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密不可分,而市政道路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然而,诸多质量问题的存在,致使市政道路受损,制约城市的进步。对此,本文侧重探讨市政道路路面常见病害及相关防治措施。
关键词:市政道路;路面;常见病害;防治措施
前言
现阶段,沥青混凝土以平整、耐磨、噪音低、震动小等特点,成为市政道路路面施工首选材料。即无论是在行车,还是在步行等领域,该路面均可体现自身的舒适感。再者,市政道路建设期间,由于施工时间、铺设条件的限制,使其频发各类质量问题,如路面裂缝、下沉等。由此可见,加强对市政道路路面常见病害的防治,是维持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
一、案例探讨
例如某市政道路工程,全长约在6530m;双向四车道;道路两侧分别设有慢车道、绿化带,且满足城市次干道建设标准;路面主要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为20cm、底基层厚度为20cm,铺设3层沥青混凝土,共15cm,再铺设1层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厚度约为4cm。
该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虽可显著缓解本市交通压力。但是,该施工路段作为主干道,是衔接各工地、重型车辆运输的渠道。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见各路面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害,如裂缝和波浪、坑槽及壅包等,影响市政道路路面整体使用效果。
二、市政道路路面常见病害
(一)纵向裂缝
是指顺延行车方向而产生的开裂纹路,此类现象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混合料摊铺操作时,未有效搭接纵向施工,使其呈现冷接缝;沟槽回填压实度不合理,存在沉陷问题;路面拓宽作业时,新旧路面交接点搭接不满意标准,出现不均匀性沉降;各段地基含水量存在差异,呈现一侧高、一侧低的状况,特别是在绿化带、中央隔离带和动静荷载路基等处,若存在明显滑动现象,则会加大裂缝的几率。
(二)横向裂缝
即为沿道路方向而出现的长度不一致的裂缝,是危及市政道路路面整体性能的关键病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路面建设期间,由于沥青材料对温度的高要求,致使其存在敏感效应,若在运输或施工期间,未对温度施以有效控制,则会出现变硬、变软等问题,导致沥青路面的变形或开裂;针对相对成型的市政道路路面,若基层水分蒸发速率不一致,则会在温差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导致沥青收缩异常,出现裂缝;而在实际使用阶段,温湿度的变化幅度较大,沥青路面可在车辆荷载作用下,滋生横向裂缝[1]。
(三)网状裂缝
是指在市政道路面层处,呈现的纵横交错的裂缝,多以网状结构为主。笔者通过对各类市政道路工程的统筹思考,可知路面网状裂缝的出现成因,可表述为以下三点:其一,沥青及其混合料材质不过关,且在配比度、拌和时间等条件不规范的前提下,导致沥青和石料间黏结度较差,意在外力作用下,滋生开裂问题;其二,路面结构设计不科学,致使路面存在软弱层和泥灰层,呈现粒料松动、形态不稳等问题;其三,路面隔水性相对较差,导致其在下渗的过程中破坏基层,而在车辆行驶期间,基层空隙加宽,特别是在沥青长期使用的条件下,重型或超载车辆的碾压,会加大路面破损度[2]。
(四)坑槽
主要由市政道路面层局部设计不合理,致使其呈现松散状态,引发路面坑槽病害。即路面层厚度未满足满足规定标准,特别是在施工过程中,可见碾压强度和混合料黏结强度不足等问题;混合料摊铺过程中,基层处理不彻底,导致面层黏结效果较差,引发坑槽;原路面存在坑槽和松散等问题,尚未对其予以有效处理,滋生路面脱皮和松散等状况。
三、市政道路路面病害防治措施
对于市政道路而言,在交通量大、荷载力强、使用频率高等特点的制约下,致使路面病害爆发率相对较高。但是,若要避免路面病害,则应以有效的预防手段为核心,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科学配比
原材料的配比设计,是制约沥青混凝土质量的关键。对此,应在實际混合料拌和阶段,以沥青混凝土耐久性、稳定性特点为前提,对其配合比予以有效控制。特别是在温度过低的情况下,沥青混凝土应符合低温抗裂标准,同时还应满足高温效果。
(二)加强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
若要从根源上杜绝路面病害,则应在沥青混凝土运输期间,选择篷布加盖的方式,以此在减少颠簸的状态下,避免温度离析、集料离析等问题的出现。而在混合料摊铺和碾压作业时,更应侧重对混合料温度、摊铺厚度等因素的管控,以此保证各项工序的施工质量。特别是在碾压作业时,应将压实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否则将会对市政道路路面施工质量产生影响。
