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获新知 深思萌创意 实干出成果——记中国当代心脏病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本刊顾问委员会委员陈灏珠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8848k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4年11月,祖籍广东的陈灏珠在香港出生,并在香港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从小学到高中,品学兼优、勤奋好学的陈灏珠一直是老师的得意学生、父母亲的骄傲。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陈灏珠被迫中断学业。1942年,陈灏珠随家人从香港回到广东老家。1943年,陈灏珠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中正医学院,并于1948年以优秀成绩毕业,被学校推荐到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第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实习。实习一年期满后,陈灏珠留在中山医院内科工作,从此踏上了治病救人的道路……
  
  苦中作乐 勇攀高峰
  从实习医生到住院医师,再到主治医师,陈灏珠在中山医院设施简陋的集体宿舍里,一住就是6年。好学的他博览群书,心无旁鹜地扑在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在紧张的临床工作之余,陈灏珠还撰写并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和病例讨论总结。与此同时,陈灏珠还积极响应医院号召,先后参加了为解放军治疗血吸虫病的医疗队、抗美援朝医疗队、贵州巡回医疗队和云南抗震救灾医疗队,并多次立功和受到嘉奖。如今,每当回忆起自己当住院医师时的受训经历,陈灏珠都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认为自己扎实的大内科基础和严密的临床思维都得益于当时的严格训练。
  改革开放以后,陈灏珠的事业迎来了久违的春天。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陈灏珠有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和前所未有的机遇。1978年,陈灏珠晋升为内科副教授,并被任命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设于中山医院内)副所长。两年后,他被破格晋升为上海医科大学内科教授。1984年至今,陈灏珠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心研所)所长,为心研所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医60年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陈灏珠一直恪守一个知识分子和优秀医生的品德,清清白白做人,孜孜不倦工作,在心脏病流行病学、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血压、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心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和治疗新技术等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著贡献。1997年,陈灏珠光荣地当选为我国内科心血管病领域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灏珠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医生这个职业是苦中作乐。”在不尽如人意的生活中,患者的康复能帮助医生排解愁苦,使自己能用宽广的心胸对待生活,更懂得生命和爱的珍贵。
  
   仁心仁术 心系病家
   作为国内知名的心血管病专家,每天找陈灏珠看病的患者很多。其中不乏政府要员、企业界知名人士和外国友人,但更多的是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普通患者。他对患者全部一视同仁,看病时非常认真仔细,关心体贴。除日常工作外,陈灏珠还经常收到全国各地患者的求助信,以及一些遇到临床难题的同行写来的信。虽然回信占去了陈灏珠大量的业余时间,但他却毫无怨言。
   陈灏珠认为,一个合格医师所应该具备的条件,首先应当是责任心,要把患者当作一个与你一样的独立而有尊严的人。对患者有责任感,关心患者、同情患者的医师,会以患者为中心去考虑问题,也会在与患者的交谈和观察中寻找出更多的临床问题,真正帮助患者解决问题。不关心患者,把患者看作时“问题”或等待修理的“生命机器”,那么即使你有再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师。陈灏珠常告诫学生,前辈教授最看重什么东西?他们流传下来最珍贵的是什么东西?那就是他们身体力行,把患者当作亲人。其次,行医者一定要严谨,对患者态度要好,时刻牢记医疗工作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来不得半点马虎。第三,技术要精益求精。一个医生,态度很好,做事也非常认真,但技术不够高明,不能替患者解决问题,还是没有用。
  
   著书育人 甘为“人梯”
   在60年的教学生涯中,陈灏珠承担了包括临床医学院、预防医学院、药学院、留学生班等有关内科循环系统疾病和诊断学的教学任务,无数医学院学生聆听过他的讲课。陈灏珠学识渊博,上课从来不照本宣科,备课充分而仔细,讲解简明扼要、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在教学的同时,陈灏珠还教育学生要爱护患者,不要把患者视为实习的工具,而应把他们看作是帮助自己学习的朋友和不幸患病需要自己帮助的亲人。
  陈灏珠为人友善、温文尔雅、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他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术会议,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指导他们用英语书写论文,申请各级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出国深造,并力邀外国专家来华讲学,加强国际交流;坚持用英语教学查房,帮助住院医师提高英语水平;支持学生撰写论文,并坚持让学生作为第一作者署名,他自己放在最后。与此同时,他还通过举办各类全国性的进修班,以推广心内科诊疗进展,为全国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我国在心血管病诊疗的整体水平。
  在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之余,陈灏珠还主持编写了许多讲义、教材和专业书籍,如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内科学》,以及《实用内科学》《实用心脏病学》《心血管病诊断治疗学》《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等。他认为:“著书为后学,把自己的经验传下去,也是表达自己临床经验、科研成果的好机会。”
   2007年,时值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80周年校庆之际,陈灏珠在夫人和女儿的帮助下,筹资100万元,成立了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奖助学金,支持医学院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关注科普 热心公益
   陈灏珠一贯重视医学知识的普及,尽管如今已是86岁高龄,但他仍常利用业余时间亲自参加心血管病防治宣传活动。陈灏珠说,他早在当住院医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写科普文章了。陈灏珠认为,临床医生要搞科研,也要重视科普。科普文章看似简单,不像科研论文那样追求“高精尖”,但要写好,却并不容易。如何把专业知识通俗化,让老百姓看得懂、可以用,是一门学问。他还认为,写科普文章也是锻炼临床医生沟通能力、减少医疗纠纷的好途径。科普文章写得好的人,知识面都较广,都善于用最通俗化语言与患者沟通,更容易获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
  
