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183-02
供应室是集中处理大量病原微生物的医疗用品的部门,承担着全院医疗用品的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储存、发放等工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部门。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与致病原、锐器、化学消毒液接触,在工作中经常使用多种电器及压力容器,加上工作环境的噪音、潮湿等诸多因素。因此,护士必须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防护措施以达到减少危害,维护身心健康。
1主要危害因素
1.1 工作人员自身因素
因工作人员对各项操作中无菌观念不强,操作疏忽,根据自己的习惯随意改变工作程序,以及护理人员对职业危害认识不足,因此容易受到损伤。
1.2 生物因素即经血液传播性疾病
主要发生在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环节,被污染的穿刺针,手术器械及沾有血液、体液的器具,穿透工作人员皮肤黏膜而感染上乙型肝炎病及艾滋病毒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
1.3 化学因素
1.3.1 含氯制剂:常用的含氯制剂如84消毒液,此类消毒剂有一定的腐蚀性,损伤皮肤,挥发性强,空气中含量过高时引起呼吸道不适。
1.3.2 醛类溶液:常用有甲醛、戊二醛等,甲醛刺激性强,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戊二醛的吸入接触可以引发迟发型刺激反应,引起皮炎、过敏、结膜炎等。
1.3.3 過氧乙酸:遇热、明火、震荡易引起燃爆,高浓度过氧乙酸对眼睛及皮肤均有刺激作用,甚至引起烧伤。
1.3.4 环氧乙烷:特点温度低、渗透性强、腐蚀性小、灭菌彻底、有效时间长,它可以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引起头痛,恶心,呕吐及皮肤接触引起皮炎,水泡,还可以致癌。
1.4 物理因素
1.4.1 消毒因素的损伤。如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煮沸等蒸馏水的制作过程中,均可能有高温、高压蒸汽意外引起烧伤、烫伤及爆炸等。紫外线辐射消毒时臭氧浓度过高对皮肤、黏膜可引起人体中毒反应。
1.4.2 皮肤黏膜机械性损伤。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及制作过程中被针、刀片、剪刀等锐器刺破皮肤,再进行高压冲洗时被穿刺针刺伤。
1.4.3 噪音。供应室集中了庞大的灭菌设备和机械清洗装备 如:高压蒸汽灭菌器,清洗机及超声清洗机。噪音主要来源于这些设备及抽、排风系统设备。长时间暴露与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能引起头昏、头痛、耳鸣、失眠。
1.4.4 在搬运货物、装载、推车过程中,如果姿势不正确或负荷超重会引起扭伤、拉伤。
1.4.5 在操作过程中,各类患者的液体及污染物品的接触,都可能使手部皮肤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增加。操作后手的每一部分均可检查病原菌,如不注意接触污染物品后洗手或洗手的方法不正确,时间不够,可引起自身感染。
1.4.6 粉尘。回收室各种污染物品、包布、巾类、翻动造成粉尘发扬,冲洗时形成气雾胶颗粒,长期刺激呼吸道可损害呼吸系统功能。
1.4.7 久站。供应室护士每日工作量大,在清洗、包装物品时,长时间站立操作,取强迫体位容易使人疲劳,极易发生颈椎病,腰椎损伤,下肢静脉曲张。
2防护措施
2.1 物理因素的防护
2.1.1 改善工作条件,冬天保证热水供应,夏天注意防暑降温,安装排风扇、空调。高压蒸汽灭菌要由培训合格的消毒员负责,定专人管理,定期保养,及时维修,实验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开门时不要面对锅门,应站在门后或门旁,以防锅内涌出的热气烫伤。
2.1.2 热力灭菌时防止烫伤,出锅时要戴袖套,棉布手套,避免直接接触高温物品。
2.1.3 预防机械性损伤。绝对不能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注意皮肤黏膜的保护,减少直接接触刺激性溶液及锐利器具。
2.1.4 紫外线照射消毒时,尽量安排在中午、下午下班人少时,要防止人体的直接照射,尤其是对眼睛的保护,消毒后通风换气30分钟后方可入内。
2.1.5 注意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的最有效措施,用肥皂水充分洗手,可达到从手表面去除细菌的目的。按六部洗手法前臂—腕部—手背—手掌—手指—指缝的顺序,洗手后擦手毛巾一人一巾。
2.2 生物因素的防护
2.2.1 供应室污染物品是直接接触未经处理的污染医疗器械,细菌繁多,锐器多。稍有不慎会造成自身感染,在回收及被初步处理过程中,要穿戴好防护用品,清洗环节严防针刺,动作要轻、慢,戴上合适的手套,进行高压冲洗时要用钳子或手固定好接口处,水压不可过大以免引起穿刺针飞溅而刺伤。
2.2.2 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和体液。应立即肥皂水和清水冲洗;若是病人的血液和体液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2.2.3 不慎被利器划伤。在工作过程中不慎被利器刺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伤口,轻轻挤压,使血液流出,用碘伏消毒伤口,并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清学检查,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同时报告院内感染管理科,并做相应感染的定期追踪观察。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
严格按照消毒剂的适用范围,浓度进行配制,在配制过程中应戴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及防水围裙。防止消毒液溅到皮肤黏膜及眼睛上,取放物品后及时加盖,避免消毒液挥发对人体造成危害。
供应室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的危害性。针对以上这些危害因素,职业防护尤为重要,因此要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树立防护理念,规范操作行为,加强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自我防护。