(三)优化运营管理
优化运营管理,是市政道路路面病害防治的根本手段。即对来往车辆实施分流管理,尤其是对重型车辆的管控,应以晚间、凌晨开放的形式,降低道路压力,甚至还应对必要情况下禁止超载车辆的驶入。
(四)常见病害处理措施
纵向裂缝处理:严格管控各项施工工序,预防路面裂缝的出现。即在混合料摊铺过程中,应做好分幅摊铺工作,再经接缝处理的手段,对沟槽予以全方位回填;新旧路段施工中,应保持沥青混凝土的一致性;若路面存在大范围裂缝,则应选择改性乳化沥青,对其予以灌缝处理,以此切实排水和防渗的意义[3]。
横向裂缝处理:施工结束后,应对市政路面施以全面管理及养护,如加强对沥青混凝土碾压状态下含水量的判断,用以杜绝基层干缩问题;软基应采用预先处理的方式,否则将会滋生不均匀性沉降问题;裂缝较小时,可选择乳化沥青、热沥青予以灌缝处理,而在裂缝较大的情况下,应采用细粒式热拌沥青混合料予以填充。
网状裂缝处理:科学管控原材料、混合料质量,以分层摊铺的形式,保证面层厚度的合理性;强化对超载车辆、超重车辆的控制,以免在强荷载力的作用下,对路面造成损坏;若路面存在轻微网状裂缝,可选择比例纤维布予以罩面处理,若情况较为严重,则应辅助乳化沥青的运用,对其施以封层处理。
坑槽处理:原材料的选择应具备抗老化性、高粘附性的特点,再级层面有效处理的前提下,对温度予以严格控制,确保碾压次数的标准化。而在坑槽修复时,应以实际情况为准,对冷补、热补技术予以择优选择[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市政道路路面病害问题的出现,不仅对自身使用性能的发挥造成影响,还会制约城市经济的逐步发展。对此,笔者建议应在市政道路建设期间,对原材料、沥青拌合料质量予以有效控制,再经施工工序的科学管控,杜绝各类缺陷及问题的滋生,以便能够实现市政道路路面病害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红丽.研究市政道路路面常见病害与防治措施[J].江西建材,2015(13):205-205.
[2]孙岩.研究市政道路路面常见病害与防治措施[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25):00230-00230.
[3]王晓明.市政道路中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分析及防治措施[J].水能经济,2015(5):130-130.
[4]袁树标.试论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与病害防治[J].低碳世界,2016(26):215-216.
(作者身份证号码:321321198912265459 江苏宿迁 223800)
关键词:市政道路;路面;常见病害;防治措施
前言
现阶段,沥青混凝土以平整、耐磨、噪音低、震动小等特点,成为市政道路路面施工首选材料。即无论是在行车,还是在步行等领域,该路面均可体现自身的舒适感。再者,市政道路建设期间,由于施工时间、铺设条件的限制,使其频发各类质量问题,如路面裂缝、下沉等。由此可见,加强对市政道路路面常见病害的防治,是维持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
一、案例探讨
例如某市政道路工程,全长约在6530m;双向四车道;道路两侧分别设有慢车道、绿化带,且满足城市次干道建设标准;路面主要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为20cm、底基层厚度为20cm,铺设3层沥青混凝土,共15cm,再铺设1层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厚度约为4cm。
该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虽可显著缓解本市交通压力。但是,该施工路段作为主干道,是衔接各工地、重型车辆运输的渠道。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见各路面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害,如裂缝和波浪、坑槽及壅包等,影响市政道路路面整体使用效果。
二、市政道路路面常见病害
(一)纵向裂缝
是指顺延行车方向而产生的开裂纹路,此类现象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混合料摊铺操作时,未有效搭接纵向施工,使其呈现冷接缝;沟槽回填压实度不合理,存在沉陷问题;路面拓宽作业时,新旧路面交接点搭接不满意标准,出现不均匀性沉降;各段地基含水量存在差异,呈现一侧高、一侧低的状况,特别是在绿化带、中央隔离带和动静荷载路基等处,若存在明显滑动现象,则会加大裂缝的几率。
(二)横向裂缝
即为沿道路方向而出现的长度不一致的裂缝,是危及市政道路路面整体性能的关键病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路面建设期间,由于沥青材料对温度的高要求,致使其存在敏感效应,若在运输或施工期间,未对温度施以有效控制,则会出现变硬、变软等问题,导致沥青路面的变形或开裂;针对相对成型的市政道路路面,若基层水分蒸发速率不一致,则会在温差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导致沥青收缩异常,出现裂缝;而在实际使用阶段,温湿度的变化幅度较大,沥青路面可在车辆荷载作用下,滋生横向裂缝[1]。