   多才多艺 宽容豁达
   生活中的陈灏珠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宽容豁达、心态平和。虽然平时工作异常繁忙,但他从来没有放弃他的兴趣爱好。陈灏珠酷爱古典文学,每天睡觉前,他都会读一些唐诗、宋词、元曲或文艺书籍以“滋补脑力、放松心情”。他常利用参加学术会议的旅途间隙撰写诗文,他的诗作曾发表在上海《联合时报》《院士诗词》和《当代科学家文选》上。他喜欢古典音乐和声乐,喜欢唱歌,在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他的粤语歌和英语歌更是名声在外。他还喜欢体育,打乒乓球、滑旱冰、游泳,样样在行……“陈教授对什么人都没有架子!”“陈院士真是多才多艺!”这是最常听到的人们对陈灏珠的评价。
其他文献
今年5月以来,江苏等地的爆裂西瓜经媒体报道后,公众对于西瓜膨大剂的使用和西瓜开裂的原因有很多疑问,甚至有人认为西瓜“爆炸”是中国一系列食品安全丑闻当中的最新一起。受此影响,虽然正值暑天,但原本备受青睐的消暑解渴佳品——西瓜,很多人却不敢买、不敢吃。西瓜爆裂是因膨大剂而致吗?西瓜生长过程中使用的膨大剂,会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呢?    “裂果”属常见现象  对于西瓜爆裂现象,有关专家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
立冬节气是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立冬”表示冬季开始,万物需“收藏”来规避寒冷。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空气渐趋干燥。此时,南方还不算太冷,但北方的冷空气已具有较强的势力,有时会出现雨雪天气。    立冬时节,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养精蓄锐。立冬养生强调“养藏”,应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立冬以后,天气转寒,宜食用一些能量较高,具有滋阴
生活实例  章阿姨今年68岁,有糖尿病史6年,平时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加用磺脲类降糖药治疗,以往空腹血糖6.0毫摩/升,早餐后2小时血糖为7.6毫摩/升,血糖控制较稳定。近半年来,章阿姨饮食和运动都没有改变,但血糖却控制不佳,这让她十分苦闷,为什么用了多年的磺脲类降糖药会失效,今后应该怎么办呢?    口服降糖药失效是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主要见于胰岛素促泌剂中的磺脲类降糖药。该药是控
人养生的第一步,必须与自然界的节律保持一致,顺之则身体健康长寿,逆之则灾害丛生,生机消亡。这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内有具体而又丰富的论述,指出春天为发陈(推陈致新),勿贪睡,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段文意指人在春令应像其他生物一样充满着蓬勃生机,舒展身体,适当活动,顺应生长向上的趋势,同时还应保养相应的内脏。    顺应自然阴平阳秘  养生,应当重视天地自
当今,糖尿病患者数在全球快速增长。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位,上海糖尿病患病率已达8%左右,亦即每12个成人中就有一人患糖尿病。    糖尿病是身心疾病    大家都知道高血糖对患者的身体损害,却很少注意到糖尿病患者还有很多心理问题。实际上,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内分泌代谢系统心身疾病。以不良心理社会因素,性格缺陷和情绪障碍为主要病理心理特征。  心理障碍是糖尿病的14种常见并发症与伴发病之一。
作者简介:    丁纯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保险系副教授;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保监局保险发展规划项目办公室高级研究员  虞文嫣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保险故事:杜先生于2001年投保了终身人寿保险、附加住院补贴以及附加重大疾病保险。今年3月,杜因感到上腹部疼痛,胃部闷胀并伴有泛酸,遂去保险公司定点医院就诊。经诊断杜先生所患为胃癌,需立即入院手术治疗。杜先生及其家人想
生活实例    2008年7月的一个下午,医院会议室里济济一堂,一场关于“肝豆状核变性”的讨论活动正在进行。在患者及家属的交流过程中,有一位患者的经历尤其引人注目。  该患者目前是一位国家公务员。16年前的一天,他突然出现全身肌肉强直、抽搐、扭动症状,如果受到刺激,包括情绪明显变化时,症状显著加重,甚至还会咬人!家人带他到当地医院检查,一度被诊断为破伤风或狂犬病,险些被送进传染病医院。家人面对这样
看似简单的B超检查,有的患者一次成功,有的患者却要来回好几趟,不仅耽误自己的时间和病情,也影响了正常的检查程序。医生建议:患者在做B超前检查,应了解以下3件事。    一、是否需要空腹  不吃不喝:做肝、胆、胰、腹膜后、肾上腺B超检查前应空腹,以减轻胃肠内容物和气体对超声波声束的干扰,保证胆囊及胆道内有足够的胆汁充盈,确保诊断的准确性。胃肠道积气严重的患者可在检查前一两天口服消胀片(二甲双硅油片剂
日前,定居在美国马里兰州从事卫生慈善工作的表姐打电话告诉我一件事。我听了后,先是感到新鲜好奇,之后又陷入了沉思。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  45岁的索特德是一名黑人无业者,生长在纽约贫民窟,今年初辗转到了马里兰州。由于找不到工作,他白天沿街乞讨,晚上就睡在临街屋檐下,得过且过。一天中午,索特德在穿越马路时,因闯红灯被迎面驶来的一辆轿车撞倒。索德特的颅骨受到重创,奄奄一息,被急救车送至马里兰州艾利科达医
生活实例    40多岁的李女士患糖尿病10年了,如今右眼已经失明,左眼也只有手动视力。在最初诊断出患有糖尿病的那段时间,李女士的眼睛并没有什么不舒服,所以没有做过任何眼科检查,在糖尿病的治疗上也不十分积极,因为她认为自己年纪轻,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渐渐地,她感到看东西有些模糊,而且越来越看不清了。直到有一天,家人发现她走路看不见路面的积水,吃饭看不清要夹的菜,这才催促她快到医院检查。  医生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