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丁苯肽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在认知能力方面的疗效。方法:将收集到的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丁苯肽软胶囊0.2g/次,3次/日,空腹口服;对照组给予多奈哌齐5mg/次,1次/日,睡前口服,两组总疗程为4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的2个月及4个月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的测定,利用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以及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进行评价。结果:经过4个月的研究,观察组在治疗前后ADL、MMSE、CDR的分数比治疗前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变化(P<0.05),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丁苯肽在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能力上有显著的疗效,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丁苯肽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058【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41-01
血管性痴呆(VD)是由缺血性、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能力障碍的一种综合性疾病。在痴呆患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占发病率的20%,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该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不断提高,不仅使患病者身心痛苦,还加重了家庭及社会的负担。VD目前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案,因此,现在寻找新的VD治疗药物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丁苯肽是国家级一类新药,是一个多基因和多靶点参与的过程。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明显缩小脑缺血的梗塞面积,改善缺血区域的微循环和血流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本研究主要是关于丁苯肽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认知能力方面是否有改善进行探讨。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选取2011年1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患有血管性痴呆的患者中的60例作为这次的研究对象。[1]入选标准:①年龄在60岁之后,有卒中史。②符合NINDS-AIREN诊断标准。③通过病史、临床以及神经影像学检查(CT或MRI),证实有与痴呆发病有关的脑血管疾病依据。④Hachinski缺血量表≥7分支持VD诊断。⑤MMSE评分在12-24之间的VD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对本次的实验目的及其实验过程有了充分的了解,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现将6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组30人,对照组30人,年龄(65-84)之间。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平均年龄在(65.2±6.2)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5人,女性患者15人,平均年龄(63.7±6.4)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多奈哌齐5mg/次,1次/日,睡前口服。而观察组给予丁苯肽软胶囊0.2g/次,3次/日,空腹口服,总疗程为4个月。两组患者在次期间均禁用其他抗痴呆、增强智力以及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药物,4个月后对其进行认知能力的检测。
1.3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的2个月及4个月对患者进行认知能力的检测。采用常用的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以及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进行评估。治疗期间定期检测患者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以及有无新发出血灶及脑梗塞等。观察治疗期间药物的不良反应。
疗效判定标准:一般将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三类。所谓显效则是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消失,认知能力明显改善,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及日常的社会活动能力。有效:症状较前有所减轻,具有简单的社交能力,生活基本自理,但反应迟钝。无效:症状没有改善或较前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患者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DL评分有明显改变,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ADL评分的比较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2个月治疗4个月观察组3057.82±5.2459.20±5.07 61.33±4.71对照组3058.05±5.2957.14±5.1856.20±6.522.2两组患者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的比较。通过4个月的临床治疗,观察组CDR评分显著下降,而对照组CDR评分变化不明显,观察组CDR评分比治疗前和对照组有明显的变化(P<0.05)。
表2两组患者CDR评分的比较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2个月治疗4个月观察组301.85±0.191.62±0.17 1.33±0.14对照组301.91±0.221.87±0.191.96±0.202.3兩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有明显改变,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组 别例 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3024(83.00) 5(16.70)1(0.30)96.70对照组3014(46.67)10(33.33)6(20.00)80.00P值-<0.05>0.05>0.05<0.053讨论
随着社会人口的不断老龄化,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血管性痴呆(VD)患病人群逐渐上涨,不仅仅使患者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也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因此,对痴呆的预防与治疗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点。许多研究者把目光转向了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在老年性痴呆中对VD的治疗是最有希望的。目前临床上治疗VD的药物有很多,如胆碱酯酶抑制剂、脑赋活剂、神经营养因子、血管扩张剂等,但疗效均不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将目标转移到丁苯肽药物对VD的治疗效果上[2]。
丁苯肽能够重建微循环,增加缺血区的灌注;保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增加梗死周围脑组织VEGF的表达;减轻血管内皮线粒体裂解;改善低糖低氧引起的神经元线粒体复合酶Iv活性的降低,从而减轻神经细胞的坏死和凋亡,改善血管性痴呆记忆及认知能力。充分说明了,丁苯肽在治疗血管性痴呆方面有显著性的效果[3]。
通过上述实验不难看出,丁苯肽对VD的认知能力改善有明显效果[4]。在治疗后2个月,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记忆力及认知能力较前有明显好转,4个月结束后,各项指标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总有效率达96.70%,且该药物副作用小,一过性的转氨酶升高,偶有恶心,腹部不适及皮疹等症状出现,停药后消失。表明丁苯肽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行。参考文献