(三)网状裂缝
是指在市政道路面层处,呈现的纵横交错的裂缝,多以网状结构为主。笔者通过对各类市政道路工程的统筹思考,可知路面网状裂缝的出现成因,可表述为以下三点:其一,沥青及其混合料材质不过关,且在配比度、拌和时间等条件不规范的前提下,导致沥青和石料间黏结度较差,意在外力作用下,滋生开裂问题;其二,路面结构设计不科学,致使路面存在软弱层和泥灰层,呈现粒料松动、形态不稳等问题;其三,路面隔水性相对较差,导致其在下渗的过程中破坏基层,而在车辆行驶期间,基层空隙加宽,特别是在沥青长期使用的条件下,重型或超载车辆的碾压,会加大路面破损度[2]。
(四)坑槽
主要由市政道路面层局部设计不合理,致使其呈现松散状态,引发路面坑槽病害。即路面层厚度未满足满足规定标准,特别是在施工过程中,可见碾压强度和混合料黏结强度不足等问题;混合料摊铺过程中,基层处理不彻底,导致面层黏结效果较差,引发坑槽;原路面存在坑槽和松散等问题,尚未对其予以有效处理,滋生路面脱皮和松散等状况。
三、市政道路路面病害防治措施
对于市政道路而言,在交通量大、荷载力强、使用频率高等特点的制约下,致使路面病害爆发率相对较高。但是,若要避免路面病害,则应以有效的预防手段为核心,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科学配比
原材料的配比设计,是制约沥青混凝土质量的关键。对此,应在實际混合料拌和阶段,以沥青混凝土耐久性、稳定性特点为前提,对其配合比予以有效控制。特别是在温度过低的情况下,沥青混凝土应符合低温抗裂标准,同时还应满足高温效果。
(二)加强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
若要从根源上杜绝路面病害,则应在沥青混凝土运输期间,选择篷布加盖的方式,以此在减少颠簸的状态下,避免温度离析、集料离析等问题的出现。而在混合料摊铺和碾压作业时,更应侧重对混合料温度、摊铺厚度等因素的管控,以此保证各项工序的施工质量。特别是在碾压作业时,应将压实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否则将会对市政道路路面施工质量产生影响。
(三)优化运营管理
优化运营管理,是市政道路路面病害防治的根本手段。即对来往车辆实施分流管理,尤其是对重型车辆的管控,应以晚间、凌晨开放的形式,降低道路压力,甚至还应对必要情况下禁止超载车辆的驶入。
(四)常见病害处理措施
纵向裂缝处理:严格管控各项施工工序,预防路面裂缝的出现。即在混合料摊铺过程中,应做好分幅摊铺工作,再经接缝处理的手段,对沟槽予以全方位回填;新旧路段施工中,应保持沥青混凝土的一致性;若路面存在大范围裂缝,则应选择改性乳化沥青,对其予以灌缝处理,以此切实排水和防渗的意义[3]。
横向裂缝处理:施工结束后,应对市政路面施以全面管理及养护,如加强对沥青混凝土碾压状态下含水量的判断,用以杜绝基层干缩问题;软基应采用预先处理的方式,否则将会滋生不均匀性沉降问题;裂缝较小时,可选择乳化沥青、热沥青予以灌缝处理,而在裂缝较大的情况下,应采用细粒式热拌沥青混合料予以填充。
网状裂缝处理:科学管控原材料、混合料质量,以分层摊铺的形式,保证面层厚度的合理性;强化对超载车辆、超重车辆的控制,以免在强荷载力的作用下,对路面造成损坏;若路面存在轻微网状裂缝,可选择比例纤维布予以罩面处理,若情况较为严重,则应辅助乳化沥青的运用,对其施以封层处理。
坑槽处理:原材料的选择应具备抗老化性、高粘附性的特点,再级层面有效处理的前提下,对温度予以严格控制,确保碾压次数的标准化。而在坑槽修复时,应以实际情况为准,对冷补、热补技术予以择优选择[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市政道路路面病害问题的出现,不仅对自身使用性能的发挥造成影响,还会制约城市经济的逐步发展。对此,笔者建议应在市政道路建设期间,对原材料、沥青拌合料质量予以有效控制,再经施工工序的科学管控,杜绝各类缺陷及问题的滋生,以便能够实现市政道路路面病害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红丽.研究市政道路路面常见病害与防治措施[J].江西建材,2015(13):205-205.
[2]孙岩.研究市政道路路面常见病害与防治措施[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25):00230-00230.
[3]王晓明.市政道路中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分析及防治措施[J].水能经济,2015(5):130-130.
[4]袁树标.试论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与病害防治[J].低碳世界,2016(26):215-216.
(作者身份证号码:321321198912265459 江苏宿迁 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