养老保险保费收入一直比较低。”商业养老保险在我国有很大发展前景,商业养老保险应该成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补充。
但是,目前在我国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还要克服许多困难,任重而道远。信诚人寿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业务总监石宗鑫曾表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据了解,目前我国与养老保障有关的税收优惠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和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所缴保费免缴所得税;企业依法为企业年金账户的缴费在一定比例内计入企业成本;退休人员领取的养老金免缴个人所得税。然而由于缺乏个人购买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补充养老保险发展较为缓慢,个人自愿购买的年金保险数量更少。
对此,上海保监局相关负责人日前透露,上海已率先启动“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运营机制”研究项目,预计在9月底之前完成方案论证。所谓税延型养老险,简单来说,就是个人缴费和投资收益免征所得税,延迟至领取时再征收,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员工自主养老的积极性。
增强商业保险竞争力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养老保障是民生的重要方面。充分发挥保险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商业保险竞争力,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作出贡献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实现与社会保险的差异化发展。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分别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从本质上说,互补大于替代。商业保险要明确自身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定位,充分发挥保险机构在精算、投资、账户管理、养老金支付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把商业养老保险“做深、做透”,提供高水准的养老产品和服务,提高社会养老保障水平。
其次,实现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合发展。寿险公司具有长期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核心技术,与主要经营短期资金的银行证券等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合作大于竞争。
尤其在企业养老金计划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方面,更应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服务优势,如银行的账户管理、资金发放优势,保险业的精算、产品和计划设计、年金化发放、资产负债匹配优势,基金公司的资本市场投资优势等,使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更加稳固。
再次,要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争取有力的政策扶持。税收优惠是养老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第三、四支柱的发展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支持。从养老保障责任分担角度,政府应对所有符合一定标准的企业养老金计划和个人养老保险产品给予适当税优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人建立和购买商业养老保险计划,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养老保障需求。
最后,切实提高行业竞争力,以优质服务赢得市场。作为契约型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服务能力不足等种种问题。商业保险要通过专业化服务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市场化竞争降低管理成本,通过商业化创新提供多样选择,以专业、诚信、规范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养老保障,不断推动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