[1]吴娟,付朝晖,杨晋.丁苯肽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6):571-572
[2]陈贵发.丁苯肽治疗血管性痴呆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评价[J],医学信息网,2012(08):139-140
[3]王义义,许静,杨卓等.消旋丁苯肽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1,39(10):936-938
[4]欧阳晓春,余小骊,张萃萍等.丁苯肽软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J].东南国防医药,2013,15(6):624-625
关键词:丁苯肽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058【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41-01
血管性痴呆(VD)是由缺血性、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能力障碍的一种综合性疾病。在痴呆患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占发病率的20%,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该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不断提高,不仅使患病者身心痛苦,还加重了家庭及社会的负担。VD目前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案,因此,现在寻找新的VD治疗药物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丁苯肽是国家级一类新药,是一个多基因和多靶点参与的过程。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明显缩小脑缺血的梗塞面积,改善缺血区域的微循环和血流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本研究主要是关于丁苯肽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认知能力方面是否有改善进行探讨。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选取2011年1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患有血管性痴呆的患者中的60例作为这次的研究对象。[1]入选标准:①年龄在60岁之后,有卒中史。②符合NINDS-AIREN诊断标准。③通过病史、临床以及神经影像学检查(CT或MRI),证实有与痴呆发病有关的脑血管疾病依据。④Hachinski缺血量表≥7分支持VD诊断。⑤MMSE评分在12-24之间的VD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对本次的实验目的及其实验过程有了充分的了解,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现将6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组30人,对照组30人,年龄(65-84)之间。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平均年龄在(65.2±6.2)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5人,女性患者15人,平均年龄(63.7±6.4)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多奈哌齐5mg/次,1次/日,睡前口服。而观察组给予丁苯肽软胶囊0.2g/次,3次/日,空腹口服,总疗程为4个月。两组患者在次期间均禁用其他抗痴呆、增强智力以及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药物,4个月后对其进行认知能力的检测。
1.3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的2个月及4个月对患者进行认知能力的检测。采用常用的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以及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进行评估。治疗期间定期检测患者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以及有无新发出血灶及脑梗塞等。观察治疗期间药物的不良反应。
疗效判定标准:一般将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三类。所谓显效则是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消失,认知能力明显改善,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及日常的社会活动能力。有效:症状较前有所减轻,具有简单的社交能力,生活基本自理,但反应迟钝。无效:症状没有改善或较前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患者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DL评分有明显改变,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ADL评分的比较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2个月治疗4个月观察组3057.82±5.2459.20±5.07 61.33±4.71对照组3058.05±5.2957.14±5.1856.20±6.522.2两组患者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的比较。通过4个月的临床治疗,观察组CDR评分显著下降,而对照组CDR评分变化不明显,观察组CDR评分比治疗前和对照组有明显的变化(P<0.05)。
表2两组患者CDR评分的比较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2个月治疗4个月观察组301.85±0.191.62±0.17 1.33±0.14对照组301.91±0.221.87±0.191.96±0.202.3兩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有明显改变,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组 别例 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3024(83.00) 5(16.70)1(0.30)96.70对照组3014(46.67)10(33.33)6(20.00)80.00P值-<0.05>0.05>0.05<0.053讨论
随着社会人口的不断老龄化,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血管性痴呆(VD)患病人群逐渐上涨,不仅仅使患者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也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因此,对痴呆的预防与治疗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点。许多研究者把目光转向了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在老年性痴呆中对VD的治疗是最有希望的。目前临床上治疗VD的药物有很多,如胆碱酯酶抑制剂、脑赋活剂、神经营养因子、血管扩张剂等,但疗效均不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将目标转移到丁苯肽药物对VD的治疗效果上[2]。
丁苯肽能够重建微循环,增加缺血区的灌注;保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增加梗死周围脑组织VEGF的表达;减轻血管内皮线粒体裂解;改善低糖低氧引起的神经元线粒体复合酶Iv活性的降低,从而减轻神经细胞的坏死和凋亡,改善血管性痴呆记忆及认知能力。充分说明了,丁苯肽在治疗血管性痴呆方面有显著性的效果[3]。
通过上述实验不难看出,丁苯肽对VD的认知能力改善有明显效果[4]。在治疗后2个月,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记忆力及认知能力较前有明显好转,4个月结束后,各项指标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总有效率达96.70%,且该药物副作用小,一过性的转氨酶升高,偶有恶心,腹部不适及皮疹等症状出现,停药后消失。表明丁苯肽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行。参考文献
[1]吴娟,付朝晖,杨晋.丁苯肽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6):571-572
[2]陈贵发.丁苯肽治疗血管性痴呆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评价[J],医学信息网,2012(08):139-140
[3]王义义,许静,杨卓等.消旋丁苯肽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1,39(10):936-938
[4]欧阳晓春,余小骊,张萃萍等.丁苯肽软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J].东南国防医药,2013,15(6):62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