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从知青到外交部部长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kjl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钓鱼岛主权的重申
  2014年3月8日的记者会最后,外交部长王毅用中式礼节合掌,主动结束了发布会,前往出席就马航事件处置紧急召开的部级联席会议。
  这算是王毅以外长身份出席的首个“两会”记者会,关注度仅次于总理记者会。
  “我想强调的是,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面对日本《朝日新闻》记者拿当下中日关系与一战前英德关系作比这一问题,王毅的回答干净利落,“只有认真清算过去,不再出尔反尔,才能走出僵局,开辟未来。”
  有外媒将此解读为,这是中国外交要走“强硬路线”的表现。而王毅此前在数个场合对钓鱼岛主权的重申,早就引发了日本各界的关注。
  王毅的老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北二外”)退休教授潘寿君也承认,自己的这位学生讲话“确实是一板一眼,而且没有废话”,他的“知日”背景,也成为其发言的底气。“学日语的,对日本了解更深一点,谈得就是正中要害。”潘寿君说。
  从知青到大学生
  从小,王毅就是个好学生,毕业进入外交部后,凭借其勤奋上进,发展也是顺风顺水,典型的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1978年,25岁的“高龄学生”王毅进入北二外日语专业学习,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所谓“高龄”,是因为当时外语学院对考生年龄有着特殊要求———不得超过25岁。
  “七七级”生源复杂,工农兵各种身份都有。当时日语专业有3个班,每个班有十几个人,三班的学生是直接从外语学校毕业的,年纪最小,一班和二班是“零基础班”,王毅就在二班。
  “我跟王毅是我们班最大的,比最小的同学大7岁,”王毅的大学同班同学孙杰强(化名)说,“当时选班长都考虑岁数大的,我还比他大半岁,所以我去了学生会,后来是校学生会主席,他就当了班长。”
  上大学前,王毅已经在黑龙江建设兵团当了8年知青。王毅的同学邱华盛介绍,在兵团时,王毅像其他北京青年一样,政治敏感,忧国忧民,对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都颇为忧虑。孙杰强说,1981年,28岁的王毅在他的介绍下成功入党。
  王毅学习很用功,每次上课前都会把所有的单词学会,新课文听到能听懂为止。聪明加上勤奋,王毅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标兵”。学习上如果出现问题,他就会很着急。有一次王毅考试没考好,“特别不高兴,脸老那么绷着,发誓一定要学好日语。”孙杰强回忆。
  “学外语,最后拼的是汉语功底,这东西是相通的,历届学生都是这样,只要你汉语功底好,你的外语就能学好。”潘寿君说,王毅汉语基础非常好。
  “他写文章不是一般的好,我作文一般4分,他从来都是5+,”孙杰强说,“他高考语文考了八九十分,这是非常高的分数,是我们班第一。”
  好文笔得益于王毅在兵团的练习。下乡期间,除了日常的农业劳动,爱好文学的王毅在业余时间看了很多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书,不仅字写得漂亮,也会搞文学创作,写小说、写诗,还在兵团和黑龙江的杂志上发表过。
  大学期间,他把大家组织起来搞读书会,阅读书目不限,王毅来提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共同分析问题,碰撞不同观点,有时甚至针锋相对。“有些东西不辩不明,一辩就清楚了,他们同学当时跟我说读书会是很有收获的。”潘寿君说。
  当时王毅已经非常“成熟”,相貌端庄,举止稳重,与众不同,在这方面明显超过了其他同学。一次,班上举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会,在同学们的发言中,王毅的见解尤为成熟。
  秦明吾教授说,王毅的毕业论文质量非常高,中国日语界有个刊物叫《日语学习与研究》,是一份核心学术期刊,当时还是学生的王毅,把他的论文投到那里,结果被刊发了。秦老师说:“就我所知,学生能在这个杂志上發表文章,直到今天还是很少的。王毅的论文被发表,使老师们印象深刻。”
  “当时相当轰动,大家都很惊奇。那时该杂志还是季刊,受页数限制,发表的文章是相当有限的。现在日语专业的老师想在这本期刊上发表论文都非常困难。”北二外教授陈燕生说。
  胡耀邦称赞“此稿写得很好!”
