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B)—0027—01
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扩大视野;学习语言风格,借鉴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悟性,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达到教学相长呢?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前阅读
课前阅读法,既符合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是现代语文终身教育所需要的一种实用、有效的语文教学法。课前阅读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阅读与下一节课内容有关的语文教材、语文图解和语文知识,使其感知和理解学习内容的一种学习方法。
1.提示性阅读。在学生没有课前阅读意识时,教师应在每次教学前,根据教学目标划定范围,进行一些信息提示,引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查资料,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2.引导阅读。对尚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学生,教师应注意示范引导,针对知识性较强的阅读材料,以提问来进行有的放矢地引导。
3.系统阅读。对有阅读习惯的学生,语文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他们对有关知识进行系统性阅读,如引导学生对某个作家、某个文学流派、某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其进一步形成个性观点,以达到自觉阅读和自我认知的目的。
4.难点阅读。主要是针对在课上出现有争议性的问题,在下一节课前,教师让学生进行阅读学习,自圆其说。
二、课中阅读
课堂上重视阅读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就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而言,它应该是合作探究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首先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教师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其次,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再次,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最后,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地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三、课后阅读
如果教师把课前阅读与课后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服务于课中阅读,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高中生的特点,教师可分三个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1.个性爱好阅读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讲阅读个性。也就是说教师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来选择阅读对象,当然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还是要由教师精心策划的。这种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为其日后深入而自觉学习语文练好基本功。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
2.教师指导阅读阶段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教师的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借助第一阶段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让学生自觉阅读;要让学生的视线转移到老师指示阅读的范围内,并要求他们把兴趣及阅读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要引导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进行总结。
3.应考阅读阶段
第三阶段直接为高考服务,教师应要求学生运用已学会的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思路,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B)—0027—01
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扩大视野;学习语言风格,借鉴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悟性,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达到教学相长呢?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前阅读
课前阅读法,既符合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是现代语文终身教育所需要的一种实用、有效的语文教学法。课前阅读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阅读与下一节课内容有关的语文教材、语文图解和语文知识,使其感知和理解学习内容的一种学习方法。
1.提示性阅读。在学生没有课前阅读意识时,教师应在每次教学前,根据教学目标划定范围,进行一些信息提示,引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查资料,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2.引导阅读。对尚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学生,教师应注意示范引导,针对知识性较强的阅读材料,以提问来进行有的放矢地引导。
3.系统阅读。对有阅读习惯的学生,语文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他们对有关知识进行系统性阅读,如引导学生对某个作家、某个文学流派、某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其进一步形成个性观点,以达到自觉阅读和自我认知的目的。
4.难点阅读。主要是针对在课上出现有争议性的问题,在下一节课前,教师让学生进行阅读学习,自圆其说。
二、课中阅读
课堂上重视阅读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就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而言,它应该是合作探究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首先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教师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其次,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再次,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最后,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地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三、课后阅读
如果教师把课前阅读与课后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服务于课中阅读,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高中生的特点,教师可分三个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1.个性爱好阅读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讲阅读个性。也就是说教师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来选择阅读对象,当然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还是要由教师精心策划的。这种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为其日后深入而自觉学习语文练好基本功。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
2.教师指导阅读阶段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教师的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借助第一阶段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让学生自觉阅读;要让学生的视线转移到老师指示阅读的范围内,并要求他们把兴趣及阅读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要引导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进行总结。
3.应考阅读阶段
第三阶段直接为高考服务,教师应要求学生运用已学会的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思路,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