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在相对枯燥的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是每个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本文探究了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学习数学这一方法。
【关键词】联想 逻辑 类推
联想是指一种心理过程而引起与之相联的另一种心理过程的现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联想”去诱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想到与之有关的新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探索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本人在分数应用题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取得了意想不到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通过条件想问题
通过这种联想可以由浅入深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如:讲解“一个工厂有男职工200人,女职工150人。”作为题中的已知条件,要求学生根据条件运用联想、启发他们提出问题,并解答。结果学生提出了下列问题:
1.全厂有职工多少人?200+150=350(人)
2.男职工比女职工多多少人?(女职工比男职工少多少人?)200-150=50(人)
3.男职工是女职工的几倍?200÷150=
4.女职工是男职工的几分之几?150÷200=
5.男职工比女职工多几分之几?(200-150)÷150=
6.女职工比男职工少几分之几?(200-150)÷200=
这样使学生的类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根据问题和条件再想条件
通过这种条件发散的联想,可以加深学生对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开拓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某修路队要修一条长300千米的公路, ,最后还剩多少千米没有修?”要求学生通过联想补充另外条件,并列式计算。学生补充了以下条件:
1.已经修了100千米。300-100=200(千米)
2.已经修了全长的一半。300-300×=150(千米)
3.已经修了全程的。300×(1- )=120(千米)
4.已经修了3天,每天修80千米。300-80×3=60(千米)
5.已修的是剩下的2倍。300÷(1+2)=100(千米)
6.修了的比剩下的多50千米。(300-50)÷2=125(千米)
7.第一次修了全长的,第二次修了全长的。300×(1--)=190(千米)
8.第一天修了80千米,第二天修了剩下的。300-80-(300-80)×=165(千米)
三、根据类似教学内容去联想
教学时,教师可根据相近或相似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引发类似联想,向新知实行逻辑推进,让学生展开连锁的类似联想,自行获取新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如:在教会学生“一项工程,甲工程队修要20天,乙工程队修要30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这样的工程问题后,让学生解答“一段路,客车独行要4小时,货车独行要6小时。如果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在途中相遇?”这行程相遇问题的应用题。这就要引导学生根据两题相类似的结构特征展開联想,从而化难为易,把生疏的知识变已学知识,找到正确、合理的解题方法,使学生触类旁通,既理解新内容,又巩固了旧知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去启发、引导学生去联想,这样学生不但所学知识更加扎实、牢固,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杨爱丽.略谈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11).
【关键词】联想 逻辑 类推
联想是指一种心理过程而引起与之相联的另一种心理过程的现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联想”去诱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想到与之有关的新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探索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本人在分数应用题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取得了意想不到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通过条件想问题
通过这种联想可以由浅入深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如:讲解“一个工厂有男职工200人,女职工150人。”作为题中的已知条件,要求学生根据条件运用联想、启发他们提出问题,并解答。结果学生提出了下列问题:
1.全厂有职工多少人?200+150=350(人)
2.男职工比女职工多多少人?(女职工比男职工少多少人?)200-150=50(人)
3.男职工是女职工的几倍?200÷150=
4.女职工是男职工的几分之几?150÷200=
5.男职工比女职工多几分之几?(200-150)÷150=
6.女职工比男职工少几分之几?(200-150)÷200=
这样使学生的类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根据问题和条件再想条件
通过这种条件发散的联想,可以加深学生对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开拓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某修路队要修一条长300千米的公路, ,最后还剩多少千米没有修?”要求学生通过联想补充另外条件,并列式计算。学生补充了以下条件:
1.已经修了100千米。300-100=200(千米)
2.已经修了全长的一半。300-300×=150(千米)
3.已经修了全程的。300×(1- )=120(千米)
4.已经修了3天,每天修80千米。300-80×3=60(千米)
5.已修的是剩下的2倍。300÷(1+2)=100(千米)
6.修了的比剩下的多50千米。(300-50)÷2=125(千米)
7.第一次修了全长的,第二次修了全长的。300×(1--)=190(千米)
8.第一天修了80千米,第二天修了剩下的。300-80-(300-80)×=165(千米)
三、根据类似教学内容去联想
教学时,教师可根据相近或相似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引发类似联想,向新知实行逻辑推进,让学生展开连锁的类似联想,自行获取新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如:在教会学生“一项工程,甲工程队修要20天,乙工程队修要30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这样的工程问题后,让学生解答“一段路,客车独行要4小时,货车独行要6小时。如果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在途中相遇?”这行程相遇问题的应用题。这就要引导学生根据两题相类似的结构特征展開联想,从而化难为易,把生疏的知识变已学知识,找到正确、合理的解题方法,使学生触类旁通,既理解新内容,又巩固了旧知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去启发、引导学生去联想,这样学生不但所学知识更加扎实、牢固,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杨爱丽.略谈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