供应室是集中处理大量病原微生物的医疗用品的部门,承担着全院医疗用品的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储存、发放等工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部门。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与致病原、锐器、化学消毒液接触,在工作中经常使用多种电器及压力容器,加上工作环境的噪音、潮湿等诸多因素。因此,护士必须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防护措施以达到减少危害,维护身心健康。
1主要危害因素
1.1 工作人员自身因素
因工作人员对各项操作中无菌观念不强,操作疏忽,根据自己的习惯随意改变工作程序,以及护理人员对职业危害认识不足,因此容易受到损伤。
1.2 生物因素即经血液传播性疾病
主要发生在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环节,被污染的穿刺针,手术器械及沾有血液、体液的器具,穿透工作人员皮肤黏膜而感染上乙型肝炎病及艾滋病毒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
1.3 化学因素
1.3.1 含氯制剂:常用的含氯制剂如84消毒液,此类消毒剂有一定的腐蚀性,损伤皮肤,挥发性强,空气中含量过高时引起呼吸道不适。
1.3.2 醛类溶液:常用有甲醛、戊二醛等,甲醛刺激性强,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戊二醛的吸入接触可以引发迟发型刺激反应,引起皮炎、过敏、结膜炎等。
1.3.3 過氧乙酸:遇热、明火、震荡易引起燃爆,高浓度过氧乙酸对眼睛及皮肤均有刺激作用,甚至引起烧伤。
1.3.4 环氧乙烷:特点温度低、渗透性强、腐蚀性小、灭菌彻底、有效时间长,它可以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引起头痛,恶心,呕吐及皮肤接触引起皮炎,水泡,还可以致癌。
1.4 物理因素
1.4.1 消毒因素的损伤。如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煮沸等蒸馏水的制作过程中,均可能有高温、高压蒸汽意外引起烧伤、烫伤及爆炸等。紫外线辐射消毒时臭氧浓度过高对皮肤、黏膜可引起人体中毒反应。
1.4.2 皮肤黏膜机械性损伤。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及制作过程中被针、刀片、剪刀等锐器刺破皮肤,再进行高压冲洗时被穿刺针刺伤。
1.4.3 噪音。供应室集中了庞大的灭菌设备和机械清洗装备 如:高压蒸汽灭菌器,清洗机及超声清洗机。噪音主要来源于这些设备及抽、排风系统设备。长时间暴露与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能引起头昏、头痛、耳鸣、失眠。
1.4.4 在搬运货物、装载、推车过程中,如果姿势不正确或负荷超重会引起扭伤、拉伤。
1.4.5 在操作过程中,各类患者的液体及污染物品的接触,都可能使手部皮肤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增加。操作后手的每一部分均可检查病原菌,如不注意接触污染物品后洗手或洗手的方法不正确,时间不够,可引起自身感染。
1.4.6 粉尘。回收室各种污染物品、包布、巾类、翻动造成粉尘发扬,冲洗时形成气雾胶颗粒,长期刺激呼吸道可损害呼吸系统功能。
1.4.7 久站。供应室护士每日工作量大,在清洗、包装物品时,长时间站立操作,取强迫体位容易使人疲劳,极易发生颈椎病,腰椎损伤,下肢静脉曲张。
2防护措施
2.1 物理因素的防护
2.1.1 改善工作条件,冬天保证热水供应,夏天注意防暑降温,安装排风扇、空调。高压蒸汽灭菌要由培训合格的消毒员负责,定专人管理,定期保养,及时维修,实验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开门时不要面对锅门,应站在门后或门旁,以防锅内涌出的热气烫伤。
2.1.2 热力灭菌时防止烫伤,出锅时要戴袖套,棉布手套,避免直接接触高温物品。
2.1.3 预防机械性损伤。绝对不能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注意皮肤黏膜的保护,减少直接接触刺激性溶液及锐利器具。
2.1.4 紫外线照射消毒时,尽量安排在中午、下午下班人少时,要防止人体的直接照射,尤其是对眼睛的保护,消毒后通风换气30分钟后方可入内。
2.1.5 注意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的最有效措施,用肥皂水充分洗手,可达到从手表面去除细菌的目的。按六部洗手法前臂—腕部—手背—手掌—手指—指缝的顺序,洗手后擦手毛巾一人一巾。
2.2 生物因素的防护
2.2.1 供应室污染物品是直接接触未经处理的污染医疗器械,细菌繁多,锐器多。稍有不慎会造成自身感染,在回收及被初步处理过程中,要穿戴好防护用品,清洗环节严防针刺,动作要轻、慢,戴上合适的手套,进行高压冲洗时要用钳子或手固定好接口处,水压不可过大以免引起穿刺针飞溅而刺伤。
2.2.2 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和体液。应立即肥皂水和清水冲洗;若是病人的血液和体液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2.2.3 不慎被利器划伤。在工作过程中不慎被利器刺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伤口,轻轻挤压,使血液流出,用碘伏消毒伤口,并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清学检查,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同时报告院内感染管理科,并做相应感染的定期追踪观察。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
严格按照消毒剂的适用范围,浓度进行配制,在配制过程中应戴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及防水围裙。防止消毒液溅到皮肤黏膜及眼睛上,取放物品后及时加盖,避免消毒液挥发对人体造成危害。
供应室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的危害性。针对以上这些危害因素,职业防护尤为重要,因此要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树立防护理念,规范操作行为,加强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自我防护。