  王毅担任部长助理时,兼任外交部青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他觉得抓青年的学习工作非常重要,就提议在部里成立“青年读书会”。外交部青年读书会成立于1996年,在中央各部委中是成立最早的,王毅担任会长。
  大学学习之余,同学们会踢踢足球、打打排球,不过王毅的水平一般。登山的爱好他则保留到现在,不仅新婚蜜月是在黄山度过的,而且担任了外交部登山协会会长。2006年,六上黄山的王毅专程带外交部驻外使节团成员攀登黄山。
  “偷偷摸摸”去看外语电影是王毅的娱乐活动之一,“当时日语电影很少,法语系的法语电影特别多,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我会跟王毅悄悄溜过去看。看不懂也看,看热闹。”孙杰强说。
  那时,学校对党员的考核标准极为严格,成绩优异、政治觉悟高是必备条件,还要在老师和同学中具有极高威信,“只要有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就不能被批准。”
  当年,包括王毅在内,有3名同学成为候选人,但最后只有王毅一人顺利通过了所有考评。据王毅当年的辅导员宋春林老师回忆:“他是‘七七级’第一个入党,也是唯一一个入党的学生。”
  毕业后,王毅进入了日后他大展拳脚的外交部。王毅“笔头好”的特长在外交部得到了充分发挥。
  1980年代,胡耀邦任总书记后第一次访问日本,在某个场合的讲话稿交由王毅来起草,当时他还是外交部亚洲司的一个科员。这篇讲稿,胡耀邦只修改了两处,还在稿子上写了个批语:“此稿写得很好!”
  辛苦的博士生
  王毅与外交有着另外一个缘分,他是知名外交家钱嘉东的女婿。钱嘉东曾任周恩来的外事秘书,后来担任过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大使,现退休在家。   在工作上,王毅很好强,“他和别人在一起工作,一定要想方设法比别人强一点。”孙杰强说,他人很正,不会干出圈的事。
  热爱学习的王毅在工作后继续深造。1996年,时为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的王毅在南开大学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研究中心读在职硕士研究生,1998年4月获世界经济专业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9年9月起,王毅在外交学院攻读国际关系专业的博士学位。“从组织关系上来说,他是我们的领导(外交部部长助理),但是在我们面前,他对老师是很尊敬的,完完全全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外交学院教授周尊南说。
  2013年3月,王毅担任外交部部长。外媒中,日本媒体给予的关注似乎最多。《日本经济新闻》则称王毅“相貌端正”,有“外交帅哥的爱称”。
  作为中国大使,王毅曾两度被派驻日本。2004年,王毅“临危受命”,以特命全权大使身份出使日本。当时中日关系因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一度陷入低谷,两国首脑近4年没有互访过。
  在王毅出任日本大使期间:2006年,安倍晋三正式访华,被称为“破冰之旅”;2007年温家宝访日,被称为“融冰之旅”———中日关系由此走出谷底。而自2012年以来,两国又因钓鱼岛争端剑拔弩张。在此时刻,王毅成为新中国首位有过日本大使经历的外交部部长,自然深受两国舆论期待。
  2015年5月,“好学生”王毅陪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德国时,参观了波茨坦会议旧址。
  当时,李克强强调,“不允许破坏、否认战后的胜利果实”。次日,日本內阁官房长官菅义伟称“中国领导人的讲话无视历史”,王毅一句让日本“老老实实做一回学生,重新看看《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就把对方顶了回去。
  作为在职博士生,王毅上课很低调。有时候工作太忙,没办法来学校上课,他就会请一起读博的同学把老师授课的内容录下来,再传给他。老师推荐的参考书,他也是通过同学了解。“他不像有的官员,叫自己的秘书去听,从来没有。”周尊南说。
  由于工作忙碌,自1999年注册读博以来,王毅至今没能抽出时间写博士毕业论文,也就还没拿到博士学位。
  “我很赞赏的就是这一点,”周尊南说,“他完全可以对付啊。他当时已经是外交部副部长了,完全可以让秘书或者外交部的几个笔杆子凑一篇博士论文,但他没有这样做。”
  (摘自《博客天下》2014年第8期)
其他文献
朱镕基关注《焦点访谈》  1998年10月7日,《焦点访谈》迎来了朱镕基总理。  我们特别盼望朱总理来,因为我们都知道他是《焦点访谈》最忠实的观众,他总在看《焦点访谈》,看完之后常常立刻发出声音,他常在国务院的会议上提及《焦点访谈》。曾有部长半开玩笑地对我(本文作者敬一丹)说:“现在我晚上都不敢出去吃饭,因为怕耽误了看《焦点访谈》。总理常在会上问:‘你们看昨晚的《焦点访谈》了吗?’答不上来怎么办?
