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会,会学,一个是“学”字在前,一个是“会”字在前,意思不一样,学习的着重点也不同。学会,是指对某一具体问题不懂不会,经过学习以后,懂了,会了。会学,是指掌握了学习方法和规律,以后再遇到问题,就知道如何研究和解决。也就是说,学会只解决了某一个或几个问题,而会学则能解决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有学习能力的表现。
小学数学不仅要求小学生“学会”,而且要求“会学”。下面结合《圆的周长》一课时中“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这一环节,就如何培养孩子会学数学谈谈我的一些见解。
一、过度引导,束缚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第一次试教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测量一下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学生开始测量、计算。学生汇报,教师填表。
通过测量和计算,你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它们的比值,再观察表格,得出结论。试教后同组的老师指出,看上去结论是通过学生测量、计算、讨论交流得出的,但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吗?为什么要求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显然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帮学生进行了“挑选”,学生在我的过度引导下直奔主题,自主探究的空间大大缩小了,是被动学习。这个环节基本上就是复习了“测量”和“除法计算”,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参与到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如何让学生有效地经历探究活动?结合同组的老师给我提出的修改意见,加上我自己的反思,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
二、经历猜想,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1. 观察思考,提出猜想
用课件出示学生喜爱的独轮车图片,然后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拖出三个车轮,通过课件介绍车轮的规格,然后提问:如果各滚动一周,哪一种车轮行驶的路程比较长呢?带着这个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活动一。
活动一:观察图形,猜测圆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1)( )号车轮直径最长,( )号车轮直径最短;
(2)如果把三个车轮沿直线滚一圈,( )号车轮滚动的距离最长,( )号车轮滚动的距离最短;车轮沿直线滚动一圈的距离就是车轮的( )。
想一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它的( )有关。
学生汇报完活动一后,课件演示三个车轮滚动一周,然后再次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展示学生的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它的直径有关。
以上教学设计我从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独轮车入手,无论是对图片的观察,还是合理的猜想,都立足于学生的自主表达,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发学生对本课探索主题的猜想。
2.操作探究,验证猜想
(1)测量圆的周长
让学生先试着说一说如何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再动手测量圆形纸片的周长。学生测量以后利用视频交互系统,展示各组的测量方法。接着让学生看课件演示,再次熟悉操作步骤。
最后我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出示一幅摩天轮图片,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的周长。面对这个不能滚动、无法绕线的圆,学生体会到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是否能用计算的方法得出?
这里我从单纯的通过测量得到圆的周长,到无法直接测量圆的周长的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
(2)小组合作探究
在让学生先进行测量和计算,再填表,然后在视频交互系统上交每组填写的表格,再利用白板的即时生成功能将学生探究的数据进行汇总,对照汇总的表格讨论交流。在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过程中,测量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正向关系;计算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利用视频交互系统和白板的即时生成功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这样,学生从熟悉的实物入手,提出猜想,然后小组独立操作与合作探究,最终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种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学生猜想,给学生创造了“敢想”的机会。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研究,他们被推到了“主人”的位置,在猜想、操作、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体会到,重视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更“会学”数学,使“会学”数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责编 金 铃)
小学数学不仅要求小学生“学会”,而且要求“会学”。下面结合《圆的周长》一课时中“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这一环节,就如何培养孩子会学数学谈谈我的一些见解。
一、过度引导,束缚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第一次试教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测量一下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学生开始测量、计算。学生汇报,教师填表。
通过测量和计算,你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它们的比值,再观察表格,得出结论。试教后同组的老师指出,看上去结论是通过学生测量、计算、讨论交流得出的,但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吗?为什么要求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显然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帮学生进行了“挑选”,学生在我的过度引导下直奔主题,自主探究的空间大大缩小了,是被动学习。这个环节基本上就是复习了“测量”和“除法计算”,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参与到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如何让学生有效地经历探究活动?结合同组的老师给我提出的修改意见,加上我自己的反思,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
二、经历猜想,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1. 观察思考,提出猜想
用课件出示学生喜爱的独轮车图片,然后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拖出三个车轮,通过课件介绍车轮的规格,然后提问:如果各滚动一周,哪一种车轮行驶的路程比较长呢?带着这个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活动一。
活动一:观察图形,猜测圆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1)( )号车轮直径最长,( )号车轮直径最短;
(2)如果把三个车轮沿直线滚一圈,( )号车轮滚动的距离最长,( )号车轮滚动的距离最短;车轮沿直线滚动一圈的距离就是车轮的( )。
想一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它的( )有关。
学生汇报完活动一后,课件演示三个车轮滚动一周,然后再次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展示学生的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它的直径有关。
以上教学设计我从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独轮车入手,无论是对图片的观察,还是合理的猜想,都立足于学生的自主表达,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发学生对本课探索主题的猜想。
2.操作探究,验证猜想
(1)测量圆的周长
让学生先试着说一说如何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再动手测量圆形纸片的周长。学生测量以后利用视频交互系统,展示各组的测量方法。接着让学生看课件演示,再次熟悉操作步骤。
最后我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出示一幅摩天轮图片,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的周长。面对这个不能滚动、无法绕线的圆,学生体会到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是否能用计算的方法得出?
这里我从单纯的通过测量得到圆的周长,到无法直接测量圆的周长的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
(2)小组合作探究
在让学生先进行测量和计算,再填表,然后在视频交互系统上交每组填写的表格,再利用白板的即时生成功能将学生探究的数据进行汇总,对照汇总的表格讨论交流。在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过程中,测量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正向关系;计算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利用视频交互系统和白板的即时生成功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这样,学生从熟悉的实物入手,提出猜想,然后小组独立操作与合作探究,最终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种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学生猜想,给学生创造了“敢想”的机会。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研究,他们被推到了“主人”的位置,在猜想、操作、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体会到,重视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更“会学”数学,使“会学”数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