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并对阅读速度提出了要求。这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突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电视、电脑等声画信息充斥着孩子们的课外生活,占据了孩子们的课外时间。孩子们对于单调的文字缺乏兴趣,阅读兴趣不高,导致作文能力低,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使学生尽快地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其阅读能力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还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快乐地接受语文知识。
1.交流读书体会,引导学生乐于读书
教师可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体会,用现身说“法”的形式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同时可以对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起学生对书的渴望以及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愿望。这样就会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阅读尝试。
2.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故事人人都爱听,特别对于一些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童话、侦探、科普类故事,学生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如从《天方夜潭》、《聪明的阿凡提》、《小兵张嘎》等书中选取几个典型、有趣、益智的情节讲给他们听,让他们对故事中的传奇人物感兴趣。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宣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迭、期待大白结局的关键之处,教师戛然而止,让学生带着悬念课后自己去读。另外教师应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择相应的读物,引导学生读优秀的课外作品。一般地,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
二、“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学生阅读只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对情节生动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即使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并用到写作上,这样的读书方法收效甚微。因此,要教育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应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首先要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相关篇章或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可介绍学生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自查其他读物,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写科学小论文。另外可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愉快地进行课外阅读。
1.建立“班级图书库”
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以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优化了学生的读书环境。
2.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外,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
如今的学生能很方便的接触电脑。电脑并不是只有游戏,还有大量的阅读资料。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电脑的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让语文学习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添上飞翔的翅膀。
阅读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课外阅读是小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积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那么,语文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更大的提高。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还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快乐地接受语文知识。
1.交流读书体会,引导学生乐于读书
教师可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体会,用现身说“法”的形式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同时可以对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起学生对书的渴望以及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愿望。这样就会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阅读尝试。
2.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故事人人都爱听,特别对于一些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童话、侦探、科普类故事,学生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如从《天方夜潭》、《聪明的阿凡提》、《小兵张嘎》等书中选取几个典型、有趣、益智的情节讲给他们听,让他们对故事中的传奇人物感兴趣。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宣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迭、期待大白结局的关键之处,教师戛然而止,让学生带着悬念课后自己去读。另外教师应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择相应的读物,引导学生读优秀的课外作品。一般地,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
二、“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学生阅读只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对情节生动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即使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并用到写作上,这样的读书方法收效甚微。因此,要教育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应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首先要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相关篇章或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可介绍学生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自查其他读物,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写科学小论文。另外可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愉快地进行课外阅读。
1.建立“班级图书库”
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以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优化了学生的读书环境。
2.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外,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
如今的学生能很方便的接触电脑。电脑并不是只有游戏,还有大量的阅读资料。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电脑的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让语文学习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添上飞翔的翅膀。
阅读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课外阅读是小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积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那么,语文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