期刊
我要出人头地  王石生于1951年1月,他这样介绍自己:“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从军队转业后在郑州铁路局工作。母亲是锡伯族。锡伯族历史上是个游牧民族,能征善战,其中一个分支跋涉两万里,大举迁徒军屯伊犁河谷,为保护西北边疆立下战功。”正是出生在这样阳刚气十足的家庭,特别是有这样一个刚强的母亲,才造就了王石后来的性格和生活道路。王石在谈起父母时也强调:“我很像我的母亲。”  王石13岁的时候,母亲
期刊
一代伟人与世长辞  1976年1月8日9时许,周恩来所在病房外的电铃忽然响了。这不是平时的电铃,而是为遇紧急情况专设的电铃。不好!大家快步跑向病房,几乎同时看到监护器上的心跳显示:心跳70几次。一直是100多次,忽然掉到70多次,陈在嘉大夫急得说不出话来。周恩来心跳在继续下跌,60次、50次、30次……  医生们按照原定的搶救方案,采用了所有措施,呼唤、人工呼吸……都不起作用。荧光屏上,时而显示一
期刊
滕代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领导者之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奠基人,他一生铁骨正气、德厚功高。他有5个儿子,长子滕久翔、二子滕久光、三子滕久明、四子滕久耕(滕飞)、五子滕久昕。除长子滕久翔外,其他四子先后入伍。自小在父亲的熏陶下,5个孩子在各自岗位业绩突出,无愧于红门之后,形成了独特的滕门家风。  严格教子  1943年11月,滕久光出生。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紧张最艰苦的时期,滕代远只好把滕久光寄养在老
期刊
因父亲职务之便姐弟仨留在晋东南  齐心姐弟仨都曾在晋东南工作和生活,这缘于他们的父亲齐厚之。  1931年1月,齐厚之任山西省阎锡山政府四科科长。此时,他将齐云、齐心、齐步带到了山西。1935年,齐厚之出任黎城县县长,一年后,又调任长治县县长。  “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长治,齐厚之到了阳城,任山西省政府第三行署秘书。此时,女儿齐云、女婿魏健(又名魏震五)已经是中共党员。这一点,齐厚之心知肚明。 
期刊
1949年12月3日,由重庆逃至成都黄埔军校的蒋介石向校长张耀明提出,说要“检阅本校官生,予黄埔生再次鼓励”。那一天,是黄埔二十三期第二总队长李邦藩担任当日的校值星官。上午8时刚过,在迎宾乐声中,身穿黄呢中山服、头戴礼帽的蒋介石,在寒风中由张群、阎锡山、顾祝同、蒋经国、张耀明等陪同步上检阅台。  首先举行升旗仪式,青天白日旗在全场人员注目礼下冉冉升起,旗杆顶头的滑轮吱吱呀呀转动着,像是承受不了这“
期刊
最为忙碌的高官  赵乐际是西安人,生于青海西宁,作为知识青年下过乡。从省商业厅办公室收发兼通讯员做起,担任过副省长、省委副书记、省长,2005年,赵乐际被中共中央任命为青海省委书记。  2012年11月19日,官方新华网发布消息称,李源潮不再兼任中央组织部部长职务;赵乐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不再兼任陕西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此前,在2012年11月15日的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赵乐际刚刚当选为新
期刊
1942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受中共中央委托,到山东滨海检查指导工作,当时山东分局和115师驻地临沭县朱樊村,刘少奇在这里住了3个多月,听取了山东分局和115师的工作汇报,并对山东的抗战工作作了指示。7月底,刘少奇准备返回延安,鲁南军区就把护送刘少奇通过敌占区跨越津浦铁路的任务交给了鲁南铁道游击队。  这是铁道游击队第一次执行护送任务,队领导心里都很紧张,刘金山、
期刊
杨成武代呈文稿给毛泽东  1967年7月,毛泽东要去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视察,指定代总参谋长杨成武随行,并担任他与周恩来之间的联络员。他们离京后,林彪借口杨成武随毛主席外出,管不了军委的事,遂指定吴法宪、叶群、邱会作、张秀川组成军委四人小组,又叫军委办事组,并指定吴法宪任组长。  林彪在与江青集团打交道时,总觉得自己这个“武装集团”在“文战”中不占优势,为此心中憋着一口气,总想找机会放几颗“文战”
期刊
成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标兵  廖初江,1936年10月20日出生于湖南省隆回县朝阳铺乡(今属六都寨镇)一个贫困的家庭。  1956年3月,廖初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在沈阳军区某部三师机械化团一营三连当战士。苦水里泡出来的廖初江,怀着对毛主席的无限爱戴之情,买来《毛泽东选集》,依靠字典的帮助,逐字逐句地认真学习,无论工作多么紧张,学习从未有过间断。他一边学习,一边总结经验,摸索出了“早起点,晚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